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二次阶段性作业检测一、选择题1.下表中空白处应填入 ( )侵华战争 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民的抗争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邓世昌壮烈殉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A.义和团抗击侵略势力 B.洪秀全发动武装起义 C.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 D.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2.如图《时局图》这幅漫画最早刊于1898年7月,对其解读准确的是( )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出现分裂割据现象3.“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材料中“孙逸仙”( )A.被誉为民主革命先行者 B.被称为“反清英雄第一人”C.为共和革命牺牲之第一人 D.被称为“洪秀全第二”4.北伐出师时,广东工农群众首先掀起支前运动,随军出征。北伐军每攻破一个地方,当地的民众就组织起来,加入后续战斗,这让北伐军的势力逐渐壮大。不到半年,北伐军便由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材料表明( )A.人民群众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B.北伐军战士十分英勇善战C.人民解放战争得到民众支持 D.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形成5.北洋政府时期流传了一首民谣:“军阀混战日延长,工农群众苦难当。到处兵灾和战祸,几多家破与人亡。”( )A.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 B.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C.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 D.土匪强盗的四处肆虐6.“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坐在床上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 (1906—1967年)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 )A.是向西方学习器物的结果 B.受益于新文化运动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利于宣传封建礼教7.袁世凯决定1916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A.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抢地盘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8.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A.为人权而战B.变法图强C.“三民主义” D.“自强”“求富”9.1929年,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来信,信中指示道:“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 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该指示肯定了( )A.城市中心论 B.井冈山道路 C.国共合作 D.全面抗战路线10.南昌起义诞生的人民军队,“不同于以往历朝历代的军队,不同于当时新旧军阀的军队,甚至也不同于现在诸如美国的所谓现代国家的军队。它是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材料中的“新型”是指( )A.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和领导 B.肩负着进行北伐战争的任务C.拥有现代化的先进武器装备 D.它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11.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 )A.中共一大 B.国民党一大 C.八七会议 D.古田会议12.他因为领导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而被赞为“北伐名将”,第四军也因此被称为“铁军”。“他”是( )A.贺龙 B.陈毅 C.朱德 D.叶挺13.1927年4月,蒋介石成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所在地是( )A.武汉 B.南京 C.广州 D.上海14.“这一事件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的统一。”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动 B.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C.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D.张学良宣布“改易旗帜”15.下面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最适合用于研究的史事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抗日战争16.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的会议是( )A.中共三大 B.八七会议 C.古田会议 D.遵义会议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1921—1945年的时间轴,据此回答问题。17.在时间轴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A.①是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端B.②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C.③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④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18.在模拟“重走长征路”的主题活动中,下列场景不应该再现的是( )A.飞夺泸定桥 B.四渡赤水河 C.会师井冈山 D.翻越大雪山19.有一名军人是在1928年年底在井冈山入伍的,当年他参加的军队名称是( )A.国民革命军 B.八路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解放军20.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湘赣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闽赣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21.1935年,北平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材料反映的史实是( )A.五四运动 B.九一八事变 C.一二·九运动 D.七七事变22.影片《八佰》改编自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回望历史,这场会战的影响是( )A.十年内战基本停止 B.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C.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23.如图是某场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多次,拔除敌人据点约3000个,打破了日本的“囚笼政策”,该战役( )使日本速亡中国既定战略破产 B.属于正面战场抗战取得的胜利C.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24.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八大25.2024年龙年春晚,《山河诗长安》的惊艳亮相让西安成为了大众热议的旅游城市。20世纪30年代的西安,也曾因一次“兵谏”事件成为中外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该事件的和平解决( )A.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D.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三、材料题26.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请结合下列材料,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 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1842年8月29日 1895年4月17日 1901年9月7日材料二 一个悲壮的故事。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舰的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陆续出水重见天日,再线了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材料三 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也由各国派兵驻守。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摘编自宋小庆《世纪之变沧海桑田——写于〈辛丑条约〉签订100周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三个不能忘却的时间”所对应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事件分析其影响。(4分)(2)材料二中冲向敌舰壮烈牺牲的管带是谁?请说出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理由。(1分)(4)写出与年代尺的提示语“开天辟地”“生死攸关”相关的会议名称。(2分)材料二: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5)材料二中的“这场革命”是指什么事件?“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国”叫什么?(2分)(6)材料三的图片反映出事件的主力前后有何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是什么 (2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暴动……逐渐将革命的重心放在偏僻的农村,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材料三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合法地位与国民党在谈判桌上进行了一次激烈较量。随后,又经过三年的军事较量,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就是为了这个初心和承诺。材料四:大事年表时间 史实 1931年9月 九一八事变 1935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1936年12月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7年7月 七七事变 1937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1937 平型关大捷1938年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40年 百团大战开始1945年8月 日本天皇发布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1)依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所述“大会”的名称。这次“国共两党合作”取得的两大成果是什么 (3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一个“武装暴动”。这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是什么道路 (2分)(3)材料三“谈判桌上”的“较量”指的是哪一事件?哪次战役后中国共产党终于领导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写出“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标志。(3分)(4)上述三则材料表明国共两党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分)(5)请选择材料四中相互关联的史实,论证“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3分)(要求:运用至少两个史实,论证观点,条理清楚)试卷第1页,共3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