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短文二篇八上统编版教材《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陶弘景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早年游历访道时足迹遍及江浙的名山胜水,后退隐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常以书信形式询问他朝廷大事,时人称其为“山中宰相”。解题答谢中书书作者的朋友;“中书”,是官职。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答复文体知识“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字音节奏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lín)/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陶弘景是南北朝时期人,作品带有骈文的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读来和谐。疏通文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共同、一起耸入四季都交相看见将要消散将要指水中潜游的鱼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确实、的确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坠落争相、争着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纷乱理清结构一、总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二、分写四季之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晨昏之景三、总结、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任选一个角度,说一说文中风景“美”在何处?提示:观察角度、感官角度、色彩搭配、动静状态……赏读美景运用句式:这里的风景有_____之美,你看________(课文原句),美在________(从写景角度分析)。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里的风景有山水相映、俯仰结合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美在高山峻峭,水流明丽,二者相映成趣;美在“高峰入云”是仰视,远景,“清流见底”是俯视,近景,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里的风景有色彩配合之美,你看“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美在调动视觉感官,平远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的风景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美在由静景转为对动景的描绘,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描绘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渲染欢跃热闹,增添勃勃生机。它写出“跃”的状态,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里的风景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美在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林青竹翠为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动静相衬,更具生机。体悟情思面对山川美景,陶弘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下面资料链接和课文内容简要回答。资料助读: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是作者写景的名篇,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 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 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言外之意:1.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与追慕;2.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3.“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4.表现出与谢中书“与其奇”的期待。记承天寺夜游苏轼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黄州写下四篇千古名作: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解题地点时间文体记承天寺夜游事件文体知识“记”是通过记事、记物、记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的一种文体,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字音节奏自然成文,涉笔成趣,多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读此文, 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hénɡ),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疏通文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想要、打算门睡觉共同、一起考虑、想到高兴的样子介词,在院子里行乐、取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ɡ)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形容水的澄澈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均为水生植物大概是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梳理作者的游踪,完成下列表格。时间地点人物缘起内容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张怀民承天寺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庭院赏月,抒“闲人”之感本文的线索是:“月”赏月夜景作者与好友,在庭院中散步时,看到了怎样的月夜美景呢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一共仅18字,却成了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等多维度进行赏析。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种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这句话一共仅18字,却成了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等多维度进行赏析。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见其静,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这句话一共仅18字,却成了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等多维度进行赏析。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而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的皎洁。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二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这句话一共仅18字,却成了千古名句,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角度等多维度进行赏析。虚实结合。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处不在写“月”,从虚处落笔,写月下庭院如积水空明,地上本无水,作者却巧妙设喻,仿佛庭院中真有了一池清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品月夜情心情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闲人事件兴奋喜悦从容悠闲遗憾孤独急切渴望复杂心有灵犀的喜悦相与步于中庭品悟“闲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结尾“闲人”是点睛之笔,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 闲1.入“夜”即“解衣欲睡”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3.与张怀民“步于庭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资料助读: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元丰六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1083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小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感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1)“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2)“闲人”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3)“闲人”既含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悠闲赏月。“闲人”的理解(4)“闲人”又颇有自许之味,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闲情雅趣之人能够欣赏它,表现出乐观豁达、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生活态度。“闲人”一词,蕴含了哪些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热爱生活、坚韧乐观、随缘自适、自我派遣… …课堂总结文章通过对庭院中月光的的描写,表达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通过对庭中澄澈透明的月色极其生动的描绘,透露出作者虽遭贬谪,感慨深微,却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豁达坦荡的胸襟和对“忙人”的鄙夷与讽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