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综合与实践 身体上的“尺子”活动二: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课时目标1.掌握运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实际测量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合适的身体上的“尺子”进行测量。2.通过先估计再测量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估算能力,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测量探究过程,学会科学的测量方法和思维方式。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藏在我们身体上的“尺子”,大家还记得都认识了哪些身体尺吗?认识了拃长、脚长、步长、庹长,还有身高等“身体尺”。复习导入怎么确定自己的1拃长呢?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测量出这两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拃的长度。那怎样确定自己的一脚长和一步长呢?用卷尺从脚跟量到脚尖,这就是一脚长;正常走一步,测量两脚脚尖之间的距离,这就是一步长。复习导入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地方都能用我们的“身体尺”去测量。比如当我们想知道书桌的长度,就可以用掉长试一试;想了解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就可以用步长来测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这些“身体尺”,去完成更多有趣又实用的测量任务。活动二: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探究新知大家看这几幅图,这些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呀?左图一个小男孩在跳沙坑,中间图中的几名同学想测大树一圈的长度,右边图中的两名同学想测量双杠的高度。1.选择“身体尺”。探究新知我们已经认识了身体上的“尺子”,要想知道小男孩跳沙坑的起跳点到落地点的距离,可以用什么“身体尺”来测量?可以用步长来测量。探究新知要测量大树一圈的长度,可以用什么“身体尺”?大树是什么形状的?用拃、脚长或步长测量方便吗?用拃测量需要拃很多次,而用脚长或步长测量误差会很大。可以用庹来测量大树一圈长度。探究新知图中两名同学是如何测量双杠高度的?运用身高和拃相结合的方式测量双杠的高度。探究新知我用( )测量起跳点到落地点的距离;我用( )测量大树一圈的长度;我用( )和( )测量双杠的高度。填一填。步长庹身高拃探究新知2.用“身体尺”测量。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测量不同对象的长度,应选择不同的“身体尺”,下面,我们就用合适的“身体尺”来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不过在行动之前,我们先来聊聊测量活动要注意些什么?我觉得可以用两种“身体尺”来测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这样就能对比一下结果!这个想法太棒了,多一种测量方式就多一份参考!探究新知我觉得可以先估计,再测量!预先估计能让我们对测量结果有个初步判断,这可是测量的小秘诀!测量后要记录测量的结果,不然测完后容易忘记。没错,准确记录才能保留我们的测量成果,方便之后分析总结。如果去室外测量,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能离开规定区域探究新知下面,我们就用“身体尺”来实际测量校园内一些物体的长度,同学们可以测一测国旗台的宽度、大树一周的长度、乒乓球台的高度等。探究新知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用身体尺完成了测量任务,现在来分享一下,你是如何用“身体尺”进行测量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身体尺”,就像测量短的东西,用拃比较合适,测距离的话,用步长会更好。我发现篮球场的长度可以用步长和脚长测量,我先用步长测了一下,还缺一点点,又用脚长测,篮球场的长度就是两者长度和。探究新知大家谈一谈,用“身体尺”测量有什么感受呢?我认为用“身体尺”测量不够准确。我用拃量乒乓球台,和同桌量的结果不太一样。我觉得生活中用“身体尺”来测量很方便!比如我想知道教室到厕所有多远,不用找尺子,走几步就大概有数了。身体尺方便快捷,但也存在不够精确的问题。探究新知先估一估从国旗台到教学楼的距离,再用“身体尺”测一测,看看谁估得最准!同学们,通过“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活动,你有哪些收获?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奇妙的“身体尺”测量之旅!复习回顾了拃长、脚长、步长等“身体尺”的概念与测量方法,通过情境图探究不同测量场景下“身体尺”的选择;课堂小结讨论测量注意事项,亲自用“身体尺”测量校园里的国旗台、大树、乒乓球台等物体,最后我们还尝试先估测、再测量国旗台到教学楼的距离 ,对比分析了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差距。课堂小结学会了根据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身体尺”,也感受到了“身体尺”测量的方便快捷,同时还认识到它存在不够精确的问题。希望大家把今天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用“身体尺”去测量更多物体的长度!课堂小结布置任务:查资料,看看不同时期的1丈是多长。课堂小结下节课,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