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镇江市高三期初监测历史试卷2025.09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題目的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放。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以及系列玉器等出土物。2019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表明良渚文化A.己进入青铜文明时期B.丰富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内涵C.居于华夏文明的中心D.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2.北魏和平二年(461),文成帝拓跋濬巡视太行山东麓的诸多州郡,之后刻碑纪念。碑上刻有的官爵包括“侍中”“散骑常侍”等,也有如“内行内三郎”“斛洛真”“内小幢将”等鲜卑风格官号。这反映北魏当时A.倚重中原士族的支持B.民族交融推动制度创新C.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D.官制体系胡汉元素并存3.漕仓是古代漕运的重要配套设施,分布在以大运河为主的漕运干道沿线,正所谓“国脉在漕,漕贮在仓”。图1所示的漕仓最有可能修建于图例。酒仓山运河一一自然河流Q 50km渭水落水绿扬子巡院图1A.西汉B.唐朝C.南宋D.元朝高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创建4.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受到反对变法的台谏官的激烈反对,神宗遂任命支持王安石的李定、邓绾等为台谏官,并因此改变祖制,由宰相等官员荐举台谏官。这一改变A,不利于监察效能的发挥B.保障了变法的成功实施C.体现出台谏合一的趋势D.增强了监察权的独立性5,表1为16一17世纪载有明代青花瓷的部分沉船列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表1时间沉船之地国籍与船名1544南非海岸葡萄牙“圣班多号”16世纪前半叶马来半岛东方海域葡萄牙“宣德号”1576今美国南加州海岸西班牙“圣菲利普号”1588爱尔兰水城西班牙“特里尼达·巴伦西亚号”1600菲律宾马尼拉西班牙“圣迪亚哥号”A.瓷器开始成为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B.明朝政府掌握了世界贸易的主动权C.西班牙商人垄断了印度洋贸易D,反映出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扩大6.1888年,张之洞上书光绪指出:“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纱,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壁,再过十年,何堪设想!”由此,洋务派A.固守传统经济以保民生B.改革政治体制以图稳定C.设机器织布局以挽利权D.创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7.1919年初,新旧文化激烈交锋之时,北大部分学者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故有之学术”,傅斯年等学者则在《新湖》杂志上撰文,针对“抱残守缺”“追幕国故”的倾向,提出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整理国故”。由此可知A.学术争鸣促进传统文化转型隊耕代B.文学革命推动思想文化革新C.新文化运动具有复古主义倾向耕春属坑锁帮D.新旧文化冲突激化了社会矛盾8.图2是黄山定先生1940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画,取材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代耕队为抗属(抗日军政人员的家属)提供春耕帮助的情景。该作品主要反映出A,土地革命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B.大生产运动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C.经济政策和群众路线的有机结合D.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图2高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创建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初高三监测(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B D B A D C A C D B C D A B A二、非选择题:共 4 题,共 55 分。16.(13 分)(1)变化:凸显道德立场;改变体例结构;调整内容。(3 分)原因:吸取历史教训服务政治现实的需要;理学思想的影响;史料来源的拓展(利用新史料);编修者个人因素。(4 分)(2)调整:对抗清明臣由诛杀到嘉奖;对降清明臣由录用到批判。(4 分)意图:强化儒家纲常伦理;巩固统治秩序。(2 分)17.(16 分)(1)措施:设立军政机构;册封当地首领;和亲;推行屯戍政策;传播中原文化(推动文化交流)。(4 分,任答 4 点)(2)背景:外部势力入侵(边疆危机)(2 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1 分)洋务运动的开展。(1分)积极作用:收复失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稳定边疆;强化中央管辖(实现与全国一体化管理),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加快边疆开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任答 4 点,4 分)(3)历史经验:坚决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因俗而治、因地制宜;注重边疆开发;加强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 分)18.(12 分)示例:新中国的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2 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后,1982 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颁布了一批服务于改革开放的法律法规,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21 世纪初,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共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进展,中共中央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202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体现出国家治理观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向;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9.(14 分)(1)有利因素: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贸易的发展;海外殖民与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政策保障;外来人口的涌入;工业革命的推动与交通的发展。(6 分)(2)背景:工业革命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1 分)清政府被迫允许华工出国;(1 分)百姓谋生的需要。(2 分)影响:给阿姆斯特丹带来了廉价劳动力;(1 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1 分)传播中华文化,丰富当地文化多样性。(2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答案.docx 镇江市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