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与诗邂逅” 课件(共6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作文指导:“与诗邂逅” 课件(共6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61张PPT)
“与诗邂逅”写作指导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到今,无数的优秀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这些诗歌音韵铿锵,辉煌璀璨,光照历史又润泽后世,陶冶性情又抚慰心灵。
请以“与诗邂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抄袭,不套作。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到今,无数的优秀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这些诗歌音韵铿锵,辉煌璀璨,光照历史又润泽后世,陶冶性情又抚慰心灵。请以“与诗邂逅”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对象:中国的诗
可将思维延伸至中国古今,诗歌的范围定位为“优秀的诗人”的“经典诗篇”。
中国的诗包括四言诗、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等不同形式的诗歌。
从诗歌的价值、意义探讨诗歌对“我”的影响。
本次作文是命题作文。
——指诗词,可以是古诗,也可以是现代诗。但不是诗人和朝代,所以写作时要突出对具体诗歌、诗句的分析和理解,而不是把大量的笔墨花在诗人身上。
请以“与诗邂逅”为题写一篇文章。

邂逅
关键概念:
——动词,是偶然遇见,不期而遇的意思。典型的拟人式修辞,将“诗”人格化。因为不期,所以偶然,因此要写出遇见的“惊喜”,心中的“触动”,即猝然相遇的诗词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影响和思考。
与诗邂逅
——暗藏了写作的主体:“我”或“我们”。所以要写出 “我”的感受,而非其他人。
写作一定要从主观体验上谈自己的体悟。
写“邂逅之后给我/我们带来的成长影响”。
写作重点:
与诗邂逅之后,我的收获与感受,诗歌带给我的震撼、慰藉与享受。
特别要写出诗歌对于我们的意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意义,对于历史、对于后世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古到今,无数的优秀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这些诗歌音韵铿锵,辉煌璀璨,光照历史又润泽后世,陶冶性情又抚慰心灵。请以“与诗邂逅”为题写一篇文章。
总结:
无数的优秀的诗歌“光照历史又润泽后世,陶冶性情又抚慰心灵。”
写作的具体内容与方向:
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评分细则
1.一类文:50分以上
围绕“与诗邂逅”叙述或议论,对“与诗邂逅”概念理解清晰,能列举并诠释一个中国诗人的不同诗作,或者不同诗人的不同诗句,能引用并解读诗句内容,切实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启发和收获等分析诗歌对个人及家国等不同方面的影响和价值意义。中心突出、观点明晰、结构严密,有文采,语言美。
根据内容和语言,酌情在一类上(56分及以上),一类中(53分—55分),一类下(50分—54分)打分。
2.二类文:42分到49分
围绕“与诗邂逅”叙述或议论,对“与诗邂逅”概念理解较清晰,但如果篇幅主要是评价中国诗人及相关作品,较少谈到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和诗歌对自己的影响,40—45分。如学生能围绕一定主题的中国诗歌展开,诠释诗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谈生活感悟和意义价值的,中心突出,结构完整的文章,45—50分;
评分细则
预估均分:44分 实际均分44.45分
3.三类文:36—42分
基本围绕“与诗邂逅”叙述或议论,对“与诗邂逅”概念理解模糊。行文主要为大量漫无边际堆砌诗句,并未解释内涵,东扯西拉,较少谈及诗歌对自己的影响。如果内容充实,语言较好的,可以酌情打到42分。
四类文:36分以下
偏题,写作对象不写诗歌,而是写古文,或者小说散文,或其他事件(登山、学习)等。如果提及具体诗歌,可到36-38;完全不写诗歌及相关作品的,36分以下。
存在问题
1. 本次写作任务的要求为命题作文,部分同学的标题为自拟标题,扣2分。
2.部分同学没有抓住自己的感受、启发、认识和收获来写作,而是以诗歌或诗人为主体,展开对诗人介绍、对一类诗歌和诗词现象的介绍,写成了诗歌鉴赏文章。(不高于45分)
3.部分同学文体意识不强,记叙文和议论文相混杂。内容繁杂,借一个事件大量堆砌诗句,没有阐述诗歌的内涵及对自己的影响。部分学生记叙文低幼化,如流水账;散文杂乱无章,没有中心线索。(不高于42分)
4.大量学生平行列举不同诗人、不同类型的诗句,内在关联度不高。(不高于48分)。部分学生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堆砌诗句。(不高于42分)
5.少部分学生偏题写作。对象不写诗歌,而是写古文(小说或散文),或写登山、读书、赏景等事件,诗歌只是其中的点缀。如果提及具体诗歌,可到36-40;完全不写诗歌及相关作品的,36分以下。
6.部分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张冠李戴,或诗文不分。酌情扣分。
1. 改命题作文为自拟标题,扣2分。
2. 没有抓住自己的感受、启发、认识和收获来写作,而是以诗歌或诗人为主体,写成了诗歌鉴赏文章。(不高于45分)
写出了与诗邂逅之后,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紧扣标题,有文采
50-2(改变标题)=48分
“考场记叙文”应该是这样的: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 文体意识不强,记叙文和议论文相混杂。内容繁杂,借一个事件大量堆砌诗句,没有阐述诗歌的内涵及对自己的影响。部分学生记叙文低幼化,如流水账;散文杂乱无章,没有中心线索。(不高于42分)
“考场记叙文”不应该是这样的:
记叙文应讲究真挚、生动,而不是牵强附会!
39
笼统概括自己的学诗经历,没有重点,没有生动的描写,更没有写出自己的体悟与感受。
记叙文-40分
与诗邂逅
①胡琴内弦断了很久了,铺子里的师傅帮我仔细看过后,才开始将弓拆下,准备上弦。铺子落在旧寺的耳房中,与之相隔的大殿,传来笨拙的古琴声。师傅轻轻敲打蛇皮面,依着这琴声问我:“你多久没有诵诗了?”
②我惊愕,随之回忆起:幼时学乐的伊始,便是诵诗。这或是我们这一辈人特有的回忆。
③初次见到先生时,先生便附在我耳边道:“诵诗,诗是音律的传载。”先生音虽小,却似与把天大的秘密告诉我一般,无比认真。每每练琴,音律不着调时,先生便拿着戒尺。戒尺与木椅轻碰,我就自觉收弓,端放,跑到诗书前,乱读一通。先生见状,又总会多说一句“韵”。我回头,似懂非懂,但往往一字一句的认真再读下来,也似懂非懂地懂了些什么。
④我看向师傅,师傅已上好内弦,正用松香细细的擦着马尾。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才算合适,只得认认真真地答复道:“读,偶尔。 ”
⑤胡琴练到后半,便因学业停掉。先生、琴房也不知何时淡出了故乡。而读诗的习惯却经历时间的流逝,不停的变化。唐诗、宋词、外文诗、元曲、俳句、现代诗。诗总会像一只翩跹的蝴蝶,当不禁的让人期待与它下一次的相遇时,它却越飞、越高、越远……
⑥“琴置太久,弦必不调;诗弃太久,音不成调。”师傅将擦拭好的胡琴放入琴盒,示意我带走。当初先生也是这般,诵出一句“尝遍人间甘辛味,言外冷暖我自知”,目送我离开。诗诵多后再去读书,便会觉得好的文章总脱离不开诗的身影。书读多后面对日常,也便总体会出诗歌源于众生,超脱现实的无奈。也在曲曲折折之中,或多或少的总算理解先生最后的叮嘱。
⑦推开木门,离开铺子,整个世界与民乐,与诗歌,与我的关系,似乎再次分隔开来。自从明白之后,就只想刻意摆脱。我仍在读诗,只不过仅限于心中,脑海里。仅剩于自我的克制。离开铺子,心中刚刚翻涌起的,都再与我无关。
⑧背着琴盒,穿过长廊,途经大殿。笨拙的古琴声,忽然停了下来。我下意识的转头,光影之外,有什么,轻盈的飞入耳中。“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⑨我呆呆地伫立着,看着,那大殿之中模糊的景象。也似乎看到,一幼童、一胡琴、一诗书。他,正不知不觉,微微颤抖,一字一句地同那声音反复。“……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40分
4. 平行列举不同诗人、不同类型的诗句,内在关联度不高。(不高于48分)
东拉西扯,漫无边际堆砌诗句。(不高于42分)
40分
5. 偏题写作。对象不写诗歌,而是写古文(小说或散文),或写登山、读书、赏景等事件。诗歌只是其中的点缀。
如果提及具体诗歌,可到36-40;完全不写诗歌及相关作品的,36分以下。
写作重点:
与诗邂逅之后,我的收获与感受,诗歌带给我的震撼、慰藉与享受。
特别要写出诗歌对于我们的意义,对于当代青年的意义,对于历史、对于后世的意义。
写作重点错误。全篇以“登山过程” 为主体,“诗”是登山中的感受。40分
脱离关键词写作。全篇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体,而不是以“诗”为核心。
36分
6. 知识积累不够,张冠李戴,或诗文不分。
论诗的价值,有青年立场,思路清晰。48分
50分
关注当下
“结合材料”是所有“给材料作文”作文题的一个硬性指标。
以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
从材料出发,从材料里找突破口、找写作点。
如何对待写作材料?
“结合材料”的技术路径
“结合材料”既要做好形式上的结合,还必须做好内容上的结合;既要有作用于评卷者感观需要的表层结合,还要有经得起评卷者理性分析的深度结合。
1.化引:材料词语的重现
让关键词语反复出现在文章的不同区域。
2.析类:材料的现象整合
将题目材料进行现象分析,做横向拓展。
3.挖本:材料背后的观念
通过追问等方式揭示出材料背后隐含的认知、价值等。
4.探径:材料问题的方案解决
在“怎么办”的维度上进行论述和分析,探求解决方案。
“结合材料”的技术路径
“结合材料”既要做好形式上的结合,还必须做好内容上的结合;既要有作用于评卷者感观需要的表层结合,还要有经得起评卷者理性分析的深度结合。四种技术路径,以期更好地完成“结合材料”这一指标。
1.化引:材料词语的重现
要在形式上将“结合材料”落实到位,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化引数量,让关键词语反复出现在文章的不同区域,这就将“结合材料”在表层上做得更为到位。
2.析类:材料的现象整合
“结合材料”在形式上做足的基础上,还必须在内容上做深,力求在内涵挖掘上,使文章与材料的关系更为密切,这就是深度结合。从横向来看,深度结合可以通过“析类”路径来实现。善于将题目材料进行现象分析,现象的分类维度很多,比如行为现象、人物现象、结果现象、价值现象、心理现象、道德现象等。析类的目的在于在“结合材料”的基础上,做横向拓展,强化“文”“题”关系。
3.挖本:材料背后的观念
揭示“挖本”,即不纠缠于作文材料的表象,而是通过追问等方式进行剥笋式的深度挖掘,力求在材料的逐层剖析中,揭示出材料背后隐含的认知、价值、理解等。
4.探径:材料问题的方案解决
除了就作文材料在横向上析类和纵向上挖本进行“为什么”的阐述,还要强化“结合材料”的密切感,其实还可以就材料在“怎么办”的维度上进行论述和分析,即针对作文材料隐含的问题,在操作上探求解决方案。
因果关系中,“果”是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
因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可以这样发问:
“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或“谁做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做?”
或“谁说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
“为什么”解决了,观点也就有了。每一个“为什么”都可能对应多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都能作为一个立意点,考生可通过比对筛选,选出最切合题意、最有心得的一个点来写。
唯有如此,才能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分析,发掘出其中蕴含的哲理,从而写出深意,写得精彩。
由果溯因,选定最佳立意
材料解读
审题“两步走”
(1)整体把握,概括内容
(2)细致分析,析关键词
(3)深度思考,追问本质
(1)为何写?(目的)
(2)写什么?(内容)
(3)写给谁?(读者)
(4)谁来写?(作者)
(5)怎么写?(文体)
读三遍
抓五点
任务分析
考场议论文写作应遵循的五大原则
原则 策略
扣题 实扣:文章的内容与命题材料主旨(或任务指令)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
明扣:文章中有与命题材料主旨(或任务指令)相似的明显的语句。
全扣:标题、开头、主体段落、结尾等处体现观点。
明晰 一个“眉清目秀”的作文题目,可以是底蕴深厚的化用或生动美丽的比喻。
一个明确的主旨,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掌握中心,抓住重点,提高阅读效率;使中心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主题得到升华,让读者豁然开朗。
一个简化的结构模式。议论文的本论结构以并列式或层递式为佳,还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
语言干净利落。句子短小一点,成分清楚,一看便知其义。
感情真挚。
考场议论文写作应遵循的五大原则
原则 策略
充实 巧妙运用素材切题,运用的素材典型、新颖、丰富,语言厚重而富有文化氛围。一篇作文至少应有三个素材。
从结构上看:一个大事例;一个小事例;一组排比的小事例。
从内容上看:一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事例;一个递进事例。
文采 句式多变,修辞用得精彩,句子富有诗意。
精心遣词造句,笔端常带感情,使看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
创新 创新素材运用方法,使观点新、素材新、构思新、语言新。
观点看法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观点看法类材料作文,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或概念组合而成的作文形式。此类作文的材料包括名言警句、经典论断、哲理性诗歌等,意蕴深厚,哲理性强。
写作时我们需要兼顾各个观点或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列、对立、从属、因果、层进等),并将这些观点或概念之间的辩证、矛盾关系加以梳理,融入主观体验写成作文。这类作文意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考生在审题时要格外注意建构内在的逻辑,融入个人体验。
这类作文题要求考生紧贴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侧重于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考生由表及里、由果溯因、由此及彼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
2. 议论文的基本特征
【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议论文体裁特征
议论文就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运用事实材料、逻辑推理来阐发作者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
议论文写作中常见常用的结构导图
优秀作文
与诗邂逅
①从小时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邂逅了诗,世界于是变得不一样。
②如同宛在水中央的曼妙女子,诗歌带领我重新欣赏这个世界。耳畔“关关”的鸟鸣声还未逝去,便静静坐在小舟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转眼,又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景象。自从邂逅了诗,落日是圆的,大漠的烟是直的,月是与潮水共生的,或是浸在江里的,蜻蜓或者款款点水,或者立在尖尖荷上,桃花在春风里笑,梅花带有墨痕……这一切的一切,便都存在我的世界里了。
③如同低头深思的哲人,诗歌带领我重新理解这个世界。张若虚一句“江月何年初照人”把我一惊,麻木的心马上又开始重新带着好奇眼光打量这个世界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让我发现世界的贫富阶级如此不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古来征战几人回”无情地告诉我战争的艰苦。于是我的世界里便不只有花红柳绿、莺歌燕舞。
④带着一抹陈古的昏黄,诗歌带我重新认识历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才知道曹操不是个只会耍奸计的小人;“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我才明白屈原投江有着那么强烈的个人操守。诗歌带着我看到各个朝代的繁华,还有繁华底下的悲伤和苍凉。于是我的世界便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截面了。
⑤世界孕育了诗歌,诗歌吟唱着世界;历史是诗歌的材料,诗歌是历史的升华。不可想象,没有诗的世界是多么的灰暗,没有诗的历史是多么的苍白!更不可想象,没有邂逅诗,一个没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凛然大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宏壮气魄浸染过的心灵,该是多么的单薄和衰弱!
因为邂逅了诗,我走近了这个世界,我感受到这个世界,确切的在我身旁。因为邂逅了诗,我看见了这世界的山重水复。因为邂逅了诗,我单纯地憧憬着柳暗花明。
与诗邂逅
古往今来,诗词如花,葳蕤相生,氤氲尘寰四季。漫步红尘,与诗邂逅,如一汪春水润泽心灵,似一方古镜窥探历史,若一盏明灯点亮人生。且慢且行,听诗词轻吟浅唱,观诗句通贯通古今。
与世邂逅,观山水光怪陆离,润心灵花开遍地。
陶渊明手握如椽巨笔,写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峦流岚袅绕,飞鸟啁啾成曲,身临其境,烦恼如烟,逝于流云。又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且看青山万仞斜斜退去,始慨人生之舟乘风破浪,壮丽的山水遇合情愫,如春潮涌入心旋。始觉世界很大,山水有乐。愿不论晨昏,不拘风雷,在快节奏的生活里与世邂逅,透过文字享受山水之乐,且借山水消蚀烦恼之冰。待冰融水流,心间又繁花遍地,一路生花铺向历史古道。
与世邂逅,叹历史纵横古今,感志士满腔热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怀揣激情纵横,欲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壮志凌云,
年少却功绩已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心系苍生,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欲庇天下寒士,大呼安得广厦。如果没有与诗邂逅,何能更好地感知历史,慨叹志士人生有梦?正因与诗邂逅,才泛舟历史之海,窥探古今,且行且慢,始悟人生真理。
与诗邂逅,悟千古人生真理,冶浓浓爱国情操。
李白有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天生傲气,金樽清酒。持剑四顾,自信人生,快哉快哉!李清照如是落笔:“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以花作喻,告诉世人关注自身的内在之美。文天祥如是感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浓浓爱国情跨越生死,随伶仃洋的波涛,汩汩远流,亘古不泯。假设未能与诗邂逅,又怎能从古人的气节中悟出人生真理?漫漫红尘路,与诗邂逅,在诗词的浅唱轻吟中觉悟真理,以乐观自信面对生活困难桎梏。
诗词的百年花,争奇斗艳,开遍生活的绿荫古道。漫步世间,何处不能与诗邂逅?愿吾辈青年泛舟诗海,以山水润泽心灵,以历史窥探古今,悟真理笑傲人生,让诗词为我们照亮前路,永不熄灭。
55
55
53
50
50分
与诗邂逅
①一直以来,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吟诗,品词,度曲。诗,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与诗邂逅,拉近了我与这世界的距离,让我能够用心去感受这充满诗意的世界。
②曾记幼时,家里屋檐下,后来,小小的巢一夜之间便热闹起来,当它们撅起嫩黄的小嘴嗷嗷待哺时,竟回想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顿时觉得此情此景再合适不过了,与诗也便这般邂逅了。渐渐的,我发现,总有几句诗会猝不及防地敲开我的心窗,让我敞开怀抱,拥抱远方。
③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与人的邂逅,或是共鸣而生,相知而遇的悄然,又如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慨。曾几听闻宋人读杜甫,情深处涕泗湿衣。儿时不懂,待长大,身处异乡,年关将至,听到同窗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才明白为何宋人会放声高哭,才发觉诗歌中真正的蕴意。与诗邂逅,是自己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邂逅,是自己与诗歌中所蕴含的文化邂逅。于不经意间,知晓更多的人生哲理,事故冷暖,丰厚气质,悄然成长。
④邂逅诗,就是邂逅了人间再好不过的清风明月。若是瞧见了晚时霞光正好,有人说的是“这风景真美!”,偏有人想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这样诗在无形中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赋予良辰美景以亘古的生命,并融入其中。就像春日的“梨花满地不开门”,夏日的“映日荷花别样红”,秋日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冬日的“梅须逊雪三分白”。你看,就连“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秋天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点缀下也有了“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感慨。我想,这便是诗对我们生活的意义。它亘古的保存下我们的喜悦,更让我们将离愁别绪抛诸脑后,相信再失意的人在读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后也会眼角有泪,嘴角含笑。
⑤邂逅诗,就邂逅了五千年泱泱华夏的文化结晶。纵然白云苍狗,但江月年年只相似,匆匆轮回后变的是另一个垂眸低吟的诗人,不变的是千里共婵娟的一缕乡愁。月光跨过了空间、时间的维度,使万千诗人邂逅,共同流传下万古长青的诗篇。伴着月光,奔向远方……
⑥与诗邂逅,为自己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门内的人走出那片小天地,走向门外不一样的风景,徜徉诗海,在与诗人心灵的碰撞中奔向远方。
写出了与诗邂逅之后,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紧扣标题,线索明晰。有文采
50-2(改变标题)=48分
56
5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