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鸦片战争
1840年
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
农民阶级的探索失败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地主阶级的自救失败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制度(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维新” 本质是渐进的改良,其核心诉求是在保留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材料一 观说到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运动。一些同志从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社会进步的根本道路出发,认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因而也就产生了资产阶级。
——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
材料二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期间,因受中法战争战败刺激,第一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直言外患交迫、列强环伺,国家“在危急存亡之间,未有若今日之可忧也”。他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项主张,请皇帝赶快实行,认为只要变法,十年之内,富强可致。
材料三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
结合所学及材料,总结戊戌变法的原因?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政治:甲午战败签《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变法;

发生——公车上书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
一、发生——公车上书
史事
时间
原因
人物
内容
结果
影响
公车上书
1895年春
根本:民族危机加深
直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朝野一片反对声浪
康有为、梁启超等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未能上达光绪帝,上书失败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发展——创报刊
建学会
材料 甲午惨败后,……民间学会、学堂和报馆已有300多个,光绪帝将《时务报》改为官办,并勅各地仿办。士民参与政治的意愿空前高涨,犹如千年传统专制禁锢政体被打开了偌大的天窗。
——摘编自袁刚《戊戌变法的“错位”及百年政改历史反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一说,戊戌变法通过哪些方法宣传变法思想?有什么样的影响?
二、发展——创报刊建学会
方法: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创办报刊。
影响:激发了士民参与政治的意愿,推动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二、发展——创报刊建学会
强学会
上海强学会
南学会
万木草堂
时务学堂
农学会
2、兴办学堂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3、创办报刊
《时务报》
《国闻报》
1、组织学会
二、发展——创报刊建学会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
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严复《国闻报》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职。
——梁启超《变法通议》
核心思想(口号):
学习西方制度,变法图强

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天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材料:(1898.1)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慈禧早年曾支持过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给她以巨大的刺激和精神震撼。当光绪皇帝把自己“不愿为亡国之君”而决意变法的想法转告给太后时,她表示,“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明定国是诏》
三、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开始标志:2.时间:
3.主持者:
4.参与阶级:
“国是”则指国家的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
材料一: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德军进入青岛
材料二:“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远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败给日本后光绪帝
根据材料,分析1898年开始变法的原因。
②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
③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三、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共103天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明定国是诏》
1.开始标志:2.时间:
3.主持者:
4.参与阶级:
光绪皇帝
资产阶级维新派
材料:(1898.1)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慈禧早年曾支持过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给她以巨大的刺激和精神震撼。当光绪皇帝把自己“不愿为亡国之君”而决意变法的想法转告给太后时,她表示,“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三、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三、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文化方面
军事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精简吏治,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参政
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和培养人才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与国家财政制度建设
知识拓展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百日维新期间,戊戌变法失败后得以保留。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京师大学堂停办,1902年复校,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速成科又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后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京师大学堂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到1910年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衔。
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原师范馆发展为北京师范大学。
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59号,原为和嘉公主府,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三、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请同学们结合“百日维新”内容根据下面四个角色,谈谈你是否支持变法?为什么?
实业家
准备科考的读书人
八旗兵
政府守旧官员
反对
支持
反对
反对
我多少年读书的心血前功尽弃!
我被裁官失业了!
让我自谋生路?可我什么也不会啊?
我开设工厂获得了支持!

失败——戊戌政变
9月18日(变法第100天),慈禧太后亲信荣禄调集军队进京。
9月18日(变法第100天),谭嗣同劝说袁世凯支持光绪帝,袁世凯转而向荣禄告密。
9月21日(变法第103天),慈禧太后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除了京师大学堂),再次垂帘听政。
四、失败——戊戌政变
时间:
刘光第 39岁
杨锐 41岁
林旭 23岁
杨深秀 49岁
康广仁 31岁
谭嗣同 33岁
1898年9月21日
原因: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内容: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
标志着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彻底失败
四、失败——戊戌政变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有哪些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据材料和教材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四: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
材料二: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
材料一:维新派之所以要倡导变法……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他们害怕群众,害怕革命。
①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②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依靠无实权的皇帝;
④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救国道路行不通!
四、失败——戊戌政变
材料三: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③维新派操之过急,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指出戊戌变法的性质,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近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
性质: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四、失败——戊戌政变
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指出戊戌变法的性质,分析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四、失败——戊戌政变
材料一:维新派大力传播着……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李捷、王顺生《中国近代史纲要》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戊戌之败,使国人知非革命不足以救国。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①戊戌变法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②加快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步伐。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背景: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办报刊
建学会
发展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高潮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结局
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戊戌变法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侧重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目的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道路
代表人物 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学习层面 西方先进技术(器物) 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性质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领导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评价 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②这场运动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③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长远影响。
随堂训练
1.(2025重庆)《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
A.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
C.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
2.(2025四川泸州)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这一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
3.(2025四川南充)康有为创立强学会、保国会,宗旨都是“强国”“保种”,他在历次上书中不厌其烦地强调,只有变法才能御侮图存。这表明戊戌变法是(  )
A.政治改良运动 B.自强求富运动 C.思想启蒙运动 D.爱国救亡运动
B
B
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