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的一次重要政治改革尝试,发生在1898年6月11日至同年9月21日之间,历时103天。这次变法由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倡导,并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改革当时中国的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以期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新课导入梁启超第6课.戊戌变法新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重难点重点:①“公车上书” 的背景及意义;②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③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难点:①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深层原因;②认识变法在思想启蒙方面的深远意义。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人物扫描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人物扫描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阅读人物扫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维新维新派也被称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是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派别。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一、戊戌变法的原因材料一:观说到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运动。一些同志从发展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争取独立和谋求社会进步的根本道路出发,认为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因而也就产生了资产阶级。——张海鹏《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材料二: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三: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吴玉章《吴玉章回忆录》经济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思想原因:维新思想兴起传播政治原因:甲午战败签《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深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二、戊戌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1.原因:公车:汉朝时,政府用公车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把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叫做“公车”,故称为“公车上书”。《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2.发起者:康有为、梁启超3.诉求:拒和、迁都、变法4.结果:未上达光绪帝,以失败告终5.意义: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推动变法思想传播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但维新派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更广泛的宣传活动,让变法思想深入人心,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舆论基础。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天津《国闻报》上海《时务报》广州南学会 《万木草堂》北京强学会《中外纪闻》长沙南学会《湘学报》1897年严复主笔1896年梁启超主笔材料一: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一、变法宣传核心思想(口号):学习西方制度 变法图强影响: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梁启超《变法通议》梁启超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 改革官制人物扫描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甲午战争爆发后,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对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二、百日维新——高潮1.背景:①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能变则变,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1898.1)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897.12)朕不能为亡国之君,若不予我权,我宁逊位。——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②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呼吁变法救国。③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光绪皇帝。4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慈安逝世后由慈禧太后独裁)。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的挟制,未曾掌握实权。“五帝三王, 不相沿袭,……各宜努力向上,发奋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皇帝《明定国是诏》“国是”则指国家的家大计,国家的指导方针、理论基础、方针政策。2、开始标志二、百日维新——高潮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二、百日维新——高潮3.内容:类别 内容 作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议政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京师大学堂有利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内容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官僚、科举读书人、八旗子弟)利益,遭到他们对变法的阻扰和破坏。资产阶级除旧北京大学布新没有废除封建君主制度,未能完成从封建制度向近代民主制度的根本转型!4.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三、戊戌政变——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康有为不梁启超先后出逃。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创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囚逃杀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为何放弃了生的希望而选择了赴死?谭嗣同希望以血唤醒国人,激励更多后来者关心国家命运,继续探索救国之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中的“贼”指的是什么?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为什么谭嗣同会发出“无力回天”的感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舍生取义、坚守理想、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三、戊戌政变——失败根据材料分析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材料二: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材料四: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材料五:在百日维新的103天里,光绪帝先后发出变法诏令、谕旨达180件,9月12日最多,一天颁布了11条变法诏令。①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②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③脱离人民群众④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⑤操之过急,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目标导学二:维新运动的开展四、性质和影响自政变以后,天下志士乃知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推翻专制,不足以言变法。此义浸灌于人心,遂有辛亥之役。——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甲午挫后,《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自此,办报者、开学堂者、组织学会者,纷纷而起。—— 梁启超《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1912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性质: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运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影响:①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②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但它点燃的思想火种,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课堂小结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序幕戊戌变法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百日维新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发展背景高潮结局戊戌政变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巩固训练1.(2024·宁夏中考真题)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A2.《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A.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C.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B巩固训练3.(2025四川泸州)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这一运动(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B4.“维新人士纷纷为《时务报》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改革,抨击顽守旧势力。《时务报》因此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这表明《时务报》(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C.主张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D.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统治B巩固训练5.1898年,维新人士发起“湖南试办不缠足会”。与此同时,熊希龄还在长沙成立了“延年会”,规定会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每天都要做体操……婚丧嫁娶从简办理等。材料意在强调戊戌变法( )A.推动了社会风俗的革新 B.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C.大力宣传推广自强求富 D.颠覆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A6.(2024·重庆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1902年发行的儿童读物《启蒙画报》中的一幅图画。在一个书房里,墙上挂着火枪,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正注视着桌上的地球仪。图画作者意在( )A.肯定义和团运动意义B.宣传新式报刊的创办C.激发救国图强的志气D.颂扬全国学制的统一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