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存瑞片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怀来期中)用 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答案】多块透镜【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凸透镜具有放大功能,两块透镜水平放置,中间有一定距离,能够组成简易显微镜,两块透镜固定,且增加反光镜、载物台等,即可组成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够用来观察微小物体。2.(2024六上·怀来期中)在做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实验时,用 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 上。【答案】滴管;载玻片【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第一步需用滴管吸取水样 —— 它能精准控制水量,避免水滴过多或过少影响观察。吸取后,将水滴滴在载玻片上,这是显微镜观察的基础载体,能让水样平整铺开,便于后续盖上盖玻片(防止液体溢出、避免污染物镜)。这两个工具的配合是显微镜观察的基础操作:滴管保证取样的准确性,载玻片提供稳定的观察平面,二者共同为清晰观察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3.(2024六上·怀来期中)放大镜的镜片形状特点是中央 、边缘 ,而且 。【答案】厚;薄;透明【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中央厚、边缘薄”是凸透镜的核心形状特征,决定了它能对光线产生汇聚作用——平行光线经镜片折射后向中心聚焦,当物体位于焦点内时,即可形成放大的虚像。而“透明”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必要前提:只有透明材质(如玻璃、树脂)才能让光线穿透并发生折射,若材质不透明,光线无法通过,便无法完成成像与放大。这三个特点共同构成了放大镜发挥作用的基础。4.(2024六上·怀来期中)地球结构由厚到薄依次是 、地幔、 。【答案】地核;地壳【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由厚到薄可分为三层,最厚的是地核,厚度约3470千米,中间层是地幔,厚度约 2900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最薄的是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地壳较厚(30-50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5-10 千米),是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5.(2024六上·怀来期中)地球绕太阳 的同时,还在绕 自转。【答案】公转;地轴【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公转是地球以太阳为中心的周期性圆周运动,轨道呈椭圆形,周期约365 天(1 年),正是公转导致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自转则是地球围绕自身倾斜的假想轴——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1 天),这一运动直接造成了昼夜交替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公转与自转同时进行,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深刻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天文现象及生命活动。6.(2024六上·怀来期中)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鼻子;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 ,其实是扁平的细毛。【答案】触角;小鳞片【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的触角上分布着大量嗅觉感受器,能敏锐感知空气中的化学信号,帮助它们寻找食物、识别同类或躲避天敌,功能类似人类的鼻子。而蝴蝶翅膀的彩色并非色素单一作用,更依赖于密集覆盖的小鳞片——这些鳞片由扁平细毛特化而成,不仅能通过结构反射、折射光线形成虹彩等绚丽色彩,还能起到防水、调节体温的作用,是蝴蝶适应环境的重要结构。7.(2024六上·怀来期中)倍数越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看到的范围 。【答案】越大;越小【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放大镜为凸透镜,其放大倍数由焦距决定——焦距越短,倍数越高。高倍放大镜能将物体细节更显著地放大,故图像更大;但短焦距限制了光线的汇聚范围,导致观察者视野变窄,能同时看到的物体整体区域自然随之缩小。例如,用10倍放大镜可看清蚂蚁肢体,却只能看到单只蚂蚁;换用2倍放大镜,虽细节不清晰,却能看到多只蚂蚁的排列。8.(2024六上·怀来期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为 而形成的,它的运动方向是 ,周期为 。【答案】地球自转;自西向东;24小时【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自转,而地球上的人以地球为参照物,会感觉静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是典型的“相对运动”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个昼夜周期,这也决定了太阳东升西落的循环周期为一天。9.(2024六上·怀来期中)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 ;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 。【答案】地心说;日心说【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亮及其他天体均围绕地球旋转,这一理论曾因符合直观感受和宗教需求,在中世纪欧洲长期占据主导。日心说则颠覆了传统认知,主张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地球还会自转。哥白尼的理论虽存在“太阳为宇宙中心”的局限,但开启了近代天文学革命,为后续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发生根本性转变。10.(2024六上·怀来期中)大量研究事实说明,除 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答案】病毒【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承担着代谢、繁殖、遗传等核心功能,无论是单细胞的细菌、草履虫,还是多细胞的植物、动物,其结构和功能都以细胞为基础。而病毒结构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遗传物质构成,无法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增殖,不具备细胞结构,因此成为例外。11.(2024六上·怀来期中)如图甲、乙所示,两个装水的玻璃容器的水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A.甲容器里的小球大B.乙容器里的小球大C.两个容器里的小球一样大【答案】B【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观察可知,甲玻璃容器是凸面的,相当于一个凸面镜,具有放大功能,乙容器是一个屏幕玻璃面,不具有放大功能,两个容器中的小球在外面看起来一样大,由于甲小球被放大后才和乙里面小球看起来一样大,乙没有被放大,说明原本小球是乙里面的更大。选项B正确。12.(2024六上·怀来期中)使用显微镜观物体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B.上片—安放—对光—调焦—观察C.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操作需遵循逻辑顺序。首先“安放”,将显微镜平稳放置在实验台,调节镜筒高度并安装目镜、物镜;接着“对光”,转动反光镜和光圈,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形成明亮视野,这是观察的前提;然后“上片”,将装片固定在载物台上并对准通光孔;之后“调焦”,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再缓慢上升找到物像,最后用细准焦螺旋调清晰;最后“观察”。故答案为C。13.(2024六上·怀来期中)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玻片标本时的视野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 )方向移动玻片标本。A.右下 B.左上 C.左下【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玻片标本实际图像的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题目中,视野里的物体在左上方。由于显微镜成倒像,实际玻片标本上的物体,位置也是左上方(因为物像的颠倒,本质是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要让视野中的物像移到中央,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需与物像当前位置“同向”,物像在视野左上方,若想让物像到中央,需把玻片上的物体往中央拉,即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此时,物像会因“倒像原理”,同步向右下方移动,最终到达视野中央。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14.(2024六上·怀来期中)下面哪种不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作的?( )。A.豆腐 B.甜酒 C.酱油【答案】A【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发酵是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制作食品的过程。B选项甜酒(醪糟)是糯米经酵母菌发酵,淀粉转化为酒精和糖分而成;C选项酱油是以大豆、小麦为原料,经米曲霉等微生物发酵,分解蛋白质、淀粉产生鲜味物质和色素制成。而A选项豆腐的制作原理是大豆磨浆后,加入石膏或卤水等凝固剂,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凝固,整个过程未涉及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因此不属于发酵食品。15.(2024六上·怀来期中)下列物体中,能够将物体放大的是( )。A.近视眼镜 B.一滴干净的水 C.玻璃砖【答案】B【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物体能放大的核心是形成类似凸透镜的结构,凸透镜因中间厚、边缘薄,可通过光的折射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一滴干净的水若附着在平整透明的物体(如玻璃片)上,会因表面张力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水凸透镜”,从而实现放大效果。A选项近视眼镜是凹透镜,用于矫正近视,会使物体成缩小的像;C选项玻璃砖是均匀的透明体,光线穿过时仅发生侧移,不会放大物体。B正确。16.(2024六上·怀来期中) 下列假设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A.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C.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答案】B【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A 错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同时绕太阳公转,二者共同作用下昼夜交替正常发生,是现实中的情况。B 正确:若地球不动,仅太阳自转,太阳的光无法因相对运动扫过地球表面,地球始终只有正对太阳的一侧被照亮,不会产生昼夜交替。C 错误:地球不动时,太阳绕地球转动会使地球表面交替被照亮,类似 “太阳东升西落” 的模拟,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17.(2024六上·怀来期中) 如果在船的桅杆顶部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这一事实能够说明的观点是( )。A.地球是球体B.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C.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答案】A【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当船驶离海岸时,桅杆顶部的光源随船远离。若地球是平面,光源应始终保持在视野内,仅会逐渐变小。但实际观察到的是亮光逐渐降低并最终消失,这是因为船体先被地球曲面遮挡,随后桅杆顶部也逐渐没入地平线以下。这种现象与球体表面的遮挡规律完全吻合,是地球呈球形的经典证据之一。A选项正确。18.(2024六上·怀来期中) 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其原因与( )无关。A.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B.地球自西向东公转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答案】B【知识点】日出时间【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越是靠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因此其原因与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无关。19.(2024六上·怀来期中)下列动物的活动受地球自转影响的是( )。A.青蛙冬眠 B.大雁南飞 C.蝙蝠夜行【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蝙蝠夜行受地球自转影响,青蛙冬眠、大雁南飞受地球公转影响。20.(2024六上·怀来期中)下面两幅图是北京地区某地不同季节正午时分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情形,据图可判断( )图是夏天拍的。A.① B.② C.无法确定【答案】A【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直接影响阳光入室面积:高度角越大,光线越集中,照射面积越小;反之则越大。图①中12点阳光在室内的照射面积小,表明此时太阳高度角较大,符合夏季的光照特征;图②中 12 点阳光照射面积大,说明太阳高度角小,对应冬季的情况。因此,符合题意的选项为A。21.(2024六上·怀来期中)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用线连起来。镊子 培养微生物或菌落培养皿 放置切片标本滴管 染色载玻片 吸取少量的液体碘酒 夹取实验材料【答案】【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解析】【分析】在“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时,我们会用镊子是夹取实验材料;滴管用来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是切片放置标本,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烧杯盛放液体;碘酒染色;小刀切割洋葱;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22.(2024六上·怀来期中)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原因用线连起来。昼夜长短变化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各地迎来黎明时间不同四季变化现象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现象【答案】【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地球中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23.(2024六上·怀来期中)昼夜交替现象。(1)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时,成成和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地球绕着地轴转动,称为 ,转动一周的时间是 小时。(2)如图,我们知道太阳光 (填“能”或“不能”)照亮整个地球。此时,A点所在地区处于 。(3)把地球上没有被照亮的部分涂成阴影。(4)在图中,A、B代表两座城市,假如北京此时是中午12时,纽约是24时,请你判断,代表北京的应该是 (填“A”或“B”)。【答案】(1)自转;24(2)不能;黑夜(3)(4)B【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日出时间【解析】【分析】(1)地球绕自身地轴的旋转运动被称为“自转”,这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射到地球朝向太阳的一半(昼半球),另一半因被地球自身遮挡无法被照亮(夜半球),因此太阳光不能照亮整个地球。图中A点位于地球背对太阳的一侧(夜半球),该区域因无法接收阳光照射,处于黑夜状态。这一现象正是地球不透明特性与太阳光直线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3)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阳光仅能覆盖其半个表面,从而形成昼、夜两个半球。A点所在的半球属于没有被阳光照亮的部分。(4)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城市比西边先看到太阳,地方时更早。北京比纽约早13小时左右,图中A在西侧,B在东侧,且B这一侧为白昼,所以B代表北京。(1)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是24小时。(2)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不能照亮整个地球。此时,A点所在地区处于黑夜。(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因此A点所处的半球是没有被照亮的部分。(4)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北京此时是中午12时,处于白天,代表北京的则是B点;纽约是24时,处于黑夜,因此代表纽约的是A点。24.(2024六上·怀来期中)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在探究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中,我们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请观察模拟实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是春季。(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京地区正午日影最长。(3)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4)当地球从A位置运行到B位置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 (填“升高”或“降低”)。【答案】D;C;C;降低【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相关。因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移动,导致不同位置获得光热不同,昼夜长短变化,进而产生季节更替。(1)地球公转至春分点(假设为 D)时,北半球是春季,全球昼夜平分。(2)北京正午日影最长时,太阳高度最低,对应北半球冬至(假设为 C),此时地球公转到该位置。(3)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是冬至(C 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4)从 A(假设为夏至)到 B(假设为秋分),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降低。25.(2024六上·怀来期中)在图中的括号里填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的位置。【答案】【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正午影子的长短: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反之则越短。观察图中太阳状态可知,左侧太阳高度角最低,符合冬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的特点,应为冬至;右侧太阳高度角最高,与夏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的特征匹配,应为夏至;中间太阳高度角处于两者之间,对应春分或秋分。26.(2024六上·怀来期中)人们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知道了可以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改善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吃的食品中,有许多与微生物的作用密不可分,请你举例说明。(写出至少5种食品)【答案】馒头、醋、酱油、面包、奶酪、腐乳、酒等。【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这些食品的制作均依赖特定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馒头/面包:利用酵母菌发酵,其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形成松软口感。醋:先经酵母菌将原料中的糖类转化为酒精,再由醋酸菌将酒精氧化为醋酸。酱油:主要依靠米曲霉等微生物分解大豆、小麦中的蛋白质和淀粉,产生氨基酸、有机酸等风味物质。奶酪: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使蛋白质凝固,再经特定霉菌或细菌作用形成独特风味和质地。腐乳:以毛霉为主的微生物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生成小分子营养物质及风味成分。酒: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下将谷物、水果中的糖类发酵为酒精,不同酒的风味由微生物种类和发酵条件决定。1 / 1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存瑞片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1.(2024六上·怀来期中)用 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2.(2024六上·怀来期中)在做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实验时,用 吸取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 上。3.(2024六上·怀来期中)放大镜的镜片形状特点是中央 、边缘 ,而且 。4.(2024六上·怀来期中)地球结构由厚到薄依次是 、地幔、 。5.(2024六上·怀来期中)地球绕太阳 的同时,还在绕 自转。6.(2024六上·怀来期中)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鼻子;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 ,其实是扁平的细毛。7.(2024六上·怀来期中)倍数越大的放大镜,看到的图像 ,看到的范围 。8.(2024六上·怀来期中)太阳的东升西落是因为 而形成的,它的运动方向是 ,周期为 。9.(2024六上·怀来期中)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 ;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 。10.(2024六上·怀来期中)大量研究事实说明,除 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11.(2024六上·怀来期中)如图甲、乙所示,两个装水的玻璃容器的水中各有一个小球。从容器侧面观察,两个小球大小相同。如果将小球从水中取出比较,结果是( )。A.甲容器里的小球大B.乙容器里的小球大C.两个容器里的小球一样大12.(2024六上·怀来期中)使用显微镜观物体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A.安放—上片—对光—调焦—观察B.上片—安放—对光—调焦—观察C.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13.(2024六上·怀来期中)小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某生物玻片标本时的视野如图所示,若要使视野中的物体移动到中间,应向( )方向移动玻片标本。A.右下 B.左上 C.左下14.(2024六上·怀来期中)下面哪种不是通过微生物发酵制作的?( )。A.豆腐 B.甜酒 C.酱油15.(2024六上·怀来期中)下列物体中,能够将物体放大的是( )。A.近视眼镜 B.一滴干净的水 C.玻璃砖16.(2024六上·怀来期中) 下列假设中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是( )。A.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B.地球不动,太阳自转C.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17.(2024六上·怀来期中) 如果在船的桅杆顶部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这一事实能够说明的观点是( )。A.地球是球体B.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C.日月星辰都围绕着地球转18.(2024六上·怀来期中) 乌鲁木齐比北京晚迎来黎明,其原因与( )无关。A.北京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B.地球自西向东公转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19.(2024六上·怀来期中)下列动物的活动受地球自转影响的是( )。A.青蛙冬眠 B.大雁南飞 C.蝙蝠夜行20.(2024六上·怀来期中)下面两幅图是北京地区某地不同季节正午时分阳光从窗户照进来的情形,据图可判断( )图是夏天拍的。A.① B.② C.无法确定21.(2024六上·怀来期中)把下列实验器材与它在实验中的作用用线连起来。镊子 培养微生物或菌落培养皿 放置切片标本滴管 染色载玻片 吸取少量的液体碘酒 夹取实验材料22.(2024六上·怀来期中)将下列现象与产生的原因用线连起来。昼夜长短变化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地球公转各地迎来黎明时间不同四季变化现象 地球自转昼夜交替现象23.(2024六上·怀来期中)昼夜交替现象。(1)在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时,成成和同学查阅资料了解到,地球绕着地轴转动,称为 ,转动一周的时间是 小时。(2)如图,我们知道太阳光 (填“能”或“不能”)照亮整个地球。此时,A点所在地区处于 。(3)把地球上没有被照亮的部分涂成阴影。(4)在图中,A、B代表两座城市,假如北京此时是中午12时,纽约是24时,请你判断,代表北京的应该是 (填“A”或“B”)。24.(2024六上·怀来期中)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在探究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实验中,我们用蜡烛模拟太阳,用地球模型模拟地球。请观察模拟实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是春季。(2)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京地区正午日影最长。(3)当地球绕太阳公转到 位置时,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4)当地球从A位置运行到B位置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 (填“升高”或“降低”)。25.(2024六上·怀来期中)在图中的括号里填上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的位置。26.(2024六上·怀来期中)人们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知道了可以利用有益的微生物改善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吃的食品中,有许多与微生物的作用密不可分,请你举例说明。(写出至少5种食品)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多块透镜【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凸透镜具有放大功能,两块透镜水平放置,中间有一定距离,能够组成简易显微镜,两块透镜固定,且增加反光镜、载物台等,即可组成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够用来观察微小物体。2.【答案】滴管;载玻片【知识点】水中的微小生物【解析】【分析】观察水中微小生物时,第一步需用滴管吸取水样 —— 它能精准控制水量,避免水滴过多或过少影响观察。吸取后,将水滴滴在载玻片上,这是显微镜观察的基础载体,能让水样平整铺开,便于后续盖上盖玻片(防止液体溢出、避免污染物镜)。这两个工具的配合是显微镜观察的基础操作:滴管保证取样的准确性,载玻片提供稳定的观察平面,二者共同为清晰观察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3.【答案】厚;薄;透明【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中央厚、边缘薄”是凸透镜的核心形状特征,决定了它能对光线产生汇聚作用——平行光线经镜片折射后向中心聚焦,当物体位于焦点内时,即可形成放大的虚像。而“透明”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必要前提:只有透明材质(如玻璃、树脂)才能让光线穿透并发生折射,若材质不透明,光线无法通过,便无法完成成像与放大。这三个特点共同构成了放大镜发挥作用的基础。4.【答案】地核;地壳【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解析】【分析】地球内部结构由厚到薄可分为三层,最厚的是地核,厚度约3470千米,中间层是地幔,厚度约 2900 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最薄的是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大陆地壳较厚(30-50 千米),海洋地壳较薄(5-10 千米),是地球表面的坚硬外壳。5.【答案】公转;地轴【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公转是地球以太阳为中心的周期性圆周运动,轨道呈椭圆形,周期约365 天(1 年),正是公转导致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等现象。自转则是地球围绕自身倾斜的假想轴——地轴的旋转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约24小时(1 天),这一运动直接造成了昼夜交替和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公转与自转同时进行,共同构成了地球的基本运动规律,深刻影响着地球的气候、天文现象及生命活动。6.【答案】触角;小鳞片【知识点】昆虫【解析】【分析】昆虫的触角上分布着大量嗅觉感受器,能敏锐感知空气中的化学信号,帮助它们寻找食物、识别同类或躲避天敌,功能类似人类的鼻子。而蝴蝶翅膀的彩色并非色素单一作用,更依赖于密集覆盖的小鳞片——这些鳞片由扁平细毛特化而成,不仅能通过结构反射、折射光线形成虹彩等绚丽色彩,还能起到防水、调节体温的作用,是蝴蝶适应环境的重要结构。7.【答案】越大;越小【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放大镜为凸透镜,其放大倍数由焦距决定——焦距越短,倍数越高。高倍放大镜能将物体细节更显著地放大,故图像更大;但短焦距限制了光线的汇聚范围,导致观察者视野变窄,能同时看到的物体整体区域自然随之缩小。例如,用10倍放大镜可看清蚂蚁肢体,却只能看到单只蚂蚁;换用2倍放大镜,虽细节不清晰,却能看到多只蚂蚁的排列。8.【答案】地球自转;自西向东;24小时【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地球围绕地轴自西向东不停自转,而地球上的人以地球为参照物,会感觉静止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这是典型的“相对运动”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个昼夜周期,这也决定了太阳东升西落的循环周期为一天。9.【答案】地心说;日心说【知识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解析】【分析】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亮及其他天体均围绕地球旋转,这一理论曾因符合直观感受和宗教需求,在中世纪欧洲长期占据主导。日心说则颠覆了传统认知,主张太阳是宇宙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同时地球还会自转。哥白尼的理论虽存在“太阳为宇宙中心”的局限,但开启了近代天文学革命,为后续开普勒、牛顿等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发生根本性转变。10.【答案】病毒【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承担着代谢、繁殖、遗传等核心功能,无论是单细胞的细菌、草履虫,还是多细胞的植物、动物,其结构和功能都以细胞为基础。而病毒结构简单,仅由蛋白质外壳包裹遗传物质构成,无法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增殖,不具备细胞结构,因此成为例外。11.【答案】B【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观察可知,甲玻璃容器是凸面的,相当于一个凸面镜,具有放大功能,乙容器是一个屏幕玻璃面,不具有放大功能,两个容器中的小球在外面看起来一样大,由于甲小球被放大后才和乙里面小球看起来一样大,乙没有被放大,说明原本小球是乙里面的更大。选项B正确。12.【答案】C【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操作需遵循逻辑顺序。首先“安放”,将显微镜平稳放置在实验台,调节镜筒高度并安装目镜、物镜;接着“对光”,转动反光镜和光圈,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形成明亮视野,这是观察的前提;然后“上片”,将装片固定在载物台上并对准通光孔;之后“调焦”,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再缓慢上升找到物像,最后用细准焦螺旋调清晰;最后“观察”。故答案为C。13.【答案】B【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解析】【分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玻片标本实际图像的上下、左右均颠倒的像。题目中,视野里的物体在左上方。由于显微镜成倒像,实际玻片标本上的物体,位置也是左上方(因为物像的颠倒,本质是玻片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要让视野中的物像移到中央,玻片标本的移动方向,需与物像当前位置“同向”,物像在视野左上方,若想让物像到中央,需把玻片上的物体往中央拉,即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此时,物像会因“倒像原理”,同步向右下方移动,最终到达视野中央。综上所述,应选B选项。14.【答案】A【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微生物发酵是利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制作食品的过程。B选项甜酒(醪糟)是糯米经酵母菌发酵,淀粉转化为酒精和糖分而成;C选项酱油是以大豆、小麦为原料,经米曲霉等微生物发酵,分解蛋白质、淀粉产生鲜味物质和色素制成。而A选项豆腐的制作原理是大豆磨浆后,加入石膏或卤水等凝固剂,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凝固,整个过程未涉及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因此不属于发酵食品。15.【答案】B【知识点】放大镜【解析】【分析】物体能放大的核心是形成类似凸透镜的结构,凸透镜因中间厚、边缘薄,可通过光的折射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一滴干净的水若附着在平整透明的物体(如玻璃片)上,会因表面张力形成中间厚、边缘薄的“水凸透镜”,从而实现放大效果。A选项近视眼镜是凹透镜,用于矫正近视,会使物体成缩小的像;C选项玻璃砖是均匀的透明体,光线穿过时仅发生侧移,不会放大物体。B正确。16.【答案】B【知识点】昼夜交替【解析】【分析】A 错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同时绕太阳公转,二者共同作用下昼夜交替正常发生,是现实中的情况。B 正确:若地球不动,仅太阳自转,太阳的光无法因相对运动扫过地球表面,地球始终只有正对太阳的一侧被照亮,不会产生昼夜交替。C 错误:地球不动时,太阳绕地球转动会使地球表面交替被照亮,类似 “太阳东升西落” 的模拟,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17.【答案】A【知识点】认识地球的形状【解析】【分析】当船驶离海岸时,桅杆顶部的光源随船远离。若地球是平面,光源应始终保持在视野内,仅会逐渐变小。但实际观察到的是亮光逐渐降低并最终消失,这是因为船体先被地球曲面遮挡,随后桅杆顶部也逐渐没入地平线以下。这种现象与球体表面的遮挡规律完全吻合,是地球呈球形的经典证据之一。A选项正确。18.【答案】B【知识点】日出时间【解析】【分析】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在昼夜交替的过程中,越是靠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北京先迎来黎明。因此其原因与地球自西向东公转无关。19.【答案】C【知识点】地球自转【解析】【分析】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蝙蝠夜行受地球自转影响,青蛙冬眠、大雁南飞受地球公转影响。20.【答案】A【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直接影响阳光入室面积:高度角越大,光线越集中,照射面积越小;反之则越大。图①中12点阳光在室内的照射面积小,表明此时太阳高度角较大,符合夏季的光照特征;图②中 12 点阳光照射面积大,说明太阳高度角小,对应冬季的情况。因此,符合题意的选项为A。21.【答案】【知识点】生活中常见的工具【解析】【分析】在“制作洋葱表皮的临时装片”时,我们会用镊子是夹取实验材料;滴管用来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是切片放置标本,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烧杯盛放液体;碘酒染色;小刀切割洋葱;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22.【答案】【知识点】地球自转;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地球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自转运动是围绕地轴的旋转运动,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周期是一天,约24小时。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太阳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地球中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等;地球公转运动产生了四季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23.【答案】(1)自转;24(2)不能;黑夜(3)(4)B【知识点】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日出时间【解析】【分析】(1)地球绕自身地轴的旋转运动被称为“自转”,这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2)太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而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射到地球朝向太阳的一半(昼半球),另一半因被地球自身遮挡无法被照亮(夜半球),因此太阳光不能照亮整个地球。图中A点位于地球背对太阳的一侧(夜半球),该区域因无法接收阳光照射,处于黑夜状态。这一现象正是地球不透明特性与太阳光直线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3)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同一时间阳光仅能覆盖其半个表面,从而形成昼、夜两个半球。A点所在的半球属于没有被阳光照亮的部分。(4)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城市比西边先看到太阳,地方时更早。北京比纽约早13小时左右,图中A在西侧,B在东侧,且B这一侧为白昼,所以B代表北京。(1)地球除了围着太阳公转,还在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是24小时。(2)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不能照亮整个地球。此时,A点所在地区处于黑夜。(3)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因此A点所处的半球是没有被照亮的部分。(4)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北京此时是中午12时,处于白天,代表北京的则是B点;纽约是24时,处于黑夜,因此代表纽约的是A点。24.【答案】D;C;C;降低【知识点】地球的公转【解析】【分析】四季形成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相关。因公转时地轴倾斜角度不变,太阳直射点随季节移动,导致不同位置获得光热不同,昼夜长短变化,进而产生季节更替。(1)地球公转至春分点(假设为 D)时,北半球是春季,全球昼夜平分。(2)北京正午日影最长时,太阳高度最低,对应北半球冬至(假设为 C),此时地球公转到该位置。(3)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是冬至(C 位置),太阳直射南回归线。(4)从 A(假设为夏至)到 B(假设为秋分),太阳直射点南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降低。25.【答案】【知识点】影长的四季变化【解析】【分析】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正午影子的长短: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反之则越短。观察图中太阳状态可知,左侧太阳高度角最低,符合冬至“高度角最小、影子最长”的特点,应为冬至;右侧太阳高度角最高,与夏至“高度角最大、影子最短”的特征匹配,应为夏至;中间太阳高度角处于两者之间,对应春分或秋分。26.【答案】馒头、醋、酱油、面包、奶酪、腐乳、酒等。【知识点】微生物【解析】【分析】这些食品的制作均依赖特定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馒头/面包:利用酵母菌发酵,其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形成松软口感。醋:先经酵母菌将原料中的糖类转化为酒精,再由醋酸菌将酒精氧化为醋酸。酱油:主要依靠米曲霉等微生物分解大豆、小麦中的蛋白质和淀粉,产生氨基酸、有机酸等风味物质。奶酪: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使蛋白质凝固,再经特定霉菌或细菌作用形成独特风味和质地。腐乳:以毛霉为主的微生物分解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生成小分子营养物质及风味成分。酒:酵母菌在无氧环境下将谷物、水果中的糖类发酵为酒精,不同酒的风味由微生物种类和发酵条件决定。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存瑞片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学生版).docx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存瑞片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科学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