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中2026届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中2026届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中2026届高三“零诊”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150分钟完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
2.答选择题时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答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在规定的答题区域以外答题无效,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考生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十七世纪末,人们对光的本质提出了两种学说,一种是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创立的波动说,一种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提倡的微粒说。两种学说都可以对不少光学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惠更斯从光和声两类现象的比较中,认为光是一种弹性振动,是以发光体为中心向四面传播的机械波。牛顿则根据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等实验事实,认为光是由发光体发出的沿直线运动的粒子流。这两种理论各自解释了光的某一方面的本质,有片面的真理性,它们的争论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思想。
当时,由于还不能用实验准确地测定光速,更谈不上对不同媒质中的光速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利用牛顿在科学界的威望,竭力推崇微粒说,贬低波动说,于是微粒说就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占了统治地位。十九世纪初,人们在实验中发现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对此微粒说无法解释,波动说则较好地解释了这些现象,于是波动说被重新提出来了。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发展了光的波动说,用光的电磁波理论代替了光的机械波理论,深化了对光的本质的认识,使波动说上升到统治地位。到了十九世纪末,由于光电效应、热辐射、伦琴射线的散射等新现象的发现,光的波动说又遇到了困难,而用微粒说却可以得到解释。总之,两种学说长期争论,双方都不能完全自圆其说并驳倒对方。
1905年,爱因斯坦推广了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的量子论,建立了光的量子说。这种学说认为,光是具有一定质量、能量和动量的粒子所组成的光子流,这种光子在光电效应等现象中显示出粒子性,在干涉、衍射现象中显示出波动性,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就阐明了光的波动性和微粒性的对立统一。这个学说把对光的认识各有片面性的波动说和微粒说予以扬弃,但同时在新的基础上,吸收并综合了两者的合理因素,在微观水平上说明了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从而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光的内在本质。
这场持续三百年的争论告诉我们,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学术观点和不同学派的争论,这是认识发展中必然的正常的现象,它对于促进学术繁荣、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节选自陈统渭《一场持续三百年的争论》)
材料二:
科学决不是唯唯诺诺的好好先生,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所谓批判,其目的在于明辨是非,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凡事都摆事实、讲道理。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基本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正是在开放地面对一切可能的批评与质疑的过程中,科学变得愈发成熟。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是非常有益的。
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科学中对错误的认识有了巨大改变,以及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现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摘编自刘大椿《论科学精神》)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牛顿因个人威望压制波动说,导致微粒说在整个18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B.麦克斯韦的电磁波理论颠覆了惠更斯的机械波理论,推动波动说走向成熟。
C.波粒二象性理论通过吸收波动说与微粒说两学说的合理因素实现对立统一。
D.光电效应等新现象的发现直接导致波动说被微粒说取代,引发新一轮理论争论。
2.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批判态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批判态度反对将任何理论神圣化,需反复检验其科学性。
B.批判使理论逻辑更严密,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来源。
C.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依赖批判态度来抵制伪科学。
D.批判只有否定了旧理论、旧学说,才能建起新理论。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与材料二共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直线性积累的过程
B.学术争论通过试错推动科学逼近真理
C.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证而非批判
D.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是科学突破的关键
4.材料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二谈到科学批判精神推动理论创新,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6分)
(二)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巴 金
①船上只有轻微的鼾声,挂在船篷里的小方灯,突然灭了。我坐起来,推开旁边的小窗,看见一线灰白色的光。我不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船停在什么地方。我似乎还在梦中,那噩梦重重地压住我的头。一片红色在我的眼前。我把头伸到窗外,窗外静静地横着一江淡青色的水,远远地耸起一座一座墨汁绘就似的山影。我呆呆地望着水面。我的头在水中浮现了。起初是个黑影,后来又是一片亮红色掩盖了它。我擦了擦眼睛,我的头黑黑地映在水上。没有亮,似乎一切都睡熟了。天空显得很低。有几颗星特别明亮。水轻轻地在船底下流过去。我伸了一只手进水里,水是相当地凉。我把这周围望了许久。这些时候,眼前的景物仿佛连动也没有动过一下;只有空气逐渐变凉,只有偶尔亮起一股红光,但是等我定睛去捕捉红光时,我却只看到一堆沉睡的山影。
我把头伸回舱里,舱内是阴暗的,一阵一阵人的气息扑进鼻孔来。这气味像一只手在搔着我的胸膛。我向窗外吐了一口气,便把小窗关上。忽然我旁边那个朋友大声说起话来:“你看,那样大的火!”我吃惊地看那个朋友,我看不见什么。朋友仍然沉睡着,刚才动过一下,似乎在翻身,这时连一点声音也没有。
舱内是阴暗世界,没有亮,没有火。但是为什么朋友也嚷着“看火”呢 难道他也做了和我同样的梦 我想叫醒他问个明白,我把他的膀子推一下。他只哼一声却翻身向另一面睡了。睡在他旁边的友人不住地发出鼾声,鼾声不高,不急,仿佛睡得很好。
我觉得眼睛不舒服,眼皮似乎变重了,老是睁着眼也有点吃力,便向舱板倒下,打算阖眼睡去。我刚闭上眼睛,忽然听见那个朋友嚷出一个字“火”!我又吃一惊,屏住气息再往下听。他的嘴却又闭紧了。
我动着放在枕上的头向舱内各处细看,我的眼睛渐惭地和黑暗熟习了。我看出了几个影子,也分辨出铺盖和线毯的颜色。船尾悬挂的篮子在半空中随着船身微微晃动,仿
佛一个穿白衣的人在那里窥探。舱里闷得很。②鼾声渐渐地增高,被船篷罩住,冲不出去。好像全堆在舱里,把整个舱都塞满了,它们带着难闻的气味向着我压下,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我无法闭眼,也不能使自己的心安静。我要挣扎。我开始翻动身子,我不住地向左右翻身。没有用。我感到更难堪的窒息。
于是耳边又响起那个同样的声音“火”!我的眼前又亮起一片红光。那个朋友睡得沉沉的,并没有张嘴。这是我自己的声音。梦里的火光还在追逼我。我受不了。我马上推开被,逃到舱外去。
舱外睡着一个伙计,他似乎落在安静的睡眠中,我的脚声并不曾踏破他的梦。船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水青白地发着微光,四周都是淡墨色的山,像屏风一般护着这一江水和两三只睡着的木船。
我靠了舱门站着。江水碰着船底,一直在低声私语。一阵一阵的风迎面吹过,船篷也轻轻地叫起来。我觉得呼吸畅快一点。但是跟着鼾声从舱里又送出来一个“火”字。
我打了一个冷噤,这又是我自己的声音,我自己梦中的“火”!
③四年了,它追逼我四年了!
四年前上海沦陷的那一天,我曾经隔着河望过对岸的火景,我像在看燃烧的罗马城。房屋成了灰烬,生命遭受摧残,土地遭着蹂躏。在我的眼前沸腾着一片火海,我从没有见过这样大的火,火烧毁了一切:生命,心血,财富和希望。但这和我并不是漠不相关的。燃烧着的土地是我居住的地方;受难的人们是我的同胞,我的弟兄;被摧毁的是我的希望,我的理想。这一个民族的理想正受着熬煎。我望着漫天的红光,我觉得有一把刀割着我的心,我想起一位西方哲人的名言:“这样的几分钟会激起十年的憎恨,一生的复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发誓:我们有一天一定要昂着头回到这个地方来。我们要在火场上辟出美丽的花园。我离开河岸时,一面在吞眼泪,我仿佛看见了火中新生的凤凰。
四年了。今晚在从阳朔回来的木船上我又做了那可怕的火的梦,在平静的江上重见了四年前上海的火景。四年来我没有一个时候忘记过那样的一天,也没有一个时候不想到昂头回来的日子。难道胜利的日子逼近了么 或者是我的热情开始消退,需要烈火来帮助它燃烧 朋友睡梦里念出的“火”字对我是一个警告,还是一个预言 ……
我惶恐地回头看舱内,朋友们都在酣睡中,没有人给我一个答复。我刚把头掉转,忽然瞥见一个亮影子从我的头上飞过,向着前面那座马鞍似的山头飞走了。这正是火中的凤凰!
我的眼光追随着我脑中的幻影。我想着,我想到我们的苦难中的土地和人民,④我不觉含着眼泪笑了。在这一瞬间似乎全个江,全个天空,和那无数的山头都亮起来了。
1941年9月22日从阳朔回来,在桂林写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①“轻微的鼾声”“熄灭了的小方灯”二者结合,营造出封闭、压抑的船舱氛围。
B.句②以比拟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化地描绘了船舱内的情形,也隐含着作者内心的感受。
C.句③运用句内反复,强化了全文的时间背景,表明作者对上海沦陷历史的深刻铭记。
D.句④“我”因朋友的麻木与漠然而心生悲伤,又坚信国家会劫后新生而感到欣慰。
7.下列对文中环境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阴暗的船舱”“难闻的气味”“船中的鼾声”等描写,隐喻了民族陷入困境时的境况。
B.舱外“江水私语”“船篷轻叫”,与舱内环境形成对照,让我头脑清醒,摆脱了压抑。
C.“淡青色的水”“墨汁绘就的山影”等自然景物,营造了冷寂的氛围,以哀景衬哀情。
D.“房屋成灰烬,生命遭摧残”等,勾勒出抗战时家国破碎、同胞受难的社会环境。`
8.标题“火”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巴金的散文“字字如火,句句含情”,情感是其散文的生命。文中的“我”所流露的情感鲜明体现了这一特色,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三)阅读Ⅲ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
材料二: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 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認認①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材料三:
魏文侯从中山奔命安邑,田子方从,太子击过之,下车而趋,子方坐乘如故,告太子曰:“为我请君,待我朝歌。”太子不说,因为子方曰:“不识贫穷者骄人,富贵者骄人
乎 ”子方曰:“贫穷者骄人,富贵者安敢骄人,人主骄人而亡其国,吾未见以国待亡者也;大夫骄人而亡其家,吾未见以家待亡者也。贫穷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安往不得贫穷乎 贫穷者骄人,富贵者安敢骄人。”太子及文侯,道田子方之语,文侯叹曰:“微吾子之故吾安得闻贤人之言吾下子方以行得而友之。自吾友子方也,君臣益亲,百姓益附,吾是以得友士之功;我欲伐中山,吾以武下乐羊,三年而中山为献于我,我是以得有武之功。吾所以不少进于此者,吾未见以智骄我者也;若得以智骄我者,岂不及古之人乎 ”
(节选自刘向《说苑·尊贤》)
注:①認認:忧虑。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微吾子A之故B吾安得闻C贤人D之言E吾F下子G方以行H得而友之
11.下列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这种,与《石钟山记》中“是说也,人常疑之”的“是”意思相同。
B.数,命运,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相同。
C.审,谨慎,与《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意思不相同。
D.说,同“悦”,与《卫风·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说”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应对乱世局面,曹操认为一定要任用廉洁之人,不然齐桓公何以成为一代霸主。
B.王安石认为统治者“有三蔽”,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人才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安危。
C.王安石认为统治者用高官厚禄诱使天下人才前来投靠的想法是一种认识上的局限。
D.田子方认为贫穷者骄人的原因在于他们若不得志,可以决然离开,没有家国之累。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
(2)吾所以不少进于此者,吾未见以智骄我者也。
14.根据三则材料,概括统治者选拔任用人才应采取的做法。(3分)
(四)阅读IV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5~16题。
桐君山
宋·李仲骧
水尽露嵌嵚,红尘杂市音。
西来天日远,东望白云深。
塔□中流见,渔灯半夜沉。
烟波竞名利,应负指桐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嵌嵚”写山石险峻,“市音”显世俗喧闹,自然风光与尘世生活相交融。
B.颔联写西眺东望,“天日远”“白云深”显出地域的渺远,展现桐君山位置的偏僻。
C.尾联“烟波竞名利”直写世人逐利,与“指桐心”形成对照,强化情感倾向。
D.诗歌借景构出由近及远、从昼到夜的画卷,呈现出桐君山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
16.本诗在流传中第三联方框内的字缺落,对于该缺落的字你认为最可能是什么 请补出该字并说明理由。(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瀚海”原指北方大湖,后演变为戈壁沙漠的代称,是边塞诗里的常见意象,如《燕歌行》中:“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想泉水流得远,就“ ”;想国家安宁, 就“ ”。
(3)小明完成了一幅树木葱茏、溪山清幽的国画 (如右图),感于其意境之美,你联想到诗句“ , ”。
二、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汉语的奇妙世界里,动作虚化现象折射出独特的表意智慧。“坐电梯”时,人们明明是站立状态,却用“坐”来表述;“坐公交”,大概率也是站着抵达目的地;甚至“坐牢”,并非真的以“坐”的姿势度过刑期……这些日常表达,藏着汉语动作虚化的趣味密码。
汉语里,“坐”本是臀部着物、身体安坐的实义动作。可当它与“电梯”“公交”“牢”等名词组合,实义渐渐隐退,抽象出“借助、搭乘、处于”的虚指含义。这并非语言的随意“偷懒”,而是表意智慧的体现。在生活场景中,人们需要简洁又能传递核心动作逻辑的表达————“乘坐”行为的关键,是借助工具或处于特定空间完成位移、经历过程,“坐”字虚化后,精准抓住了这一抽象本质,用熟悉的字承载新的语义,让交流高效又生动。
这种动作虚化现象 ()。“吃食堂”里的“吃”,不只是咀嚼吞咽,更涵盖“在食堂获取饮食”的完整行为;“跑龙套”的“跑”,早已脱离单纯的奔跑,成为“扮演次要角色、参与基础事务”的象征。动作词的虚化,突破字面实义的束缚,让词汇的有限衍生出无限表意可能,在理解中展开丰富联想。
它是汉语动态发展的缩影,见证着语言随生活演进的智慧。从实到虚的跨越,让古老的汉字始终保持活力, ,又为现代生活的多样场景提供适配的表意工具。当我
们说“坐电梯”“吃食堂”时,实则在触碰汉语灵动表意的脉搏,感受传承与创新交织的语言温度————每个虚化的动作词背后,都是生活与文化共同书写的奇妙故事,等待我们在交流中解码、品味。
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比比皆是 B.不计其数 C.层出不穷 D,不胜枚举
19.材料中划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根据材料对汉语动作虚化的阐述,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句子是(3分)
A.既传承着先民对动作的具象认知
B.既留存着先民对动作的直观认知
C.既延续着先民对动作的模糊想象
D.既保留着先民对动作的抽象理解
21.下列语句中,动作词未发生虚化的是 (3分)
A.打出租 B.走好运 C.写作业 D.下馆子
22.“他因为连续迟到,最后被公司炒鱿鱼了。”此处的“炒鱿鱼”和材料中的“坐电梯”奇妙性不相同,试对比分析。(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苔》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③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老子《道德经》
④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林觉民《与妻书》
选择上述名言的两句或多句,联系现实生活与自身经历,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小”与“大”辩证关系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级 “零诊”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 C;解析:A项错:非牛顿个人压制,是他人借其威望推崇微粒说,属主体混淆。B项错:麦克斯韦“代替”机械波理论而非“颠覆”,且“推动成熟”表述不准(后续波动说仍遇困)。C 项对:量子说吸收两学说合理因素,阐明波粒二象性,实现对立统一。D项错:光电效应仅让波动说遇困,未被微粒说取代,后续是量子说整合两者。
2. D;解析:A项对:批判反对理论神圣化,要求反复检验科学性。B项对:批判让理论逻辑更严密,是理论创新的动力。C项对:批判可抵制伪科学,保障科学真理客观性。D项错:材料二明确 “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旧理论可被新理论包容,选项 “只有否定旧理论才能建新理论”矛盾。
3. B;解析:A项错:材料一光的理论是 “争论 —整合”,非直线积累;材料二未提“直线积累”。B项对:材料一借光的学说争论推动认识深化,材料二强调“试错模式”“批判促真理逼近”,二者契合。C项错:材料二称“批判是科学精神重要内涵”,未提 “核心是实证”;材料一也不否定批判。D项错:两则材料均未涉及 “不同学科交叉融合”。
4.示例:材料一采用 “总起 一 分述 一 总结”结构(1分):
① 开篇总述光的本质之争的三百年历程及意义 (1分);
② 分阶段阐述波动说与微粒说的对立、复兴、困境,最终以波粒二象性统一(1分);
③ 结尾总结科学争论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呼应开头(1分)。
5.科学批判精神推动理论创新的体现:
①暴露旧理论局限:19 世纪初,波动说批判微粒说无法解释干涉等现象;19 世纪末,光电效应等现象批判波动说的不足,为新理论铺垫。(破除权威依赖)(2分)
②推动理论突破:麦克斯韦批判波动说的机械波局限,提出电磁波理论;爱因斯坦批判两学说片面性,创立量子说,提出波粒二象性。(辩证扬弃))(2分)
③维持创新活力:持续批判避免理论固化,如微粒说、波动说未长期“神圣化”,让理论处于“试错 一 修正”中,最终促成量子说创新。(推动创新)(2分)
6. D;解析:朋友酣睡是正常状态,并非 “麻木漠然”;“含着眼泪笑”是因想到 “火中凤凰”,坚信民族劫后新生,与朋友态度无关。
7. B;舱外景物仅让“我”呼吸稍畅,但“火”的记忆仍让“我”未摆脱压抑,后文“打冷噤”可佐证。
8.(1)表层:“我”与朋友梦中的“火”,是触发回忆的线索,体现对特定记忆的执念。(2)中层:四年前上海沦陷的“火海”,是侵略者造成的战火,象征民族苦难、家园破碎与同胞牺牲。(3)深层:①“抗争之火”:“发誓昂头回来”,体现对侵略者的憎恨与重建家园的决心;②“希望之火”:“火中凤凰”,象征民族在苦难中重生,寄托重建理想。(6分)
9.文中“我”的情感与“火的意象、江船场景深度交融,尽显“字字如火,句句含情”:① 船舱内,梦中红光与梦呓,触发对战火的恐惧,被苦难记忆缠绕的内心焦灼。②回忆上海沦陷,吞噬一切的火海,承载对同胞受难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憎恨。③江上现实里,“四年追逼”的慨叹,是对苦难的执着铭记,彰显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与使命感。④舱外凝望时,新生凤凰,“含着眼泪笑”,融痛惜与希望于一体,坚信民族涅槃重生。(情感分析为主,如悲痛、憎恨、警醒、信念等,答对三条可给满分6分。)
10. BEH;解析:句意为 “要不是你的缘故,我怎么能听到贤人这番话!我用行动来礼敬子方,所以能与他结交”。
11. A;解析:A项“唯才是举”的“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无实义,仅用于强调宾语;《石钟山记》中“是说也,人常疑之”的“是”是指示代词,意为“这种”。B项“数”意为“命运、定数”。C项“审用之”的“审”意为“审慎、慎重”(指谨慎地任用人才);《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的“审”意为“明白、深知”(指明白狭小的居所也能让人安心)。D项“太子不说”的“说”同“悦”,意为“高兴”;《卫风·氓》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的“说”同“脱”,意为“解脱、脱身”。
12. A;解析:材料一曹操明确提出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意为“如果一定要廉洁之人才能任用,齐桓公怎能称霸”,可见曹操反对“唯廉是举”,主张不拘品行、唯才是举。A项“认为一定要任用廉洁之人”与原文意思完全相反,错误。
13.(1)现在天下难道没有穿着粗布衣服却怀揣才能,像姜太公一样在渭水之滨钓鱼等待明君的人吗
(“得无……乎”(难道没有……吗)表推测;“被褐”(穿着粗布衣服);“怀玉”(比喻怀揣才能);“钓于渭滨”(暗指姜太公垂钓遇周文王的典故))
(2)我之所以不能在这方面有进一步提升,是因为我还没遇到用才智来傲视我的人啊。(“所以”(……的原因);“不少进于此”(在这方面不能进一步提升);“以智骄我”(用才智傲视我))
14.①主动求取,不拘一格:如曹操提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打破“必廉士而后用”的局限,主动发掘出身低微或品行有争议但有才能的人。②破除认知局限,精察慎用:如王安石指出统治者需去除 “三蔽”(忽视人才作用、依赖爵禄诱才、认为天下无才),对人才 “精察之、审用之”,认识到人才是国家“栋梁”。③礼贤下士,尊重贤才:如魏文侯 “下子方以行,得而友之”“以武下乐羊”,放下身份尊重人才,虚心听取贤言,通过“友士”“用武”实现国家治理与扩张。(答案评分以概括为主,可无分析,3分)
15. B;解析:“天日远”“白云深”是诗人登高远望时的视觉感受 ——西眺时天际开阔、似与日远,东望时山林幽深、白云缭绕,侧重表现视野的开阔与环境的清幽,而非“地域渺远”。桐君山地处富春江畔,是桐庐的标志性景观,并非偏远之地。
16.示例1:①“影”字。理由:②符合律诗颈联“对仗工整”的格律要求。“塔影”与“渔灯”均为偏正结构名词,“影”与“灯”同属视觉意象,对仗严谨;“中流”(地点)对“半夜”(时间)、“见”(显)对“沉”(隐),词性与语义对比鲜明,完全契合律诗对仗规则。③贴合“桐君山临江”的地理语境。“影”字精准还原了“山塔映江”的实际观景情境,避免了“塔立中流”的逻辑偏差,使画面真实可感。④强化幽远清幽的诗歌意境。“塔影见”与“渔灯沉”一静一动,一显一隐,相互映衬,渲染出桐君山“昼有清幽之景,夜有静谧之味”的氛围,也为尾联批判“竞名利”埋下伏笔(自然之静与世俗之躁形成对比),情感指向更鲜明。
(示例2:(1)“自”字。(2)分析:A.意境契合:塔自在地矗立在江心,不受外界干扰,与“白云深”的幽静、尾“指桐心”的淡泊相呼应,营造出一种超然独立的意境。B.手法呼应:“自”字赋予塔以主动性,暗合拟人手法,与渔灯随夜色隐没形成动静对照,使画面更富张力。C.情感关联:“自”字隐含诗人对塔“不随波逐流”的赞许,与“烟波竞名利”的世俗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对坚守本心的推崇,使情感脉络更连贯。
(填出合理的缺字给1分,根据诗歌特质写出三条理由给5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7.(1)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2)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
18. C;解析:括号前后语境强调 “动作虚化现象”在汉语中 “数量多、普遍存在”。A项比比皆是,形容极其常见,符合“普遍存在”;B项不计其数,形容数量极多,无法计算,符合“数量多”;D项不胜枚举,指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数量很多,符合 “数量多”。C项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侧重 “持续出现新现象”,而非 “已存在的数量多”,与语境不符。
19.修改为:动作词的虚化,突破字面实义的束缚,让有限的词汇衍生出无限表意可能,使人们在理解中展开丰富联想。(4分,解析:①搭配不当:“让词汇的有限衍生”错误,“有限”是形容词,需改为 “有限的词汇”(名词短语),符合“让+名词+动词”结构;②主语残缺:
“在理解中展开联想”的主体是“人”,补充 “使人们”,逻辑更通顺。)
20 . A;解析:横线处需与后文“又为现代生活的多样场景提供适配的表意工具”构成“既……又……”的并列关系;需呼应前文“从实到虚的跨越”和后文“传承与创新交织”。
A. “具象认知”对应“坐”“吃”等动作词的 “实义本源”(如“坐”本指“臀部着物”),“传承”呼应后文 “传承与创新”,契合语境;B.“直观认知”虽接近实义,但“留存”侧重“保留下来”,不如“传承”体现语言的动态延续性;C.“模糊想象”与事实矛盾,动作词的实义是明确的,并非 “模糊”;D.“抽象理解”错误,“从实到虚”的“实”是具象,“虚”才是抽象,此处需对应“实义本源”。
21. C;解析:需判断动作词是否保留“实义”,未发生“虚指化”。A.“打出租”:“打”本指“击打”,此处虚化为“搭乘”,已虚化;B.“走好运”:“走”本指“行走”,此处虚化为“遇到、拥有”,已虚化;
C. “写作业”:“写”指“用笔或工具记录文字”,与“作业”搭配时仍为实义,未虚化;D.“下馆子”:“下”本指“向下移动”,此处虚化为“前往、到(某地)”,已虚化。
22.(1)“坐电梯”:动作词“坐”(本指 “臀部着物”)虚化,实义隐退,抽象为 “借助、搭乘”,核心是单个动作词的语义从“具象实指”到“抽象虚指”的演变,体现汉语表意的简洁与高效;
(2)“炒鱿鱼”:非动作词“炒”虚化(“炒”仍指“烹饪”),而是因 “炒鱿鱼卷缩”与“卷铺盖离开”形态相似,通过比喻形成 “被解雇”的象征义,核心是 “短语整体的比喻象征”。简言之,前者是 “动作词实转虚”,后者是 “短语比喻象征”。二者的语义创新路径完全不同。(5分)
23.(60分) 参考立意:
1、以平凡之“小”,筑就情怀之“大”(组合①+④);
2、积“小”行之力, 成“大”事之基(组合②+③);
3、怀“大”志之心, 行“小”步之路(组合①+②);
4、于“小”爱中见温度,于“大”责中显担当(组合③+④)。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曹操《求贤令》
自古以来,无论是承受天命开创基业的君主,还是中途振兴国家的君主,哪有不得到贤能君子与自己共同治理天下的呢 等到他们得到贤才时,贤才往往不用走出街巷就能找到,难道是侥幸遇到的吗 不过是君主主动去寻求罢了(这是君主访求人才的结果罢了)。如今天下还没有平定,这正是特别急需寻求贤才的时候啊。
古人说:“孟公绰担任赵国、魏国的家臣之长是胜任的(很优秀的),但不能让他担任滕国、薛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是品行廉洁的人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天下呢!如今天下难道没有像姜子牙那样,穿着粗布衣服却怀着治国之才,在渭水之滨垂钓等待明君的人吗 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曾被人指责“与嫂子私通”“接受贿赂”,却还没遇到魏无知那样能赏识他的人的吗
各位要辅佐我发现并举荐那些地位低微却有贤才的人,只要是有才能的就举荐出来,让我能得到而任用他们。
材料二:王安石《材论》(节选)
有才能的人,是国家的栋梁。得到他们,国家就会安定而荣耀;失去他们,国家就会灭亡而受辱。然而君主却不希望有才能的人增多,不让他们发挥作用,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存在三种认知误区啊。
第一种误区是:君主认为自己的地位能让自己远离屈辱、断绝危难,终身没有天下的祸患,有才能的人是否得到,对国家安定或混乱的命运没有影响。所以就安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最终却陷入衰败混乱、危难屈辱的境地,这是第一种误区。
第二种误区是:有的君主认为自己的爵位、俸禄和富贵,足够引诱天下的士人;荣誉、耻辱、 忧虑、安乐都由自己掌控,因此可以坐着傲视天下士人,认为天下士人都会归附自己。最终也还是会陷入衰败混乱、危难屈辱的境地,这是第二种误区。
第三种误区是:有的君主不探求培养、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方法,却忧虑不安地认为天下确实没有人才,最终也还是会陷入衰败混乱、危难屈辱的境地,这是第三种误区。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呢 只是他们遇到事情能把事情处理好,谋划策略能分清利弊,治理国家能让国家安定有利 ———这才是他们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啊。君主如果不能精细地考察他们、审慎地任用他们,那么即使是怀着皋、夔、稷、契(古代四位贤臣,辅佐舜治理天下)那样的才智,也不能让自己区别于众人,更何况那些才能不如他们的人呢
材料三:刘向《说苑·尊贤》(节选)
魏文侯从中山紧急奔赴安邑,田子方(魏国贤人)跟随在后。太子击(魏文侯之子,后来的魏武侯)遇见了他们,便下车快步上前(表示恭敬),但田子方还是像原来一样坐在车上不动,(田子方)告诉太子说:“替我转告君主,等我到朝歌去见他。”
太子很不高兴,于是对田子方说:“不知道是贫穷的人可以傲视别人,还是富贵的人可以傲视别人呢 ”
田子方说:“贫穷的人可以傲视别人,富贵的人怎么敢傲视别人!君主傲视别人,就会让自己的国家灭亡,我从未见过拿着国家等待灭亡的人;大夫(古代官职)傲视别人,就会让自己的家族灭亡,我从未见过拿着家族等待灭亡的人。贫穷的人如果不如意、不被赏识,穿上鞋子离开就是了,到哪里去不能过贫穷的生活呢 所以贫穷的人可以傲视别人,富贵的人怎么敢傲视别人。”
太子见到魏文侯后,把田子方的话告诉了他。魏文侯感叹道:“如果没有你的缘故,我怎么能听到贤人的话呢!我在行为上对田子方表示谦逊(我用行动来礼待田子方),才得以和他成为朋友。自从我和田子方成为朋友以来,君臣之间更加亲近,百姓也更加归附,我因此得到了与贤士交友的功效;我想要攻打中山国,就在军事上对乐羊(魏国将领)表示重视(并任用他),三年后中山国就被攻占并献给了我,我因此得到了军事上的功绩。我之所以不能在这方面有更大进展,是因为我还没遇到用才智来傲视我的人;如果能遇到用才智来傲视我的人(指能指出我不足、让我警醒的贤才),我难道还比不上古代的君主吗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