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京市中华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摘编自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材料二: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是为情节服务的。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不如契诃夫、奥尼尔笔下的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英、美、法诸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他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局’,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跟浪漫主义。(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的批判,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B.启蒙文学和革命文学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才有必要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C.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D.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民间根基难撼的重要原因。2.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B.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C.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的深入。3.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3分)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C.我们的文学,久困于“团圆主义”支配之下。差不多一切的小说诗歌,都是千篇一律,奉为典范,而悲剧的文学,因而绝少发现,文学的真所,也永远的不能披露了!(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4分)5.我们所学的《玩偶之家》的结尾“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独立成段,而材料二中易卜生却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局”,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参考答案一、1. C “前者嫌腻,后者热衷”错误。原文说的是“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2.B “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错误。根据“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可知,卓人月的论述不能印证“大团圆结局与……的观点”。3.A 由“不卖愁”和“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等可看出,这几句主张博人一笑,替人消愁,是喜剧论调,并非批判“大团圆结局”。4.①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②主张采用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一点两分,共4分)解析:根据“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可知,易卜生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根据“在审美上,易卜生……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可知,易卜生主张采用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5.答案:原文更好。理由:(1)暗示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娜拉出走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3分)(2)“大团圆结局”只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所接受的结局。(或“大团圆的结局”既是为了满足普通民众的美好愿景,也可能源于对现实社会中的矛盾的回避)(3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北京雨燕以及行者李敬泽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他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他是雨燕,但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④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B. “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穿了全文,内涵丰富,给人启迪。C. 作者认为曹雪芹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D. 文章多处引用诗句,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等增强了文化底蕴。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B. 第②处,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C. 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D. 第④处,作者认为苏东坡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他也是伟大的灵魂。8. 作为作者理想中的作家,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9. 请对文中第八段画波浪线处文字进行鉴赏。(6分)参考答案6. C 7. B①“雨燕”一生在天空飞翔,抗拒、承担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比喻作家心怀天下,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远的创作理想与人生状态。②“行者”,指在地上一步步行走跋涉,历经泥泞坎坷的人。比喻作家脚踏实地,心怀天下,体察人间疾苦,在艰难苦累中唱出生命之诗。 (一点两分,共4分)9.①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提到其中仼意一种修辞手法即可,2分) ②整散结合,多用短句(提到其中一种即可,2分) ③表达了对杜甫能把一切提炼为诗,心中既有“雨燕”,又是“行者”的赞美之情(提到对杜甫的赞美之情即可,2分)。④有强烈的抒彩,感情浓厚⑤语言富有美感,有感染力。(答以上任意3点即可,6分)【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这也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错误。由原文“《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可知,作者认为《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是“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而写不下去。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B.“否定作家走‘云路’”错误。文中说“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必须走“本路”,获得活着的意义,体现了作者只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获得活着的意义,并没有否定作家走“云路”。故选B。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甲)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乙)伐树记宋·欧阳修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①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②。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注]①樗:臭椿树。②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B.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C.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D.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以无用而贼有用”的“贼”,指侵害、伤害;“早实以蕃”的“实”,指结果实。两者用法相同。B.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其”,与“视其处之而已”的“其”,两者用法相同。C. 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D. 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晚餐和早餐,后引申为吃饭。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B. 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C. 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D. 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4分)(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4分)14. 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10. D 11. B 12. B13. (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爱(百姓),但到头来给他们造成了灾难。(2)士大夫终究不肯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记载。14. ①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使它按照本性生长;②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一点两分,两点3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久茀不治”说的是园子的情况,“修至”是一个主谓句,“修至”前要断开,排除AC;“十数畦”说的是“蔬圃”的数量,“蔬圃十数畦”共同作“为”宾语,不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名词作动词,侵害、伤害/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句意:如果自身无用又侵害有用之才。/结果实早而且多。B.“用法相同”错误。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它。句意: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罢了。C.正确。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错误,应该是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反而生疑。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长”,统治、治理;“烦”,繁多,繁琐,多发;“怜”,怜爱;“卒”,最终,到头来。(一点1分,共4分)(2)“终”,终究;“以”,介词,用,乘着;“泊”,停靠;“言”,动词,用文字记载。(一点1分,共4分)【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甲文“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种树的关键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能顺应自然生长规律,是它按照本性生长;结合乙文“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可知,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是“视其处之”,即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参考译文: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看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来的,没有不成活的;而且(树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且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也没有能像(橐驼的树)那样的。……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移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爱(百姓),但到头来给他们造成了灾难。早晚那些小吏(都)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早地煮茧抽丝,早早地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聚拢乡民,一会儿敲梆子召集大家。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困苦并且疲倦。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的官,与干我这一行的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乙)伐 树 记宋·欧阳修官署东边的园子,杂草丛生,很久没有整治了。我到任以后才开辟它,给贫瘠干涸的土地施肥灌水,开辟成了菜园共十几畦,又种植了花木、果树、梧桐、竹子约百来株。春天阳气上升,温暖浮现,草木的萌芽就要显露出去。管理菜园的人报告说:“园里有臭椿树在那里,它根茎粗壮,枝叶繁茂。根茎粗壮就阻塞了地下的水分通道,消耗阳气,于是那些新植的花木得不到养分滋养;枝叶繁茂就使得地上的阴影面积更大,让新植的花木不能充分享受雨露阳光,伸展繁茂。而且它材质弯曲臃肿,疏松轻飘,不坚实,它不值得养,应该砍掉。”于是把臭椿树全部劈成柴薪。第二天,管理菜园的人又说:“菜园南边有杏树在那里,它的根和枝叶所占据与遮盖的面积方圆约六七尺,树下的土地十分肥沃,因为有杏树的缘故,独不能种菜,也应该砍掉作柴薪。”我回答说:“唉,现在杏树正逢春发枝,将要开花,可以等待它结果,你难道不能少种几畦蔬菜,把那块地方作为杏树的用地吗?”因而杏树没有被砍掉。随后我有所醒悟,并感叹道:“唉!庄子曾经说:臭椿树与栎树因为不成材而保全下来,尽了它们的自然年限;桂树、漆树因为有用而到遭到伤害夭折。现今臭椿树确实不成材,却一下子被全部砍掉,杏树的木质坚硬细密,光泽美观,可以用,反而被保存下来。难道说有才与无才的事物,是由于各自碰上的时势不同而确定吗?”有一天,有位客人拜访我,仆人拖着柴薪从堂下经过,我于是指着柴薪把心中的疑惑告诉客人。客人说:“这有什么奇怪呢?自身无用又处在无用的地方,这才是庄子所崇尚和看重的。如果自身无用又侵害有用之才,又怎么能够幸免呢?那杏树能开花结果,凭着这有益于生的条件来保护住自己的命根,真是幸运呢!至于桂树、漆树不能逃脱斤斧砍伐的原因,是因为得利处正在于它的死,所以它们势必不能生存,它同杏树实在不同。现在臭椿树臃肿不成材,又因根壮叶大妨害了其他作物,它被砍伐的确很合适。这与有才能的反而死掉、没才能的反而生存的说法又有不同啊。总之,事物的幸与不幸,看它所处的环境、时势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暮 春张耒夜雨轻寒拂晓晴,牡丹开尽过清明。庭前落絮谁家柳,叶里新声是处莺。白发生来如有信,青春归去更无情。便当种秫长成酒,远学陶潜过此生。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写雨过天晴和牡丹花凋谢,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节的更替。B. 颔联与《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的景象相似。C. 颈联对仗工整,“白发”与“青春”相对,“有信”与“无情”相对,而且形成对比。D. 本诗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前两联偏重于写景,后两联偏重于抒情。16.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答案】15. B“描绘的景象相似”错误,《钱塘湖春行》中的景象是初春时节的景象,而本诗中“牡丹开尽过清明”,说明已经是暮春时节。①表达了青春易逝、岁月无情的感慨。诗人描写了暮春的景象,而自己的白发悄然而至,诗人感慨青春远去,岁月无情。②表达了归隐田园的愿望。诗人化用陶潜的典故,希望种植高粱,将其酿造成酒,效仿陶渊明度过余生。③表达了对春光和岁月的珍惜。诗人愿与自然为伴,在劳作和欢愉中忘却年龄和时光,也寄寓了对时光的珍惜。补充答案:如答“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或“时光流逝生活无常”,只要分析得当均可得两分。(一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共6分)译文:夜幕细雨带来微微的寒冷,黎明时分阳光洒满大地。牡丹花已凋谢,清明节已过。庭院前的柳絮飘落,四处的黄莺歌唱着春天的旋律。白发悄然而至,青春却离我远去,无比无情。不如种植高粱,酿造成酒,效仿陶渊明度过余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 , ▲ 。”(2)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 ▲ , ▲ ”两句对“庭有枇杷树”进行补充,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 ▲ ”,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室内酌酒自饮、闲观庭树的自由闲适的生活。【答案】(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3)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袍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19.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概括出其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2分)20.文中画波浪线句可改为:“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和原句相比,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参考答案18.答案:C解析:C项与文段最后一句中的引号均表示强调的内容。A项,表示直接引用的内容。B项,表示特定称谓。D项,表示特定称谓。19.答案: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一点1分,共2分)解析: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李渤的表现不可讥之为‘陋’”。在论证中,作者引用了李渤的原文《辨石钟山记》,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第二段使用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指出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20.答案: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因为“土著居民”指的是在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人,“居民”虽在此居住,但不一定在这里住了很久,事实上在这里住得越久,就越有可能准确地掌握石钟山得名的原因(2分);“还‘扣而聆之’”中的“还”字强调了李渤在向当地久居的居民进行询问后,又亲自进行了检验这一行为(2分)。“土著”“还”这两个词准确地写出了李渤严谨的做事风格,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改后的句子没有这种表达效果(1分)。解析:改句将“土著居民”改成了“居民”,“还‘扣而聆之’”改成了“扣而聆之”。那么,我们就要重点分析“土著”“还”在文中具有的表达效果。“土著”说明住得久,“还”突出强调李渤不仅问了,还亲自进行了检验。据此即可得出答案。(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①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四个阶段组成。②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③轻症中暑阶段会发生体温升高、发热等症状,④如此时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⑤可达40℃至42℃左右的高热,⑥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⑦此时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⑧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⑨即热射病。轻度的中暑一般发烧38℃以上,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会出现抽风、意识不清、各脏器的衰竭等症状。一旦发生中暑情况,应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立即远离高温环境,但A___________,适宜的温度为22℃~25℃;要迅速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用冷水擦身时,B___________,过冷的水可能会使皮肤神经末梢因突然受到冷刺激,造成血管收缩而不易于散热,且过于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虚脱。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参考答案21.答案:A不宜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地方;B开始时注意水温不宜过冷(一处2分,两处4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A处,根据句前的“但”字可知,该句与前文“立即远离高温环境”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适宜的温度为22℃~25℃”可知,此处是说不能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温度过低的地方,故可填“不宜迅速转移到温度过低的地方”之类的语句。B处,结合后文“过冷的水可能会使皮肤神经末梢因突然受到冷刺激……导致患者虚脱”可知,此处说的是水温过冷的危害,故此处可填“开始时注意水温不宜过冷”之类的语句。22.答案:①,修改为: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四个阶段。③,修改为:轻症中暑阶段会出现体温升高、发热等症状。⑤,修改为:可达40℃至42℃的高热。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分为……四个阶段组成”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修改为“分为……四个阶段”或“由……四个阶段组成”。第③句“发生……症状”搭配不当,可修改为“出现……症状”。第⑤句“可达40℃至42℃左右”不合逻辑,应删掉“左右”。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却饱含深情。然而现下,如果你问一些青年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得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这是一道现象类作文题,与青年人当下的生活体验有关。与《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关注身边、关注附近的人与事相比,一些年轻人不再关注“附近”了。“附近”的本意是地理空间上离某地不远的地方,也可指距离心灵等虚化空间上不远的地方,而“附近的消失”,是人们对“附近”的感觉、了解、认知等的缺失,而不是“附近”在事实上的消失。“附近”意味着个体之间具有互渗性和连通性,而“附近的消失”则意味着互渗性和连通性的断裂。材料中列举了三类“附近”,既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菜市场,也有血浓于水的父母,还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关乎物质存在,更关乎内在精神,此类“附近的消失”比比皆是,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写出“附近的消失”的独特性,挖掘原因,倡导重归对附近的关注,呼唤真情。明确文体,叙事、议论皆可。南京市中华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大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摘编自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材料二: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是为情节服务的。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不如契诃夫、奥尼尔笔下的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英、美、法诸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他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局’,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跟浪漫主义。(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故事的批判,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B.启蒙文学和革命文学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才有必要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C.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D.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民间根基难撼的重要原因。2.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B.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C.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的深入。3.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3分)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C.我们的文学,久困于“团圆主义”支配之下。差不多一切的小说诗歌,都是千篇一律,奉为典范,而悲剧的文学,因而绝少发现,文学的真所,也永远的不能披露了!(郑振铎《〈俄罗斯名家短篇小说集〉序》)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4分)5.我们所学的《玩偶之家》的结尾“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独立成段,而材料二中易卜生却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局”,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北京雨燕以及行者李敬泽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头看见天上那些鸟——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①它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它的四趾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它日复一日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如果让我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他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这让我想起另一个飞行家,就是齐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记》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在玉真观歇脚,第二天启程上灵山,金顶大仙要给他们指路,悟空嘴快,说:“不必你送,老孙认得路。”大仙道:“你认得的是云路,当从本路行。”小时候读《西游记》,总有一个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经,孙悟空一个筋斗飞过去,把经书拎回来交给师父不就得了吗?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飞在天上、走“云路”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人之为人的问题是,他必须走“本路”,他无法直接抵达终极,人总是要死的,但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获得他活着的意义。所以,“云路”上取的经不是真经,在大地上用双脚一步一步走过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难中走过去,这才算得了真经。孙悟空,这伟大的行者,他的本性是飞,他也终于学会了落地,学会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过万里长路而成佛。现在,我心里马上就有了一个像行者那样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轻时的杜甫是凤凰,心高万仞,壮志凌云,“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时杜甫二十四岁,壮游山东、河北,“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遥望泰山,他的目光随飞鸟而上,他的心凌绝顶而小天下这样的速度和激情,这样的一往无前、万里横行的豪气,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宝三载遇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四,杜甫三十三。第二年,他们同游齐赵,杜甫写下《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他写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李白才是真正的、纯粹的北京雨燕。他毕生不落地,他是“无脚鸟”、他是“谪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阔无边的尺度里。他的伟大,让杜甫、让后来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牵挂,真是在飞,他在人世、在红尘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飞扬跋扈放浪轻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飞。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遥望着怀想着李白,他那么爱李白,放不下李白,他爱的其实是他心中那个曾经的自己,那个青春勃发飞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个时刻,生命里的关键时刻,也是中国诗歌和中国精神的一个关键时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这泥泞的人间踽踽独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历经横逆、失败、劳苦,艰辛地为一餐饭、一瓢饮而奔忙,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为人和人的一点温情而感动,“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与泥泞中,在漫漫长路上,他才看得见“三吏”、看得见“三别”,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贴向别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们。他成了负重前行的行者,背负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诗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飞扬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惊心,战栗着喘息着,流淌汗水和泪水,从极度劳顿的身体中提炼出来句子。杜甫之伟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炼为精悍的韵律、提炼为诗。他是中国文学中最伟大的行者,他是第一个走过并且写出“本路”的诗人,第一个直接面对累和喘息的诗人,第一个在累和喘息中为生命唱出意义的诗人。李白是纯粹的雨燕,而杜甫曾经是雨燕,后来落了地,一步一步走过去,这何其难啊,李白和王维那样绝顶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体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飞走了吗?没有,还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阔、江河万古,然后他缓缓地落下,落到此时此刻、此人此心。杜甫也是雨燕,在绝对的重中依然能轻,在石头缝里望见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欢,他是穷途末路、他是通达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艰难苦累淬炼成诗。谈论杜甫时,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他是雨燕,但同时也是行者。这个人作为作家的横绝古今,正在于他既飞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红楼梦》没有写完,实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怀疑,《红楼梦》写不完,其实是真的写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难死。④我这么谈论杜甫和曹雪芹时,心里想的其实是苏东坡,留给你们去想吧,记起你们见过的雨燕、遭遇的行者。这些伟大的灵魂,在往昔的日子、现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着我们,他们是我们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们替我们走过,他们将一直陪伴着我们,指引着我们。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B. “云路”与“本路”分别对应着“雨燕”和“行者”,贯穿了全文,内涵丰富,给人启迪。C. 作者认为曹雪芹既走“云路”又走“本路”,这是《红楼梦》没有写完的原因。D. 文章多处引用诗句,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等增强了文化底蕴。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第①处,“无脚鸟”“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等写出了北京雨燕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心中的作家张本。B. 第②处,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认为走“本路”才有意义。C. 第③处,杜甫对李白的遥望怀想,其实是在怀念当年那个青春勃发、壮志凌云的自己。D. 第④处,作者认为苏东坡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他也是伟大的灵魂。8. 作为作者理想中的作家,文中的“雨燕”和“行者”各有怎样的特点和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9. 请对文中第八段画波浪线处文字进行鉴赏。(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题。(甲)种树郭橐驼传唐·柳宗元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节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乙)伐树记宋·欧阳修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①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②。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节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改)[注]①樗:臭椿树。②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B.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C.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D.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春阳既浮/萌者将动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以无用而贼有用”的“贼”,指侵害、伤害;“早实以蕃”的“实”,指结果实。两者用法相同。B.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其”,与“视其处之而已”的“其”,两者用法相同。C. 缕,双股搓合的线,可泛指线状物,古有“蚕者为丝,麻者为缕”之说。D. 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晚餐和早餐,后引申为吃饭。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甲文围绕“养树之术”和“养人之术”的类比展开,表现出作者对民生的关注;乙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周之言的论述,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B. 两文均有存疑答疑的过程:甲文因郭橐驼种树无不活和他植者莫能如而让人生疑,后郭橐驼答疑;乙文作者对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疑,后客人答疑。C. 甲文对比特色鲜明,有郭橐驼和他植者种树效果的对比、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等;乙文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问句式有力,结尾句耐人寻味。D. 两文均有寓言性质:甲文在朴实的简单类比中,揭示吏治的弊端,颇具讽刺意味;乙文通过具体的小事推而广之,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4分)(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4分)14. 两文认为种树和树是否被砍伐的关键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暮 春张耒夜雨轻寒拂晓晴,牡丹开尽过清明。庭前落絮谁家柳,叶里新声是处莺。白发生来如有信,青春归去更无情。便当种秫长成酒,远学陶潜过此生。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首联写雨过天晴和牡丹花凋谢,通过景物的变化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节的更替。B. 颔联与《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绘的景象相似。C. 颈联对仗工整,“白发”与“青春”相对,“有信”与“无情”相对,而且形成对比。D. 本诗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前两联偏重于写景,后两联偏重于抒情。16. 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陈情表》中,李密以乌鸦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 ▲ , ▲ 。”(2)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 ▲ , ▲ ”两句对“庭有枇杷树”进行补充,借以表达对亡妻的思念。(3)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 ▲ , ▲ ”,描写自己回归田园后在室内酌酒自饮、闲观庭树的自由闲适的生活。【答案】(1)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3)引壶觞以自酌 眄庭柯以怡颜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唐人李渤在《辨石钟山记》中记载:《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袍止响腾,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两点是苏轼所不及的,其一是“跻崖穿洞”,特别是“穿洞”,苏轼没有进行该项考察。李渤所“遇”的“双石”,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沧桑,苏轼已无缘得见了。所以苏轼对山体的石质没有多少感性认识,更不用说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耻下问”地“询诸水滨”,苏轼却没有找“渔工水师”进行调查,大概认为他们“虽知而不能言”。李渤从“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还“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李渤的观点不能说失之臆断和草率,李渤的表现岂可讥之为“陋”乎?!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三秦大地广为流传一句话:“听了秦腔,肉酒不香。”B.生活中总有些事让人悔不当初,这时候总是需要运用一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C.《蜀道难》写实与想象交织,写出蜀道之“难”,形成迷离惝恍、奇丽峭拔的诗歌境界。D.《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19.选文的论证极具说服力,请概括出其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两种论证方法。(2分)20.文中画波浪线句可改为:“李渤从‘居民’口中得知那两块大石叫‘石钟’后,‘扣而聆之’,待验证无误了,才得出山是依据石钟石而得名的结论。”和原句相比,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①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四个阶段组成。②先兆中暑主要表现为头晕、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③轻症中暑阶段会发生体温升高、发热等症状,④如此时不加干预,体温将持续升高,⑤可达40℃至42℃左右的高热,⑥并伴有四肢抽搐、意识障碍等症状,⑦此时则进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阶段。⑧最严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⑨即热射病。轻度的中暑一般发烧38℃以上,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会出现抽风、意识不清、各脏器的衰竭等症状。一旦发生中暑情况,应将患者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立即远离高温环境,但A___________,适宜的温度为22℃~25℃;要迅速用凉毛巾擦拭患者四肢,用冷水擦身时,B___________,过冷的水可能会使皮肤神经末梢因突然受到冷刺激,造成血管收缩而不易于散热,且过于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导致患者虚脱。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2.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项脊轩志》所写不过一间小屋,所记无非一些身边琐事和日常话语,却饱含深情。然而现下,如果你问一些青年人:距离你家最近的菜市场在哪里?你父母在工作中有什么烦恼?你身边有哪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未必能说得清。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华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 中华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答题阅卷标准教师版(修订稿).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