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1.“它仿佛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华大地,一度承担着沟通南北的重担;它属于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沉淀了兴衰更迭的家国记忆,汇聚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与力量”。以下体现该内容的是
A.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B.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有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知识结构图,中间空白部分最适合的主题词是
A. 政治清明 B. 盛唐气象 C. 安史之乱 D. 民族交融
3.遣唐使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九月初九 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这段材料主要反映
A. 唐朝的对外政策十分开明 B. 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文化影响深远
C. 唐朝的天文历法十分先进 D. 中国和日本之间相互交流非常频繁
4.868 年(唐朝时),一个叫王班的人为他父母祈福消灾,印刷了一部《金刚经》。1900 年,这部《金 刚经》在我国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当时这部《金刚经》最可能的印刷方式应是
A. 墨拓石碑 B. 雕版印刷 C. 活字印刷 D. 激光印刷
5.“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 建立刺史制度 B.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6.“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 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A. 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 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 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7.如图呈现了西汉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这说明
A. 北方财富增长 B. 中央集权加强 C. 经济重心南移 D. 城市生活繁荣
8.央视科教频道曾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A. 苏轼 B. 李清照 C. 岳飞 D. 辛弃疾
9.西藏地区、新疆地区、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领土,历代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举措 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如图展示的是中央政府对哪一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
A. 西藏地区 B. 新疆地区 C. 南海诸岛 D. 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10.梳理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学习,梳理如图,此时间轴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 选官制度的走向结束
C. 中央行政机构的调整 D. 民族交往的深入推进
11.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统建筑和工程记载了民族生活的历史与文化精神。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城共同体现了
A. 中国建筑工艺的卓越成就 B. 中国军事防御的精妙构思
C. 中国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 D. 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2.历史事实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原因或者意义进行理性分析和客 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北宋时,将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B. 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有了棉纺织工具
C. 宋朝,广州、泉州、明州所造的海船配有指南针
D.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其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36 分。
13.唐朝对外交往活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7—8 世纪日本遣唐使的情况(部分)
材料二: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 80万。阿拉伯旅行家麦斯俄迭说:“广府城人烟稠密,仅仅统计伊斯兰教人、基督教人、犹太教人和火祅教人,就有 20 万。”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
材料三: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之精华。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灿烂的中华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友好邻邦,使中国成为东方文化的渊源,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华的特点及影响。(4 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表现。(2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历史条件。(4 分)
14.从古至今,经济繁荣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 分) 材料一: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随着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南方地区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不再排斥民众的经商活动, 这为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宋纸币相继顺延至东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颠覆了朴 素的物物交换的贸易模式。同时,经济重心的南移为北宋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大大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高欣、刘良《北宋经济重心转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4 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4 分)
15.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各项政治举措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在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 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 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朱元璋治国的指导思想是“权不专于一司”。臣下的权力越大,则不易控制,对统治的威胁也越大。相反,如果将臣下的权力层层分解,使其相互牵制,则便于统治。对臣下的分权是为了皇权的集中,下分是手段,上合是目的。
——摘编自杨欣《胡惟庸案与明初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朱元璋治国“权不专于一司”。(4 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2 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 分)
材料一:元朝十分重视民族地区和边疆治理,通过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将广袤的民族地区和边疆 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控,忽必烈派皇子宗王统兵出镇西北、西南,执行军事镇戍和军政监督任务。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元朝以大都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全国的驿道。为维护边疆稳定,在西北,忽必烈派皇子那木罕镇守西域地区,调遣大批蒙古、汉军进驻别十八里、曲先、 翰端、可失合儿等地屯守戍边。
——摘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 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 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根据材料以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边疆治理的措施。(4 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4 分)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12 BBBBC CCDBA DD
13.(1)特点:规模大;次数多。(2分)影响: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任答一点即可,2分)
(2)官方使节出访频繁;民间商贸、文化交流频繁且规模较大。(任答两点即可,2分)
(3)历史条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力强盛;实行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中华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任答两点即可,4分)
14.(1)原因: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种植和推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 生产技术;政府重视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任答两点即可,4分)
(2)影响:为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变了少数民族物物交换的贸易模式;为少数民 族地区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技术;大大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任答两点即可4分)
15.(1)模式一:集体宰相制度,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职权分工,彼此制约。(2分)模式二:在正式行政体制外另设机构分权,如清朝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2分)
(2)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互不统属;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强化皇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分散兵权。(任答两点即可,4分)
(3)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巩固。(2分)
16.(1)措施:将边疆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为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以大都为中心,开辟了通往全国的驿道;为维护边疆稳定,派重要人物率领大军屯守戍边;结合边疆地区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如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2)因素: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许多不同的民族接触、混杂、联结、交融;文化上各民族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等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