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回顾】1、环境问题表现及原因环境问题表现形式原因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短缺人类对资源的过度索取华北平原用水紧张,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任意排放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街道垃圾的任意堆放噪声污染交通、工厂等建筑工地放射性污染放射性物质泄漏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湾大赤潮、日本水俣湾事件、海上石油泄漏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目前,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分布特点含义表现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地域性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城市环境污染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乡村生态破坏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地域性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③发达国家污染工业的转移发达国家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防治,使环境质量好转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环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社会持续发展目的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①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②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③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④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持续性原则①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共同性原则①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②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5.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任务的阶段,面临更多的压力,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必然性和途径分析如下:练一练下图为“某钢铁工业基地生产流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该地区发展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开阔,用地条件好B.公路、铁路和水运极为便利C.附近有丰富的煤、铁矿资源D.政策优越,污染控制费用低2.该生产流程模式的优点不包括A.单位产值耗能提高B.实现污染物低排放C.资源综合利用程度提高D.工业部门之间联系紧密3.该工业生产流程模式符合循环经济理念。下列有关循环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A.循环经济就是清洁生产B.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加上末端治理C.循环经济将清洁生产与废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D.循环经济能充分利用物质和能量,不会产生废弃物一份国际环境保护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上,八国集团中美国所做的工作最少。报告通过比较各国自1990年来的排放趋势以及实施《京都议定书》目标的进展等9项量化指标,对八国进行了排名,同时也给各国在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和碳市场发展三项具体政策方面的表现打了分。据此4-5题。4.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价值,并成为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形成的市场称为()A.煤市场B.碳市场C.石油市场D.天然气市场5.《京都议定书》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该原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共同性和公平性原则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完成6-7题。6.当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庞大的人口数量和较低的人口素质D.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7.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涵盖工业、农业和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下列最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活动是()A.北方的退耕还草B.湖区的混合放养C.东北的大豆和小麦间作农业D.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当前,世界上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据此完成8-9题。8.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9.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是( )A.公众的接受与参与B.专业技术人员参与C.污染严重的企业参与D.关、停、并、转严重污染的企业10.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下列行为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A.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我国乡村地区大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B.参与国际合作,共同治理大气污染C.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D.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改造环境和认识人地关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多学科的兴趣和研究,也从不同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11-13题。11.巴伯在其《经济、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该定义偏重可持续发展的( )A.生态属性B.社会属性C.经济属性D.环境属性12.下列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的是( )A.增加绿地面积B.提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D.预防和治理污染13.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③毁林开荒,增加粮食产量④提倡塑料袋购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参考答案】C2.A3.C【解析】试题解析:1.根据图中的信息反映,产业链的核心是钢铁工业,其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煤、铁上。而其他选项的信息无法在图中反映,故选C。2.考查循环经济的意义,图中反映,产业不断联系一起,形成产业链,同时废水废气废渣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故选A。3.考查循环经济含义。循环经济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在工业上要求清洁生产,在农业上要求发展生态农业。选C。【考点定位】B5.D【解析】4.温室气体排放量具有价值,也就意味着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为商品。5.温室气体的排放世界各国都有责任,共同的责任体现了共同性原则;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中,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应承担更大的责任,这体现了公平性原则。C7.D【解析】6.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及深刻的环境危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庞大的人口压力。7.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完全符合循环经济模式,是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而A、B、C三项尽管也符合保护生态、充分利用资源的生产原则,但不能做到对资源的循环利用。D9.A10.D【解析】本组题以我国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的热点,考查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理解和认识,题目难度不大,但贴近现实,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较低,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但目前就业人口正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而且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在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存在;农业资源虽然日趋紧张,但因为还有大量的中、低产田,农业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所以农产品增产的潜力还很大,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的说法不确实;环境污染局部虽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环境仍在日趋恶化;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还将迅速增加,但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首先是公众的接受与参与,只有全体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更好地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CC12.C13.A【解析】11.从题干“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可知主要偏重经济属性。12.发展科技,减少并消除文盲属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范畴。13.毁林开荒,增加粮食产量会造成生态问题,塑料袋购物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均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