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兼爱》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兼爱》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1. 了解墨子及其作品《墨子》。
2. 积累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3. 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学习类比、举例等论证方法。
4. 探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异同,探究“兼爱”思想的社会价值。
走近墨子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在科技方面颇有成就,常被誉为“科圣”。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
知识补充——“非儒即墨”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
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走近墨子
墨子出身低微,“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接近于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他“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的是“藜藿(huò)之羹”,穿的是“短褐之衣”,足登“跋跷(qiāo)”,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因此有“平民圣人”之称。
作者介绍
兵器
机械
营造
技术大佬
若跟阁下讲不通道理,在下也略懂一些拳脚。
理工强匠
①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现代照相技术原理的起源
②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
③精通机械制造的大家,曾精心研制出一种能够飞行的木鸢,还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
“科圣”
了解《墨子》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了解墨子思想
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他反对战争,要求和平。
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1.兼爱
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
2.非攻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
3.尚贤
墨子十论
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尚同
墨家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可以支配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5.天志
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
9.非命
葬礼不分贵贱,一律“桐棺三寸”,反对厚葬久丧。
8.节葬
墨家也相信鬼神的存在,认为它们会赏善罚暴
6.明鬼
墨家认为音乐对生产毫无用处,而且音乐 (声) 会让人产生淫欲。因此,墨家主张禁止音乐,尤其是一些奢侈浪费的乐器。
10.非乐
墨家强调节约和勤俭,反对奢侈浪费。他们认为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会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7.节用
小结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节用”“节葬”(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写作背景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
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兼爱》
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
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题目解读
读课文,明确重音和语调
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
故盗贼有yòu 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
恶wū施不孝:怎么。
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
交相恶wù:憎恨,讨厌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疏通文意·第一段
把…作为

兴起
于是

治疗
一样
不 表否定
何尝
事务n
译文:
这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治理
取独
文本探究——第一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中心句
类比论证
对比论证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知识补充
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喻体)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本体)之理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己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构成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方式 比喻 比较
要求 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 只在某一点相似; 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
相似点多多益善;
客体材料客观真实。
效果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
段落小结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祸乱兴起的根源,否则便无法达成目的。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疏通文意·第二段
明察、考察
同“尝”,尝试
孝敬
宾语前置
使受损失
使…得利
译文: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祸乱)起于人们不互相亲爱。臣和子不孝敬君 和父,就是所谓的祸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祸乱。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 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疏通文意·第二段
即使
取独
慈爱
即使是
偷盗和劫夺财物的人
这样

使…得利
劫夺财物的人
伤害
译文:即使是父亲不爱子女,兄长不爱弟弟,君主不爱臣下,这也是天下所谓的祸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是天下做盗贼的也是这样。盗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偷盗别人家而自得利益。贼只爱自身而不爱他人。所以抢夺他人身上东西而自得利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的缘故啊!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疏通文意·第二段
侵扰
卿大夫的封地
诸侯的封地
纷乱之事
具:完备、齐全。“全都在此”之意。
攻伐
古义:古代职官等级名。今义:医生。
译文:
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扰其家,诸侯互相攻打其国也是这样的。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扰乱他人的家而使自家得利。诸侯各自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的国家,所以攻打别国而使自己国家得利。天下各种乱事,全是这些了,细察它们的起因,都起于不相爱。
文本探究——第二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墨子认为“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
中心句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天下之乱”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
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
贼人以利其身,是乱;
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
产生的原因:
不相爱
段落小结
本段批判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的社会现实,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wū)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疏通文意·第三段
假若

还…吗
看待 对待
怎么
施行
弟弟和子女
同“无”,没有
同“又”
译文:
考察一下这些是从哪里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疏通文意·第三段
同“又”

太平安定
译文:
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
文本探究——第三段
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写作手法?
中心句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论证,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文本探究——第三段
本段墨子如何论述兼爱的?(践行兼爱之道)
列举兼相爱的具体做法和好处
爱人若爱其身
视父兄与君若其身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视人之室若其室/视人身若其身
视人家若其家
视人国若其国
段落小结
本段正面立意,指出如果大家将心比心、以己度人,做到相亲相爱,就能消除乱象,使天下大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疏通文意·第四段
怎么
憎恨
鼓励
互相
墨子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译文:
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则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启发就在此。
段落小结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己任,就要知道祸乱兴起的根源,否则便无法达成目的。
提出问题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
分析问题
天下乱——不相爱
君臣父子不爱不慈
贼窃异室
大夫乱家
诸侯攻国
解决问题
天下治——兼相爱
盗贼无有
家不相乱
国不相攻
君臣父子孝慈
得出结论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论证结构 —
正面
论证
反面
论证
正反对比
铺排(排例)
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就此而言,它在中国散文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深入研读
仔细品味
写作特色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比较探究
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孟子
墨子
VS
思考2: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材料一
①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②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材料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思考2:比较分析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异同点。
墨子“兼爱”
儒家“仁爱”
相同
理论基础
无差等之爱
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
有差等之爱
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
爱:双亲>民众>万物
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
(孔子“泛爱众” 墨子“兼相爱”)
爱的关系
功利性
对等互报
道德化
不言回报
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

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
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

“不相爱”——乱(私心,自私) ——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
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
主旨归纳
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
《兼爱·上》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
孟子攻击墨学 “无父无君,是禽兽”。
胡适之在《中国哲学史》中论到墨学的消亡原因有三:
其一,儒家的反对;
——反对礼法(等级、世袭),挑战了贵族的权威
其二,墨家遭遇政客猜忌;
——代表平民阶级,有一支300人左右的独立武装力量
其三,墨家后学诡辩太诡。
梁启超在胡适的基础上又增一条,认为墨家之道违背人性,墨子虽能独任,天下人难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人性本有亲疏之别
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墨家”为何”中绝“?
当时社会生活环境的制约。
“兼爱”虽然不是评判一个人道德高下的标准,却也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
中国人注重儒家、热衷于义,淡漠墨家、耻于言利。
在乱世中,墨家却致力“非攻”,这自然将自己置于与多国对立的境地。
在当时成为显学的“墨家”为何”中绝“?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立足现代,拓展延伸
世界
中国
中国
世界
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
当堂检测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墨子在《兼爱》中认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墨子在《兼爱》中最后总结“兼相爱”“交相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4)《兼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乱的状况,就要知道发生混乱的原因。
(5)《兼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社会混乱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不相爱”,才引发损人利己、无恶不作的行为。
必知乱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
交相恶则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
在明明德 在亲民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必知疾之所自起 焉能攻之
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