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教案

资源简介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咸海萎缩、贝加尔湖形成、洞里萨湖与湄公河补给等案例,认识不同区域(中亚干旱区、西伯利亚断陷区、东南亚季风区)陆地水体的分布差异与相互关系,建立 “区域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体类型→补给方式” 的空间关联,理解干旱区与湿润区水体相互作用的不同特征(如干旱区内陆湖易萎缩,湿润区湖泊调节河流能力强)。
综合思维:结合全球水储量图、河流补给类型统计图,从 “水体类型→补给条件→水量变化→环境影响”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地下水、冰川)的相互转化关系,如河流水与湖泊水的 “丰补枯给”、河流水与地下水的 “水位驱动补给”,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河流与湖泊 / 地下水补给关系示意图”“分析本地河流(如黄河、长江支流)的补给类型”,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现实问题解读能力;学会观察身边的陆地水体(如校园附近的湖泊、河流),判断其补给来源与季节变化,掌握地理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咸海萎缩的人为原因(灌溉用水增加)、胡佛大坝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陆地水体的双重影响(合理利用与过度干预),理解 “尊重水体循环规律、保护水资源” 的重要性,如合理规划灌溉农业、科学建设水利工程。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河流水与湖泊水:丰水期河流补湖,枯水期湖泊补河,人工水库的调节作用。
河流水与地下水:水位差驱动的双向补给,枯水期地下水对河流的稳定补给。
河流水与冰川 / 积雪:夏汛(冰川融水)与春汛(积雪融水)的形成机制。
典型案例分析:咸海萎缩的原因、洞里萨湖与湄公河的补给、胡佛大坝对径流的调节,理解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水体关系的影响。
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根据气温、降水数据区分雨水补给(与降水季节一致)、冰川融水补给(与气温季节一致)、积雪融水补给(春季升温驱动)。
(二)教学难点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双向补给机制:学生易误认为 “河流始终补给地下水”,需通过 “水位变化示意图” 与实例(如华北平原雨季与旱季补给方向差异),明确 “水位高低是补给方向的关键”,突破 “单向补给” 的误区。
不同区域水体相互关系的差异:理解干旱区内陆湖(如咸海)与湿润区外流湖(如洞里萨湖)的补给差异 —— 干旱区依赖河流单向补给,易因用水增加萎缩;湿润区湖泊与河流双向补给,调节能力强,需结合气候类型(干旱 vs 季风)分析。
人类活动对水体关系的复杂影响:区分 “合理干预”(如大坝调节径流)与 “过度破坏”(如过度灌溉导致湖萎缩),学生易忽略 “度” 的把控,需通过咸海与胡佛大坝的对比案例具象化。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以咸海萎缩、贝加尔湖、洞里萨湖等课件案例为核心,分析不同区域水体的相互关系,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直观演示法:展示全球水储量图、河流与湖泊 / 地下水补给动画、冰川融水补给统计图,将抽象的水体补给过程具象化,帮助理解难点(如双向补给、季节变化)。
小组讨论法:围绕 “咸海萎缩的人为原因”“科罗拉多河夏季径流量大的原因” 等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件图表发表观点,深化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河流水与湖泊水 / 地下水补给关系示意图”,标注丰水期、枯水期的水流方向与水位高低,通过动手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咸海卫星影像对比图(1987 年 vs2016 年):“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如今水域面积仅数千平方千米。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咸海为什么急剧萎缩?”
引导学生猜想与 “水量减少” 有关,进一步追问 “水量减少的原因是补给不足还是消耗过多”,激发探索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补给与消耗的平衡)。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陆地水体的类型与分布(8 分钟)
主要类型与水储量:
展示 “全球水储量构成图”,讲解:地球水体以海洋水为主(96.53%),陆地水体仅占 3.47%,其中冰川是淡水主体(占淡水 68.7%),河流占比极小(0.006%),但对人类最重要。
分类梳理:按性质分为淡水(冰川、湖泊淡水、河流)与咸水(内陆湖、地下咸水);按流动性分为动态水体(河流、地下水浅层)与静态水体(冰川、深层地下水)。
分布规律:
气候影响:湿润区(如我国南方)河网密、湖泊多;干旱区(如中亚)以内陆湖、地下水为主;寒冷区(如南极)冰川广布。
地形影响:断陷凹地形成大湖(贝加尔湖、青海湖);平原低洼处形成沼泽(东北三江平原);山地发育河流源头(如长白山天池为松花江源头)。
案例:贝加尔湖:
讲解:由 2500 万年前地壳断陷形成,平均水深 700 米,是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因纬度高、蒸发少,水量稳定,印证地形与气候对湖泊的影响。
2. 陆地水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7 分钟)
自然环境对水体的影响:
气候:降水决定水体补给量(如热带雨林气候区河流汛期长),气温影响冰川 / 积雪融水(如夏季冰川融水量大)。
地形:地势起伏影响河流流向与流速(如长江自西向东),地形凹陷决定湖泊位置(如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
水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调节:湖泊、沼泽蒸发增加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如洞庭湖周边夏季凉爽)。
地貌塑造:河流侵蚀形成峡谷(如长江三峡),冰川刨蚀形成冰斗(如阿尔卑斯山),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洞(如桂林喀斯特)。
水体与人类活动:
提供资源:河流航运(长江黄金水道)、湖泊水产养殖(鄱阳湖)、地下水灌溉(华北平原)。
生态服务:湿地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如扎龙湿地)。
3.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15 分钟)
核心逻辑:以河流为纽带,陆地水体通过 “水位差” 实现相互补给,本质是水的交换与转化。
河流水与湖泊水的补给:
自然湖泊:展示 “洞里萨湖与湄公河补给示意图”,讲解:
雨季(5-10 月):湄公河水位高,河水注入洞里萨湖,湖泊面积从 2400km 扩大到 1.6 万 km ,削减下游洪峰。
旱季(11-4 月):湄公河水位低,湖水补给河流,维持下游灌溉与航运。
人工水库:功能类似自然湖泊,汛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如胡佛大坝调节科罗拉多河径流,减少下游洪涝)。
内流湖:以咸海为例,阿姆河、锡尔河注入补给,因灌溉用水增加,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泊萎缩。
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
展示 “河流与地下水补给示意图”,分析:
丰水期:河流水位>地下水位,河流补给地下水(如夏季黄河下游补给地下水,储存水量)。
枯水期:地下水位>河流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流(如冬季华北平原河流依赖地下水,避免断流)。
特殊情况:黄河下游因地上河(河床高于地面),常年由河水补给地下水,无反向补给。
河流水与冰川 / 积雪的补给:
冰川融水:展示 “阿克苏河径流量统计图”,讲解:高海拔地区(如天山),夏季气温高,冰川融水量大,河流形成夏汛(阿克苏河 7-8 月径流量占全年 60%)。
积雪融水:展示 “松花江春汛示意图”,讲解:冬季积雪区(如我国东北),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与夏季雨水汛构成 “双汛”。
活动:分析科罗拉多河径流影响因素(5 分钟):
任务:结合课件材料,回答:
上游补给:降水 + 冰川融水(山区降水 400-500mm,夏季融水多);下游补给:少量地下水(干旱区降水<100mm)。
夏季径流量大:主要补给为冰川融水,夏季气温高,融水量大。
大坝影响:建成后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变小(汛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平衡水量)。
小组讨论后展示,教师点评,强化 “补给类型决定水量变化” 的逻辑。
4. 知识拓展:河流补给类型总结(5 分钟)
展示 “河流补给类型对比表”,梳理核心特征: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影响因素 我国分布 径流量特征
雨水补给 雨季 降水量 东部季风区 与降水同步,季节变化大
冰川融水补给 夏季 气温 西北、青藏高原 夏季最大,冬季断流
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积雪量) 东北地区 春季春汛,单峰 / 双峰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水位差 普遍 调节径流,季节变化小
地下水补给 全年 水位差 普遍 稳定,枯水期主力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梳理知识框架:
陆地水体:类型(河流、湖泊、冰川等)→分布(受气候、地形影响)→与环境相互作用(气候地形决定水体,水体调节环境)。
相互关系:以河流为纽带,湖泊水(丰补枯给)、地下水(水位驱动)、冰川 / 积雪(气温驱动)的补给规律。
人类影响:合理(大坝调节)与不合理(过度灌溉)干预,需尊重水体循环规律。
强调:陆地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某一环节破坏(如河流断流)会引发连锁反应(湖泊萎缩、地下水下降),保护水资源需从整体出发。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9 道课堂小练题目,涵盖水体类型、补给关系、案例分析等核心知识点。
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教师巡视,标记高频错误题目(如地下水补给方向、冰川融水季节)。
逐题解析(3 分钟):
第 1-2 题(克兰河):补给以季节性积雪融水为主(D 正确),气候变暖导致汛期提前、含沙量减少(A 正确)。
第 3-5 题(水体转化):地球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A 正确),a 为长江补洞庭湖(6-7 月,C 正确),围湖造田导致 a、b 均变小(C 正确)。
第 6-7 题(乌拉尔河):补给以季节性积雪融水为主(D 正确),航运差因结冰期长(B 正确)。
第 8-9 题(巴尔喀什湖):甲为入湖径流量、乙为降水量、丙为蒸发量(C 正确),70 年代地下水变化因上游修水库(D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实践任务:观察家乡附近的一条河流(如黄河支流、长江支流),记录其四季水量变化,判断主要补给类型,撰写 200 字分析报告(如 “家乡河流夏季水量大,推测为雨水补给,与夏季降水同步”)。
绘图任务:绘制 “北半球某河流与湖泊 / 地下水补给关系示意图”,标注丰水期、枯水期的水流方向与水位高低。
拓展任务:查阅资料,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陆地水体(地下水、湖泊)的影响,说明工程如何改善当地水生态。
预习任务:预习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思考 “海洋水体与陆地水体如何通过洋流联系”。
五、板书设计
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一、陆地水体的类型与分布
主要类型: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冰川为淡水主体)
分布规律:
气候:湿润区→河网密、湖泊多;干旱区→内陆湖、地下水
地形:断陷区→大湖(贝加尔湖);低洼区→沼泽
案例:贝加尔湖(断陷形成,蓄水量最大)
二、陆地水体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自然环境影响水体:气候(降水 / 气温)、地形(地势 / 凹陷)
水体影响自然环境:调节气候、塑造地貌
水体与人类:提供资源(航运、灌溉)、生态服务(净化、护生物)
三、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以河流为纽带)
河流水 湖泊水:
丰水期:河补湖(削洪);枯水期:湖补河(保径流)
案例:洞里萨湖 - 湄公河、咸海(内流湖,河补湖)
河流水 地下水:
丰水期:河补地;枯水期:地补河(水位差驱动)
特殊:黄河下游(地上河,仅河补地)
河流水 冰川 / 积雪:
冰川融水:夏季多(气温高),如阿克苏河
积雪融水:春季多(升温),如松花江春汛
活动:科罗拉多河(上游:降水 + 融水;下游:地下水)
四、河流补给类型总结
补给类型 季节 影响因素 分布
雨水 雨季 降水 东部季风区
冰川融水 夏季 气温 西北
积雪融水 春季 气温 东北
湖泊 / 地下水 全年 水位差 普遍
五、作业:河流观察报告 + 绘图 + 预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