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区域认知:通过分析天山(冰川 - 草原 - 森林分异)、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垂直带差异)、我国东北(黄土分布)等案例,认识不同尺度地域分异(全球性:纬度分异;区域:垂直分异;小尺度:山坡与河谷差异)的空间特征,建立 “尺度→分异因素→景观表现” 的区域关联,理解热带、温带、寒带及山地、平原的分异规律差异。综合思维: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垂直带谱图,从 “分异基础(热量 / 水分 / 水热组合)→成因(太阳辐射 / 海陆分布 / 海拔)→景观表现(自然带更替方向)” 的逻辑链,综合分析三大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机制;通过对比不同区域(如中纬度大陆东西岸自然带),培养多要素、多尺度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通过 “绘制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简图”“比较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垂直带谱”“分析本地自然景观分异(如近郊山地的坡向差异)”,提升地理图表绘制与实地观察能力;学会利用课件活动(如判断黄土成因)推导地理原理,掌握实践分析方法。人地协调观:通过讨论人类活动如何适应地域差异(如干旱区发展耐旱作物、山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业),及地方性分异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如草原盐碱地不宜种植粮食),认识 “尊重分异规律、合理利用土地” 的重要性,避免盲目改造自然(如在不适宜区域种植乔木)。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分异(赤道→两极):以热量为基础,横穿大陆的自然带及景观更替(热带雨林→苔原)。经度分异(沿海→内陆):以水分为基础,中纬度 “森林→草原→荒漠” 的景观变化。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带谱的形成(水热随海拔变化),山麓带与当地自然带的一致性。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垂直带差异的成因(迎风坡 vs 背风坡,阳坡 vs 阴坡)。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地形、岩石、局部环流),典型案例(安第斯山脉东侧荒漠、草原盐碱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如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二)教学难点垂直地域分异中同类自然带的海拔差异:理解 “低纬山地同类自然带海拔高于高纬山地”“阳坡高于阴坡” 的原因,需结合水热组合差异分析(如低纬山地热量充足,同类自然带可分布在更高海拔)。地方性分异的判断与成因分析:区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分异(如判断 “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为地方性分异,因地形抬升导致降水减少),学生易混淆 “地带性缺失” 与 “地方性改变”。自然带与气候的复杂对应:部分气候对应同一自然带(如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均对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部分自然带对应多种气候(如热带草原带对应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旱季),需结合课件图表细化对比。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以课件中的天山(导入案例)、喜马拉雅山(垂直分异)、东北黄土(地方性分异)、安第斯山脉(非地带性)为核心案例,将抽象分异规律与具体区域结合,提升知识的实用性。直观演示法: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图、中纬度大陆自然带更替图,通过动态图示(如海拔升高导致气温降水变化)具象化分异过程,突破垂直分异难点。小组讨论法:围绕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垂直带差异”“温带湿润区植被分异原因” 等课件活动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结合图表发表观点,深化对分异成因的理解。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绘制 “世界陆地自然带简图(赤道→两极方向)”“喜马拉雅山垂直带谱图”,通过动手强化对分异规律的记忆,提升地理实践力。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5 分钟)展示课件中天山景观图(冰川纵横、草原如茵、森林如带、荒漠苍茫),提问:“天山将寒冷与炎热、干旱与湿润等景观并置,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 “海拔差异可能导致景观分异”,引出本节课主题 ——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二)新课讲授(35 分钟)1. 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7 分钟)地域分异的形成:讲解:不同地域自然环境差异的本质是 “外部条件(太阳辐射、距海远近)影响内部物质能量交换”—— 太阳辐射纬度差异→热量不同→水循环、生物循环强度差异;距海远近→降水不同→物质迁移类型差异(如湿润区以水分迁移为主,干旱区以风力迁移为主)。案例:课件中 “元素迁移差异”—— 湿润区钠、钾、钙、镁易淋溶,土壤肥沃;干旱区元素大量保存,土壤盐碱化,植物生长差,体现 “外部水分条件影响内部物质迁移”。地域分异的尺度:全球性尺度:温度带分异(热带→寒带)、海陆分异(海洋→陆地)。区域尺度:陆地地域分异(赤道→两极、沿海→内陆)、垂直分异(山地)。小尺度:山坡与河谷、阴坡与阳坡(如温带湿润区山坡针叶林、河谷草甸)。过渡:不同尺度的分异规律中,陆地表面最显著的是纬度、经度和垂直分异,先学习陆地地域分异规律。2.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10 分钟)自然带的形成与命名:讲解:气候(气温 + 降水)→植被(最能体现环境特征)→土壤→自然带,以植被类型命名(如热带雨林带、温带草原带),结合课件图 5.7 “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指出横穿大陆的自然带(热带雨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纬度分异规律(赤道→两极):分异基础:热量(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表现:自然带沿纬度变化方向更替(如赤道→北纬 60°: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沿纬线延伸。案例:课件中 “苔原景观” 与 “热带雨林景观” 对比,体现热量差异导致的植被差异。经度分异规律(沿海→内陆):分异基础:水分(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表现:仅中纬度显著,自然带沿经度变化方向更替(沿海→内陆: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经线延伸。案例:我国华北平原(沿海,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内蒙古高原(内陆,温带草原带)→塔里木盆地(内陆,温带荒漠带),结合课件中 “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变化图” 讲解。知识拓展:气候与自然带对应:展示课件中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与 “世界自然带分布” 对比图,强调: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0 分钟)核心原理:讲解: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1000 米降 6℃)、降水先增后减→水热组合变化→自然景观垂直更替,形成垂直带谱(山麓带 = 当地陆地自然带,带谱变化≈“从当地纬度向高纬” 的分异)。案例:课件中 “喜马拉雅山脉垂直地域分异图”,山麓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带(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坡为高山草甸带(对应高原气候)。垂直带谱的关键特征:带谱复杂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带谱越完整(如喜马拉雅山 vs 天山,前者带谱更复杂)。同类自然带海拔:低纬山地>高纬山地;阳坡(北半球南坡)>阴坡(北半球北坡)。雪线:迎风坡(降水多,冰雪积累多)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低于北坡)。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垂直地域分异(5 分钟):小组任务(结合课件图 5.12):南坡比北坡多哪些植被类型?(常绿阔叶林、高山针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高山灌木林)高山草甸在南北坡分布海拔有何不同?为什么?(南坡高,因南坡为迎风坡,水热条件好)若北坡山麓海拔与南坡相同,会有南坡多的植被类型吗?为什么?(不会,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足)展示点评:选取 1 组汇报,教师结合课件解析,强化 “水热组合决定植被分布” 的逻辑。垂直带谱判读技巧:基带定温度带(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带谱数量定纬度(带谱多→纬度低)。雪线定迎风坡(雪线低→迎风坡)。4. 地方性分异规律(8 分钟)概念与影响因素:讲解:受地形、岩石风化物、局部环流、洋流等地方性因素影响,小尺度地域分异,通过物质能量再分配形成,课件表中列举 “海陆分布(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地形起伏(安第斯山脉东侧荒漠)、洋流(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延伸至 60°N)”。典型案例:温带湿润区:高陡山坡(坡面径流多→针叶林 / 灌丛)、平坦区域(水分适中→落叶阔叶林)、河谷(汇水多→草甸),体现地形对水分的再分配。草原盐碱地:地势低洼处,钠、钾随水汇集,蒸发后累积→土壤盐碱化→植被稀疏,形成斑块状分布(课件案例)。判断方法:步骤 1:按地带性规律判断理论自然带(如赤道附近应为热带雨林带)。步骤 2:对比实际自然带,若不一致则为地方性分异(如东非高原赤道附近为热带草原带,因地形抬升导致降水减少)。(三)课堂小结(5 分钟)梳理知识框架:地域分异:概念(差异成因)→尺度(全球→区域→小尺度)。三大规律:陆地(纬度:热量→赤道→两极;经度:水分→沿海→内陆)→垂直(水热→海拔)→地方性(地形 / 岩石→小尺度)。核心逻辑:分异基础→成因→景观表现,人类活动需适应分异规律。强调: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同尺度分异规律叠加,形成复杂多样的自然景观,理解这些规律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的基础。(四)课堂小练(10 分钟)展示课件中的 9 道题目(如天山景观分异、谷地植被分异、喜马拉雅垂直带、武夷山垂直带),学生独立完成(7 分钟)。逐题解析,重点讲解易错题:第 1-2 题(天山区域):景观分异为垂直分异(D 正确),云杉花粉由山谷上升气流搬运(B 正确)。第 3-4 题(谷地植被):分异因素为土壤水分(D 正确),地带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季相变化明显(C 正确)。第 5-6 题(横断山):两山地为横断山脉(D 正确),乙山地基带为干热河谷,因焚风作用(C 正确)。第 7-9 题(武夷山):垂直分异主导因素为气温(A 正确),甲地为山地针叶林(C 正确),气候变暖导致林线上移,草甸面积减小(B 正确)。(五)布置作业(5 分钟)实践任务:观察家乡附近的自然景观(如近郊山地、河谷),记录不同位置的植被类型,判断其分异类型(纬度 / 经度 / 垂直 / 地方性),撰写 200 字分析报告(如 “家乡西山南坡为落叶阔叶林,北坡为灌丛,属小尺度分异,因南坡为阳坡,热量充足”)。绘图任务:绘制 “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西岸自然带分布图”(标注沿海→内陆的自然带更替,及东西岸的差异)。拓展任务:查阅资料,分析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带” 的形成原因(地形 + 暖流 + 东南信风),判断其分异类型,撰写 150 字说明。预习任务:预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思考 “如何从整体性角度理解地域分异?”。五、板书设计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一、地域分异的基本概念形成:外部条件(太阳辐射、距海远近)→内部物质能量交换差异尺度:全球性:温度带、海陆分异区域:陆地地域分异、垂直分异小尺度:山坡与河谷、阴坡与阳坡案例:元素迁移(湿润区 vs 干旱区)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气候→植被→土壤(以植被命名)纬度分异(赤道→两极):基础:热量表现:横穿大陆(热带雨林、苔原),沿纬度更替经度分异(沿海→内陆):基础:水分表现:中纬度 “森林→草原→荒漠”,沿经度更替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原理:海拔→气温降、降水先增后减→水热组合变化特征:山麓带 = 当地自然带带谱:纬度低、海拔高→带谱完整雪线:迎风坡低,背风坡高案例:喜马拉雅山(南坡带谱多,北坡少)四、地方性分异规律影响因素:地形、岩石、局部环流、洋流案例:温带湿润区山坡 vs 河谷、草原盐碱地判断:理论自然带 vs 实际自然带→不一致则为地方性五、作业:景观观察报告 + 自然带绘图 + 预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