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同步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知识归纳与重难点精练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提优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传播及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B.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D.手指拨动琴弦,听到琴声,此时声源是手指【答案】B【详解】A.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A错误;B.用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大小,即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手指拨动琴弦,听到琴声,是琴弦振动产生的,此时声源是琴弦,故D错误。故选B。2.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A.环境质量检测仪 B.高速隔音墙C.工人戴耳罩 D.摩托车的消声器【答案】A【详解】A.环境质量检测仪只能测量噪声的等级,不能改变噪声的大小,故A符合题意;B.高速隔音墙,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C.工人戴耳罩,是从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摩托车的消声器,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答案】B【详解】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选B。4.如图,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舱中利用失重状态制成了一个完美的水球,我们透过水球也可以看到她的“脸”,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判断,此时她的脸到水球的距离( )A.小于一倍焦距 B.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 C.等于两倍焦距 D.大于两倍焦距【答案】D【详解】图中所成的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水球具有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因此水球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与水球焦距的关系是大于2倍焦距,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5.金满湖公园里开满了色彩鲜艳的郁金香,小科将一块蓝色的玻璃片对准一株绿叶蓝花的郁金香,则小科透过玻璃片看到叶和花的颜色分别是( )A.绿色,蓝色 B.无色,蓝色 C.绿色,黑色 D.黑色,蓝色【答案】D【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详解】蓝色的玻璃片只会让蓝色的光通过,绿色的叶反射的绿光不会透过蓝色的玻璃片,所以小科将一块蓝色的玻璃片对准一株绿叶蓝花的郁金香,则小科透过玻璃片看到叶和花的颜色分别是黑色和蓝色,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6.盛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觉得吵闹,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C.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声音的传播来控制噪声D.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声音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答案】A【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蛙声和蝉声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B错误;C.戴上耳塞是通过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来控制噪声,故C错误;D.紧闭门窗是通过阻断噪声的传播来控制噪声,故D错误。故选A。7.许多诗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所与诗句中往往符合科学原理,如唐代储光羲《钓鱼湾》中“潭清疑水浅”写出了光的折射。下列现象也属于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是( )A.透镜成像 B.小孔成像 C.平面镜成像 D.水面倒影【答案】A【详解】A.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B不符合题意;C.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水面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8.下面有关声和光的现象及对应的连线中,错误的是( )A.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B.河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光的折射C.月球上寂静无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的直线传播【答案】D【详解】A.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河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是因为发生了折射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月球上寂静无声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说明光速大于声速,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9.手影是一种光影游戏,如图所示,在光的照射下展示各式各样活灵活现的形象。手影形成的原因是(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光的色散 D.光的折射【答案】A【详解】手不透明,光照射时会有一部分光被手挡住,从而形成一片黑暗的区域,即手影,故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0.某同学们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的记录:当物体距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焦距是( )A.大于5厘米 B.大于5厘米,小于20厘米C.小于20厘米 D.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答案】D【详解】由题可知:u1>2f,即40cm>2f ①f<u2<2f,即f<20cm<2f ②u3<f,即5cm<f③联立①②③可得10cm<f<20cm故选D。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嗅觉的产生部位是鼻B.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导C.闻不到香味是因为嗅觉中枢适应D.嗅觉的敏感性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答案】A【分析】人体的鼻腔顶壁的黏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舌背面、舌尖、舌两侧即舌根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详解】A B.鼻腔内部的黏膜上有嗅觉细胞,能接受气味的刺激,能使人嗅到各种气味,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细胞,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A错误、B正确。C.人的嗅觉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C正确。D.一般来说,随着年纪的增大,尤其是60岁以后,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会下降,这是自然老化的一部分,D正确。故选A。【点睛】了解各个感觉器官的功能。1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规律时,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一侧,在另一侧距凸透镜中心30cm处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cm B.15cm C.20cm D.30cm【答案】C【详解】将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一侧,在另一侧距凸透镜中心30cm处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则f<v<2f即f<30cm<2f解得15cm<f<30cm只有C符合题意。故选C。13.如图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 B.水中“折断”的笔C.阳光下的树影 D.小狗照镜子【答案】B【详解】A.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B.水中“折断”的笔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C.阳光下的树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D.小狗照镜子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为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时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答案】B【分析】人体除了眼和耳外,还有鼻、舌等感觉器官。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许多对气味十分敏感的细胞。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够辨别酸、甜、苦、成。此外,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痛、触、压等刺激的功能。这些感觉功能使你全面、准确、迅速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反应。【详解】端午节时小明在家学包粽子需要视觉的参与;闻到阵阵香气是嗅觉在起作用;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是味觉在起作用;所以,整个过程中没有参与的感觉是听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15.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镜面之间夹角为a,在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有一个点光源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四次反射,则a的最小值是( )A.30° B.40° C.50° D.60°【答案】B【详解】点光源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四次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别作出入射光线SA和反射光线AB,如图所示:设入射光线SA与平面镜MO的夹角为β,则反射光线AB与平面镜MO的夹角也为β,当第二次入射的时候,原来的反射光线AB即为入射光线,则AB与平面镜NO的夹角为α+β,反射光线BC与平面镜NO的夹角为α+β,与平面镜MO的夹角为180°﹣2α﹣β光线CD与平面镜NO的夹角为180°﹣3α﹣β要使不发生第5次反射,则180°﹣3α﹣β≤α而β最小值为(β为外角,大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故最小值为),两式联立解得α≥40°,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有11小题,每空1分,共26分)16.宁波东钱湖边有的山峰距湖面最大距离120m,湖水深10m,映在平静江水中山峰的倒影是 像(选填“实”或“虚”),该山峰的最高处与倒影的最低处相距 m。【答案】 虚 240【详解】[1]山峰在水中的倒影是它在水中成的虚像,成像原理与平面镜成像相同。[2]山峰最高处距水面120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山峰的最高处的像距水面也是120m,因此山峰的最高处与倒影的最低处相距120m+120m=240m17.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 。【答案】 振动 空气 能量【详解】[1]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喇叭的纸盆振动会产生声音。[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则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也可以传递能量,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18.手机有两个摄像头,装上app软件后,可以实现扫描二维码、自拍等功能(1)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可获取其中所含的信息。扫描时,二维码中的 色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2)后置摄像头内的透镜组合,相当于凸透镜。拍照时若觉得照片中的人像太小,想拍大一点,可以 (填“靠近”或“远离”)人。【答案】 黑 靠近【详解】(1)[1]白色物体能反射各种颜色的光,黑色物体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故二维码中的 黑色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2)[2]手机拍照与照相机成像原理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要使照片中的人像拍大一点,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可减小物距,即将手机靠近人。19.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折射光线是 ,入射角是 度。 界面的 (选填“上”“下”、“左”、“右”) 侧是空气。【答案】 OB 60 左【详解】[1][2][3]由于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所以MN是界面,PQ为法线,而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故CO是入射光线,OA是反射光线,OB是折射光线,所以,反射角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界面MN的左侧是空气。20.把长方体玻璃砖压在印有“科学”二字的纸上,如图甲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像,这个像的位置位于纸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位于玻璃砖正上方的手电筒发出发散的光线,光线通过玻璃砖后在文字上呈现如图乙所示的圆形光斑,此时若将玻璃砖移走,看到的光斑大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 虚 上方 变大【详解】[1][2]将一块玻璃砖压在书上,透过玻璃砖看书上的字,眼睛看到的是字的虚像,像的位置比实际位置偏高了,即像位于纸的上方,这是从玻璃射向空气的光线在玻璃界面处发生折射形成的。[3]位于玻璃砖正上方的手电筒发出发散的光线,发散光射到玻璃砖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向圆心方向偏折,光斑比无砖时更小,移走玻璃砖后光斑应当变大。2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距透镜时,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距透镜时,成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当物体从距透镜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 (选填“大”或“小”)。【答案】 正立 放大 小【详解】[1]根据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当物体距透镜5cm时,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当物体距透镜15cm时,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3]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当物体从距透镜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物体远离凸透镜,所成的像逐渐变小。22.如图,新冠疫情期间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门口安装红外监控摄像机,从而快速检测学生体温是否正常。摄像头与我们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镜头所用透镜与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镜片相同,当人逐渐靠近拍摄时,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 照相机 远视眼镜 变大【详解】[1]摄像头都在2倍焦距之外成像与我们生活中的照相机原理致。[2]摄像头所用镜头为凸透镜,远视眼镜也用凸透镜,故选填远视眼镜。[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故选填变大。23.下列四幅图:A.缸中“游鱼” B.墙上“孔雀” C.湖面月影 D.雨后彩虹(1)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选填字母)(2)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选填字母)【答案】 C A【详解】A.缸中“游鱼”是光的折射现象;B.墙上“孔雀”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C.平静湖面上月亮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1)[1]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C。(2)[2]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24.小柯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做了笔记如下,请你帮他完成:(1)物体由于 而产生声音;(2)分析下边表格数据可知影响声速的因素有: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A 空气 0 331B 空气 15 340C 空气 20 344D 水 0 1450E 铁 0 4900(3)喇叭里响起歌声,小华说:“是刘欢演唱的。”其判断是依据声音的 。【答案】 物体的振动 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音色【详解】(1)[1]由声音产生的条件可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2]比较A、B、C知,介质的种类相同,温度不同,说明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比较ADE知,介质的温度相同、种类不同,传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3)[3]不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产生的音色会不同,我们是靠音色来分辨不同人的声音的。25.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 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 产生的。【答案】 音色 振动【详解】[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我们能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2]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琵琶声”是靠弦的振动产生的。26.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距离s和在某金属管道内传播同样距离所需时间之差为t,且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则声音在该金属管道内的传播速度是 (用题中字母表示)。【答案】【详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距离s需要的时间 ①设声音在金属管道中的传播速度为v金,声音在金属管道中传播距离s需要的时间 ②由题意知t空-t金=t ③由①②③得解得三、实验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3分,共30分)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人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2)在图乙中再次移动蜡烛至刻度线处,则观察到的像是图丙中的 (选填“1”、“2”、“3”或“4”):(3)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4)实验小组又借来同学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如图丁),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出现清晰的像,则该同学佩戴的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答案】 10.0 4 投影仪 近视【详解】(1)[1]根据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可知,当小灯泡距离透镜为时,在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是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说明小灯泡在凸透镜是焦点上,则该透镜的焦距为10.0cm。(2)[2]在图甲中再次移动蜡烛至4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则观察到的像是图丙中的4。(3)[3]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4)[4]如图丁,实验小组又借来同学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出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使光线推迟会聚,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该同学佩戴的是近视眼镜。28.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1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2、图3所示。(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3)利用三棱镜还可以进行的探究实验是 。【答案】 底面BC 会聚 见解析【详解】(1)[1]由图1、图2、图3分析可知,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都向底边BC偏折。(2)[2]凸透镜可以看出是两个三棱镜,两个三棱镜底边BC重合,当光线传播到凸透镜上,光线会向BC偏折,即起到会聚作用。(3)[3]三棱镜还可以研究光的色散,研究白光是由哪些光组成的。29.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项目化学习小组设计了太阳能热发电站。如图所示,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1)为了提高太阳能反射率,定日镜有以下三种材料可选,请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并说明理由;材料 特 性A 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B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凹凸不平C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2)针对该项目,同学们制定了相应的评价量表,请你补充完整“可调节性”这一评价要素;评价要素 10 分 6 分 1 分可调节性 能根据太阳光线的改变手动改变定日镜角度 不能改变定日镜角度(3)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在纸面顺时针转动,为了准确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平面镜应绕O点为轴 旋转。【答案】 见解析 能根据太阳光线的改变自动改变定日镜角度 顺时针【详解】(1)[1]为了提高太阳能反射率,且把太阳光定向反射到接收器(使太阳光发生镜面反射),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应该选择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的材料C。(2)[2]以地球为参照物,太阳的位置会随时间改变(即太阳光的位置会改变),分析评价量表可知,要具有好的可调节性,其标准为:能根据太阳光线的改变自动改变定日镜角度。(3)[3]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在纸面顺时针转动,根据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为法线可知,法线应顺时针转动,结合(2)的图片可知,平面镜也应绕O点为轴顺时针旋转。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30.大卡车受车体限制,会出现视角盲区。右图是一辆卡车俯视图,D点为司机眼睛的位置,司机通过左侧的平面后视镜AB能看到车尾后部C点。请作出司机眼睛D看到车尾C点的光路图。【答案】【详解】先延长平面后视镜AB,作C点关于AB的对称点C′,然后连接DC′(即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光线的方向,再连接C点和反射点(即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光线的方向,如图所示:31.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且仍然不断呈上升趋势。(1)近视眼的眼球在结构上不同于正常眼的特点,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 (选填图一中的数字序号)的曲度过大。(2)近视眼患者需要配戴 (选填图中的字母)加以矫正。A.B.C.D.(3)下列关于保护眼睛的做法正确的是 。①书与眼睛的距离要保持约33厘米;应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阅读。②连续看书或写字1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让眼睛的肌肉得以放松。③使用电脑时,眼睛与屏幕应相距25~30厘米。④定期接受眼睛检查,若眼睛出现不适,应及时治疗或矫正。⑤如有异物进入眼睛,不要用手乱揉,可用眼药水等冲洗眼睛。⑥不要躺着或坐车、走路时看书。【答案】 4 D ①②③④⑤⑥【分析】1)近视眼:如果晶状体的凸度过大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形成近视眼。戴凹透镜加以矫正。。(2)远视眼:如果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戴凸透镜进行矫正。【详解】(1)如果我们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会使4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形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前方,导致看不清远方的物体形成近视眼,可配带凹透镜纠正。因此从眼球结构看,造成近视的原因是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导致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2)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故选D。(4)青少年出现“假性近视”,是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长期处于收缩状态的睫状体不能恢复,致使晶状体凸度变大造成的。如果及时注意用眼卫生、防止眼疲劳,视力还是可以恢复的。①书与眼睛的距离要保持约33厘米;应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阅读。②连续看书或写字1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让眼睛的肌肉得以放松。③使用电脑时,眼睛与屏幕应相距25~30厘米。④定期接受眼睛检查,若眼睛出现不适,应及时治疗或矫正。⑤如有异物进入眼睛,不要用手乱揉,可用眼药水等冲洗眼睛。⑥不要躺着或坐车、走路时看书。都能够起到保护眼睛的作用。【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近视、远视的成像特点、形成原因和矫正措施。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同步提升】浙教版(2024)科学八年级上册知识归纳与重难点精练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提优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做填空题和解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关于声音产生、传播及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B.超声波粉碎结石是利用声波具有能量C.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D.手指拨动琴弦,听到琴声,此时声源是手指2.如图所示,下列措施中不是为了减弱噪声的是( )A.环境质量检测仪 B.高速隔音墙C.工人戴耳罩 D.摩托车的消声器3.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4.如图,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舱中利用失重状态制成了一个完美的水球,我们透过水球也可以看到她的“脸”,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判断,此时她的脸到水球的距离( )A.小于一倍焦距 B.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C.等于两倍焦距 D.大于两倍焦距5.金满湖公园里开满了色彩鲜艳的郁金香,小科将一块蓝色的玻璃片对准一株绿叶蓝花的郁金香,则小科透过玻璃片看到叶和花的颜色分别是( )A.绿色,蓝色 B.无色,蓝色 C.绿色,黑色 D.黑色,蓝色6.盛夏时节,常听见“蛙声一片”、“声声蝉鸣”,有时觉得悦耳,有时觉得吵闹,为了减轻蛙声和蝉鸣的影响,我们常紧闭门窗或者戴上耳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蛙声和蝉鸣都是由该动物身体的某部分振动产生的B.我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C.戴上耳塞是通过阻断声音的传播来控制噪声D.紧闭门窗是通过防止声音的产生来控制噪声7.许多诗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所与诗句中往往符合科学原理,如唐代储光羲《钓鱼湾》中“潭清疑水浅”写出了光的折射。下列现象也属于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是( )A.透镜成像 B.小孔成像 C.平面镜成像 D.水面倒影8.下面有关声和光的现象及对应的连线中,错误的是( )A.小孔成像——光的直线传播B.河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光的折射C.月球上寂静无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光的直线传播9.手影是一种光影游戏,如图所示,在光的照射下展示各式各样活灵活现的形象。手影形成的原因是( )A.光沿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C.光的色散 D.光的折射10.某同学们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作了如下的记录:当物体距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当物距,在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物距,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由此可判断凸透镜焦距是( )A.大于5厘米 B.大于5厘米,小于20厘米C.小于20厘米 D.大于10厘米,小于20厘米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嗅觉的产生部位是鼻B.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导C.闻不到香味是因为嗅觉中枢适应D.嗅觉的敏感性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弱1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规律时,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一侧,在另一侧距凸透镜中心30cm处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cm B.15cm C.20cm D.30cm13.如图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 B.水中“折断”的笔C.阳光下的树影 D.小狗照镜子14.为弘扬传统文化,端午节时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嘴咸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15.如图所示,平面镜OM与ON镜面之间夹角为a,在两平面镜角平分线上有一个点光源要保证S发出的任意一条光线最多只能产生四次反射,则a的最小值是( )A.30° B.40° C.50° D.60°二、填空题(本大题有11小题,每空1分,共26分)16.宁波东钱湖边有的山峰距湖面最大距离120m,湖水深10m,映在平静江水中山峰的倒影是 像(选填“实”或“虚”),该山峰的最高处与倒影的最低处相距 m。17.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 产生声音,声音通过 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具有 。18.手机有两个摄像头,装上app软件后,可以实现扫描二维码、自拍等功能(1)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可获取其中所含的信息。扫描时,二维码中的 色能吸收各种颜色的光;(2)后置摄像头内的透镜组合,相当于凸透镜。拍照时若觉得照片中的人像太小,想拍大一点,可以 (填“靠近”或“远离”)人。19.如图所示为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发生折射的光路图,由图可知,折射光线是 ,入射角是 度。 界面的 (选填“上”“下”、“左”、“右”) 侧是空气。20.把长方体玻璃砖压在印有“科学”二字的纸上,如图甲所示,图中“科学”两字是 像,这个像的位置位于纸的 (选填“上方”或“下方”)。位于玻璃砖正上方的手电筒发出发散的光线,光线通过玻璃砖后在文字上呈现如图乙所示的圆形光斑,此时若将玻璃砖移走,看到的光斑大小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1.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距透镜时,成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距透镜时,成倒立、 (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当物体从距透镜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 (选填“大”或“小”)。22.如图,新冠疫情期间为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在校门口安装红外监控摄像机,从而快速检测学生体温是否正常。摄像头与我们生活中的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镜头所用透镜与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镜片相同,当人逐渐靠近拍摄时,所成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3.下列四幅图:A.缸中“游鱼” B.墙上“孔雀” C.湖面月影 D.雨后彩虹(1)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选填字母)(2)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选填字母)24.小柯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识,做了笔记如下,请你帮他完成:(1)物体由于 而产生声音;(2)分析下边表格数据可知影响声速的因素有: ;序号 介质 温度(℃) 速度()A 空气 0 331B 空气 15 340C 空气 20 344D 水 0 1450E 铁 0 4900(3)喇叭里响起歌声,小华说:“是刘欢演唱的。”其判断是依据声音的 。25.白居易有诗词写到:“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人们是通过声音的 识别出“琵琶声”的。“琵琶声”是靠弦的 产生的。26.声音在金属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大。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距离s和在某金属管道内传播同样距离所需时间之差为t,且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则声音在该金属管道内的传播速度是 (用题中字母表示)。三、实验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空3分,共30分)2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进行了如下操作:(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发光的小灯泡放在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人小不变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2)在图乙中再次移动蜡烛至刻度线处,则观察到的像是图丙中的 (选填“1”、“2”、“3”或“4”):(3)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4)实验小组又借来同学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如图丁),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出现清晰的像,则该同学佩戴的是 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28.三棱镜是一种重要的光学元件,光通过三棱镜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呢?小越用红光以一定角度射到三棱镜上,光路图如图1所示。改变入射角度,光路图如图2、图3所示。(1)经过两次折射后,红光均向三棱镜的 (选填“顶角A”或“底面BC”)偏折。这个规律对于其他的单色光成立吗?小越选用其他不同的单色光重复上述实验,发现了同样的规律;(2)了解了小越的探究后,老师建议小越把凸透镜分割成两部分进行思考,如图4所示。小越经过分析和综合,理解了凸透镜对光具有 作用的原因。(3)利用三棱镜还可以进行的探究实验是 。29.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项目化学习小组设计了太阳能热发电站。如图所示,发电站安装有许多定日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1)为了提高太阳能反射率,定日镜有以下三种材料可选,请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并说明理由;材料 特 性A 透明、透光性好、表面光滑B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凹凸不平C 不透明、光反射率高、表面光滑(2)针对该项目,同学们制定了相应的评价量表,请你补充完整“可调节性”这一评价要素;评价要素 10 分 6 分 1 分可调节性 能根据太阳光线的改变手动改变定日镜角度 不能改变定日镜角度(3)太阳落山时即太阳光AO在纸面顺时针转动,为了准确将太阳光反射到接收器上,平面镜应绕O点为轴 旋转。四、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4分)30.大卡车受车体限制,会出现视角盲区。右图是一辆卡车俯视图,D点为司机眼睛的位置,司机通过左侧的平面后视镜AB能看到车尾后部C点。请作出司机眼睛D看到车尾C点的光路图。31.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中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一,且仍然不断呈上升趋势。(1)近视眼的眼球在结构上不同于正常眼的特点,主要是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 (选填图一中的数字序号)的曲度过大。(2)近视眼患者需要配戴 (选填图中的字母)加以矫正。A.B.C.D.(3)下列关于保护眼睛的做法正确的是 。①书与眼睛的距离要保持约33厘米;应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阅读。②连续看书或写字1小时左右要休息片刻,或者向远处眺望一会,让眼睛的肌肉得以放松。③使用电脑时,眼睛与屏幕应相距25~30厘米。④定期接受眼睛检查,若眼睛出现不适,应及时治疗或矫正。⑤如有异物进入眼睛,不要用手乱揉,可用眼药水等冲洗眼睛。⑥不要躺着或坐车、走路时看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提优卷)-原卷版 .doc 浙教版(2024)科学八上-第一章 对环境的察觉(单元检测·提优卷)-解析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