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结合黄山(花岗岩地貌与奇松、云海、温泉的组合)、可可西里(高寒环境与藏羚羊数量稳定)、东北林区(森林采伐后的连锁变化)等案例,认识不同区域(山地、高原、温带林区)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差异,理解 “区域特征决定要素互动方式” 的空间关联,建立 “区域尺度→要素组合→整体性表现” 的认知逻辑。综合思维:通过分析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从 “要素联系→物质迁移→能量交换” 的逻辑链,综合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与渗透(如生物循环改变早期大气成分);结合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光合作用需大气、水、土壤等多要素配合)与稳定功能(藏羚羊数量调控),培养多要素系统性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观察本地自然景观(如城市公园、近郊山地),识别自然环境要素并绘制要素联系图”“分析本地人类活动(如水库建设、植被恢复)对环境的影响”,提升地理观察与图表绘制能力;学会利用课件活动(如藏羚羊数量分析)推导地理原理,掌握实践分析方法。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东北过度采伐森林导致的土壤退化、洪水加剧,及修建大坝对水生生物、土壤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破坏与修复,理解 “尊重要素互动规律、减少盲目干扰” 的重要性,如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东北林区的恢复作用。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三大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物质流向与能量形式,及生物循环对早期大气的改造作用。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的多要素协同机制(光合作用的要素配合),稳定功能的反馈调节(如 CO 平衡、藏羚羊数量调控)。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湖泊演变为陆地、山地演变为平原过程中,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的同步变化;黄山 “四绝” 的要素组合与演化阶段的关系。自然环境对干扰的响应:东北森林采伐、修建大坝引发的要素连锁反应,及人类干扰的放大效应(如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的恶性循环)。(二)教学难点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深层机制:如生物循环如何通过光合作用改变大气成分(早期大气无氧→有氧),及海 — 气相互作用如何消减大气 CO (CO 与海水钙结合沉淀),学生易忽略 “物质迁移的具体路径”。自然环境稳定功能的反馈调节逻辑:藏羚羊数量 “增加→食物不足→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食物恢复→数量回升” 的负反馈过程,学生易混淆 “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干扰下要素连锁反应的复杂性:修建大坝对 “水生生物→土壤→地下水→地方气候” 的多环节影响,学生易遗漏 “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盐渍化” 等间接影响。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以课件中的黄山四绝、藏羚羊数量变化、东北森林采伐、湖泊演化等案例为核心,将抽象的整体性原理与具体景观、人类活动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直观演示法:展示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湖泊演化过程图,及人类干扰(如修大坝)的要素关联图,将要素互动与演化过程具象化,突破难点。小组讨论法:围绕 “藏羚羊数量稳定的原因”“修大坝对生物的影响”“本地景观的要素联系” 等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件图表发表观点,深化对整体性的理解。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自然环境要素联系图”“湖泊演化各阶段要素变化表”,通过动手强化对要素互动与演化的记忆,提升地理实践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黄山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图片,提问:“黄山的‘四绝’并非单一要素突出,而是多要素的神奇组合。这种组合是偶然的吗?你能从‘岩石、气候、生物、水’的关系中找到答案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要素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景观”,引出本节课主题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0 分钟)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讲解: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六要素组成,各要素形态、物质组成差异显著,但通过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形成整体(课件图 5.2)。举例:黄山的岩石(花岗岩)、地貌(断块山)、生物(奇松)、大气(云海)、水(温泉)相互关联,缺一不可。三大循环: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载体:水循环:结合课件水循环示意图,讲解 “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 / 地下径流” 的物质迁移,及太阳能→热能→势能的能量转换,强调水分在大气、土壤、生物间的补给(如降水补给松树,蒸腾返回大气)。生物循环:重点分析课件案例 —— 地球早期大气无氧气,生物(蓝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变大气成分;生物残体进入土壤提供有机质,促进土壤形成。岩石圈物质循环:简要讲解 “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的物质迁移,强调岩石风化提供成土物质(如黄山花岗岩风化形成怪石,同时为土壤提供矿物质)。活动:分析水分迁移(3 分钟):提问:“课件图 5.2 中,水在各要素间如何迁移?”(学生回答后总结:大气降水→土壤 / 生物→蒸发 / 蒸腾→大气),强化 “要素间物质联系” 的认知。2.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8 分钟)生产功能:讲解:以光合作用为核心,需植物(叶绿素)、大气(CO + 热量)、土壤(水分 + 无机盐)协同作用,体现 “整体功能>单一要素功能之和”。案例:课件中 “坡地与平地的生产功能差异”—— 坡地太阳辐射、土壤肥力较差,即使种同种植物,生物量也低于平地,说明要素组合影响功能强弱。稳定功能:讲解:通过物质能量交换实现自我调节,保持环境稳定,结合两个实例:CO 调节:人类排放 CO →植物光合吸收 + 海 — 气作用(CO 与海水钙结合沉淀)→CO 浓度稳定。藏羚羊数量:结合课件活动,小组讨论 “藏羚羊数量为何基本稳定”(提示:食物 / 水源充足→存活率升→数量增→资源不足→存活率降→数量减),总结 “负反馈调节” 机制。小组讨论: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3 分钟):任务:根据课件可可西里案例,回答:①可可西里气候与植被特点(高寒、草甸稀疏);②动物数量易受环境影响的原因(食物有限);③体现的地理原理(稳定功能)。展示点评:选取 1 组汇报,教师结合课件解析,强化稳定功能的 “反馈调节” 逻辑。3.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8 分钟)演化的统一性:案例 1:湖泊演变为陆地(课件图 5.3),讲解:水文(水面缩小)→地貌(湖变陆)→生物(水生→陆生)→土壤(湿→干)→气候(湿润→干燥)的统一变化,强调 “一个要素变,其他要素同步变”。案例 2:黄山景观演化,讲解:花岗岩断块山抬升→地貌陡峭→气流抬升→云海;花岗岩风化→怪石;岩缝缺水→奇松;岩浆加热地下水→温泉,体现 “演化阶段决定要素组合”。要素组合的阶段性:总结:自然环境演化的不同阶段,形成特定要素组合(如湖泊阶段:水生生物 + 湿地土壤;陆地阶段:陆生生物 + 旱地土壤),黄山 “四绝” 是花岗岩山演化特定阶段的独特组合。4.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9 分钟)响应机制:讲解:某要素受干扰→物质能量交换改变→要素连锁变化→整体环境改变,且干扰下变化更快(如火灾后灌草→森林仅需几十年,自然演化需上千万年)。人类干扰案例:东北过度采伐森林(课件案例):森林面积减→土壤缺枯枝落叶 + 水土流失→肥力降;森林滞水弱→洪水增 + 河流水量不稳;岩石裸露→风化快,形成 “破坏 — 退化” 循环。修建大坝(课件活动):分组讨论 “修大坝对各要素的影响”(提示:水生生物(阻断联系)、土壤(下游肥力降 / 上游盐渍化)、气候(变湿润)、地下水(水位升)),教师结合课件总结(如下游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上游地下水位升→盐渍化)。人类干扰的启示:干扰后果易放大,环境变化快,不利于人类适应,需减少盲目干扰(如天然林保护工程恢复东北林区)。(三)课堂小结(5 分钟)梳理知识框架:核心逻辑:要素联系(物质能量交换)→整体功能(生产 + 稳定)→统一演化(要素同步变)→干扰响应(连锁变化),贯穿 “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主线。关键案例:黄山四绝(演化与组合)、藏羚羊(稳定功能)、东北森林(干扰响应)、湖泊演化(统一变化)。强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要素互动的结果,人类活动需尊重这一规律,实现人地协调。(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9 道题目(如土壤有机碳密度、石质土壤、冬给措纳湖、小尺度要素相互作用),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逐题解析,重点讲解易错题:第 1-2 题(土壤有机碳):随深度降低因根系分布(C 正确),提高密度需秸秆还田(A 正确)。第 3-5 题(石质土壤):形成因物理风化(A 正确),微生物加快成土(D 正确),改善需掺黏土和有机肥(B 正确)。第 6-7 题(冬给措纳湖):淡水湖因径流排盐(C 正确),人工提水减缓变咸 + 蒿草滩萎缩(D 正确)。第 8-9 题(小尺度要素):稳定影响土壤的是地质和地形(C 正确),土壤肥力与生物密切相关(A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实践任务:观察家附近的自然景观(如公园、山地),识别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 / 地貌要素,绘制 “要素联系示意图”,标注物质或能量交换路径(如树木蒸腾→大气水汽,降水→土壤水分),撰写 150 字说明。分析任务:查阅本地某人类活动(如水库建设、城市绿化工程)的资料,分析其对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至少 3 个要素),如某水库对下游土壤肥力、水生生物的影响。绘图任务:绘制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各阶段要素变化表”,包含水文、地貌、生物、土壤、气候五要素。预习任务:预习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思考 “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五、板书设计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核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地貌三大循环:水循环:水分迁移,能量→太阳能→热能→势能生物循环:有机物 / CO 迁移,能量→太阳能→化学能岩石圈物质循环:矿物质迁移,能量→热能→机械能案例:生物循环改变早期大气(无氧→有氧)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多要素协同:植物 + 大气 + 土壤)稳定功能:CO 调节:植物光合 + 海 — 气作用藏羚羊数量:负反馈调节(食物→存活率→数量)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演化统一性:一个要素变→其他要素同步变(如湖泊→陆地)要素组合阶段性:演化阶段决定组合(如黄山四绝)案例:湖泊演变为陆地(水文→地貌→生物→土壤→气候)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响应机制:干扰→要素连锁变化→整体改变(快、不同步)人类干扰案例:东北伐森林:森林减→土壤退化→洪水增修大坝:水生生物阻断→土壤盐渍化 / 肥力降启示:减少盲目干扰,保护整体性五、作业:景观观察 + 要素联系图 + 预习差异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