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2026届高三年级期初阳光调研语文试卷2025.9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把选择题的答案用2B 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把非选择题的答案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一、阅读 (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艺术史的分析中发现:寻找图文的对应关系,一直是其研究的关键所在。但是,有时图似乎是从属于文(文本)了。这是否无形之中有可能忽略了图本身的一些特殊性质 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进一步寻找和关注图文不相对应的关联呢 通常,人们习惯地以为,视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和感性的,它就缺乏深刻而又复杂的意义蕴含。这样想当然,却是大有问题的。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是在使用和理解文字之前就在创造和接触图像了,也就是说,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为什么语言这一人的特殊能力在表达美的时候却有可能见拙于人的视觉的可能 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视觉系统的进化要比语言系统的进化长久得多,可能是超出了多少万年!在谈论人类文明的时候,人们却往往看重语言,尤其是作为文本的语言。可是,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制作图像的历史早已经开始了,而且,这种对图像的执著及其体现出来的简约特点等,完全可能令今人赞叹不绝。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曾庆幸自己的画与原始人的洞穴画有点像!图像的表现与传达不仅由来已久,一直没有中断地持续到了今天,而且,人们时常发现,用语言来描述视觉艺术的魅力就像诗人艾略特所形容的那样,“是对说不清的东西的搜罗/用的又是使不上劲的工具”。因而,没有理由认定,人对可视图像的把握就一定可以胜于对文字的读解,或者说,对于视觉图像的体会与读解的难度会亚于对文字构成的文本所进行的苦读细品。恰恰相反,有时,有关图像的言语进入和阐释可能显得更为复杂和艰难,人们不仅在面对人类初民运用文字之前的绘画(例如原始洞穴中的壁画)时还显得有点似懂非懂,而且,即使是对人类社会比较晚近的具象艺术的理悟与阐释也有相当的困难,或者说,把握起来总是有一定的限度,而不可能完全达到一种透明无碍的程度。视觉图像超语言的特点(图文不对应)所导致的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恰是艺术的一种令人“识之愈真,乘之愈往”的迷人力量所在。那种可以一目了然,无须任何探究或回味的图像世界绝非艺术家的最高追求目标。图像世界变成一个富有挑战意味的体验与释义的空间,正是创造性心智与想象的一种结果。应该看到,恰恰是在创造性的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能量和历史讯息。这就是说,图像所对应的是一个远比人们想当然的情景要丰富得多的阐释与鉴赏的文化空间。所以,德国文人库特·图霍尔斯基由衷地产生过“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的感叹。一八八四年,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斯金也意味深长地强调过,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以这样三种方式撰写其自传书稿的:功绩卷、语词卷和艺术卷。我们要理解其中的一卷,就非得读过其他两卷才行;但是,在这三卷中,唯有最后一卷才是相当可信的。换一句话说,艺术有可能透过图像并在参照“功绩”和“语词”时,为人们认识自身提供最为深切而又独特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而且是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所无法替代的。(摘编自丁宁《关联性:艺术史思考的一大纽结点》)材料二:作为百科全书式长卷的画师,张择端不可能是一位仅有画艺而无思想之人。《清》卷[24]是写实性绘画,但却非实地录像。画什么不画什么,是由画师的思想决定的。那么,《清》卷表达了张择端的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同样可以通过他作画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来考察。画师创作此画时,北宋社会已进入到经济繁荣而军事贫弱的时代。针砭时弊,关注国事民生,成为北宋文人讨论的核心问题,文学史上表现忧患意识的名篇佳作大都出现在宋朝,愤懑的诗文布满朝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名句的出现,绝非偶然。他们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朝中常常通过北宋特有的台谏制度表达出来。这使得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不但成为一般朝官的重要特点,也成为当时艺术家较为普遍的创作倾向。《清》卷中不绘清明时节开封常见的蹴鞠、射箭、荡秋千、杯盏互酬等欢娱场面,反而描绘了诸多带有不祥之兆的景象,如飞奔闯市的惊马、争道的文武官员、缺失的消防、懈怠的军曹、占街的商贾等等,这些都是张择端有意识的选择。他在受命绘制汴京风俗画时,通过绘画,以曲谏的方式向徽宗谏言,希望挽回败政。徽宗是一个排斥平铺直叙绘画构思,强调立意与笔韵的艺术家皇帝,完全会读懂张择端的隐忧之心与曲谏之意。遗憾的是,他已深陷蔡京、童贯给他设计的“丰亨豫大”的物质享受中,对《清》卷绝不会接受,赏给向太后的弟弟向宗回,几乎成为此画的必然结果。此图在编纂《宣和画谱》之前就已被遣送出宫,《画谱》不载,顺理成章。(摘编自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注]:《清》卷,即《清明上河图》。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因而图像的意义蕴含要比文本深刻而又复杂。B.史前壁画虽然简约,但有时具有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人们理悟与阐释这些图像时,往往有相当的困难。C.图像世界变成了体验与释义空间,是创造性心智和想象的结果,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力量和历史讯息。D.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这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比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更为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马蒂斯认为自己的画作与原始人洞穴画相似,体现他对洞穴画简约特点的认可。B.库特·图霍尔斯基认为“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是因为图像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空间。C.《清明上河图》中避开清明常见欢娱场景,凸显社会隐患,是为了实现“画谏”的目的。D.徽宗不接受《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写实性画风不符合他对立意与笔韵的要求。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立断斜阳吟不透,一声牧笛满林秋。 B.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C.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4.材料一的首段前,原文配有一幅画《换信》。该画取材于威廉·莫里斯《人间天堂》中“塞西莉公主与女仆调换信件,从而将处死送信人改为成全姻缘”的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作者在此处配该图,旨在反映什么状况。(4分)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阐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与解读体现了怎样的图文关系。(6分)(二)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千里江山图(节选)孙甘露凌汶被嘈杂的声音吵醒了,虽然她几乎直到凌晨才睡着。先是一阵刺耳的军号,穿过黎明时分的薄雾,然后就不停传来咣当咣当的声音,过了很久她才意识到,那是开关铁门的撞击声。她在看守所里,在龙华。昨天上午,一辆黑色囚车把她从老闸捕房送到南市,下午她又上了另一辆囚车,天黑前才被押送到这里,车上全是那天开会时被捕的人。囚车过了枫林桥,车上就有人小声说,看来是去龙华。果然,车子开进了淞沪警备司令部,停在一幢小楼前,又有人小声嘀咕,军法处。押送的军警一听见说话声就开始吼叫。小楼里,他们靠窗站了很久,窗外暮色四合,每个人都心情沉重。天黑以后,他们才一个个被押进牢房,直到现在她都没有吃过什么东西。但她并没有饥饿的感觉,就算食物放在面前她也吃不下去。她想的很多,但没什么头绪,接下来会遭遇什么,她心里也没数。不过有一点她很清楚,不管碰到什么,她都决不能屈服。“真是个美人坯子。”阳光照进牢房,有人在说话。凌汶转头,看见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坐在对面床上,手里拿着一面小镜子,对着脸照来照去。“你们醒了 ”女人站起身来到凌汶床头,朝她伸着个俏脸,说个不停,“睡了一觉气色好多了。昨天晚上你们进来,脸色都蛮吓人的。我姓陶,叫我陶小姐好了。”牢房里原本气味难闻,这个女人一靠近,倒带来一阵香味。“总算有人来了,我在这里好几个月了,厌气得要死。要是进来三个就更好了,可以凑一桌麻将!”她咯咯笑了起来, “女人蹲监房不大有的,你们不会和我一样,也是被冤枉的吧 ”陶小姐又往脸上涂了点脂粉:“每天涂涂抹抹,也不知道给谁看。你们一晚上没吃什么,饿了么 我有麦乳精,外面都要托人才能买到呢,我给你们泡一杯吧 ”正说着,牢房门哐啷一声打开了,狱卒讪笑着说:“陶小姐,出来吧 ”陶小姐抹抹旗袍,站起身,摇摇扭扭出了门,站在门口说了一句:“今天天气倒蛮好,我要好好晒晒太阳。”牢房里安静下来,只听见门外狱卒对那女人说:“陶小姐,她们和你不一样,她们是共产党,你可不要乱搭讪。”凌汶猛地坐起身,环视四周。牢房里还有一个人,和自己一样,也坐在床沿,床上只有几条木板和一片草席。陶小姐的床靠里,铺着厚厚的床褥,鸳鸯花样的床单上卷着一条缎面被子。她望着牢里的另一个人,她们俩刚见面就一齐被捕了。她试探着看了看对方,遇到一双温和的眼睛,正勉力朝她微笑。这个年轻的姑娘留着齐耳短发,像个老师,两人一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开口。良久,凌汶问道:“你还好么 ”对方点点头。砖地上有些青苔,蚂蚁在阳光下爬行。她抬起头看着凌汶,眼神热切,显得有点激动,好像有无数个问题要问,还没来得及出声。“在这里,说话要小心。”凌汶说。“我认识你。我读过你的小说《冬》。你叫凌汶。”“那么你呢 还有那个穿夹克的年轻人,在囚车上你们一直紧挨着。”“我叫董慧文,他是陈千元。”她想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状况,本来她们可以在会上互相认识的。那天上午,她和陈千元约定十点前赶到四马路菜场,他们说好了,先在同春坊弄口碰头。坊里一条直弄堂走到底,便是明惠小学的校门,她在那里教书。那天早上,她不得不先去学校。马上就要放寒假了,她要跟毕业班的学生告别,把校长签名盖章的修业证书发给他们。“你怕不怕 ”见董慧文陷入了沉默,凌汶上前。问题很直率,董慧文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回答。她怕吗 她一点都不怕那些人,可是当她真的进了这个阴森的地方,心里又不免有些发毛。她发现只有当自己心中充满怒火时,才会情绪激昂,全无畏惧。她犹豫了一下,忽然睁大眼睛望着凌汶:“那天在四马路跳楼的,是什么人 ”凌汶摇摇头。从昨天到现在,她也一直在想这个跳楼的人,他这样义无反顾地跳出窗外,就是为了通知他们敌人进来了吗 她试图去理解他,就好像她觉得,如果能真正了解这些人在生死抉择前内心的种种想法,她就能更加懂得龙冬,她在写《冬》的时候,是多么幼稚啊。董慧文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对凌汶说:“我不怕。我早就想好了。”窗外高墙的铁丝网上,一只灰鸽停在上面,牢房中沉默下来。凌汶看着面前这个姑娘,心里有些为她担心。凌汶坐过牢,她知道最艰难的时刻还没有到来。抓他们的人,还想挖出他们的秘密。任务虽然她也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他们临时被召集起来,一定有什么重要任务。老易知道他们要去做什么吗 牢门再次打开,狱卒站在门口……(有删改)文本二:不久前,我在某个场合,大致表达过这样的意思:我把《千里江山图》的酝酿和写作,视为一次新的学习过程。从写法和故事本身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我像个初学者一样,进入小说,进入历史。也许,就因为这样,历史得以重新展开,对一个小说作家而言,这更意味着需要进入人物的内心。他/她的内心成为行动的力量,历史也是这样打开的。历史和故事,说起来语义的指向有点不同。历史指向某种真实性,至少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故事更像是一种讲述,一种与生俱来带有修辞性的表达,讲述和表达的方式成为小说的外貌。对小说家的考验在于,你要讲得和写得像真的一样,至少让读者感觉像是真的。于是,故事就成了历史,历史在故事中复活。其实,这就是文学或者小说的朴素功能。批评家喜欢说,历史在文学中重新诞生。我没把握说,这也可能会是读者在《千里江山图》中感觉到的阅读体验。(摘编自孙甘露《写作就是写作者的未来》)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头以“军号声”和“开关铁门的撞击声”唤醒凌汶,暗示牢里生活的规律性与压抑感,为后面人物的心理活动做了铺垫。B.陶小姐在牢房中表现得十分轻松,与凌汶和董慧文形成鲜明对比,这体现了她对这里生活的适应和对自身处境的不在乎。C.小说使用第三人称,通过凌汶的内心活动、观察与对话,展现了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D.文中描写了阳光、蚂蚁、灰鸽等意象,阳光象征希望,蚂蚁暗示渺小个体的挣扎,灰鸽代表自由,三者构成革命者的艰难处境。7.关于文本一中凌汶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凌汶在被捕后,虽然面临未知的困境,但她提醒自己“决不能屈服”,表现了她对革命事业的忠诚。B.凌汶提醒董慧文“在这里,说话要小心”,体现她具有一定的牢狱斗争经验和高度的警惕性。C.凌汶试图理解跳楼者的行为动机,并反思自己创作《冬》时的幼稚,这显示其作为作家的自省意识。D.凌汶对董慧文说“你怕不怕”,主要是为了试探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8.文本一末段“牢门再次打开,狱卒站在门口……”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9.文本二画线句子提出:“历史在故事中复活。”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主张的。(6分)(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简文帝少有风仪,善容止,留心典籍,不以居处为意,凝尘满席,湛如也。尝与桓温及武陵王晞同载游版桥,温遽令鸣鼓吹角,车驰卒奔,欲观其所为。晞大恐,求下车,而帝安然无惧色,温由此惮服。温既仗文武之任,屡建大功,加以废立,威振内外。帝虽处尊位,拱默守道而已,常惧废黜。先是,荧惑入太微,寻而海西[22]废。及帝登阼,荧惑又入太微,帝甚恶焉。时中书郎郗超在直,帝乃引入,谓曰:“命之修短,本所不计,故当无复近日事邪!”超曰:“大司马臣温方内固社稷,外恢经略,非常之事,臣以百口保之。”及超请急省其父,帝谓之曰:“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由吾不能以道匡卫,愧叹之深,言何能喻。”因咏庾阐诗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遂泣下沾襟。帝虽神识恬畅,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节选自《晋书·简文帝纪》)材料二:晋简文为抚军时,所坐床上,尘不听拂,见鼠行迹,视以为佳。有参军见鼠白日行,以手板批杀之,抚军意色不说。门下起弹,教曰:“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材料三:简文为琅邪王,相晋五年,桓温外拒燕、秦,内攻袁瑾,而漠然不相为援,盖其恶温而忌之夙也。既恶温矣,抑不能树贤能、修备御,以制温。温视之如视肉徒有且而无手足故基之而犹拥立之以为是可谈笑而坐攘之者也。盖至于听温之扳已以立而遂立焉,则生人之心,生人之气,无有存焉者矣。帝奕未有失德,温诬其过而废之,于斯时也,简文既不能折之以卫奕,则以死拒温而必不立,奉名义之正,涕泣以矢之,温亦岂能遽杀己者 如其不择而推刃于己,则温之逆,受众恶而不足以容,即令己杀而温篡,亦可无咎于天下。乃虽 然南面,而旋陨天年,位与寿皆朝露耳。等死也,为晋恭、齐顺之饮酖,何如誓死不立,以颈血报宗社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四》)[注]海西:指司马奕,东晋第七位皇帝。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温A视之如视肉B徒有目C而无手足D故E惎之F而犹拥立之G以为是可谈笑H而坐攘之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振,震动、震惊,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振”意思不同。B.非常,意外的变故,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意思相同。C.见,看见、看到,与《<老子>四章》中“自见者不明”的“见”意思不同。D.存,存在,与《短歌行》中“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的“存”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简文帝年少时风度仪容出众,喜爱典籍,曾面对桓温故意制造的惊险场面镇定自若,展现出非凡气度,使桓温心生忌惮。B.桓温权势显赫,屡建战功,还曾废立皇帝,势倾天下。简文帝虽居高位,但只能默守为君之道,内心常担忧被废黜。C.简文帝担任抚军时,床榻上的尘土不许擦拭,甚至将老鼠的行迹视作佳景。有位参军打死老鼠,令简文帝面露不悦。D.简文帝因厌恶桓温,在桓温对外抵御燕、秦,对内攻打袁瑾时,漠然不给予援助,致使双方矛盾激化,因而最终被废黜。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虽神识恬畅,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4分)(2)鼠被害,尚不能忘怀;今复以鼠损人,无乃不可乎 (4分)14.三则材料中记述简文帝的内容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3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送洪内翰使虏二首(其一)范成大郊庙熙成霈①率滨,罪如猾夏②亦维新。边烽已却来南虏,使节犹烦第一人。遥想穹庐占汉月,便呼重译①布唐春。单于若问公家世,说与麒麟画老臣④。[注]①霈:大雨,喻帝王恩泽。②猾夏:指侵扰华夏地区。③重译:指通过多次转译的交流方式。④麒麟画老臣:汉宣帝甘露三年,匈奴降汉,帝令人在麒麟阁内绘制了十一名功臣的画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郊庙熙成霈率滨”写朝廷恩泽遍及四海, “罪如猾夏亦维新”既体现朝廷的包容,也暗含对边疆局势的审慎态度。B.颔联“边烽已却来南虏”点明双方关系缓和, “使节犹烦第一人”表面似有不满,实则凸显洪内翰的重要地位与使命。C.颈联以“遥想”开篇,勾勒出洪内翰出使北地后的场景,拓展了诗歌的空间维度,也充满对此次出使能促进和平的信心。D.诗歌由朝廷气象到边境局势,再转至出使场景的想象,层层递进,既展现了诗歌的背景,又流露出诗人对国事的关切。16.在诗歌尾联中,诗人是如何巧妙表达对洪内翰此次出使的劝勉 请简要分析。(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 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班会课上,班主任引用曹操《短歌行》中的“ ▲ , ▲ ”形象指出高中时光转瞬即逝,如今已至高三,勉励大家惜时奋进。(2)有评论者认为秦观《鹊桥仙》中“ ▲ , ▲ ”两句极写相会时的缱绻缠绵,令人沉醉其中,恍若置身如梦似幻之境。(3)“蛟”,传说中的一种龙类,常隐于湖泊、深潭、江河支流、地洞之中,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它的身影, 如: “ ▲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 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苏超————这场火爆出圈的“草根”足球风暴,以其全民热度、文化深度、跨界广度,迅速从 到一票难求。这场绿茵场上的集体狂欢,如同一面多棱镜,清晰折射出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巨大潜能,生动演绎了将体育赛事“热度”转化为城市文旅“流量”,最终转化为消费“增量”的完整路径。①苏超带来了观赛狂潮,但其实开局反应平平,②赛事组织方担心2000个座位坐不满,③观众甚至被送票观赛,被调侃为“自娱自乐”。④出人意料的是,第二轮观赛人数开始激增,⑤第五轮和第六轮场均观众都超3万人以上。其中第五轮苏州对阵扬州,144万人上演抢票大战,中票率夸张到仅约3%,比卡塔尔世界杯的购票中签率5%还要低;第六轮南京主场观众人数更是达60396人,在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中,这样的观赛规模可谓 。这股席卷而来的苏超热潮,(甲),甚至可以说,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件。它点燃了无数普通人的足球激情,让“去现场看苏超”成为周末新风尚。更重要的是,苏超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成为了城市活力与地方文化认同的鲜活载体,不仅重塑了人们对“草根”足球的认知,(乙)。这张名片生动证明,植根本土、贴近民众的体育赛事,完全有能力激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与经济价值,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力。随着赛程的深入,许多在省内异地城市求学工作安家的人突然发现,(丙),而这种困惑在观赛时竞奇妙地转化为一种深刻的理解与共情————既有对“此城”拼搏精神的感同身受,亦有对“彼城”情感印记的由衷牵挂。城市之间在对抗中慢慢滋长出更多的情感共鸣,让赛场既充满火药味又富有人情味,创造性实现“输赢皆赢家”,“散装江苏”完成从“对抗”到“共荣”的升华,这场始于对抗的碰撞终以携手共舞的姿态席卷全国。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B.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其作品《茶馆》深刻展现了社会变迁。C.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22.文中第二段使用了许多数字,请分析有什么作用 (5分)三、写作 (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把人带往远方。————狄金森《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参考答案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 2. (3分)D 3.(3分)C4.(4分)①有些绘画作品难以看懂;②图像与文本存在对应关系;③图像似乎从属于文本。5.(6分)①图像有超语言的特点,《清明上河图》通过描绘惊马、懈怠军曹等景象,揭示北宋隐忧,为清明节日赋予新的释义空间;②解读艺术图像需参考“语词”,结合北宋忧患诗文等历史背景解读《清明上河图》,能更准确把握共中隐忧与曲速之意;③图像为文字提供例证,《清明上河图》用可信的直观场景记录社公图景,形成艺术卷,和功绩卷、语词卷共同组成北宋的自传书稿。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 (3分)C 7.(3分)D8.(4分)①狱卒开门呼应开头的铁门声,突出监狱压抑的气氛始终笼罩;②省略号制造了悬念,暗示新的审讯或迫害即将开始;③牢门打开和狱卒出现是迫害的信号,凸显革命者进行斗争、坚持信念的艰难。9.(6分)①通过对龙华看守所、警备司令部等地的描写,真实再现了历史场景:②塑造了坚定不屈的凌汶、紧张却无畏的董慧文、有狱中特权的陶小姐,通过对她们言行和心理的描写,赋予历史人物鲜活个性;③借助凌议等人被捕后的情节,展现革命者的信仰,让历史上革命斗争精神在故事中延续。(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3分) BDG 11. (3分)D 12.(3分)D13.(8分)(1)(4分)简文帝虽然精神恬淡豁达,却没有拯救世道的远大谋略,所以谢安称他是晋惠帝一类的人,只是清谈方面略胜一筹罢了。(2)(4分)老鼠被杀死,我尚且不能释怀;现在又因为老鼠而处罚人,恐怕不可以吧 14.(3分)①材料一客观记录其生平与评价,留存历史全貌;②材料二通过生活细节,展现其体恤生命的德行;③材料三批评简文帝面对桓温威逼时的软弱,表现其失节之憾。(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B16. (6分)①虚构单于问家世的对话情境,让洪内翰以“麒麟阁功臣”回应,将劝勉融入想象的场景;②化用麒麟阁画功臣的典敌,暗示洪内翰当以国之栋梁自许,劝勉共建功立业;③呼应颔联“第一人”的重任,劝勉其言行需彰显国家尊严,暗含“不辱使命”的期许。(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6分)(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积水成渊,蚊龙生焉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18.(3分)C19.(2分)①无人问津/不温不火 ②前所未有/史无前例20.(4分)③甚至给观众送票观赛,被调侃为“自娱自乐”;③第五轮和第六轮场均观众都超3万人21. (6分)甲:早已超越单纯的足球赛事范畴乙:更打造了一张有特色的城市名片丙:自己产生了属于哪座城市的困惑22.(5分)①使用“2000个座位”“3万人以上”“144万人”等具体数字,内容真实可信;“2000个座坐不满”与“后期场均超3万人”形成对比,凸显苏超从冷清到火爆的变化:③用“3%中票率”等数据将“热度”“火爆”等抽象概念具体化,清晰呈现赛事规模与影响。三、写作(60分)23.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