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视频导入第7课百家争鸣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学会处理历史信息;通过比较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培养历史思辨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体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唯物史观)3、通过领略古人卓越政治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一脉相承,树立赓续传统、复兴民族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学习目标整体感知姓名:生活时代、国籍:地位:著作:思想核心:(1)哲学主张:(2)处世主张:(3)政治主张:李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称《道德经》)“道”①“道”是万物总源,要顺其自然;②对立面可相互转换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老子和《道德经》1.概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顺应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自我能动性。万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2.思想主张一、老子和《道德经》二、孔子和儒家学说1.孔子年代国籍创立的学派核心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成就相关著作春秋后期鲁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论语》孔 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孔子和儒家学说“仁者爱人”2.概况3.思想主张--核心: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核心是“仁”①关爱他人、有同情心②克制自己的言行,遵循规则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二、孔子和儒家学说政治主张:反对苛政,主张仁政、以德治国和以礼治国。2.孔子的思想材料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政治主张 又有什么积极意义?积极意义: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现出民本思想,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民生和社会风化,弘扬正气。对今天提倡的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有借鉴意义。材料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材料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二、孔子和儒家学说3.思想主张--政治上:材料 :西周时期只有贵族阶层才能接受教育,孔子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学在官府 ”格局被打破)—《七年级上册教科书》材料:创立私学孔子部分弟子家庭情况 学生 孟懿子 南宫敬叔 端木赐 颜回 冉雍家庭情况 鲁国贵族 鲁国贵族 富商 “居陋巷” “贱人之子”(身份卑微的意思)有教无类学在官府学在民间二、孔子和儒家学说3.思想主张--教育上:樊迟问仁,子日:“爱人。”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问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考: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提问,孔子就有不同的回答?樊迟:求知心切、学问不高仲弓:好高骛远、忽略眼前子贡:以德著称、严于律己因材施教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实事求是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谦虚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孔子和儒家学说3.思想主张--教育上: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孔子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二、孔子和儒家学说4.文化贡献战国牛耕图汉画像石《孔子讲学图》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铁犁牛耕的推广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形成。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诸子百家纷纷出现。分封制瓦解示意图阶级基础:地主阶级和士阶层的出现和壮大三、百家争鸣1.背景“诸”是许多的意思,“子”是对德才兼备的尊称;百家,是个量词,并不是指只有一百家。仅《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思想门派,就有一百八十九家之多呢!百家争鸣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著书立说、争论观点、互相影响、取长补短的局面。主要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孙武三、百家争鸣2.概况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子庄子韩非兼爱、非攻、节俭、贤人治国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独立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荀子孟子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孙武孙膑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三、百家争鸣3.思想主张材料一:(战国) 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发端于此时。——王桐龄《中国史》①对当时: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学派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成语 揠苗助长 舍生取义 坚甲利兵 高不可攀 东施效颦 鹏程万里 守株待兔 滥竽充数 出奇制胜同舟共济来源 《孟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孙子兵法》②对后世: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三、百家争鸣4.影响(战国) 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发端于此时。——王桐龄《中国史》三、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中的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兼爱、非攻—三、百家争鸣5.借鉴意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困难。辩证法思想—与时俱进,变法革新,依法治国。变革、法治—战国时期,齐国为招揽人才,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置讲堂的专门场所,被称为“稷下学宫”。聚集在这是的学者,来自道家、儒家、法家等学派,兴盛时有成百上千人。他们在此讲学、辩论、著书,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局面。据说荀子曾在这里游学,成为当时颇有威望的学术领袖。稷下学宫对促进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起了重要作用。稷下学宫三、百家争鸣知识拓展百家争鸣老子孔子百家争鸣核心思想:道、顺应自然朴素的辩证思想: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政治思想:为政以德,反对苛政教育主张: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影响:促进思想学术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人物及主张:儒、墨、道、法、兵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老子孔子课堂小结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战国七雄 兼并战争大动荡铁器牛耕大发展大变革商鞅变法大融合民族融合大解放百家争鸣秋战国时期的① 政治:分封制逐渐瓦解;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② 经济: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③ 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繁荣局面,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基础④ 民族关系: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春秋战国三、百家争鸣1、孔子曰:“仁者人也”。他认为应当关爱尊重他人,有同情心,还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体现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因材施教 C.道之以政 D.有教无类2、孔子是古代东方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中国第一位专业教师,他一生从教,在教育方面的成就很大,有弟子三千,来自各个诸侯国,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各色人物都有。孔子的这一做法( )A.有助于维护国君的权威 B.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C.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A D随堂检测3.“在解决日益迫切、日益紧张的社会秩序问题时,他们有的热衷于君主在官僚机构各种权力的操纵,有的比较注重法律制度的绝对性和实用性。”以此判断“他们”是(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4.此书详细介绍了城门结构、城池防御设施构造、弩机等器械制造工艺,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此书”是( )A.《论语》 B.《孙子兵法》 C.《庄子》 D.《墨子》5.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推崇西周制度 B.支持兼并战争 C.解决社会问题 D.追求精神自由DD随堂检测C6.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以上史实说明(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随堂检测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