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 单元小结 课时 第7课时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及“技术与工程”领域的学习要求,本课通过系统梳理第一单元“造房子”的学习历程,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认知。引导学生回顾从动物的“家”到人类房屋、再到亲手设计建造小房子的完整探究路径,理解材料特性与用途之间的关系,体会工程技术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强调通过自我反思与总结,提炼核心概念,发展元认知能力,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至生活实际,如观察身边建筑的材料应用,体现科学学习的实践价值。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复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线:从观察动物用自然物建家,到认识人类使用人造物建造多样化房屋,再到自己动手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并建造小房子;能列举至少五种常见建筑材料(如木头、砖、玻璃、金属、塑料),并说明它们在房屋中的典型用途(如玻璃做窗透光、金属做框架承重);能对比动物与人类建房在材料选择、结构稳定性、功能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理解科技进步对居住条件改善的作用;能填写《我的收获》评价表,客观评估自己在“认识材料”“动手建造”“合作交流”三项核心素养上的发展水平;能在教师引导下提出一个可改进的具体方向,如“下次可以用更多回收材料”“要先画好图再动手”,体现持续优化意识;通过总结活动增强学习成就感,激发进一步探索建筑与材料科学的兴趣。学习重点 梳理本单元的知识脉络:动物—自然物—简单巢穴 → 人类—人造物—复杂房屋 → 我们—废旧材料—创意小屋。掌握核心概念“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区别:前者指未经加工的大自然产物(如泥土、树枝),后者是经过人类改造或制造的材料(如钢筋、水泥、塑料)。理解不同材料的关键特性与其适用场景的关系,如坚固性用于墙体、透光性用于窗户、柔韧性用于连接件。回顾工程实践的基本流程:明确任务→收集材料→设计方案→动手制作→展示评价→反思改进。强化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认识到废旧物品经过合理利用也能创造价值。通过可视化工具(如思维导图)整合零散知识点,形成整体认知框架。学习难点 部分学生难以将八节课的学习经历串联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容易停留在碎片化记忆层面;对“自然物”与“人造物”的分类存在混淆,如误认为“纸”是自然物(实为木材加工而成);在总结材料特性时表述模糊,仅说“这个结实”而不能准确描述其抗压、抗弯等具体性能;反思环节流于形式,提出的改进建议空泛无操作性,如“下次做得更好”而非具体策略;缺乏主动迁移意识,未能自觉将课堂所学与现实世界中的建筑现象建立联系;面对开放式总结任务时感到无从下手,需要教师提供强有力的支架支持。评价任务 1. 知识梳理:能按顺序说出本单元六个主要活动的主题名称及其学习要点。2. 概念辨析:能正确区分给定材料属于“自然物”还是“人造物”,并说明理由。3. 特性匹配:能将材料名称与其关键物理特性正确连线,如“玻璃—透明”“铁—坚硬”。4. 自我评估:能在《我的收获》表中真实打“√”,并在“怎样改进”栏写出具体可行的建议。5. 迁移应用:能举例说明生活中某一建筑物使用的材料及其作用,如“学校教室的窗户是玻璃的,为了让阳光照进来”。资源与建议 准备本单元各课的代表性图片或实物样本,如鸟巢照片、蚁穴模型、传统房屋挂图、学生小房子作品等,用于直观回顾。打印《我的收获》记录单每人一份,包含“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材料”“用废旧物品造一座小房子”“知道与同学合作可以让房子造得更好”三项指标及“怎样改进呢?”反思区。制作一张大型单元知识结构图张贴于黑板,预留空白区域供学生补充关键词。建议采用“问题链”引导式教学:从“我们一开始学了什么?”逐步推进到“最后我们做了什么?”“这些事之间有什么联系?”鼓励学生上台贴标签、画箭头,共同构建知识网络。对于表达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模板:“我学会了……”“我发现……”“我希望以后能……”板书设计 第七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旅程: ① 动物的“家” → 用自然物(草、泥、树枝) ② 我们的家 → 用人造物(砖、瓦、钢筋、玻璃) ③ 家里的物品 → 多种材料组合(金属勺、塑料瓶) ④ 设计小房子 → 规划先行,画出图纸 ⑤ 建造小房子 → 按图施工,分工合作 ⑥ 小房子展示会 → 展示成果,互相学习核心概念: 自然物:来自大自然,未加工(树叶、石头) 人造物:人类制造,有加工(塑料、水泥)工程流程: 任务 → 材料 → 设计 → 制作 → 评价 → 改进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唤醒记忆。 (1)、回顾问答,开启总结。教师以亲切的口吻开启课堂:“同学们,我们一起度过了八个有趣的科学课,完成了‘造房子’这个大项目。还记得我们第一次上课时看到的是什么吗?”指向教材第2页的小女孩观察模型插图,“对,是中华攀雀的巢!从那时起,我们就踏上了探索‘家’的秘密之旅。”依次提问:“第二课我们研究了谁的家?——我们的家!第三课我们调查了什么?——家里的物品!第四课我们开始做什么?——设计小房子!第五课呢?——建造小房子!第六课我们举办了什么?——‘小房子’展示会!”通过连续追问激活学生记忆,形成初步的时间线意识。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单元小结”,并宣布:“今天我们要把这八节课的知识串成一条珍珠项链,看看我们都学到了哪些宝贝。”(2)、展示成果,激发共鸣。邀请学生再次参观保留的“小房子展览区”,轻声交流观感。“走一走,看一看,这是你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作品。每一块纸板、每一寸胶带都记录着你们的努力。”随机选取一件作品提问:“这扇窗户为什么用透明塑料?——为了让屋里明亮!那个角落为什么要加一根木棍?——为了更稳固!”通过具象作品唤起建造过程中的体验与思考,为抽象总结奠定情感基础。二、探索实践,开展梳理活动。 (1)、绘制知识地图,理清脉络。发放空白A4纸,指导学生绘制个人版“造房子学习地图”。要求包含六个节点:①动物的“家”、②我们的家、③家里的物品、④设计小房子、⑤建造小房子、⑥“小房子”展示会。每个节点旁简要标注关键词,如“自然物”“人造物”“材料分类”“设计图”“安全剪刀”“评价表”。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建立逻辑连接:“从动物用自然物建家,启发我们思考人类用什么材料?于是我们研究了自己的家和家中物品,发现了更多人造材料。有了知识储备后,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的建造项目:先设计,再制作,最后展示。”完成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知识地图,集体完善成一幅班级共有的大型思维导图。(2)、辨析核心概念,深化理解。聚焦“自然物”与“人造物”这对关键概念。出示一组材料卡片:泥土、树枝、铁钉、玻璃杯、棉布、塑料瓶、石块、水泥砖。提问:“哪些是自然物?哪些是人造物?为什么?”引导学生判断并解释:“泥土直接来自土地,没加工,是自然物;铁钉是铁矿炼出来再加工的,是人造物。”特别澄清易错点:“纸看起来像自然的东西,但它是由树木打碎后重新压制的,所以也是人造物。”总结规律:“自然物是大自然直接提供的,人造物是人类动过手、改过样子的。”将两类材料分别归类贴在黑板两侧,形成鲜明对比。(3)、回顾工程流程,提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建造小房子的全过程:“我们是不是拿到纸箱就开始剪?——不是!我们先做了什么?——画了设计图!”强调“设计先行”的重要性。列出工程六步法:①明确任务(建稳固明亮的房子)、②收集材料(整理废旧物品)、③设计方案(画设计图)、④动手制作(裁剪粘贴)、⑤展示评价(介绍打分)、⑥反思改进(写建议)。提问:“如果跳过设计图直接做,可能会发生什么?——门窗开歪了、材料不够用。”通过反例凸显流程的价值。指出:“这就是工程师的工作方式,我们也当了一回小小工程师!”三、交流研讨,促进内化。 (1)、填写收获表,自我评估。发放《我的收获》记录单,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逐项解读:“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材料”——你能说出五种吗?“用废旧物品造一座小房子”——你参与了设计或建造吗?“知道与同学合作可以让房子造得更好”——你在小组里和别人配合了吗?鼓励学生诚实打“√”,不强求全满。重点指导“怎样改进呢?”一栏:“不要写‘下次努力’这种空话,要想具体办法。比如‘我可以提前多收集几种透明材料试试哪个最亮’‘我要在组里多提建议’。”教师个别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写出有意义的改进计划。(2)、拓展延伸,联系未来。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果我们还想造更大的房子,或者能住人的房子,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启发学生思考:“要算尺寸——那是数学;要用更结实的材料——那是科学;要画精确图纸——那是美术和技术。”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其实建筑师、工程师每天都在解决这些问题。也许将来你们当中就有人会成为优秀的设计师!”布置长期观察任务:“回家路上注意看看周围的楼房,想想它们用了哪些材料,特别是新房子和老房子有什么不同。”当堂检测 排序题:将下列学习活动按本单元顺序排列(填写序号)。( )设计小房子( )建造小房子( )动物的“家”( )“小房子”展示会( )我们的家( )家里的物品2. 分类题:下列材料属于“自然物”还是“人造物”?在括号内填写类别。 泥土( ) 玻璃( ) 树枝( ) 塑料瓶( )3. 填空题:工程师造房子前通常要先画______,这样才能保证施工不走样。作业内容 1. 将《我的收获》表带回家,与家长分享本单元的学习经历,并听取他们的评价意见。2. 在小区或街道观察三种不同的建筑物,记录它们主要使用的材料,填入观察表。3. 写一篇短文《我是小小建筑师》,描述自己设计理想家园的梦想。一致性 本课教学紧紧围绕“系统梳理单元知识”这一核心目标展开。导入环节通过回顾问答激活记忆,迅速聚焦主题;探索环节通过绘制地图、辨析概念、回顾流程落实“能整合知识体系”的目标;交流环节通过自我评估与未来展望达成“促进内化迁移”的提升;作业设计延续课堂探究,鼓励家庭互动与社会观察,体现了课内外一体化的理念。所有评价任务均指向学习目标的关键行为表现,确保教学评一致。学后反思 1. 多数学生能完成基本知识梳理,但部分仍依赖教师提示,今后可尝试让学生自主归纳标题,提升概括能力。2. “怎样改进”一栏的质量参差不齐,优秀学生能提出具体策略,需加强示范与同伴互学机制。3. 将科学学习与职业启蒙结合的做法反响良好,学生表现出浓厚兴趣,可考虑后续增设“科学家故事”微讲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