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登 高杜 甫八月我走进成都草堂看见 唐朝清瘦瘦的目光忧国忧民 透明锐利悲愤而忧伤穿梭时空的思维在你的眼光里 我看见盛唐的光辉 一闪即逝在你的茅屋里 我听到怒吼的秋风 冰冷剌耳在你的诗句里 我读到铮铮的白骨 呐喊千古在你的草堂上空 我还看见总有一只孤雁 成为太阳的影子以及你那宽厚的布衣里裹满了沧桑 而你只用一滴眼泪便把家园淋湿你的草堂是民族精神的家园伟人朱德的诗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便是最好的赞美不能和你在草堂上 相遇相识不能和你在茅屋里 饮酒交谈惟有在你诗圣杜拾遗像前用深情的目光怀念思索你诗歌的精神你在茅屋惨淡经营的诗句那是在苦难艰难中挣扎《写杜甫草堂或怀念一位诗人》——闻一多我知道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八月你家园的天空 秋风怒号你和你的妻儿在黑暗和冰冷中 叹息就是南村的孩子都欺你老无力今夕何昔了我们的家园已充满温馨我们的孩子已在千万间用水泥和钢筋构筑的房屋里用你的诗歌 取暖读你的诗句 怀念一位名叫杜甫的号称诗圣的唐朝 诗人《写杜甫草堂或怀念一位诗人》——闻一多杜甫走近忧国忧民的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对杜甫的评价: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朱德对杜甫的评价: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望岳》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忧国忧民)(涉世未深)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月夜》《春望》《羌村三首》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三十五岁以前)(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十八至五十八岁)生平:心忧天下,漂泊一生杜甫,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 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居少陵,自称“少陵野老”。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出蜀,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冬死于赴岳州的舟中。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书情怀。留传至今的1450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杜甫诞生1250周年》邮票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的都是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楚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一起感受他深沉的家国之思。“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清)杨伦写作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被誉为“唐诗七律第一”的,哪首诗?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7.《艺苑卮言》:何仲默取沈云卿《独不见》,严沧浪取崔司勋《黄鹤楼》,为七言律压卷。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6. ……宋人乃以《九日蓝田崔氏庄》为律诗绝唱,……任务一:诵读诗韵,概览全文登 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zhuó)酒杯。“近体诗”形式特点近体诗与古体诗(又称古风)相对,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严格讲究格律,分为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律诗格律要求严密,常见的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们在格律上的规定如下:限字句:一般每首八句,分为四联。分别叫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定韵脚:每首诗偶句句末必须押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本诗押ɑi韵,“回”“杯”古音分别为huái和puāi。调平仄:诗句中每个字用平声或仄声,都有基本的规定,一般按照平仄相间的原则处理。讲对仗: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对仗又分工对和宽对,工对要求词性和意义严格对偶,宽对只要求词性相近,意义大体相对即可。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对仗对仗读懂诗歌1、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句(尾联)2、追问法(问三个问题)谁?在什么处境之下?干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实写)想到了什么?(虚写)写了什么?(意象/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怎么写?(技巧)提炼关键字 把握感情基调找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柳宗元《江雪》诗眼应为“独”字。从全诗意思看,它紧承前文“鸟飞绝”“人踪灭” “孤舟”,勾画出一幅冰雪独钓图:千山耸立,万径纵横,但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只孤舟,一个孤独的垂钓者。从诗歌形象上看,“独”字准确形象的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从本诗的写作背景看,“独”字准确的展示出作者“永贞革新” 失败后连遭贬斥的孤独景况,也展现了作者始终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总之,“独”字笼罩全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堪为诗眼。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眼为“绿”字。其“绿”字诗思深沉,情思浩荡: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又在这盎然生机中展示出作者当时奉诏回京的喜悦,还流露出作者经历第一次罢相之后,虽被再次征召回朝,但不能不产生的重重忧虑,丰富的表现力,也十分生动的确让人称道,难怪王安石不厌其烦,易“十许字,始定为绿”。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登 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找诗眼:悲《登高》一诗,读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王国维思考: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悲情?登 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诗歌主要写重阳节登高,哪些诗句是写登高所见?哪些诗句是写登高所感?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登高所见登高所感——秋景——悲情凄楚、悲伤、痛苦、孤独。登 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 《艺苑卮言》:何仲默取沈云卿《独不见》,严沧浪取崔司勋《黄鹤楼》,为七言律压卷。二诗固胜,百尺无枝,亭亭独上,在厥(其)体中,要不得为第一也。…老杜集中,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结亦微弱。2.《诗薮》:对其则杜之“风急…鸟飞回”,实为绝妙。…句中化境、篇中化境也。…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精妙)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评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亦有识者。3.《登高》首联,沈德潜称赞其“格奇(工整奇妙)而变”,其他名家评价其“尽谢(完全谢绝)斧凿,达到奇妙难名的境界”。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是如何写景的?营造了怎样的意境?1.这首诗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哀”字在首联及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猴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急风,秋风是凛冽的,使人感到非常冷。身冷心更冷。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哀猿,听到猿的哀鸣,使人内心非常悲凉。鸟在天地间盘旋,形单影只,写尽孤独哀伤。清白是冷色调,显环境冷清肃杀,内心也倍感凄凉。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猿啸、鸟飞顿时带上了伤感色彩,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同时,“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是如何写景的?①视听结合。首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描写长天近水,描绘了猿鸣鸟飞的凄凉之景。②远近结合。“风急天高猿啸哀”是远景,“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近观。③动静结合。“天高”“渚清”“沙白”是静态描写,“风急”“猿啸哀”“鸟飞回”是动态描写。④描写视角,仰望秋风云天,俯视江水洲渚,营造了肃杀萧瑟的意境。2.颔联历来为人称道,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评价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下这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喻生命之短暂。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不尽长江”就指时间的无穷,是指历史长河永不停息。“无边落木萧萧下”:状悲之广(范围上)----生命之短暂“不尽长江滚滚来”:言悲之多(数量上)----时间之永恒颔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1)景象特点:颔联从大处着眼,集中表现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意境豪迈壮阔、气势雄浑,画面气象万千。(3)情感特点:融情于景。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有面对逝者如斯的江水所发出的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慨叹,有面对一枯一荣的落木所抒发的壮志难酬、无可奈何的苦痛!气势磅礴,沉郁悲壮。(2)艺术特点:①描写景物俯仰结合。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是诗人仰视所望;江水奔腾不息,滚滚而去,是诗人俯视所见。空间辽阔广大。②精于炼字。如拟声词的对用。这里有“萧萧”之声,也有“滚滚”之势,整个画面动了起来,有千军万马之势。采用“落木”而不是“落叶”,更给人一种秋天的悲凉肃穆之感。用语精当,气势宏伟。本诗首联和颔联,诗人将所要抒发之情凝聚于所绘之景中,借景抒情。景与情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3. 宋代评论家罗大经曾在《鹤林玉露》中对《登高》的颈联做了相关评论,现将其中的一部分留空,请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将它补全。杜陵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_________;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_______;_______,久旅也;百年,迟暮也;_____,衰疾也;___,高迥处也;独登台,_________。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地之远也羁旅也常作客多病台无亲朋也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空间时间上句写长年漂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从“万里”“作客”“百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兼指国家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艰难”不仅只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生命困顿、命运多舛;还指国势危艰。这位忧愤深广的老诗人无论自己处境如何始终关注天下苍生。苦恨:苦:极、很。恨:遗憾。极其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新停:刚刚停止。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造成杜甫悲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四字将前三联所蕴含的感情显现无遗。国难家愁“繁霜鬓” 。因“潦倒”而“新停浊酒杯”,可以想见作者当时长年漂泊的悲苦生活境遇,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诗人直抒胸臆“艰难苦恨”,一个多年飘泊,孤苦无依,鬓发斑白,年迈多病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诗歌至此戛然而止,诗人似乎有千言万语要向世人诉说,却又不说了,不是不想说、不能说,而是愁苦太多太重,说不完、诉不尽,索性不再说,只任这无尽的悲愁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诗人心头。诗歌赏析5.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然而更多的评论家激赏前六句,对尾联则有些轻视,清代学者沈德潜更给尾联下了“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的定评。对此,你是怎样认为的?观点一:赞同沈德潜等人的观点。(1)前两联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高浑一气,古今独步。(2)颈联,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3)而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生活困苦,鬓如霜白,困顿衰颓,狼狈失意,以至需要停杯,给人的感觉是没有话可说了,软绵无力。观点二:不赞同沈德潜等人的观点。(1)诗人的生活状态因“艰难”而“潦倒”,艰难的全部意蕴都在尾联得到了深刻的揭示。(2)“苦”作副词,意为“很……甚”,这样就使“艰”“难”与“恨”所产生的情绪更浓厚,用字的精当令人拜服。(3)“繁”“停”二字让人触目惊心,无处宣泄的愁绪只能停积心头,愈发沉重,且不断补充而来。若多病的诗人杯酒不停,会加速生命的流逝速度;但停杯则使胸中的抑郁之气不得抒发,同样会导致生命在积重难返的痛苦中快速衰竭。诗人身心濒临之绝地,令人倍感压抑,令人感情更加沉郁,令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的功力。“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悲情 ?①凄凉秋景之悲。首联写出了夔州肃杀凄凉之景,烘托了诗人的悲秋之感。②韶光易逝,壮志难酬之悲。颔联写诗,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抒发了自己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③思念故多之悲。颈联中的“万里”指远离故乡,写出了诗人的故土之思。④漂泊羁旅之悲。颈联中的“常作客”指出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涯。⑤年老多病之悲。颈联中的“百年多病”写出了诗人晚年的体弱多病。⑥孤独寂寞之悲。颈联中的“独”字写出了诗人远离亲朋好友独自一人的现状。⑦生活多艰之悲。尾联中的“艰难”写出了诗人生活穷困艰辛。⑧国家多难之悲。尾联中的“艰难”也指国家多难。这首诗 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想要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因病新停酒杯而无处消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小结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沉郁”是指其诗以精练的字句表现广阔的意境,进而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和深沉苍凉的感情;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快慢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伏。“顿挫”是指其诗语言、 韵律曲折有力,平仄、叠词等方法的独特运用使其诗音节铿锵,愤激难抑。“沉郁顿挫”风 格的完美体现使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在《登高》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杜甫对国家前途有着深深的担忧,对人民的疾苦有着深深的挂念,所以他的作品立意深远宏大。他常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之以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登高》这首诗意境雄浑开阔,抒发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具有一种悲壮雄浑之美。全诗四联八句统统对仗,顿挫铿锵,回环曲折,显示出一唱三叹的情韵之美。写景首联颔联仰望云天秋风俯视清渚白沙仰望天边落木俯视不尽江水抒情颈联尾联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苦恨霜鬓新停浊酒视野开阔哀景哀情小 结“起承转合”是律诗在结构上的基本要求,请分析杜甫《登高》的这一特点。《登高》的起承转合结构如下:起:诗的开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描绘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承:接着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继续描绘自然景象,落木和长江的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凄凉和辽阔的感觉,与开篇的意象相承接。“起承转合”是律诗在结构上的基本要求,请分析杜甫《登高》的这一特点。转:然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开始转向抒情,表达了诗人常年漂泊、身体多病的孤独和悲凉,这是诗意的转折。合: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总结了全诗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是全诗的收尾。这种结构不仅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技巧,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从开篇的景物描绘到最后的情感抒发,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撰写《登高》“律诗第一”颁奖词(要求:有古人的评价,有诗句的化用,有诗歌的特点,以现代人的身份书写,150字左右。)1200多年前的秋天的夔州,距离我们是如此遥远,但是我们却知道,它在一个老人登高的那一天,风急天高,渚清沙白;八句之内起承转合,五十六字之内沉郁顿挫,十四字内悲意八重,字字精当,尽谢斧凿,高浑一气,古今独步。星移斗转,这里又经历过多少次无边落木萧萧而下,多少回不尽长江滚滚而来,时光不语,却永远留下了“古今七律第一”的传唱。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歌赏析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之秋。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鲁迅李白总是把个人遭际纵向上升的人生,杜甫则又总是把一己不幸横向联系到社会。——鲍鹏山《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杜甫之诗歌,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个不论穷达都心忧天下的人,值得每一个华夏儿女去仰视、去膜拜!“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俄·别林斯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