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设计小房子 课时 第4课时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技术与工程”领域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本课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初步过程:明确任务—调查研究—设计方案—交流优化。通过“用废旧材料建造小房子”这一项目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意识。强调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前几课所学的材料知识,理解结构稳定性、空间布局、采光通风等基本建筑概念。同时注重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表达观点、倾听他人,发展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体现科学、技术、工程与生活的有机融合。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建造小房子的基本任务要求,即使用至少两种材料、保证结构稳固、有足够大的门窗、房间明亮且通风良好;能回顾并整理已收集的废旧材料种类,分析其特性是否适合用于建房的不同部位;能在小组讨论中提出关于房屋外形、功能分区、门窗位置等合理设想,并说明理由;能绘制简单的房子设计图,标出门窗位置和大致尺寸,注明主要使用的材料;在交流过程中愿意倾听同伴意见,对他人方案中的优点给予肯定,并能提出建设性改进建议;初步形成规划先行、按图施工的工程意识,为后续动手建造奠定基础。学习重点 明确“建造一座比较稳固、明亮、通风的小房子”的具体含义,理解每一项要求的实际表现形式,如“稳固”指不易倒塌,“明亮”需有透光材料,“通风”要有空气流通通道;能够根据材料特性进行合理选材,例如用纸箱作墙体因其实心耐压,用透明塑料薄膜做窗户因其透光性好,用木棍或吸管做支撑框架因其有一定硬度;掌握设计图的基本要素,包括整体轮廓、门窗位置、材料标注;在小组合作中有效沟通,整合不同想法形成统一的设计方案;学会用草图表达创意,并能口头解释设计意图。学习难点 将抽象的功能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空间设计,如“通风”如何通过门窗布局实现,“稳固”需要怎样的结构支撑;部分学生可能只关注外观美观而忽视实用性要求,导致设计脱离任务目标;在多人协作中难以达成共识,出现争执或个别成员主导决策的情况;绘图能力有限,无法准确表达门窗大小和相对位置,可能出现“画得太小进不去人”等问题;缺乏工程思维,认为只要搭起来就行,不重视前期规划的重要性,需反复强调“设计图对建造很重要”。评价任务 1. 任务理解:能复述建造小房子的五项基本要求,并举例说明某一项的具体做法。2. 材料匹配:能针对房屋的某一部件(如墙、窗、门、屋顶)选择合适的废旧材料,并说明理由。3. 设计表达:能绘制包含整体形状、门窗位置、材料标注的简单设计图,图示清晰可辨。4. 合作参与:在小组讨论中至少发言一次,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并作出回应。5. 方案合理性:设计方案符合“稳固、明亮、通风”的核心要求,无明显结构性错误。资源与建议 准备充足的废旧材料样本供学生参考,如各种尺寸的纸箱、透明塑料袋或保鲜膜、硬纸板、棉绳、胶带、剪刀(安全型)、彩笔等。提供《房子设计图》记录单模板,每人一份,包含“我的设计图”空白区域和“使用材料说明”文字栏。建议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设计活动,每组指定一名记录员负责绘图,其他成员提供建议。教师可提前展示几个优秀设计案例(非成品模型),如“双层小屋带阳台”“斜顶防雨房”“大窗采光房”等,启发学生思路。强调设计阶段不可急于动手制作,必须先完成图纸并通过小组审核。鼓励学生借鉴现实建筑特点,如观察教室窗户分布、家中门的位置等,提升设计的合理性。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1)、回顾旧知,引出项目。教师以激励性语言开启课堂:“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动物是怎么建家的,也了解了人类建房用了哪些材料,还调查了家里物品的材质。今天,我们要挑战一项特别有趣的任务——自己动手造一个小房子!”出示教材第12页的小朋友在纸箱房子前挥手的插图,“你看,他们用废纸箱做出了可爱的小房子,还能住进去呢!我们也来试试看。”在黑板上写下课题“设计小房子”,并强调这不是随便搭一搭,而是要先动脑筋“设计”,再动手“建造”。(2)、解读任务,细化要求。明确本次建造的核心任务:“我们要用至少两种材料,建一座比较稳固、明亮、通风的小房子。”逐条解释每一项要求的含义:什么是“稳固”?就是轻轻碰一下不会轻易倒下;“明亮”是指房间里有足够的光线,不能黑漆漆的;“通风”意味着空气可以流动,不会闷在里面。补充细节:“房子不能太矮了,否则住户(比如橡皮泥小人)进不去;门要开得够大,方便出入。”将五项具体标准写在黑板上,形成可视化指引:①至少两种材料、②结构稳固、③门够大、④房间明亮、⑤空气通风。提醒学生:“这些就是我们的建造标准,最后要对照这个来评价。”二、探索实践,开展设计活动。 (1)、整理材料,评估可用性。组织学生拿出上周收集的废旧材料,分小组摆放在桌面上。“现在请大家把自己的材料拿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看一看、摸一摸,说说都有哪些?”引导学生分类整理:纸箱类、塑料类、布料类、木制类、金属类(如瓶盖)、绳线类等。提问:“这些材料里,哪些适合做墙?哪些适合做屋顶?哪些可以当窗户?”鼓励学生结合前几课的知识进行判断,如“纸箱厚实,适合做墙”“透明塑料袋能让光透进来,适合做窗户”“木棍可以用来加固角落”。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建立“材料—用途”的关联认知。(2)、小组研讨,构思方案。提出驱动问题:“我们计划建造怎样的房子?选用哪些材料来建造?”组织小组展开讨论。提供四个引导性话题:“门开在哪里?窗户开几扇?”“窗户可以让房间更明亮,空气更新鲜。”“什么材料适合做窗户?”“可以观察下我们教室的窗户是怎么安排的。”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对话,提示学生考虑实际功能:“如果只在一侧开窗,对面会不会很暗?”“屋顶要是全封闭,里面会不会太闷?”鼓励学生画草图辅助表达想法,如用方块代表纸箱,用线条表示门窗位置。对于争议较大的设计(如圆顶还是斜顶),建议投票决定,培养民主协商意识。(3)、绘制设计图,固化创意。发放《房子设计图》记录单,指导学生正式绘制设计方案。强调绘图要点:先画出房子的整体外形(方形、三角顶等),再标出所有门窗的位置和大小,最后在旁边注明每个部分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例如,在墙面旁写“纸箱”,在窗户处标注“透明塑料薄膜”,在屋顶写“硬纸板+胶带”。要求字迹工整,图示清晰。教师示范一幅简单设计图:“这是一个长方体的房子,前面有一个大门,两侧各有一扇小窗,后面还有一个排气窗,这样空气就能流通了。”完成后组织小组内部互评:“看看我们的设计图有没有漏掉哪一项要求?”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三、交流优化,完善设计。 (1)、小组展示,互相启发。邀请两到三个小组上台展示他们的设计图,并由一名代表讲解:“我们打算做一个带斜屋顶的房子,防止‘下雨’漏水;用了纸箱做墙,透明塑料做窗,棉绳做门帘;前后都有窗,保证通风。”其他小组可提问:“你们的门有多大?能进几个人?”“屋顶怎么固定才不会塌?”通过问答促进深度思考。教师适时点评:“这个前后开窗的设计很好,实现了空气对流;但要注意窗户不能开得太大,否则墙就不结实了。”(2)、反思改进,补充材料。引导学生对照建造标准自查:“我们的设计图做到了哪几点?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常见问题如“忘了标材料”“窗户太少”“没有考虑承重”等,鼓励小组现场调整。提出拓展建议:“如果发现缺少某种关键材料,可以根据设计图去补充收集,比如需要更多透明膜就回家找保鲜袋。”强调:“好的设计是成功的一半,明天我们就按照这张图来建造!”当堂检测 1. 判断题:下列说法是否符合建造要求?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只用纸箱一种材料也可以造房子。( )为了让屋里亮堂,应该多开几扇窗户。( )门只要有个洞就行,不用特别做大。( )房子四面都不开窗也能通风。2. 连线题:将左边的设计需求与右边的实现方法正确连接。 结构稳固 使用透明材料做窗 房间明亮 加装横梁或角撑 空气通风 设置前后对开的门窗 多种材料 结合纸箱、塑料、布料等3. 填空题:我们在画设计图时,要标出______的位置和大小,并注明使用的______。作业内容 1. 完善小组的设计图,确保包含所有必要信息(外形、门窗、材料),并用彩笔美化。2. 根据设计图检查所需材料清单,补充缺少的物品,如透明薄膜、胶带、剪刀等。3. 思考:建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比如“纸箱太软怎么办?”“窗户贴不牢怎么办?”准备应对策略。一致性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设计符合要求的小房子”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导入环节通过项目化任务激发兴趣,迅速聚焦主题;探索环节通过材料整理、小组讨论、绘图表达落实“能制定设计方案”的目标;交流环节通过展示与互评促进思维碰撞,达成“优化设计”的认知提升;作业设计延续课堂探究,鼓励材料准备与风险预判,体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的理念。所有评价任务均指向学习目标的关键行为表现,确保教学评一致。学后反思 1. 多数小组能完成基本设计图,但部分学生仍存在“重装饰轻功能”的倾向,今后应在评价标准中增加“实用性权重”,引导关注核心要求。2. 材料标注不够规范,有的只写“塑料”未说明类型,下次可提供标准化标签(如“透明软塑料”“硬质泡沫板”)以提高精确度。3. 小组合作中个别学生参与度较低,下一步可引入“角色分工卡”(设计师、材料官、绘图员、质检员),确保人人有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