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萧瑟的秋日里,一代伟人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生机盎然。这,是秋的雄浑壮丽!
朦胧的月色中,一代文豪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品到的却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逍遥自在。这,是月的生命启迪!
……
寒冷的初冬时,一代后浪的我们,也将走近动人的北平,让我们一起用心感受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秋味,朱自清眼里的荷塘月色。

动人的北平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1.快读文本,结合写景抒情散文的特征,梳理行文思路;
2.细读文本,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写景角度;
3.反复诵读,结合具体词语,品味文辞之美;
4.拓展研读,知人论世,探究民族审美心理。
学习目标

1.回顾写景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明确此类散文的常用思路;
2.结合文体特征,快读两篇文本,注意划出写景、抒情、说理的语句,思考是何景何情何理;
3.综览全文,梳理出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自读,认识散文之体
议与展
修改行文思路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我渴望“品尝”。
江南之秋慢、润、淡,半开、半醉,不适合领略。
在南方,我每年都会想起北国之秋。
回北国,你可以,尽享庭院悠闲,清朗、幽静、萧索。
你可以,轻踏秋槐落蕊,清闲、静寂、落寞。
你可以,细听秋蝉衰鸣,萧瑟凄清,令人悲凉。
你可以,感受秋雨萧萧,漫话秋凉,悠闲淡泊。
你可以,尽赏秋果奇景,清秋佳期,黄金时日。
古今中外,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的深味非要在中国北方才能感受到底。
南国之秋啊,你虽特异,却永远比不上北国之秋。
北国之秋啊,我深深怀恋你!
——《故都的秋》

行文思路
①开头将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对比,和总写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表达内心的强烈渴望。(直抒胸臆,表达深情)
②然后分别描写北国庭院的清朗、幽静、萧索,秋槐落蕊的静寂落寞,秋蝉衰鸣的萧瑟凄清,秋雨萧萧中漫话秋凉的闲人,以及秋果奇景,传达出一种悠闲与落寞之感。(寄情于景)
③接着引发对古今中外对秋的关注,认为中国北方的秋味最浓。(融情于理,情理结合)
④最后再次将南国和北国之秋对比,抒发对北国之秋深深的怀恋你。(直抒胸臆,突出深情)
——《故都的秋》
议与展
修改行文思路
心里颇不宁静,想到荷塘,走出家门,前往荷塘。
月下小径,曲折、幽僻、寂寞。
身处其间,顿感超脱自由。
观,那月下荷塘,幽静、淡雅、美好;
赏,那塘上月色,轻柔、朦胧、缥缈;
可是啊,荷塘四周,却阴沉、模糊。
这,让我忆起江南采莲的事来,忆起曾经美好的江南。
可我,终归还是回到家门,回到这现实世界。
——《荷塘月色》

行文思路
①由作者不宁静写起,写到前往荷塘的小路的曲折、幽僻、寂寞,但作者感受到超脱自由。(因情入景,情因景生)
②接着由情入景,写月下荷塘的淡雅美好,塘上月色的轻柔朦胧,以及荷塘四周的阴沉模糊和暗淡喧闹。(因情入景,融情于景)
③然后引发作者回忆起江南采莲的故事和自己的家乡,但作者最终归还是回到现实,内心依然不宁静。(借典抒情,寄情于事)
——《荷塘月色》

1.唉,天可真凉了——
2.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分析下列语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语基》第112页,破折号的常见用法。)
标示声音的延长
标示话题的转换

两篇散文都展现了北平的美,但呈现出不同的景致:
1.自主阅读,找出两篇散文中描写景的段落,为画面命名,并概括画面特征。
2.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方面进行赏析,注意在文中旁批。
3.选出你最喜欢的语句,并旁批喜欢的理由(画面美?情思美?用词美?修辞美?句式美?……)
细读,品味北平之美

完成表格
1.小组交流,完善两篇文章中写景部分的景物特点及蕴含的情感。
2.每人选一处景物描写,为画面命名,并从景物选取、形声色态、画面组合、氛围意境等角度交流赏析。
【温馨提示】:人人参与,形成一致认识,填写导纲中的相关表格。
3.分享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解说分享
1.每组任选一个表格投影展示,但表格不能重复,并选出代表解说表格内容。
2.分享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画面特征
一、积累常用特征词
《语基》第374页,右下“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二、根据文本,想象构图;如:《故都的秋》3段:“一椽破屋”“一碗浓茶”“院子”“坐”“槐树”“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
三、与特征词建立联系。如:上图特征可概括为静谧、悠闲、落寞。

画面命名
一、明确画面要素:时间、地点、天气、景物、特征、人物、行为、情感等
二、围绕景物或人物,有机组合,形成短语
秋院晨景图(3)
秋槐落蕊图(4)
秋蝉残鸣图(5)
秋雨话凉图(7-10)
秋果奇景图(11)

景致之美——《故都的秋》
画面命名 画面景物 画面特征 情感
秋院晨景(图) 破屋、天色、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 清 静 悲凉 闲淡而略显忧郁
秋槐落蕊(图) 落蕊、扫帚的丝纹 清闲 落寞
秋蝉衰鸣(图) 秋蝉 悲凉

秋雨话凉(图) 秋雨、都市闲人 悠闲、淡泊

秋果胜景(图) 枣树、枣子 喜悦、热爱、眷恋、悲凉

景致之美——《荷塘月色》
画面命名 画面景物 画面特征
月下小径(图) 小煤屑路、许多树 幽僻、寂静
月下荷塘(图)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塘中月色(图) 月光、云、月影 朦胧、优雅
荷塘四周(图) 杨柳、树梢、树缝、树上、水中 阴沉、模糊
情感
超脱自由
喜悦恬静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
画面景物常见组合方式
1.以空间移动组合
如:由荷塘四面,到近处杨柳……
2.以时间移动组合
如: 先是一阵凉风,接着下起雨来……
3.以感情流动或变化
如:由杨柳的丰姿,到没精打采的路灯光,再到喧闹的蝉声与蛙声,是作者由暂得平静,到不宁静的变化。

【注意】:上述组合方式可单一使用,也可反复使用,还可综合运用
绘形绘声绘色
“声色形态”指的是诗文中写景的角度,包括各种感官的结合、视角的变化、动静、虚实,色彩等;以及写景的方法,包括用词、修辞、特殊句式等。
如:弥望的荷叶、洁白的荷花,缕缕的荷香,这是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而脉脉的流水则是虚写想象;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如“刚出浴的美人”以动写静,极具动态美。同时还用了大量的叠词、数量词和比喻比拟通感等修辞。

【注意】:1.细读!细读!细读! 2.积累相关术语!!!

描写之妙——《故都的秋》
角度 赏析
秋院晨景图 景物 破屋、天色、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
形 声 色 形:一椽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声:驯鸽的飞声(以声衬静);
色:碧绿的天色、牵牛花(朝荣)的蓝朵(绘色)
妙用数量词、叠词、形容词,多种感官结合,色彩渲染,动静结合,细节描写,写出故都的秋味。
组合 方式 既有高空中驯鸽的飞声、碧绿的天色、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又有破屋与地面上疏疏落落的秋草与牵牛花,由上到下,以空间移动组合,形成了多感官、多角度相融合的画面效果。
氛围 清、静、悲凉
闲淡而略显忧郁的文人情调

描写之妙——《荷塘月色》
角度 赏析
荷 塘 四 周 景物 树、杨柳、月光、远山、路灯、蝉声与蛙声
形 声 色 形:四面多树,围住荷塘;杨柳丰姿;一带远山;一两点路灯光
色:阴阴树色 声:蝉声与蛙声
妙用叠词、数量词,比拟、比喻等修辞,写出杨柳的摇曳多姿,树木的茂密,山的隐约,灯光的暗淡,蝉声与蛙声的喧闹。
组合 方式 画面由四周环绕的树木,远山隐隐的轮廓,灯光的漏影与蛙声的和鸣构成,由远及近,以空间移动组合。
氛围 阴沉 模糊 喧嚣
赏析文辞之美
语言的“文辞之美”,主要指具体语句表达时使用的修辞格、词语、特殊句型句式、特殊标点、语言风格等,常见考查方式有:
1.直接赏析艺术特色及表达效果;
2.将原句改作它句,在保持句意大致相同的前提下,比较二者表达效果的差异或哪句更好。
3.给出景物或画面的特征,分析该特征是如何描绘的;
4.给出表达特色,分析该特色是如何形成的。

赏析文辞之美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极具艺术特色,请加以赏析。(4分)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可是北国的秋天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句意大致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加以分析。(4分)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写出故都秋的特点的,请加以分析。(4分)
4.上面句子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这种效果是如何形成的?(4分)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极具艺术特色,请加以赏析。(4分) 长句变短句,排比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为“可是北国的秋天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句意大致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加以分析。(4分)
①原句反复使用三个“来得……”的句式,形成排比,句式整齐,强调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②原句将一个句子拆分开来,用逗号隔开,形成多个短句,节奏舒缓,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喜爱表达得更加深沉。
③原句中用了感叹词“啊”,强调北国的秋“总是好的”,增强情感。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写出故都秋的特点的,请加以分析。(4分)
直接交代表明秋的特点,排比,短句
4.上面句子读起来有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这种效果是如何形成的?(4分)
拆分成多个短句,排比,感叹词

每人每篇至少挑选一道
1.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采用多种感官相结合的方式对秋槐落蕊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加以赏析。(6分)
2.请分析文中“秋蝉衰鸣图” 是怎样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6分)
3.作者在写秋蝉、秋雨时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简要分析。 (6分)
(《学习指导》107页第4题)
4.《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是如何写荷香的?请简要赏析。(6分)
5. 月色本是难写之景,朱自清为了描摹可感的月光形象,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分析运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6分)
(《学习指导》 111页第2题)
6.《荷塘月色》中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人称道,请以“月下小径图”为例,进行分析。(6分)


两篇散文都在书写北平,书写人生,但又各具特色。结合拓展阅读,探究原因,思考以下问题:
1.《故都的秋》没有详写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用大量笔墨写故都的院落、落蕊、秋蝉等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且充满“悲凉”之感,这是为什么?
2.《荷塘月色》中用大量笔墨描写呈了清淡的月色、清新雅致的荷塘,使文章有一种淡雅之风,原因何在?
3.郁达夫本来是写故都的秋,为何要插入一段议论的文字呢?
4.全文写荷塘月色,为何还要两次引用古人的诗文?
研读,探究民族审美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宋玉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飞。——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秋之诗
评与议
中国文人从宋玉开始就定了调子:"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的主题,从杜甫的《秋兴》“听猿实下三声泪”到马致远的《天净沙》“断肠人在天涯”,乃至林黛玉的葬花词的“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是把秋愁当作一种人生的悲苦来抒写的。在读者看来,诗人以愁为美,但诗人本身却并不一定是痛苦的。
评与议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嬗( shàn )变和积淀,最终形成了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
郁达夫选择平凡细小的事物进行描写,他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有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使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带来的衰败死亡本身也是一种美好,是知识分子的一种雅趣,是人生的一种高雅的境界。
评与议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山居秋暝(唐·王维)归园田居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评与议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故都的秋》写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国家动乱,两年后北平沦陷。
郁达夫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荷塘月色》写作背景:
v《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十年异国生活,两度丧子,居无定所,形成了忧伤、愤世、忧郁的气质。
三十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白色恐怖威胁下,政治表现消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悲秋”文化传统
时代特征
个性气质
受到日本“物哀”文学的影响,追求“忧郁美”,倡导“静的文学”。
审美观念
残败、悲凉的生命之美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苦闷、迷茫。
家庭琐事纷争,担负家庭责任。
自由、闲适的幽静之美

1.《故都的秋》没有详写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用大量笔墨写故都的院落、落蕊、秋蝉等生活中的细小事物,且充满“悲凉”之感,这是为什么?(《学习指导》第107页)
①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都是游人云集、热闹非凡的地方,不符合作者雅致恬淡的个性气质与审美追求。
②院落、落蕊、秋蝉等,都是生活中平凡细小的事物,人们习焉不察,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能使人们更深刻地品味到北平浓烈的秋味。
③这是由作者的经历决定的。当时白色恐怖威胁重重,作者两度丧子,居无定所,内心忧伤苦闷,所以文章充满“悲凉”之感。
研读,探究民族审美

2.《荷塘月色》中用大量笔墨描写清淡的月色、清新雅致的荷塘,使文章有一种淡雅之风,原因何在?
①符合中国传统文人雅致恬淡的审美追求,不过分追求瑰丽的色彩和过多的渲染,雅而不俗,与民族审美心理相一致。
②以美人来寄托个人精神追求。如用“刚出浴的美人”写荷花、用婀娜美人的 “倩影” “丰姿”写杨柳,引用描写采莲少女的《采莲赋》等,使得画面呈现出淡雅的美感,寄托自己追求适度的生活情趣与政治理想。
③反映作者当时微妙的情思。作者为摆脱内心的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故而荷塘景色幽静安宁,月色朦胧清淡。
研读,探究民族审美

3. 郁达夫本来是写故都的秋,为何要插入一段议论的文字呢?
①丰富文章内容,由故都的秋延展到“各国文人都对秋天进行过歌颂与悲啼”的讨论,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②深化和升华主题,得出“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的人类共同感受的结论,具有哲理性。
③紧承上文,阐述北国之秋最能代表中国的秋的深味,为最后赞美北国之秋的强烈感情抒发做铺垫。
研读,探究民族审美


4. 全文写荷塘月色,为何还要两次引用古人的诗文?
①丰富文章内容。通过描写江南采莲的古诗文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②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中的语句,语言典雅,富有文学色彩和文化气息。
③作者极力描写采莲的热闹,实为诉说现实的苦闷,与当下的心情形成对比,暗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研读,探究民族审美

发现美,书写美,传递美
一个个校园的清晨和黄昏,你打冬景里走过,你伏在窗边对着冬凝视过,那么,可有那么一抹落入你的眼里,留在你的心里?
对我们的校园,你也许已经非常熟悉了,但很可能其中还有你未曾留意的一小块天地;同一处景物,你也未必观察到它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请你选择一处景致,描写其美,传达己思。
要求:
①至少使用两种写景手法;
②语言流畅,具有诗情画意(散文化的语言);
③自拟标题,200字左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