11.2《树立正确的立人生目标》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树立正确的立人生目标》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十一课第二节《树立正确的立人生目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在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是引导学生从认识自我、融入集体(前期单元)向思考人生意义、明确社会责任(后续单元及年级)过渡的关键节点。其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超越单纯自我认知,开始思考个人发展与外部世界(社会、国家、人类)的深刻联系,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抽象思维初步发展:七年级学生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能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目标”、“社会”、“责任”),但对于“个人与社会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高度抽象和宏大的理念,理解深度和系统性仍有不足。
自我意识增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开始关注“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对自身兴趣、能力、性格有了初步认识,但自我认知往往不够全面和深刻,容易受同伴影响或陷入片面。
对“未来”概念模糊:对“人生目标”的理解可能比较具体和短期化(如考好成绩、上理想高中),缺乏长远规划意识,对目标设定与社会发展、国家前途的联系思考较少。
可塑性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情感丰富,易受榜样、教师、同伴的积极影响,具有通过引导树立崇高人生目标的潜能。
【教学目标】
健全人格:核心培养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目标与社会、国家、人类的关系,促进其形成积极、统一、协调的人格,理解个人价值在社会贡献中实现。
政治认同:通过榜样(李振声、黄旭华)事迹和国家领袖理念(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增强对党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爱国、奉献、担当)的认同。
责任意识:明确个人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责任,理解树立正确人生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担当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教学难点: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明确人生目标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展示实物麦穗,播放平原麦田的视频。引出“杂交小麦之父”李振声。
新课讲授
一、问己,初定人生目标
展示 AI 生成的李振声个人经历视频,初步认识李振声院士。
李振声,遗传学家,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和农业发展战略专家,有“当代后稷”和“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之称。
展示材料:
1931 年,李振声出生于山东淄博。
1942 年,山东大旱。1943 年,山东大饥荒,且还处在战火之中,天灾人祸叠加。十几岁的李振声对外界事物还没有成熟的认知,却对“饥荒”一词印象深刻。
1944 年,李振声 13 岁,父亲因常年饥饿和繁重的劳作,积劳成疾去世。
1948 年,17 岁的李振声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家庭贫穷,读完了高二便辍学打工。他来到济南找工作,偶然在街头发现了山东农学院的招生通知,上有 4 个字格外吸引他的注意力“免费食宿”。既能够读书又能够解决温饱问题,这样优越的条件深深吸引着李振声,于是他报名参加了考试。
设问:李振声为什么报考山东农学院?对树立人生目标有什么启示?
总结:树立人生目标,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
学生活动:初定人生目标
1.根据自身实际,写下你的人生目标。(可从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能力、家庭环境等方面考虑,1 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人生目标,并组内互相评价所定目标是否跟自身实际最为契合。(2 分钟)
3.每组推荐出一名所定目标跟自身实际最为契合同学,跟大家进行目标分享,同学们进行评价。
二、问心,找准人生坐标
展示材料:
1956 年,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奔赴陕西杨凌工作,开始了在大西北 31 年的科研生涯。为攻克小麦条锈病,经过 20 多年攻关,育成了“小偃”系列,截至 2003 年全国小麦增产逾 150 亿斤。
1987 年,李振声调研并组织开展了被称为农业科技领域的“黄淮海战役”,为我国增粮 504.8 亿斤。
······
2013 年,“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实现环渤海地区 5 年增粮 200多亿斤。
2020 年,89 岁的李振声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设想,以确保我国饲料粮安全。
设问:李振声院士为什么投身并坚持对小麦的研究?
总结:树立人生目标,应当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
学生活动:完善人生目标斌分享
学生活动:榜样面对面(AI 生成人物对话)
假如给你一次跟李振声院士面对面的机会,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小组讨论出最想说的话,或者最想问的问题,推荐出一名代表。(限时两分钟)
三、问道,锚定人生航向
展示材料:
2024 年 7 月 24 日, 根据联合国五家专门机构今天发布的最新《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SOFI),2023 年约有 7.33 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 11 人中就有一人食不果腹,非洲每五人中就有一人面临吃饭难问题。
展示图片:人类命运共同体
设问:对树立人生目标有什么启示?
结论:树立人生目标,应当与人类福祉相统一。
总结知识点:树立人生目标,应当从自身实际出发,应当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相结合,应当与人类福祉相统一。
设问:个人目标与社会关系
总结: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我们树立人生目标的必要前提
学生活动:优化人生目标并分享,将目标贴在目标之树上。
寄语:人生的导航,前进的方向,勇气和力量
课后作业:采访父母
采访父母的人生目标及实现情况,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从父母的经历中可以学到什么。拍摄剪辑一段视频。采访的参考问题如下:
1.年轻时的目标,现在的目标
2.哪些人生目标实现了?如何实现的?在实现人生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困难,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3.哪些人生目标没有实现,原因是什么?
4.对我们在追求人生目标方面有什么建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分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统一”的理解仍停留在口号层面,未能深刻内化。应增加对比案例,强化认知冲突; 设计情境思辨题,促进深度思考。 少数学生因家庭环境影响,将“与人类福祉统一”视为空洞理想,课堂分享时回避此层面,应该针对性补充贴近生活的范例。本节课以“真实榜样-阶梯活动-时代议题”为主线,基本达成“知行合一”的德育目标。未来需更关注价值内化的渐进性,在复杂社会现象中培养学生锚定人生坐标的思辨力,让“大目标”真正融入“小行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