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任务式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芣苢》任务式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芣 苢
诗经·周 南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诗经》和四言体诗的文化常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认知和运用能力。
2.朗读诗歌,理解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分析《芣苢》的意境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体悟诗歌的情感主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学习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再自主)的方式学习。
2.运用反复朗读、鉴赏的方法学习诗歌。
3.通过论世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感情主旨。
一、创设情境,导入诗歌
倾听过“关关雎鸠”的和鸣,观赏过“在水一方”的秋景,今天请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描绘的世界,走近百姓劳动的场景,聆听他们的歌唱,感受他们的幸福,感悟古典文学的魅力!
二、温故文化,增加认知
1.来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为《诗三百》;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编集,过去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三种说法。
2.六义:
(1)《诗经》根据音乐、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的民歌,160篇。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重章叠句、复沓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105篇,是宫廷乐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主要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其中也有一部分是
舞曲 ,40篇,分周颂、鲁颂、商颂。
(2)《诗经》根据表现手法的不同分为赋、比、兴三种。朱熹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重章叠句:《诗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具有音乐美,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3.体裁:
四言诗是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歌形式,盛行于西周时期。《诗经》中诗歌基本是整齐的四言体,节奏为每句两拍,这是基于原始歌谣的发展而来,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语言状况。西汉以后仍有少数文人继续创作四言诗,如曹操、嵇康、陶渊明、韩愈、柳宗元等。
三、解释诗题,理解传统
1.植物名称:
“芣苢”(fú yǐ 又作芣苡):植物名,即车前子,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古代已有种植,其嫩叶可食,其籽有称薏苡,全草可入药。它在古代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2.诗歌背景:
妇女采集车前草即“芣苢”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源于繁衍种族的观念,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古代社会把人口看作财富与国力的象征。《毛诗序》解题说“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因此,当芣苢粲粲结子之时,妇女们结伴而出,竞相采撷,其情绪是相当兴奋,场面是尤其热烈的。周南地方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人们在劳动时以歌谣表达内心的情感,于是有了《芣苢》等诗篇。
四、诵读诗歌,赏析内容
学习任务一:初读诗歌,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用心感受;然后跟读,比较感受。
2.同学们朗读和跟读了《芣苢》这首诗歌,请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或发现?
点拨:这首诗每句四字,属于四言体诗歌;诗中重复的语句、句式较多,出现了大量的叠字,是《诗经》重章叠句的体现。
3. 怎样才能读出四言诗歌的节奏感呢?请大家细心朗读,尝试着标出节奏。
点拨:四言体诗歌一般可以用2/2拍的节奏朗读。《芣苢》的节奏简洁明快,具有音乐感;《诗经》重章叠句、循环重复的特点赋予了它独特的音韵之美。请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吧!
采采 / 芣苢,薄言 / 采之。采采 / 芣苢,薄言 / 有之。
采采 / 芣苢,薄言 / 掇之。采采 / 芣苢,薄言 / 捋之。
采采 / 芣苢,薄言 / 袺之。采采 / 芣苢,薄言 / 襭之。
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召集图
学习任务二:再读诗歌,体会诗歌画面之美
古人评价《芣苢》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请同学们再读《芣苢》,把你体会出的场景或画面描绘出来。
2.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采集图
3.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收集图
学习任务三:三读诗歌,品味诗歌动态之美
《芣苢》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帧流动欢欣的美丽画卷。请同学们三读《芣苢》,品味女子们采摘芣苢的细节有何之美。
点拨:《芣苢》重章叠句,只变换了“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就简洁地描绘出女子们根据芣苢生长的不同情形而采摘芣苢的具体动作和过程变化。她们采摘时动作优美,心情愉悦,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动态之美。诗中虽未明确描写采摘者,但读来却能清晰感受到女子们集体劳动时的欢快心情——情感在采摘动作中得以传达。
学习任务四:四读诗歌,探究诗歌情感之美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劳动的本身是辛勤的,也即有“辛劳”一说。可是《芣苢》中劳动的女子们却是欢欣愉悦的。元朝吴师道说“终篇言乐,不出一乐字,读之自见意思。”请同学们四读《芣苢》,探究女子们采摘芣苢劳动的情感之美。
点拨:《芣苢》是周代人们在采集芣苢时所创作的歌谣,应为周公时代,当时社会关系相对和谐、阶级矛盾较为缓和、人们生活宁静安逸。中国封建社会人口数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标志之一。《毛诗序》中提到:“《芣苢》……和平时期妇女欢乐地生育子嗣。”虽然后人对毛序的这一说法多持保留态度,但是我们
可不可以大胆地推测:《芣苢》中的女子们生活在周公时代,她们享受着国家的安定、享受着社会的稳定、享受着生活的安逸,她们热爱着自己的国家,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幸福。
《芣苢》是一首劳动的赞歌,更是一首爱国的自豪之歌。我们要为自己生活在和平安定的时代而感到幸福,我们为自己生活在伟大昌盛的中国而感到自豪!
五、总结教学,深化感情
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请让我们为劳动者而歌唱吧!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背诵默写《芣苢》。
2.拓展性作业:课外比较阅读《桃夭》或《伐檀》,分析它们在情感主旨和艺术方法上的异同。
桃 夭
《诗经·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