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检测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基础题(每道2分,共 30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 170 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 70-20 万年,山顶洞人距今约 3 万年,河姆渡人距今约 7000 年,故选 B。
2.北京人遗址位于今天的( )
A. 云南省元谋县 B. 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C. 浙江省余姚市 D.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答案:B
解析:北京人遗址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元谋人遗址在云南元谋县,河姆渡遗址在浙江余姚,半坡遗址在陕西西安,故选 B。
3.北京人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青铜器 D. 铁器
答案:B
解析: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主要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特征,如河姆渡、半坡居民;青铜器出现于商周,铁器推广于战国,故选 B。
4.下列哪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特征( )
A. 会使用火 B. 过群居生活 C. 会种植水稻 D. 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答案:C
解析: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依赖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种植水稻是河姆渡居民的技能,故选 C。
5.山顶洞人掌握的新技能是( )
A. 打制石器 B. 人工取火 C. 种植粟 D. 建造干栏式房屋
答案:B
解析:山顶洞人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打制石器是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技能;种植粟是半坡居民的技能;建造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居民的技能,故选 B。
6.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我国的( )
A. 长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珠江流域 D. 淮河流域
答案:A
解析: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属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典型原始居民是半坡居民,故选 A。
7.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
A. 粟 B. 水稻 C. 小麦 D. 玉米
答案:B
解析:河姆渡居民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小麦和玉米并非我国原始农耕时期的主要农作物,故选 B。
8.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类型是( )
A. 干栏式房屋 B.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窑洞 D. 竹楼
答案:B
解析:半坡居民适应黄河流域寒冷干燥的气候,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居民的居住类型;窑洞和竹楼并非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房屋,故选 B。
9.半坡居民制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 )
A. 黑陶 B. 白陶 C. 彩陶 D. 青瓷
答案:C
解析:半坡居民会制作彩陶,如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姆渡居民主要制作黑陶;白陶和青瓷并非原始农耕时期的典型陶器,故选 C。
10.我国原始农耕生活开始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奴隶社会 D. 封建社会
答案:B
解析: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原始农耕,出现了河姆渡、半坡等原始农耕聚落;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尚未进入农耕生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晚于原始农耕时期,故选 B。
11.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的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大禹
答案:B
解析: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黄帝被尊为 “人文初祖”,主要贡献在建造宫室、发明文字等;蚩尤是炎黄部落的对手;大禹主要功绩是治水,故选 B。
12.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的部落首领是( )
A. 尧 B. 舜 C. 蚩尤 D. 禹
答案:C
解析: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部落,此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尧、舜、禹是后续的部落联盟首领,故选 C。
13.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 “人文初祖” 的是( )
A. 炎帝和黄帝 B. 尧和舜 C. 舜和禹 D. 黄帝和蚩尤
答案:A 解析: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他们的诸多发明创造对后世影响深远,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的 “人文初祖”,故选 A。
14.原始社会后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通过推举产生,以贤能为标准,如尧传舜、舜传禹;世袭制始于夏朝启时期;分封制是西周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制度,故选 C。
15.大禹治水的主要方法是( )
A. 堵截 B. 疏导 C. 填埋 D. 引流
答案:B
解析:大禹吸取其父鲧治水 “堵截” 失败的教训,采用 “疏导” 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故选 B。
二、提升题(每道3分,共 30分)
1.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一发现说明元谋人( )
A. 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 已开始使用火
C. 已进入农耕生活阶段 D. 已制作精美陶器
答案:B
解析:炭屑和烧骨表明元谋人已开始使用火,但无法确定是人工取火(山顶洞人掌握人工取火);元谋人以采集和狩猎为主,未进入农耕生活,也未制作陶器,故选 B。
2.北京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虎、肿骨鹿等现已灭绝的动物。这一现象反映出北京人生活时期( )
A. 气候与现在完全相同 B. 生态环境与现在有较大差异
C. 已大规模饲养动物 D. 已掌握动物驯化技术
答案:B
解析:剑齿虎、肿骨鹿等灭绝动物的化石,说明北京人生活时期的生态环境(如气候、植被)与现在有较大差异;北京人以狩猎野生动物为生,未大规模饲养和驯化动物,故选 B。
3.河姆渡居民将房屋建造成干栏式,半坡居民将房屋建造成半地穴式,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工具不同 B. 审美观念不同 C. 自然环境不同 D. 生活习惯不同
答案:C
解析:河姆渡位于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干栏式房屋可防潮;半坡位于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可保暖,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不同,故选 C。
4.某同学在研究原始农耕文明时,发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有许多共同点,下列哪项不属于两者的共同点( )
A. 都使用磨制石器 B. 都种植农作物 C. 都建造房屋定居 D. 都制作黑陶
答案:D
解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均处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种植农作物(半坡种粟,河姆渡种水稻)、建造房屋定居;但半坡居民主要制作彩陶,河姆渡居民主要制作黑陶,故选 D。
5.传说炎帝 “教人们通商交换”,这一传说反映出原始社会后期( )
A. 已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B. 已出现统一的货币
C. 已形成成熟的商业市场
D. 已出现专门的商人阶层
答案:A
解析:“教人们通商交换” 说明原始社会后期已出现简单的商品交换活动;统一货币、成熟商业市场、专门商人阶层均出现在更晚的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故选 A。
6.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这一历史过程表明( )
A. 华夏族的形成是部落融合的结果
B. 华夏族是由单一部落发展而来
C. 战争是部落发展的唯一途径
D. 只有炎黄部落对华夏族形成有贡献
答案:A
解析: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吸收了其他部落的成员,逐渐融合形成华夏族,说明华夏族的形成是部落融合的结果;华夏族并非单一部落发展而来,战争也不是部落发展的唯一途径,其他部落也对华夏族形成有贡献,故选 A。
7.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标准是 “贤能”,下列哪项能体现这一标准( )
A. 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首领
B. 启凭借父亲禹的地位继承首领
C. 纣王因残暴失去部落支持
D. 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失去民心
答案:A
解析:禹因治水有功,凭借贤能被舜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符合禅让制 “贤能” 标准;启继承首领位置开启世袭制,与禅让制无关;纣王、周幽王的事例体现的是统治者暴政的后果,与禅让制推举标准无关,故选 A。
8.下列关于原始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阶级分化 B. 原始社会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差距
C. 原始社会已出现国家政权 D. 原始社会所有居民都过着农耕生活
答案:A 解析: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财产出现,逐渐产生阶级分化;原始社会后期已出现贫富差距;国家政权始于夏朝,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后期才出现农耕生活,故选 A。
9.考古发现,半坡遗址中既有用于农业生产的农具,也有用于狩猎的工具。这一发现说明半坡居民( )
A. 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狩猎
B. 以狩猎为主,兼顾农业生产
C. 农业生产和狩猎同等重要
D. 尚未形成固定的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半坡遗址中农业农具(如石铲、石镰)的存在,说明农业是主要生产活动;狩猎工具的存在,说明狩猎是辅助生产活动,因此半坡居民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狩猎,故选 A。
10.对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使用打制石器,没有区别
B. 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比北京人进步
C. 北京人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只会使用天然火
D. 两者都过着群居生活,没有社会分工
答案:B
解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使用打制石器,但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如骨针),比北京人更进步;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掌握人工取火;两者虽都过群居生活,但山顶洞人可能已有初步社会分工,故选 B。
三、非选择题(共 4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5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经科学家鉴定,这两颗门齿化石属于远古人类的遗骸,距今约 170 万年。
材料二: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北京人化石,包括头盖骨、牙齿、肢骨等,同时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器和石片,以及丰富的动物化石和灰烬层。灰烬层厚达 6 米,其中还发现了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籽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 “远古人类” 被称为什么?(3 分)结合材料,指出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的实物证据有哪些?(4 分)
(2)材料二中的 “北京人” 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3 分)根据材料,概括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两个重要特征。(6 分)
(3)综合两则材料,这些远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有何共同意义?(4 分)
答案:
(1)材料一中的 “远古人类” 被称为元谋人。(3 分)
实物证据包括:两颗门齿化石、粗糙的石器、炭屑、烧骨。(4 分,每点 1 分)
(2)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 万年。(3 分)
生产生活特征: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以打制石器为主);(3 分)②会使用火(能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取暖等)。(3 分,围绕材料中 “灰烬层”“烧过的兽骨” 等信息概括,合理即可)
(3)共同意义:为研究我国远古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2 分)有助于了解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状况,填补了早期人类历史研究的空白。(2 分,言之有理即可)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材料二: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 1 米以上。同时还发现了干栏式房屋遗迹,以及骨耜、木耜、石斧等生产工具。半坡遗址则出土了粟粒、菜籽等,还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和大量彩陶,彩陶上常见人面、鱼、鹿等图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 “神农” 指的是谁?(3 分)根据材料,概括 “神农” 对原始农业发展的贡献。(4 分)
(2)结合材料二,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农作物种植、房屋样式上的差异,并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8 分)
(3)综合两则材料,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有何重要影响?(5 分)
答案:
(1)“神农” 指的是炎帝。(3 分)
贡献:①根据自然规律(“因天之时,分地之利”),指导民众开展农业生产;(2 分)②发明制作农具(“制耒耜”),教民众耕种(“教民农作”)。(2 分)
(2)差异:①农作物种植: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4 分,每点 2 分)②房屋样式:河姆渡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 分,每点 1 分)
主要原因:自然环境不同。(2 分)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气候潮湿多雨,干栏式房屋可防潮;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半地穴式房屋可保暖,且两地的土壤、水源条件适合不同农作物生长。(补充说明,无需额外计分,帮助理解差异成因)
(3)影响:①原始农业的产生,使人类从依赖采集、狩猎为生,转向定居农耕生活,促进了定居聚落的形成;(2 分)②农业生产需要制作和使用农具,推动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手工业的发展(如材料二中的骨耜、彩陶制作);(2 分)③定居生活和农业积累,为后续社会分工、文化发展(如彩陶图案反映的原始艺术)奠定了基础,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 分,言之有理即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基础题(每道2分,共 30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人
2.北京人遗址位于今天的( )
A. 云南省元谋县 B. 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C. 浙江省余姚市 D. 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
3.北京人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青铜器 D. 铁器
4.下列哪项不属于北京人的生活特征( )
A. 会使用火 B. 过群居生活 C. 会种植水稻 D. 以采集和狩猎为生
5.山顶洞人掌握的新技能是( )
A. 打制石器 B. 人工取火 C. 种植粟 D. 建造干栏式房屋
6.河姆渡居民生活在我国的( )
A. 长江流域 B. 黄河流域 C. 珠江流域 D. 淮河流域
7.河姆渡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 )
A. 粟 B. 水稻 C. 小麦 D. 玉米
8.半坡居民居住的房屋类型是( )
A. 干栏式房屋 B.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窑洞 D. 竹楼
9.半坡居民制作的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 )
A. 黑陶 B. 白陶 C. 彩陶 D. 青瓷
10.我国原始农耕生活开始于( )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奴隶社会 D. 封建社会
11.传说中,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的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大禹
12.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的部落首领是( )
A. 尧 B. 舜 C. 蚩尤 D. 禹
13.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 “人文初祖” 的是( )
A. 炎帝和黄帝 B. 尧和舜 C. 舜和禹 D. 黄帝和蚩尤
14.原始社会后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15.大禹治水的主要方法是( )
A. 堵截 B. 疏导 C. 填埋 D. 引流
二、提升题(每道3分,共 30分)
1.考古学家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一发现说明元谋人( )
A. 已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 已开始使用火
C. 已进入农耕生活阶段 D. 已制作精美陶器
2.北京人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其中包括剑齿虎、肿骨鹿等现已灭绝的动物。这一现象反映出北京人生活时期( )
A. 气候与现在完全相同 B. 生态环境与现在有较大差异
C. 已大规模饲养动物 D. 已掌握动物驯化技术
3.河姆渡居民将房屋建造成干栏式,半坡居民将房屋建造成半地穴式,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产工具不同 B. 审美观念不同 C. 自然环境不同 D. 生活习惯不同
4.某同学在研究原始农耕文明时,发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有许多共同点,下列哪项不属于两者的共同点( )
A. 都使用磨制石器 B. 都种植农作物 C. 都建造房屋定居 D. 都制作黑陶
5.传说炎帝 “教人们通商交换”,这一传说反映出原始社会后期( )
A. 已出现商品交换活动
B. 已出现统一的货币
C. 已形成成熟的商业市场
D. 已出现专门的商人阶层
6.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这一历史过程表明( )
A. 华夏族的形成是部落融合的结果
B. 华夏族是由单一部落发展而来
C. 战争是部落发展的唯一途径
D. 只有炎黄部落对华夏族形成有贡献
7.禅让制下,部落联盟首领的推举标准是 “贤能”,下列哪项能体现这一标准( )
A. 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首领
B. 启凭借父亲禹的地位继承首领
C. 纣王因残暴失去部落支持
D. 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失去民心
8.下列关于原始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阶级分化 B. 原始社会人人平等,没有贫富差距
C. 原始社会已出现国家政权 D. 原始社会所有居民都过着农耕生活
9.考古发现,半坡遗址中既有用于农业生产的农具,也有用于狩猎的工具。这一发现说明半坡居民( )
A. 以农业生产为主,兼顾狩猎
B. 以狩猎为主,兼顾农业生产
C. 农业生产和狩猎同等重要
D. 尚未形成固定的生产方式
10.对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使用打制石器,没有区别
B. 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比北京人进步
C. 北京人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只会使用天然火
D. 两者都过着群居生活,没有社会分工
三、非选择题(共 4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5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经科学家鉴定,这两颗门齿化石属于远古人类的遗骸,距今约 170 万年。
材料二: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的北京人化石,包括头盖骨、牙齿、肢骨等,同时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器和石片,以及丰富的动物化石和灰烬层。灰烬层厚达 6 米,其中还发现了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籽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 “远古人类” 被称为什么?(3 分)结合材料,指出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发现的实物证据有哪些?(4 分)
(2)材料二中的 “北京人” 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3 分)根据材料,概括北京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两个重要特征。(6 分)
(3)综合两则材料,这些远古人类遗址的发现有何共同意义?(4 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白虎通义》
材料二: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稻谷、稻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 1 米以上。同时还发现了干栏式房屋遗迹,以及骨耜、木耜、石斧等生产工具。半坡遗址则出土了粟粒、菜籽等,还有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和大量彩陶,彩陶上常见人面、鱼、鹿等图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 “神农” 指的是谁?(3 分)根据材料,概括 “神农” 对原始农业发展的贡献。(4 分)
(2)结合材料二,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在农作物种植、房屋样式上的差异,并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8 分)
(3)综合两则材料,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有何重要影响?(5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