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哦,香雪》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哦,
香雪
铁凝
青春的觉醒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2、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香雪的形象特征。理解火车、大山、铅笔盒的象征意义。
3、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感受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知人论世
作者剪影·铁凝
1957年9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赵县。
高中毕业,到河北博野农村插队。后回保定,在《花山》编辑部任小说编辑。
1984 年成为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哦,香雪》《六月的话题》
中篇小说:
《麦秸垛》《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长篇小说:
《玫瑰门》《大浴女》
作者剪影·铁凝
背景探寻
本文选自《铁凝文集》。20 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封闭已久的国门一下子打开
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人们尘封的心灵中萌动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他们渴
望走出闭塞,走出传统,走向外面的新世界。
中国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时代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铁凝的
小说《哦,香雪》也是其中之一。
初读文本
年代
场地
人物
改革开放初期
台儿沟(大山里)
香雪、凤娇、女学生姑娘们、“北京话”乘客们
信息卡片
故事梗概
香雪在火车停靠台儿沟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火车,用积攒的一篮鸡蛋,换来了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并由此独行了30里夜路。
概括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取得什么结果)
文章层次
引子(01-04):
开端(05-45):
发展(46-63):
高潮(64-72):
结局(73-83):
火车开进台儿沟
姑娘们看火车
姑娘们做买卖和香雪渴望铅笔盒
香雪上车换得铅笔盒
香雪连夜摸黑回山沟
文本精读
·火车进山前后
请你说说,这一分钟有多重要?
火车来之前……
火车来之后……
火车进山之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第1段)
台儿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具备挽住火车在它身边留步的力量。(第3段)
也许什么都不为,就因为台儿沟太小了,小得叫人心疼……也不能不停下来。(第4段)
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大山无声的命令。于是,台儿沟那一小变石头房子在同一时刻忽然完全静止了,静的那样深沉、真切,好像在默默地向大山诉说着自已的虔诚。(第5段)
火车进山之前,台儿沟是个什么样子
偏远
闭塞
传统
贫弱
落后
宁静
质朴
纯洁
台儿沟以往的宁静被搅乱了。如今,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了服饰和容貌,就朝村口火车经过的地方跑,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凤娇是第二。(第5段)
火车进山之后,台儿沟发生了哪些变化?
起初是观望议论,后来“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第46段)
香雪最后为换一个铅笔盒还登上火车走出了三十里路,希望“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再也不会让人瞧不起”,(73段—77段)
热闹,开始梳妆打扮,注重“服饰和容貌”
商品经济之风吹进了深山
有了精神追求
总结,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给大山深处带来了什么?请你说说,这一分钟有多重要?
梦想的起点
改革的浪潮
开放的窗口
美好的向往
“一分钟”
“大山”、“火车”并不仅仅是实物,请同学们根据它们的特点,思考它们象征了什么?
“大山”
“火车”
象征着封闭、传统、落后;
象征着开放、现代。
文本精读
·香雪与其他姑娘的追求
特点
香雪的追求
凤娇和其他姑娘的追求
更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
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丝袜。
浏览文本,完成表格
通读全文,分析姑娘们的行为并完成表格
其他姑娘们 香雪
相同点 不同点
原因 都有着对山外世界的关注,对美的热烈的向往和追求。
凤娇忙着看头饰、手表,和“北京话”做买卖。她们总是用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能松能紧的尼龙袜。(注重外表美与物质)
香雪注重的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铅笔盒之类的文化用品。她用一篮子鸡蛋换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的自动铅笔盒,打听北京的大学、配乐诗朗诵、铅笔盒,渴望交换铅笔盒。(追求知识、文明和进步)
直接原因: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非常希望能拥有和她的同学一样的自动铅笔盒。(57)
根本原因:文化知识和追求使她与别人的需求不一样,也正是这样,她比别人的追求更高,比别人更勇敢,更突出。
怎样认识香雪和她追求的铅笔盒?
40个鸡蛋
30里夜路
换来
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值得吗?
香雪有爸爸手工做的铅笔盒,但却用四十个鸡蛋,走了三十里夜路换来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这是为什么?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不仅仅是一个实物,它象征着知识与文明。香雪对铅笔盒的执着同样也表现了她的追求和理想。她想获得与别人同样平等的权利,想获得尊严,所以她用40个鸡蛋换来的不是实物的价格,而是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
香雪 其他同学
爸爸做的小木盒 能自动开关的塑料铅笔盒
笨拙、陈旧 ,是贫穷的象征
文化知识和现代文明的象征
铅笔盒作为一个文具,自然可以看成知识的象征。对知识的追求,正是1980年代初现代化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上最响亮的话语,乡村中学生香雪的铅笔盒故事,不能说没有呼应关于现代化的历史诉求。
(毕光明,《文明落差间的心理风景一重读铁凝<哦,香雪>》)
铅笔盒深意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香雪铅笔盒阶段’是一个必经的少年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起点,才会有未来的辉煌。”
(程翔《语文建设》2019年第11期)
文本精读
人物形象
文本分析,明确香雪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
“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
渴求知识
胆小
动作
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
别的姑娘可以就“小白脸”“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敢搭腔,甚至听了就脸红。
对比,神态描写
腼腆纯真
“要论白,叫他们和咱香雪比比。咱们香雪,天生一副好皮子”她有一双“洁如水晶的眼睛”,还有“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以及“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
外貌
清纯美丽
侧面对比
“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她还不知道怎么讲价钱,只说:‘你看着给吧。’”
朴实单纯
侧面、外貌
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
诚实善良
细节
渴求知识
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有一回她向一位戴眼镜的中年妇女打听能自动开关的铅笔盒,还问到它的价钱。
细节
为了自己想要交换的铅笔盒,她在那一分钟的停车间隙里,毅然登上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爹娘责怪,一个人摸黑走了三十里夜路回台儿沟,这对平时少言寡语、文静腼腆的香雪来说是需要巨大的勇气的;
勇敢执着
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跨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轻巧地跃上了踏板。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
聪慧、执着、勇敢
动作
细节
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更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 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
淳朴自尊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丛从容容地下车。
富有梦想
动作,心理
结合小说内容,总结香雪人物形象特点
美丽
胆怯
善良
纯真
渴望文化
自尊自爱
坚毅执着
“香雪”是小说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香雪”似“雪”,洁白、纯净;“香雪”之“香”,让人感觉若隐若现,朦胧含蓄。香雪是一个至纯、至真、至善、至美而又自尊、上进的乡村女孩形象。香雪身上具有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进取之美。
凤娇形象特点
“哟,我的妈呀!你踩着我的脚啦!“
“我撕了你的嘴!”
语言
“哟,我们小,你就老
了吗?”
动作
凤娇好像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她和他做买卖很有意思,她经常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了才把整篮鸡蛋塞给他,他还没有来得及付钱,车身已经晃动
了。
勇敢直率
大胆泼辣
香雪夜归
朗读课文第73-78段,找出环境描写的语段,思考这些景物对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有什么作用。香雪的内心经过怎样的变化过程?
阅读73-78,找出环境描写分析其特点和香雪的心理变化
① (第73段)
“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阴森恐怖
② (第76段)
害怕
满足不怕
恬静温和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③ (第77段)
“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模糊寂静
④ (第78段)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
明快活泼
迷茫担忧
坚定
思考:什么原因导致香雪的心理变化过程
害怕
不怕
犹豫
坚定
自卑、封闭、落后
自信、开放、进步
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有效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
有人认为,香雪夜归的情节可以删掉。你认为呢?
请你说说,香雪夜归有多重要?
香雪夜归:
自强的写照
青春的觉醒
坚定的追求
勇气的起点
文章主旨
香雪在火车停靠台儿沟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火车,用积攒的一篮鸡蛋,换来了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并由此独行了30里夜路。
①一个人→一类人(身份职业)
②一件事→一类事(时代背景)
小说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渴望,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也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文本精读
拓展知识
标题可以去掉“哦”字吗?为什么?
如何理解标题“哦,香雪”中的“哦”字?表达了什么情感?
“哦”是一个语气词,我们可以有多种解读,
1.香雪的安全归来而发出的惊喜——哦,香雪,你终于回来了。(82段)
2.对香雪登车举动的感叹——哦,香雪,为了一只自动铅笔盒,竟然冒如此风险。
3.对香雪的追求精神的由衷的赞美——哦,勇敢的香雪,为了一只心仪的铅笔盒,你什么也不怕。
4.是作者的期待和愿望——哦,香雪,祝愿你和风娇们尽快走出贫穷和落后,走进富裕和文明。
作家孙犁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你能从哪几个方面印证他的评价?
“散文化”“诗化小说”
定义: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
1、人物形象(台儿沟的少女们):
香雪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感觉的女孩子。更难得的是她对知识,对现代文明充满着渴求和执着;少女们天真烂漫的笑声;凤娇对列车员“北京话”的纯洁真诚的情感,这些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作家孙犁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
天真纯洁、朴实自然
2、环境:
台儿沟人的生活、台儿沟山区的景色,无不自然纯净,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没有遭遇破坏和污染,具有原生态的诗情画意。
3、语言:
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
清幽、纯净自然
清纯流畅、朴素自然
4、主旨:
香雪至真至美的善意与诚恳、从自卑到自信的执着与跨越,烛照出特定年代的人性美、人情美。
凸显人性之美
“散文化”“诗化小说”特点
答题角度:
1情节的诗化 2人物形象的诗化 3.意境的诗化 4.主旨情感 5.环境的诗化 6. 语言的诗化
答题格式:
①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故事性不强,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②虚化人物/人物清新自然。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塑造了娴静美好、细腻纯真、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是美好自然、淳朴善良的。
“散文化”“诗化小说”特点
③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描绘了......(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营造了......意境氛围。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注重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如:人与自然和谐(抗争)关系、思考人的命运、人在社会的生存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人性的美好……)
⑤语言散文化。如"......"等词句,语言质朴、口语化/整散结合、诗化,富有抒情性等等
这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短篇小说,其特点就在于纯净的诗情与隽永的意境。散文体小说不重在情节上下功夫,而是写人,写人的内心世界,写人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美好。小说把农村女孩的善良之心和温暖情怀转化为一种抒情诗的意境,情景交融,如诗如画,意境优美,韵味萦回。“生发以情,贯穿以情,旨在谈情,意在动情。”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