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家里的物品 课时 第3课时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1~2年级“物质的结构与性质”领域的要求,学生应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类别,并根据材料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家居环境为切入点,引导他们关注日常用品的材质构成,进一步巩固对金属、塑料、玻璃、布、纸、木、陶瓷等材料的认识。通过观察、触摸、比较等方式感知不同材料的手感、硬度、透明度等特性,发展感官辨识能力。同时渗透环保理念,鼓励学生发现废旧材料的价值,为后续“建造小房子”项目积累资源,体现科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触摸,识别家中常见物品所使用的材料类型,如金属勺子、塑料瓶、玻璃杯、布袋子、纸盒子、木筷子、陶瓷碗等;能说出七种主要材料类别的名称,并举例说明每类材料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能按照材料类别对一组编号物品进行正确分类,并填写《给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单;对于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复合物品(如带塑料把手的金属锅、有布封面的笔记本),能指出其主要组成部分的材料;在小组合作中愿意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初步意识到许多废旧物品可以回收再利用,激发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学习重点 认识七种常见材料类别:金属、塑料、玻璃、布、纸、木、陶瓷,并能准确说出其名称;能够根据物品的外观、触感、声音等特征判断其所用的主要材料;掌握按材料类型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理解“同类归并”的逻辑原则;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迁移前两节课所学的材料知识,解释“为什么这个杯子是玻璃做的而那个瓶子是塑料做的”等问题;完成《给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单的填写,做到编号与材料类别对应无误。学习难点 准确区分某些外观相似但材质不同的物品,如塑料杯与玻璃杯、木块与硬纸板、棉布与化纤布料等,需依赖多种感官综合判断;处理复合材料制成的物品时,如何界定“主要材料”,例如一个带橡胶底的布鞋应归入“布”还是“橡胶”类,容易产生分歧;部分学生可能对“陶瓷”概念较为陌生,常将其与“玻璃”或“塑料”混淆,需通过实物对比加以澄清;在分类过程中可能出现随意归类的现象,缺乏依据支撑,需加强观察指导;将课堂学习延伸至家庭生活存在难度,部分学生回家后难以主动开展观察活动。评价任务 1. 材料识别:能正确说出出示的各类物品样本所用的主要材料名称。2. 分类操作:能独立完成《给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单,将12个编号物品准确归入对应的材料类别。3. 复合物品分析:能指出复合物品的多个组成部分及其材料,如“牙刷柄是塑料的,刷毛是尼龙的”。4. 生活联系:能列举出三种以上家中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品,如“我家有塑料盆、塑料桶、塑料玩具”。5. 环保意识:能说出至少一种废旧材料的再利用方式,如“旧纸箱可以用来做手工”。资源与建议 准备一套完整的教学实物样本,包括教材图示中的12种物品或其替代品:①布料(一小块棉布)、②瓷碗、③陶瓷杯、④马克杯(可含金属部件)、⑤塑料瓶、⑥布袋、⑦牙刷、⑧木筷子、⑨金属勺子、⑩玻璃杯、 木块、 调料瓶(玻璃或塑料)。确保所有物品清洁安全,边缘无破损。打印《给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单,每人一份。建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组一套材料轮流传看。教师可提前一周布置“收集家中废旧物品”的任务,鼓励学生带来干净的纸箱、塑料瓶、旧布头等,既丰富课堂资源又落实环保教育。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眼看颜色光泽、手摸表面质感、耳听敲击声音、鼻闻气味(谨慎使用),全面提升辨识能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家里的物品常见材料: 金属 → 勺、锅、门把手 塑料 → 瓶、桶、玩具 玻璃 → 杯、窗、灯罩 布 → 衣服、窗帘、书包 纸 → 书本、包装盒、作业本 木 → 桌椅、筷子、地板 陶瓷 → 碗、花瓶、洗手盆分类方法: 看 → 颜色、透明度 摸 → 光滑、粗糙、软硬 听 → 敲击声清脆或沉闷 想 → 平时在哪里见过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联系生活经验,引出主题。教师以轻松对话的方式开启课堂:“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在家里生活,家里有很多东西陪着我们,比如吃饭的碗、喝水的杯子、写字的笔、穿的衣服。你们有没有注意过,这些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知道的例子。当学生提到“铁锅”“塑料盆”“玻璃窗”时,及时肯定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它是塑料的?摸起来有什么感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物品的材质属性。接着出示教材第9页的实验室场景图,介绍本节课的任务:“今天我们要当一回‘材料侦探’,来调查一下家里的各种物品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家里的物品”,明确学习方向。(2)、揭示核心问题,明确探究目标。提出两个驱动性问题:“我们家里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能不能把它们按材料分一分?”将问题写在黑板一侧,告诉学生这节课就要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探究。同时回顾前两节课的知识:“上节课我们知道人们建房用了砖、水泥、玻璃这些人造材料,那这些材料除了盖房子,还能做什么呢?”顺势过渡到家居用品领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探索实践,开展物品分类。 (1)、认识材料类别,建立认知框架。教师系统介绍七种常见材料类别,配合实物展示逐一讲解。先拿出一个金属勺子:“这是金属做的, shiny 发亮,比较重,敲一下声音清脆。”再举起一个塑料瓶:“这是塑料,轻便,不容易碎,可以捏变形。”接着展示玻璃杯:“玻璃透明,能看到里面的东西,但很脆,摔了会碎。”然后拿出一块棉布:“布柔软,可以折叠,用来做衣服和包包。”再出示一本书:“纸来自树木,可以写字画画,但怕水。”随后递上一双木筷子:“木头来自大树,有纹理,能浮在水上。”最后呈现一个瓷碗:“这种白白的、硬硬的、敲起来叮当响的是陶瓷,常用来做餐具。”强调“陶瓷”与“玻璃”的区别:陶瓷不透明,通常更厚实;而玻璃透明且更易碎。通过多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边界。(2)、分组观察,动手分类。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每组发放一套编号物品样本和一张《给家里的物品分类》记录单。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观察每一个物品,讨论它主要用了哪种材料,并在表格中相应材料类别下方填写编号。提醒学生注意复合物品的处理:“像这个牙刷,刷柄是塑料的,刷毛是尼龙的,我们一般说它的主要材料是塑料。”对于争议较大的物品(如马克杯可能含金属装饰),鼓励小组内部协商达成一致。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依据实际观察而非猜测进行判断,纠正错误认知,如将“陶瓷”误认为“塑料”。(3)、汇报交流,统一标准。所有小组完成后组织全班核对答案。邀请一组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逐项说明理由。其他小组如有不同意见可举手补充。教师借助投影或大图展示教材原图,带领学生逐一确认:①布料→布、②瓷碗→陶瓷、③陶瓷杯→陶瓷、④马克杯→陶瓷(主体)、⑤塑料瓶→塑料、⑥布袋→布、⑦牙刷→塑料、⑧木筷子→木、⑨金属勺子→金属、⑩玻璃杯→玻璃、 木块→木、 调料瓶→玻璃。特别说明:“有些物品用了不止一种材料,我们在分类时通常看它的主体部分是什么做的。”通过集体研讨形成共识,提升分类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三、研讨深化,拓展应用视野。 (1)、比较异同,发现共性用途。提出研讨问题:“我们的分类和其他同学的分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一样?”引导学生反思观察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如“我觉得那个杯子像玻璃,原来是塑料的”。接着问:“哪些材料既可以用来造房子,也可以用来制造常用餐具?”让学生结合前三课内容思考。预期回答有:“玻璃可以做窗户也能做杯子”“金属能做栏杆也能做勺子”“木头能做房梁也能做筷子”。总结:“原来同一种材料可以在不同地方发挥作用,这就是材料的多功能性。”(2)、倡导环保理念,服务后续项目。引入拓展话题:“随着材料的改进,我们的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但我们也要注意节约资源。”提出倡议:“请大家回家后收集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比如空纸箱、塑料瓶、旧布头、卷纸芯等,下节课我们要用它们来设计和建造自己的小房子!”强调“变废为宝”的意义:“这些本来要扔掉的东西,经过我们的巧手改造,就能变成漂亮的小房子模型,既环保又有创意。”鼓励学生积极准备,为下一阶段的工程实践打下基础。学习过程 四、学生活动设计。 1. 感官体验活动:学生轮流触摸各类材料样本,闭眼猜测材料种类,锻炼触觉辨识能力。2. 小组合作分类:在组长组织下,组员分工观察、讨论、记录,共同完成分类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3. 实物匹配游戏:教师说出一种材料名称,学生快速从桌面找出对应的物品,增强反应力与记忆巩固。4. 家庭观察延伸:课后整理家中一个抽屉或柜子,按材料重新摆放物品,并拍照或画图记录分类结果。当堂检测 1 连线题:将左边的物品与其主要制作材料正确连接。 瓷碗 金属 勺子 塑料 塑料瓶 陶瓷 玻璃杯 玻璃 木筷子 木2. 填空题:下列物品是由什么材料做的?(1)我们写字用的铅笔杆通常是______做的。(2)妈妈做饭用的炒锅一般是______做的。(3)教室里的窗户是用______做的。3. 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所有的杯子都是玻璃做的。( )布不仅可以做衣服,还可以做书包和窗帘。( )陶瓷碗和玻璃杯是一样的材料。作业内容 1. 回家后选择一个房间(如厨房、客厅或卧室),观察其中的十件物品,记录它们分别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2. 整理家中一个抽屉或收纳盒,将里面的物品按材料类别重新分类摆放,并请家长拍照留存。3. 开始收集可用于建造小房子的废旧材料,如干净的纸箱、塑料瓶盖、旧布条、吸管等,带到学校备用。一致性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识别并分类家中物品材料”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导入环节通过生活化提问激活已有经验,迅速切入主题;探索环节通过实物观察与小组合作落实“能按材料分类”的目标;研讨环节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从现象走向本质,达成“理解材料多功能性”和“树立环保意识”的认知提升;作业设计延续课堂探究,鼓励家庭实践与材料收集,体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的理念。所有评价任务均指向学习目标的关键行为表现,确保教学评一致。学后反思 1. 学生对“陶瓷”与“玻璃”的区分仍存在一定困难,部分学生凭颜色判断而非材质特性,今后应增加对比实验环节,如轻敲听声、观察透光性等。2. 复合材料物品的分类引发了热烈讨论,反映出学生思维活跃,但也暴露了标准模糊的问题,下次可在记录单中增设“次要材料”栏目以完善记录维度。3. 废旧材料收集任务得到了多数家长的支持,但也有个别学生因卫生顾虑不愿参与,需加强安全清洗与消毒指导,消除心理障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