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守护生命安全-增强安全意识》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1《守护生命安全-增强安全意识》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2024)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9.1《守护生命安全-增强安全意识》教学设计
一、总体设计说明
总任务:设计生命安全展厅
任务线:知识普及区的设计--案例警示区的设计--技能培训区的设计--互动体验区的设计
情境线:生活中的生命情境案例
活动线:学生分享设计--讨论可行性--总结收获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生命安全”为核心,围绕“意识—知识—技能—行动” 展开。从教材分析可知,它是初中道德与法治生命教育模块重要部分,衔接前后知识,具知识性与实践性。学情上,学生有一定认知但存在实操、法律认知等困惑。
基于此,以“生命安全展厅”为情境载体,整合多维度知识。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知识普及区让学生认知安全标志,案例警示区结合真实事件强化安全意识,技能培训区进行实操训练,互动体验区结合法律知识消除救助顾虑,课堂总结梳理要点。
二、基础设计
(一)统观单元析教材
1.本课地位:在六年级全一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中,生命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维系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生命存在的根本。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重点,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有助于减少意外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更好地珍视生命、践行正确的生命观。
2.内容分析:六年级全一册道德与法治第九课守护生命安全,主要围绕增强安全意识展开。强调生命安全是生命存在及创造美好的前提,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如自然灾害、人为侵害等安全隐患。通过分析规则与安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是对生命安全的保障。还要求学生增强风险意识,觉察潜在危险,远离危险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二)立足实际察学情
1.已知点:
该阶段学生普遍年龄在 12-13 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好奇心强,对外界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并且学生在安全教育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全方位的安全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安全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2.困惑点:
该阶段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不足,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容易产生侥幸心理或逆反行为。在安全意识的形成、应急处理能力的提升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安全教育配合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
3.发展点:
有鉴于此,教师采用设计生命展览馆之生命安全展厅这样情境式、体验式教学法等方式开展教学,注重守护生命安全的强化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升学生的防护能力。
(三)基于素养析目标
1.课程标准:
课标内容
对应的课程标准总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对应的学段目标
第四学段(7-9 年级)
(1)道德修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
(2)健全人格: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应的学习主题及内容要求
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和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2.学习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将学习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辨识安全标志分类及颜色含义,列举意外事故应对措施,简述《民法典》相关条款,构建安全知识体系。(对应单元目标 2)
2.通过在模拟场景中演示急救技能与消防工具操作,总结安全应对细节,提升应急防护能力。(对应单元目标 2)
3.通过体验,树立“生命至上”意识,消除救助顾虑,认同“互助为善”价值观,践行生命责任与社会担当。(对应单元目标 2)
(四)立足目标构评价
(1)根据对安全标志分类及颜色含义的辨识、意外事故应对措施的列举以及《民法典》相关条款的简述情况,对安全知识体系构建做出评价,总结在安全知识学习方面的收获,梳理安全知识体系的核心要点,提出完善安全知识学习的建议。(指向学习目标 1,对应单元评价任务 2)
(2)根据在模拟场景中急救技能与消防工具操作的演示情况,对其做出评价,总结在应急技能掌握方面的收获,归纳安全应对的关键细节,提出提升应急防护能力的建议。(指向学习目标 2,对应单元评价任务 2)
(3)根据在体验过程中 “生命至上” 意识的树立、救助顾虑的消除、“互助为善” 价值观的认同以及生命责任与社会担当的践行情况,对其做出评价,总结在生命意识与价值观培养方面的收获,提炼践行生命责任与社会担当的路径,提出强化相关意识与价值观的建议。(指向学习目标 3,对应单元评价任务 2)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理解安全标志的分类与含义,形成 “风险识别 — 主动防范” 的安全意识。
(2)掌握自然灾害逃生、基本急救(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法)、灭火操作等实用技能。
2.难点分析:
(1)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场景中的应急反应能力(如火灾逃生时的冷静判断)。
(2)理解《民法典》中紧急救助条款的立法精神,消除 “救助担责” 的顾虑,培养互助向善的价值观。
(六)资源与工具
资源:学生搜集相关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进行素材的整理
工具:教学课件
(七)方法与策略
任务驱动法;情境体验法
三、主体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提问:“生命与安全的关 系是什么?” 引导学生思 考守护生命安全的重要 性,引出“生命安全展厅” 之旅。 结合上节课内容 回答问题,明确本 节课主题。 通过新旧知识衔接,激发学习兴趣,建立“生命 — 安全” 的认知关联。
二、知识普及区:安全标志认知 1. 邀请 “知危社”小组汇报人讲解安全标志分类(警告、禁止、指令、提示)及颜色含义(黄底黑图、红圈黑图等)。 2. 课件展示学校、商场等场景的标志,提问:“这些标志属于哪一类?起么作用?” 1. 倾听小组汇报,观察课件中的标志图片,参与互动问答。 2. 列举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安全标志,说明其功能。 通过学生自主汇报与生活实例联系,培养观察能力与分类思维,强化 “安全标志是风险识别工具”的意识。
三、案例警示区:真实事件反思 1. 组织观看溺水、电梯自救、“鬼探头”交通事故等案例视频。 2. 引导小组讨论:“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哪些正确,哪些错误?如何避免类似危险?” 3. 提炼要点:“安全无小事,不能抱侥幸心态”。 1. 观看视频,记录案例中的关键行为。 2. 分组讨论,派 代表分享观点(如 “溺水时不盲目 施救”“过马路要 左右看”)。 通过真实案例的冲击力,打破“事故离自己很远” 的认知,从他人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安全警觉性。
四、技能培训区: 防护方法实操 1. 邀请 “安盾堂” 小组演示自然灾害逃生(地震、火灾)、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灭火器使用等技能。 2. 教师纠正动作误区,强调 “一拔二提三握四压”等操作要领。3. 提供模拟道具(如假人、灭火器模型),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1. 观察小组演示,跟随步骤图学习动作要领(如“剪刀、石头、布” 对应海姆立克法)。 2. 分组实操,互相指正,掌握技能关键点。 通过 “讲解 — 演示— 练习” 的闭环设计,将抽象知识转化为肌肉记忆,解决“知道却不会做”的难点,提升应急能力。
五、互动体验区:场景模拟应用 1. 展示台风体验馆、地震小屋、虚拟报警等体验照片,提问:“在体验中你学到了哪些应对技巧?” 2. 引用《民法典》第 184条,讨论:“国家为什么规定救助人不担责?” 3. 总结:“守护自己是责任,救助他人是高尚”。 1. 结合照片回忆 体验过程,分享 “台风中如何站 稳”“地震时躲在 哪里” 等细节。 2. 思考法律条款 的社会意义,认同 “互助为善” 的 价值观。 通过体验回顾强化技能记忆,借助法律知识消除救助顾虑,实现 “安全技能 — 法律认知 — 道德情感” 的三维提升。
六、课堂 强调:“生命安全是一切美好的起点,愿大家做自己的‘安全卫士’,做他人的‘生命之光’” 顾本节课要点。 回通过可视化总结梳理知识脉络,以情感号召激发学生将所学转化为日常行动的意愿。
七、布置作业 素养提升 围绕“生命安全”展厅,设计作业 为让各功能区域的展示更生动直观,增强访客的理解与体验,现计划完善解说配置:为知识普及区、案例警示区、技能培训区、互动体验区分别设置语音或视频解说,并生成对应的二维码。 该作业旨在通过多区域联动与数字化手段,提升知识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从知识理解、行为引导、能力培养和参与感激发等多维度展开,以达到综合教育效果。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