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洋流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洋流 教案

资源简介

《洋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通过分析不同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差异(如中低纬环流 “北顺南逆”、北印度洋 “夏顺冬逆”),认识洋流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结合气压带风带图,建立 “纬度位置→盛行风→洋流流向” 的区域关联,理解热带、温带、寒带海域洋流的不同特征(如南半球西风漂流横贯全球)。
综合思维:结合气压带风带模式图与洋流分布图,从 “盛行风驱动→海陆分布阻挡→地转偏向力偏转”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洋流的形成机制;并从气候、生物、航运、污染多维度,分析洋流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标注中低纬、中高纬环流方向)、“分析玩具鸭漂流轨迹”,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问题解决能力;学会利用洋流分布图判断某海域洋流性质(暖流 / 寒流),掌握地理工具的应用方法。
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洋流对污染物扩散的 “双刃剑” 影响(加快净化但扩大范围)、渔场资源的合理开发,认识人类活动与洋流的相互关系,理解 “顺应洋流规律、保护海洋生态” 的重要性,如航运利用顺流节约燃料,避免过度捕捞渔场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洋流的性质判断与分布规律:暖流寒流的等温线判读方法,中低纬 “北顺南逆”、中高纬 “北逆南无” 的环流规律,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季节变化(夏顺冬逆)。
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与寒流降温减湿的具体案例(北大西洋暖流、秘鲁寒流),寒暖流交汇与上升流对渔场的影响(四大渔场的成因)。
(二)教学难点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季节变化机制:学生易混淆冬夏季流向与季风的关联,需结合冬季东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分析风向如何驱动洋流方向变化(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结合课件中的季风洋流图具象化。
寒暖流交汇对渔场形成的综合作用:理解 “海水扰动→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鱼类聚集” 的连锁过程,学生易忽略 “营养物质来源(海底沉积)”,需结合课件中渔场分布图与海水运动示意图拆解。
三、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以 “玩具鸭漂流”“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欧洲气候”“科隆群岛气候” 为核心案例,将抽象的洋流知识与现实现象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
直观演示法:展示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北印度洋冬夏洋流动画、寒暖流交汇示意图,将抽象的洋流运动具象化,突破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难点。
小组讨论法:围绕 “绘制洋流模式图”“分析玩具鸭漂流轨迹” 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发表观点,深化对分布规律的理解。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标注大洋洋流名称,通过动手强化对洋流分布的记忆与应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展示课件中 “玩具鸭漂流” 案例:“1992 年货轮倾覆,数万只玩具鸭散落海面,后续在世界多地海岸被发现。这些玩具鸭为什么能漂到不同地区?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它们的漂流轨迹吗?”
引导学生猜想与 “海水流动” 有关,引出本节课主题 —— 洋流(常年稳定的大规模海水流动)。
(二)新课讲授(35 分钟)
1. 洋流的概念与性质(8 分钟)
概念讲解:结合课件定义,强调 “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 三大特征,对比 “海浪(短期不稳定)”“潮汐(周期性)”,明确洋流的本质是海水的定向大规模运动。
性质分类(暖流与寒流):
定义:暖流(高温→低温海域)、寒流(低温→高温海域),结合课件中的等温线图,讲解判读技巧:
“高凸寒,低凸暖”:寒流流经的等温线向低纬凸,暖流向高纬凸。
“凸向即流向”:等温线的凸出方向即为洋流流向。
案例练习:展示课件中的北半球海域等温线图,让学生判断洋流性质(如等温线向高纬凸,为暖流),即时反馈纠正。
2.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15 分钟)
影响因素分析:
主导因素:盛行风(课件中明确 “盛行风吹拂是主要动力”),结合气压带风带图,讲解:
低纬信风(东北信风、东南信风)→驱动赤道暖流(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
中纬西风(西南风、西北风)→驱动西风漂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南半球西风漂流)向东流动。
辅助因素:海陆分布(阻挡洋流,使洋流沿海岸转向,如赤道暖流遇大陆阻挡,部分折向高纬)、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如北赤道暖流到达亚洲东岸后右偏为日本暖流)。
分区域梳理规律:
中低纬海区(副热带为中心):
方向: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北顺南逆”)。
示例(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北半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格拉寒流(南半球)。
中高纬海区(副极地为中心):
方向:北半球逆时针,南半球因南极大陆阻挡,无完整环流(“北逆南无”)。
示例(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千岛寒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
特点:自西向东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因南极大陆冷水汇入,性质为寒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冬季(东北季风):洋流逆时针流动(东北季风驱动海水向西,形成索马里暖流、赤道逆流)。
夏季(西南季风):洋流顺时针流动(西南季风驱动海水向东,形成索马里寒流、南赤道暖流),结合课件中的季风洋流图对比讲解。
活动: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5 分钟):
材料:空白半球图(标注赤道、30°、60° 纬线)、彩色笔。
任务:
对照气压带风带,标注盛行风方向(信风、西风)。
绘制中低纬、中高纬环流,标注流向(北顺南逆、北逆南无)。
标注赤道暖流、西风漂流的位置。
小组展示:选取 2 组作品,教师结合课件中的模式图点评,纠正错误(如中高纬南半球环流的缺失)。
3. 洋流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12 分钟)
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展示课件中 “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的影响”,讲解:暖流使欧洲西北部北纬 55°—70° 地区最冷月均温比西岸高 16—20℃,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挪威卑尔根),同纬度西岸(拉布拉多半岛)为苔原,东岸为森林。
寒流降温减湿:结合 “科隆群岛案例”,提问 “赤道附近的科隆群岛为何气候凉爽干燥?”,引导学生结合课件分析:受秘鲁寒流影响,寒流降温减湿,使群岛年均温 22—26℃,降水 578mm,与热带雨林气候差异显著。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展示课件中的 “世界四大渔场分布图”,分析成因:
寒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 + 千岛寒流)、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 + 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 + 东格陵兰寒流)→海水扰动,营养物质上涌。
上升流:秘鲁渔场(东南信风使表层海水离岸,深层冷水上涌,携带营养物质)。
对航运与污染的影响:
航运:顺流加速(如富兰克林利用湾流缩短欧美航时),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海雾(如纽芬兰附近海雾影响航行),极地寒流携带海冰(威胁高纬航运)。
污染:有利(加快污染物扩散净化,如油轮泄漏后洋流加速清洁),不利(扩大污染范围,如玩具鸭随洋流扩散至全球)。
(三)课堂小结(5 分钟)
梳理知识框架:
洋流:概念(常年稳定大规模)→性质(暖流 / 寒流,等温线判读)→分布(中低纬 “北顺南逆”、中高纬 “北逆南无”、北印度洋 “夏顺冬逆”)→影响(气候、生物、航运、污染)。
核心逻辑:盛行风是洋流的主要动力,洋流通过热量输送与物质迁移,影响全球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强调:洋流是海洋运动的重要形式,其规律的掌握对航运优化、渔业开发、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四)课堂小练(10 分钟)
展示课件中的 9 道题目(如南极环流、小黄鱼洄游、等温线判读等),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
教师逐题解析,重点讲解易错题:
第 1-2 题(南极环流):动力为极地东风(B 正确),作用是阻断水热交换(C 正确)。
第 6-7 题(小黄鱼洄游):丁地越冬因距陆地远 + 暖流(A 正确),产卵洄游方向丙→乙→甲(北部回暖,D 正确)。
第 8-9 题(海域洋流):东部过渡层西移→赤道环流增强(C 正确),洋流影响沿岸水循环(B 正确)。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实践任务:查阅 “中国沿岸洋流分布图”,分析我国东部沿海洋流(如日本暖流分支)对当地气候(夏季降水)与渔业(舟山渔场)的影响,撰写 200 字分析报告。
绘图任务:在空白太平洋地图上,标注主要洋流名称(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等),并标注北海道渔场的位置。
拓展任务:查阅资料,分析 “厄尔尼诺现象” 与秘鲁寒流的关系,说明其对秘鲁渔场的影响。
预习任务:预习 “海 — 气相互作用”,思考 “洋流如何影响海 — 气热量交换?”。
五、板书设计
洋流
一、洋流的概念与性质
概念:常年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海水流动
性质判断:
暖流:高温→低温,等温线 “低凸暖”(如日本暖流)
寒流:低温→高温,等温线 “高凸寒”(如秘鲁寒流)
判读技巧:高凸寒、低凸暖;凸向即流向
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主导动力:盛行风)
影响因素:盛行风、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分区域规律:
中低纬(30° 附近):北顺南逆(副热带为中心)
中高纬(60° 附近):北逆南无(副极地为中心)
南半球:西风漂流(横贯全球,寒流)
北印度洋:夏顺冬逆(季风驱动)
活动: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
三、洋流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北大西洋暖流→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寒流降温减湿(秘鲁寒流→科隆群岛凉爽)
生物:寒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上升流(秘鲁渔场)→渔业资源丰富
航运:顺流节能,海雾 / 海冰影响安全
污染:加快净化,扩大范围
四、作业:气候分析报告 + 太平洋洋流标注 + 预习海 — 气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