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州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荆州市2026届高三(9月)起点考试
语 文 试 卷
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前,伴随低空飞行(有人或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突破、应用场景拓展、市场需求激活,低空经济正从“小众试验”走向“大众视野”。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国家发改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中国民航局成立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行动方案相继出台,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和政策牵引。据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
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折射出国家对全球竞争新赛道的重视、市场对新质生产力新探索的乐观预期以及社会对新业态新发展的热烈期盼。在多种推力的共同作用下,未来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加快实现其高质量发展,须多措并举,在有序开放低空空域、完善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低空经济场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
低空空域之于低空经济发展,就如同土地资源之于传统经济一样重要。 ① ,科学有序开放低空空域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从目前来看,我国部分省份已开始对低空空域实行分类管理,如江苏省发布《低空空域划设(提报)指南》,构建“三类空域+四级航线”管理体系。 ② ,目前尚未形成统筹管理的低空空域管理格局。为此,应加强统筹,科学有序开放低空空域,合理规划低空航线,形成“一站式”空域申请平台,缩短航线审批周期,切实提高 ③ 。
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低空经济便无从谈起。低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起降设施、飞行管理服务保障系统等。目前,我国起降设施数量仍不足,且分布不均衡,需要国家层面加快完善各类起降设施设计建设标准,省级层面可先行先试探索建设,依据需求增加低空起降设施数量,优化低空起降设施点位布局。在完善物理起降设施的同时,还应推进低空智能网联发展,建立通感一体的低空经济网络设施。比如,应用5G-A通感一体技术、北斗等新技术,建设集低空感知、导航定位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飞行管理服务系统,以低空智能网联引领低空经济智慧发展。
拓展低空经济场景应用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走向行业应用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目前,低空场景应用主要包括低空运输、生产作业、公共服务、航空消费几大类。低空运输如快递、外卖行业;生产作业如农林植保、电力巡检;公共服务如应急救援、警用安防;航空消费如空中游览、无人机编队表演等。拓展低空经济场景应用,将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与安全能力,更好满足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求。因此,通过“线上+线下”宣传推广、消费补贴、IP 打造等方式不断激活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持续扩大“低空+”业态矩阵,将有力促进低空经济规模化、常态化发展,形成“天上飞”“地上热”的低空场景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低空经济的爆发式增长需要更多全产业链人才。应充分发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等低空经济人才培养主体效能。各类学校依据实际情况,特别是低空经济产业链需求,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适配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低空飞行是低空经济的核心,但随着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技术门槛降低以及多样化产品的出现,“黑飞”扰航事件时有发生,日益增长的低空飞行需求也给飞行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亟须健全低空安全管理制度与规范,多主体协同发力,通过制度与技术等方式维护低空飞行秩序,同时加大低空飞行器制造研发力度,提高低空运营服务水平,让低空经济飞得更稳更远。
(摘编自安培《让低空经济飞得更稳更远》)
材料二: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经济形态,带动了低空飞行保障的研发。8有4日,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的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简称广天院)内,我国首个专注低空飞行领域的复合型风洞正式落成启用。该风洞创新性地融合了航空级风洞和工业级风墙系统的优势,以48个风机编织出“城市风网”,为飞行汽车、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模拟出最严苛的“空中考场”,填补了从实验室到真实场景验证之间的基础设施空白。
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研发的核心基础设施,风洞被誉为“飞行器的摇篮”,在飞行器设计验证、气动布局优化、气动参数测量等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业内有“一代风洞,一代飞行器”的说法,意指风洞能力的代际跃升,是支撑新一代飞行器技术实现的前提。
风洞试验是低空飞行器研发、测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主要用于验证气动性能、稳定性、操纵性及抗风能力。风洞闭口试验段的上壁板可以灵活打开,便于风洞设备的吊装搬运;风墙的48个风机每个都可以独立精准微调,结合后期对复杂风场的信息收集,尤其适用于低空飞行器在复杂风环境下的多工况评估。风洞的启用,为低空飞行器研发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安全验证场所,原来只能靠户外实飞试验的项目,如今都可以拿到风洞内进行试验。
除了低空飞行器风洞试验平台,广天院还有飞演指控中心、航电实验室、光学测试实验室和飞行器起降试验场等多个科学研究平台、公共服务平台,能够无缝衔接,为低空飞行器提供从室内抗风性测试到室外试飞全链条服务,为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系统集成、应用示范、产业孵化等提供强力支撑。
(摘编自赵亦平 全欣欣《位于地面的“空中考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使低空经济已从“小众试验”走向“大众视野”。
B.只要各类学校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适配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可以让低空经济呈爆发式增长。
C.飞行器的代际跃升,是支撑新一代风洞能力技术实现的前提,风洞试验主要用于验证气动性能、操纵性及抗风能力等等。
D.被誉为“飞行器摇篮”的风洞,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风洞试验是低空飞行器研发、测试过程至关重要的环节。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对全球竞争新赛道的重视、市场对新质生产力新探索的乐观预期以及社会对新业态的热烈期盼,使未来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B.低空基础设施中的起降设施可由省级层面先行先试探索建设,依据需求增加低空起降设施数量,优化布局,推进低空智能网联发展。
C.广天院复合型风洞创新性地融合了航空级风洞和工业级风墙系统的优势,是我国为飞行汽车正式落成启用的首个模拟“空中考场”。
D.低空飞行器风洞试验平台、飞演指控中心、航电实验室、飞行器起降试验场等平台为低空经济更好满足多样化的生产生活需求护航。
3.根据原文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4.请根据材料相关内容,给“低空经济”下定义。(4分)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提到将质量视为生命、以创新引领进步、以专心如一臻于至善,请据此对材料中低空经济发展容易出现的浮躁短视问题,提出几点防范措施。(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的第一篇作品
季羡林
高中毕业后,我到北京来上大学,念的是西洋文学系。但是只要心有所感,就如骨鲠在喉,一吐为快,往往写一些可以算是散文一类的东西。第一篇发表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题目是《枸杞树》,里面记录的是一段真实的心灵活动。我19岁离家到北京来考大学,这是我第一次走这样长的路,而且中学与大学之间好像有一条鸿沟,跨过这条沟,人生长途上就有了一个新的起点。
这一篇作品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呢 同我后来写的一些类似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 仔细研究起来,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是有的,首先就表现在这篇短文的结构上。所谓结构,我的意思是指文章的行文布局,特别是起头与结尾更是文章的关键部位。文章一起头,必须立刻就把读者的注意力牢牢捉住,让他非读下去不可,大有欲罢不能之势。这种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颇为不少的。我曾在什么笔记上读到过一段有关宋朝大文学家欧阳修写《相州昼锦堂记》的记载。大意是说,欧阳修经过深思熟虑把文章写完,派人送走。但是,他忽然又想到,文章的起头不够满意,立刻又派人快马加鞭,追回差人,把文章的起头改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自己觉得满意,才又送走。
至于结尾,中国文学史上有同样著名的例子。我在这里举一个大家所熟知的,这就是唐代诗人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这一首诗的结尾两句话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让人感到韵味无穷。只要稍稍留意就可以发现,古代的诗人几乎没有哪一篇不在结尾上下工夫的,诗文总不能平平淡淡地结束,总要给人留下一点余味,含吮咀嚼,经久不息。
写到这里,话又回到我的那篇作品上。这一篇短文的起头与结尾都有明显的惨淡经营的痕迹,现在回忆起来,只是那个开头,就费了不少工夫,结果似乎还算满意,因为我一个同班同学看了说:“你那个起头很有意思。”什么叫“很有意思”呢 我不完全理解,起码他是表示同意吧。
我现在回忆起来,还有一件事情与这篇短文有关,应该在这里提一提。在写这篇短文之前,我曾翻译过一篇英国散文作家L. P. Smith 的文章,名叫《蔷薇》,发表在1931年4月24日《华北日报·副刊》上。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一个特点。在第一段最后有这样一句话:“整个小城都在天空里熠耀着,闪动着,像一个巢似的星圈。”这是那个小城留给观者的一个鲜明生动的印象。到了整篇文章的结尾处,这一句话又出现了一次。我觉得这种写法很有意思,在写《枸杞树》的时候有意加以模仿。我常常有一个想法:写抒情散文(不是政论,不是杂文),可以尝试着像谱乐曲那样写,主要旋律可以多次出现,把散文写成像小夜曲,借以烘托气氛,加深印象,使内容与形式彼此促进。这也许只是我个人的幻想,我自己也尝试过几次。结果如何呢 我不清楚。好像并没有得到知音,颇有寂寞之感。事实上中国古代作家在形式方面标新立异者,颇不乏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一个有名的例子。现代作家,特别是散文作家,极少有人注重形式,我认为似乎可以改变一下。
“你不是在这里宣传‘八股’吗 ”我隐约听到有人在斥责。如果写文章讲究一点技巧就算是“八股”的话,这样的“八股”我一定要宣传。我生也晚,没有赶上作八股的年代。但是我从一些清代的笔记中了解到八股的一些情况。它的内容完全是腐朽昏庸的,必须彻底加以扬弃。至于形式,那些过分雕琢巧伪的东西也必须否定。那一点想把文章写得比较有点逻辑性、有点系统性,不蔓不枝,重点突出的用意,则是可以借鉴的。写文章,在艺术境界形成以后,在物化的过程中注意技巧,不但未可厚非,而且必须加以提倡。在过去,八股中偶尔也会有好文章的。上面谈到的唐代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就是试帖诗,是八股一类,尽管遭到鲁迅先生的否定,但是你能不承认这是一首传诵古今的好诗吗 自然,自古以来,确有一些名篇,信笔写来,如行云流水,一点也没有追求技巧的痕迹。但是,我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写这样的文章需要很深的工力,很高的艺术修养。我们平常说的“返朴归真”,就是指的这种境界。这种境界是极难达到的,这与率尔命笔,草率从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这决非我一个人的怪论,然而,不足为外人道也。
(有删改)
文本二:
所谓“被动写的文章”,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了一千多年的应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文章多半是“代圣人立言”的,或者是“颂圣”的,不许说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必须会说废话。记得鲁迅在什么文章中举了一个废话的例子:“夫天地者乃宇宙之乾坤,吾心者实中怀之在抱。千百年来,已非一日矣。”(后面好像还有,我记不清楚了)这是典型的废话,念起来却声调铿锵。“试帖诗”中也不乏好作品,唐代钱起咏湘灵鼓琴的诗,就曾被朱光潜先生赞美过,而朱先生的赞美又被鲁迅先生讽刺过。
(季羡林《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枸杞树》记录作者19岁离家时心有所感,从中学到大学的一段心路历程。
B.作者尝试借鉴音乐结构,使散文具有旋律感,因没有知音而不足为外人道也。
C.文本一两次写到欧阳修的文学典例,都能佐证文学作品在形式上需求新求异。
D.两篇文本中的括号补注,既避免打乱行文的节奏,又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7.下列关于《省试湘灵鼓瑟》的表述,符合文中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该诗是钱起信笔写来,毫不追求技巧的代表作,结尾的两句体现了含蓄深远的艺术境界。
B.试帖诗原本属于八股一类,此篇却能独出机杼,返朴归真,凭借铿锵声调得以传诵古今。
C.试帖诗大多不允许畅所欲言,犹如戴着脚镣跳舞,鲁迅先生讽刺这首诗就是典型的废话。
D.朱光潜对这首诗赞美有加,鲁迅却讽刺这种赞美,对这首试帖诗同样持排斥否定的态度。
8.作者在文本一提到自己写作《枸杞树》时有意模仿了L. P. Smith的《蔷薇》,请简要概括这种模仿主要体现在哪个方面,并说明其效果。(4分)
9.请结合以下的文字,谈谈两则文本关于文章创作的相应观点。(6分)
乔吉博学多能,以乐府称,尝云:“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致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苟能若是,斯可以言乐府矣。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又曰:见过于师仅堪传授见与师齐减师半德也。工夫须从上做下,不可从下做上。先须熟读《楚辞》,朝夕讽咏以为之本;及读《古诗十九首》,乐府四篇,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如今人之治经,然后博取盛唐名家,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节选自严羽《沧浪诗话·诗辨》)
材料二:
尝谓诗有工拙,而无今古。自葛天氏之歌至今日,皆有工有拙,未必古人皆工,今人皆拙。即《三百篇》中,颇有未工不必学者,不徒汉、晋、唐、宋也。然格律莫备于古,学者宗师,自有渊源。至于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唐人学汉魏变汉魏,宋学唐变唐,其变也,非有心于变也,乃不得不变也。使不变,则不足以为唐,不足以为宋也。子孙之貌,莫不本于祖父,然变而美者有之,变而丑者有之,若必禁其不变,则虽造物有所不能。
(节选自袁枚《答沈大宗伯论诗书》)
材料三:
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上以广宸聪,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
(白居易《与元九书》)
材料四: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节选自《毛诗序》)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见【A】过【B】于师【C】仅堪传【D】授【E】见【F】与师齐【G】减师半【H】德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假如”,表示假设,与《六国论》中“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意思不同。
B.造物,“自然”,与《赤壁赋》的“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的“造物者”意思相同。
C.始,“才、刚”,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泉涓涓而始流”的“始”意思不相同。
D.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用法相同。
12.下列和材料内容有关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严羽推崇效法汉魏晋盛唐诗篇,以求心领神会,袁枚却认为这些朝代之诗亦有拙劣之作。
B.每个人在性情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故而在诗歌创造上每个人也都可以有独到之处。
C.白居易常常有感于诗道衰微,踔厉奋发,竭尽全力想要来振兴诗道,甚至于废寝忘食。
D.政通人和,其音乐就安详欢乐;暴政苛政,生出怨怒之意;民生凋敝,流传靡靡亡国之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不可貌古人而袭之,畏古人而拘之也。
(2)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14.四则材料都谈到了“如何写好诗作”,请结合所有材料归纳“学诗”并“咏歌”的技巧。(5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垂虹桥
(南宋)林景熙
地坼东吴海脉连,画桥两道跨晴川。影翻河汉蛟龙国,势压江湖螮蝀①天。
几处征帆浮日月,四洲谯角隔风烟。三高②远矣荒祠在,一笛阑干夕照边。
【注】①螮蝀(dì dōng):彩虹,喻桥如虹;②三高:指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位吴地高士。
题吴江垂虹桥
(明)林鸿
云帆秋晚过垂虹,落日鲸波动远风。
欲借仙家疗海鹤①,月明锤笛②水晶宫。
【注】①疗海鹤:典出《列仙传》,喻超脱尘累;②锤笛:执笛(“锤”通“捶”,持握意)。
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景熙诗以“地坼东吴”开篇,突显垂虹桥横跨江海的磅礴地势,与尾联“荒祠”“夕照”的苍茫形成时空张力。
B.林鸿诗“云帆秋晚”点明时节,“落日鲸波”以动衬静,暗喻宦海沉浮,与“仙家疗海鹤”的出世情怀呼应。
C.林景熙诗中“影翻河汉”“势压江湖”以夸张手法渲染桥凌空之势,而“蝶蝀”(彩虹)之喻更添瑰丽色彩。
D.两诗均借笛声收束:林景熙诗将笛声置于“阑干”“夕照”的场景,林鸿诗则以“月明”“水晶宫”来映衬。
16.两首诗均以垂虹桥为对象,但寄托的情感迥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 ”。
(2)在安慰朋友的短信中,小王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 ”两句,表示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在迎接新生歌会上,小亮准备改编含有各种鸟的诗词,来完成一首歌曲串烧。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一句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 ”一句,都是他可以选择的诗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地标是最能展现城市精气神的文化空间,是占据一定物质空间、得到居民普遍认可、集中体现城市公共文化的场所。相比于摩天大楼、商业中心之类的城市建筑,文化地标是城市性格、价值取向和人文魅力的集中表达。
①文化地标是城市的“代言人”,②有些文化地标将建筑深蕴的匠心、文化、历史精制成一坛隽永的佳酿,③揭示着城市深厚的底蕴;④也有的文化地标看似平平无奇的外表,⑤却在时间淘洗下,⑥像毛细血管一样深入当地百姓的日常。它们或气质古典、或时尚前卫,诉说着不同城市的故事,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美。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身躯,那么文化地标应该是人的双眼。这双明眸牵连着全身的筋脉和血肉,流露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思想内涵与情感世界。它们因时而建、因需而建,()地顺应着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城市的整体气质。
有句话说,“许多文化地标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从历史的沿革中钩沉出来的”。我们眼前的城市,并不止于当下,也是和未来的对话。有一些地标或是博人眼球、标新立异,或是盲目模仿、复制粘贴,不从脚下的土地深挖,反而一味青睐所谓的异国风情, 。文化地标的打造,本身就是创造历史文化的过程。如果只追求出圈,把“惊喜”变成“惊吓”,才是得不偿失。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水到渠成 B.迎刃而解 C.顺理成章 D.自然而然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导致项目存在着半土半洋的畸形,破坏了城市气质的整体性
B.导致项目存在着半土半洋的畸形,城市气质的整体性被破坏
C.导致项目成为半土半洋的畸形存在,破坏了城市气质的整体性
D.导致项目成为半土半洋的畸形存在,城市气质的整体性被破坏
21.不少建筑除使用价值外,也承载着文化价值。请写出你认为最能代表荆州的一个文化地标,并简要阐释其内涵。(4分)
22.时评写作常通过解答一个个层层递进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上述文本的写作提纲。(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李宗盛《山丘》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我们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乔治·马洛里《亚洲》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月新起点语文参考答案
1. D (3分)
【解析】A强加因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与低空经济走向大众视野无因果关系;未然变已然,原文“低空经济正从‘小众试验’走向‘大众视野’”。B过于绝对化。原文表述为“各类学校依据实际情况,特别是低空经济产业链需求,开设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适配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C偷换概念。原文“风洞能力的代际跃升,是支撑新一代飞行器技术实现的前提”。
2. C(3分)
【解析】原文为“为飞行汽车、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模拟出最严苛的‘空中考场’”,选项仅表述为飞行汽车,缩小了范围。
3.①通过统筹管理 ②不过从全国层面来看 ③低空空域资源使用质效(每点1分,共3分。)解析:①后文提到“科学有序开放低空空域是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强调了有序的重要性,在本段倒数第二排明确提到了“加强统筹”,,故可填“通过统筹管理”。②前文提到“我国部分省份已开始对低空空域实行分类管理”,后文强调“尚未形成统筹管理的低空空域管理格局”,填入内容要表示转折关系 可填入“不过”“但是”。部分省份已开始分类管理,但未形成管理格局,此空可填“不过从全国层面来看”。③前文强调“形成“一站式”空域申请平台”“缩短航线审批周期”,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资源使用质效,可填“低空空域资源使用质效”。
4.低空经济是一种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运用有人或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能网联等技术,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飞行保障等发展的新型综合性经济形态。
评分要点:①判断单句“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型综合性经济形态”1分(材料二“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经济形态”);②“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1分(材料一“低空飞行是低空经济的核心”);③“以有人或无人驾驶飞行、低空智能网联等技术”1分,其中“有人或无人驾驶飞行”(材料一“低空飞行(有人或无人驾驶)关键技术”)、“低空智能网联”(材料一“以低空智能网联引领”)答出其中1点即可,回答“以5G-A通感一体技术、北斗等新技术”(材料一)也可得分;④“带动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和低空飞行保障等发展”1分,其中“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材料一“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飞行器制造”(材料一“加大低空飞行器制造研发力度”)、“低空飞行保障”(材料二“带动了低空飞行保障的研发”)答出其中1点即可,如果将“带动”回答成“引领”也可得分。本题满分4分。
5.①从质量安全角度:要做好空域统筹、全链路试验验证,为低空经济的平稳发展保驾护航;②从创新引领角度:应用5G-A通感一体技术、北斗赋能、飞演指控中心促进迭代,为低空经济持续发力加油续航;③从专心如一角度:培养适配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平台建设,为低空经济向好向善提供支撑。(每条措施2分,共计6分)
6. B (3分)
【解析】“不足为外人道也”表述有误。文本一第5段写作者模仿小夜曲特点写散文,没有得到知音,颇有寂寞之感。这只是他曾经的尝试,第6段则比较行文无迹与草率行文的区别,并说明并非只有自己持此观点,暗示只能对春夏,暮会走高高的一答图此B项表述错误。
7. D(3分)
解析:D项说鲁迅先生对朱光潜先生赞美《省试湘灵鼓瑟》进行了调刺,与文本二结尾一致,文本一尾段也有“唐代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就是试帖诗,是八股一类,尽管遭到鲁迅先生的否定”的表述,符合文意。A项“毫不追求技巧”错误,季羡林文本一中明确称赞该诗结尾“韵味无穷”,并以此为例说明结尾应“含吮咀嚼,经久不息”,这就是技巧的运用;B项“凭借铿锵声调”错误,这是文本二鲁迅先生关于废话的其他例子的特点;C项“这首诗就是典型的废话”错误,鲁迅先生批评有的文章就是典型的废话,但并非以这首诗为例。
①季羡林模仿了《蔷薇》中首尾呼应的结构方式,即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重复使用同一意象或语句(如“整个小城都在天空里熠耀着”)。②这种写法使文章结构严谨,旋律回环,增强了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能达到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效果。(每点2分,共4分)
9.①作者强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尤其是开头和结尾要精心设计。他以《枸杞树》为例,说明自已在开头“费了不少工夫”,结尾也“惨淡经营”,体现了“凤头”(起要美丽)和“豹尾”(结要响亮)的追求。
②文章不仅要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更要在内容上富有新意,情感真挚。中间部分应言之有物,构成“猪肚”(中要浩荡)。文章通过对中外文学范例的分析(如欧阳修、钱起、L. P. Smith),以及关于鲁迅所举文章废话的思辨,表达了形式与内容要并重的创作理念,体现了对“清新”与“贯穿”的艺术追求。(每点3分,其中观点1分,结合文本的分析佐证2分,共6分)
10. CEG (3分, 每项1分, 超过3项 0分)
句意:见识超过老师,才能够(得到)老师的传授,见识和老师齐平,只能接受老师一般的才德。【见,名词“见识”,作“超过老师”和“与老师平齐”的主语,故E处需断开。过, “超过”;师,名词“老师”作分句宾语,故CG 两处需断开。“见过于师”与“见与师齐”对称结构;“仅堪传授”为独立分句,表条件结果;“减师半德也”为判断句, “也”字断尾。】
11. A (3分)
【解析】A项引用句出处错误,且在“一词多义”上有误判:材料二“使不变”的“使”与《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均为表假设的连词(假如),意思相同。B项:材料二“造物”指自然力,《赤壁赋》“造物者”同义,正确。C项:材料三“始知”的“始”为副词“才”,《归去来兮辞》“始流”的“始”为“开始”,正确。D项:材料四“言之不足”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烛之武》中“行李之往来”用法相同,正确。
12. D(3分)
【解析】A项:严羽推崇汉魏盛唐(材料一 ),袁枚指出古诗亦有拙劣之作(材料二),正确。B项:对应材料二“性情遭遇,人人有我在焉”,ī正确。C项:对应材料三“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正确。D项错误:材料四原文“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属于从现象到本质。选项改为从本质到现象,未必全都如此,且文中的“亡国之音”指哀伤忧思的音调,而不是“靡靡之音”。
13.(1)不可(只)模仿古人的表面形式而沿袭他们、畏惧古人而受其束缚。
关键词:“貌”,表面模仿(名词作动词, 1分);“袭”,沿袭(1分);“拘”,束缚(1分);句意通顺 (1分)。
(2)统治者用诗教化百姓,百姓用诗讽谏统治者。
关键词:“上”“下”,分别指统治者和百姓,或君王与臣下,1分,译为“上面下面”“上头下头”之类不给分; “风”,诗歌, 1分; “化”,教化, 11分; “刺”,劝谏、讽谏 (1分),译为“讽刺”不给分。
14.①材料一重视积累经典(如熟读《楚辞》),奠定写作根基(2分);
② 材料二强调个性表达 (“人人有我在”),避免机械模仿 (1分);
③材料三与材料四关注现实意义 (“为事而作”),发挥社会功能(2分)。
(意思相似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严羽)
学诗以见识为主:入门须方向正确,立志须境界高远;应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学开元天宝以后诗人 若自己退缩,低劣诗魔便侵入肺腑,这是立志不高所致。功力未到可努力弥补,但入门方向错了,越努力离正道越远。因此说:学上等仅得中等,学中等便成下等。又言;见解超过老师才可传授,见解与老师相当则减其一半德行。功夫须从高处向下修炼,不可反其道而行。先要熟读《楚辞》为本,再读《古诗十九首》、乐府诗、李陵苏武及汉魏五言诗,继而将李白杜甫诗集如读经书般钻研,最后广学盛唐名家,酝酿于心,日久自能领悟。
材料二(袁枚)
诗有好坏之分,无古今之别。从葛天氏之歌至今,皆有优劣,未必古人皆好今人皆差 即使《诗经》中也有拙作不必学,不仅汉晋唐宋如此。但格律以古为备,学者师法自有渊源。至于个人性情遭遇,人人皆有独特体验,不可(只)模仿古人的表面形式而沿袭他们,畏惧古人而受其束缚唐人学汉魏而变汉魏,宋人学唐而变唐,这种变化非刻意为之,而是不得不变。若不变,便不足以称唐、宋。子孙容貌本于祖父,但变美变丑皆有,若强禁不变,自然规律也不允许。
材料三(白居易)
我常痛心诗道衰败,愤发忘食废寝,不量才力欲振兴诗道。与人交谈多问时务,读史书多求治世之理。才知文章应为时代而写,诗歌应为现实而作。当时新帝即位,宰相贤明,常下诏求民间疾苦 我任翰林谏官,领谏纸职责。除奏章外,遇能救百姓疾苦、补时政缺失却难直说之事,便以诗歌吟咏。望能渐进上闻,使皇帝广视听、解忧劳,次则报皇恩、尽言责,下则实现平生志向。
材料四 (《毛诗序》)
诗是心志的寄托。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感涌动化为言语,言不足则叹息,叹不足则歌咏,歌不足则手舞足蹈。情感发为声律,声律成章便是音乐。治世之音安详欢快,因政治和谐;乱世之音怨恨愤怒,因政治混乱;亡国之音哀伤忧思,因百姓困苦。所以匡正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比诗歌更接近的。先王以诗规范伦理,成就孝道,敦厚人伦,美善教化,移风易俗。诗有六义:风、赋、比、兴、雅、颂。统治者用诗教化百姓,百姓用诗讽谏统治者,注重文采而委婉劝诫,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故称为“风”。
15. B(3分)
【解析】“落日鲸波”并非“以动衬静”,而是以壮阔动荡之景(鲸波涌起于落日远风)强化视觉冲击,未暗喻宦海沉浮。A项:首联宏阔与尾联苍凉对比,正确;C项:“影翻”“势压”确为夸张, “蝶辣”喻桥如彩虹,正确;D项:两诗笛声意象的差异分析准确。
16.①林景熙诗含怀古伤今之悲(1分)
尾联中, “三高远矣荒祠在”借范蠡等吴地隐士的荒祠,暗指南宋遗民气节消亡(1分);
“一笛阑干夕照边”以笛声、斜阳营造苍凉意境,抒故国沦亡之痛(1分)。
② 林鸿诗抒超然世外之志(1分)
“欲借仙家疗海鹤”用《列仙传》典,喻己如困于尘网的海鹤,渴求救赎(1分);
“月明锤笛水晶宫”虚构月下仙宫吹笛之景,寄托遗世登仙的理想(1分)。
(每点3分,其中观点1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
林景熙《垂虹桥》翻译,大地裂开东吴的海脉(注:吴淞江通海),两道彩桥飞跨晴川。
桥影翻动银河般的蛟龙之国(注:喻江水深邃),气势压倒江湖上虹霓横空的天际。
几处行船仿佛浮于日月之间,四方城楼的号角声隔着风烟传来。
三位高士早已远去唯留荒祠,一笛幽咽声里独倚栏杆看夕阳。
林鸿《题吴江垂虹桥》翻译:秋日晚霞中云帆驶过垂虹桥,落日下鲸波翻涌远风浩荡。
多想借仙家之手疗愈尘世困倦的海鹤(注:自喻),在明月朗照的水晶宫执笛长吟。
17.(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鸿雁长飞光不度 山深闻鹧鸪(每句1分,错1字即不给分)
18.序号:③,修改:“展示着城市深厚的“底蕴号”(高“展现着城市深厚的底蕴”/“彰显着城市深厚的底蕴”;
序号:④,修改:“也有的文化地标看似平平无奇”/“也有的文化地标有着看似平平无奇的外表”(每项选对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共4分。)
【解析】③搭配不当,原句中“揭示”应搭配内涵、本质等,联系上下文,更应侧重“底蕴”一词, “揭示”改为“展现”或“彰显”。
④句式杂糅,原句主干是“文化地标看似……外表”。“看似”后面应该接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如“平平无奇”)来描述主语的状态。删去“的外表”,或在“看似”后加“有着”。
19. B(3分)
【解析】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自然成功。迎刃而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非常顺利。顺理成章:比喻随着某种情况的发展而自然产生的结果。自然而然:意思是自由发展,必然这样。
由前面“因时而建、因需而建”和后文“顺应着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城市的整体气质”可知,此处是说文化地标应该是顺应城市历史和气质自然形成的,可以使用“水到渠成”“顺理成章”“自然而然”。此处是说“文化地标”自然得融入,而非在面对问题时的顺利解决,所以“迎刃而解”不合语境。故选B。
20. C(3分;
【解析】本段文字是说有些文化地标在打造时,不小心步入误区,且造成了不好的后果。选项第一分句, “成为……存在”是既定结果, “存在着……”则是一种状态,与前文的衔接不够紧密,且“存在着畸形”搭配不当,排除AB。
从语意连贯、话题一致的角度来看,衔接句都应承接前文的陈述主体,即“有一些地标”,BD的后半句陈述主体变更为“城市”,排除BD,故选 C。
21.【示例一】文化地标:荆州古城墙
内涵:①城墙本体由夯土包砖筑成,兼具古代军事防御与现代布局划分的功能;②“城墙”承载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体现荆州从古至今的层叠底蕴,更适合作为荆州的文化地标。
【示例二】文化地标:荆州博物馆
内涵:①博物馆是兼具时代性与实用性的公共文化场所,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博物馆承载着文物保存、展陈的功能,容纳着荆楚文化的物质见证,更适合作为荆州的文化地标。
【解析】由题干可知,本题答案开放度高,重在引导学生结合题干并分析答题思路、从文本中整合相关信息。需注意,学生给出的文化地标应具代表性。
结合题干“不少建筑除使用价值外,也表达着文化价值”及文段二中“有些文化地标…展现着着城市深厚的底蕴”“也有的文化地标…深入当地百姓的日常”可知,考生可以先分析身边文化地标的类型,然后再从使用价值、文化价值两个角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选择的理由。
如荆州古城墙,古城墙作为古代军事工程具有初始的使用价值(防御 ),以及其在城市发展中演变出的延展功能(划分历史城区与现代城区,塑造城市格局),其文化价值在于它本身就是一本立体的史书,直观地展示了荆州的历史底蕴,这与原文中“从历史沿革中钧沉”的理念契合。
如荆州市博物馆,博物馆作为为现代人服务的公共空间,其使用价值体现在收藏、研究和展示文物,及市民日常生活的互动和融合中,其文化价值在于通过系统性的将分散的历史碎片汇聚成清晰的荆楚文化。
22.【示例】①什么是文化地标 ②文化地标的美有哪些类型
③文化地标与城市有何关联 ④文化地标的打造应注意什么
(每句1分,是问句且意思相似即可)
【解析】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用四个紧密关联的问句呈现本文的思路,浏览整个语段,可以明确核心话题是“文化地标”,这四个问题应该都与“文化地标”有关。
第一段是议论的起点,旨在界定核心概念.通过下定义(“是……的文化空间/场所”)和对比(“相比于摩天大楼……”),为全文的讨论划定了清晰的范围和基础。由此可知,第一段设置的问题为“文化地标是什么”。 首发微信公众号《高三答案》
第二段在明确概念后,通过“有些...也有的...”的分类结构展开具体阐释,并举典型例子,“或……或……”列举了文化地标的多元形态,结合段尾句“代表着不同类型的美”,故第二段设置的问题为“文化地标的美有哪些类型”。
第三段是论述的深化,从外在类型深入到内在关系。运用“城市如身躯,地标如明眸”的精妙比喻,深刻揭示了地标与城市之间血肉相连、气质相通的共生关系,故第三段设置的问题为“文化地标与城市有何关联”“为什么文化地标对城市如此重要”。
第四段是时评的落脚点,即现实关照与价值引导。在前文奠定了什么是好的地标之后,此段笔锋转为批判当前建设中存在的“博人眼球、盲目模仿”等乱象,并通过“文化地标的打造、本身就是创造历史文化的过程”发出警示,故第四段设置的问题为“文化地标的打造应该怎么做”“文化地标的打造应该避免什么”。
23.【题干分析】
三则材料共同构筑了关于“攀登”这一行为的丰富精神内涵,由外而内,层层递进:
材料一:揭示了攀登终点可能存在的“存在性孤独”与“价值的自我确认”。“无人等候”的落寞,剥离了对外在认可的渴望,迫使学生回归内心,追问“攀登”本身的意义。可以是一种成就后的虚无与清醒。
材料二:描绘了克服艰难险阻后所抵达的“豁然开朗之境”与“心灵的超越”。“迷雾冰滑”至“明烛天南”的转变,象征着攀登成功后所见的自然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巨大慰藉与审美愉悦,是人与自然交融的时刻。
材料三:点明了所有攀登的“终极本质是向内探索,是自我的征服”。它将议题从外部世界的探索与征服,彻底转向内心世界的锤炼与超越,定义了攀登的最高价值在于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完善。
【内涵阐释】
本题引导考生思考“攀登”的终极意义。三则材料依次回答了三个层次的问题:攀登之后会遇见什么 (可能的孤独);攀登过程能带来什么 (精神的超脱);我们真正征服的是什么 (内心的自我)。
这是一个从“寻求外部认可”到“获得内心澄明”再到“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旅程。李宗盛道出了终点可能存在的荒诞性,消解了功利性攀登的意义;姚鼐提供了攀登过程中的内在收获,赋予了审美和精神的补偿;乔治·马洛里则最终锚定了价值的坐标——所有对外的探索,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认识并战胜自我。
写作时应避免仅将“攀登”理解为登山运动,需引申至学业、事业、人生境界等一切的追求与突破过程。优秀的文章应能辩证看待“山巅的孤独”与“攀登的荣光”,并最终论证:在人生的攀登道路上,我们不可避免地期待外界的回应,也渴望在自然中获得共鸣,然而也最珍贵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重塑了自我,生命的价值,蕴藏在“攀登”本身这一行动之中。
【参考标题】(蕴含立意):
《春山不语,我心丰盈》
《越过“外在之丘”,征服“内心之峰”》
《于无人处,见天地,见自己》
【题意评分解说】
题意 评分等级 文章特征
符合题意 一类文 54~60分 A.紧扣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B.写作重点突出,联系材料和现实生活,内容充实,感悟深刻,表达精彩,亮点突出。 C.探究三则材料,突出思维进阶,体现逻辑关联。
二类文 48~53分 A.担住了主题,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首发微信公众号《高三答案》 内容较充实,感悟 较深刻,表达流畅,有一些亮点。 C.挖掘三则材料,合理运用思辨,体现鲜明抉择。
三类文 42~47分 A.围绕主题写作,体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B.写作重点不够突出,感悟不够深刻,内容不够充实,结构较完整,语言平淡,逻辑性一般。 C.综合三则材料,逐一写出体悟,衔接完整合理。
四类文 A.有自己的一些思考与感悟,扣题不紧
基本符合题意 36~41分 B.写作重点不突出,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言不流畅,逻辑混乱。 C.侧重部分材料,体现真切思考。
偏离题意 五类文 35分及以下 A.部分偏离题意的,酌情给分(21~35分)。 B.完全离题的,酌情给分(0~20分)。完全脱离材料内容,完全忽略写作要求,完全没有文体意识,仅选取材料、写作任务或写作要求的只言片语展开写作,思想不健康,观点错误。
评阅作文要敢于打高分,在起点考试激励为主,一类文占比10%左右,二类文占比20%左右,三类文占比50%以上,慎重评判四类及以下。
【补充说明】
1.错别字等扣分
缺标题扣2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2.字数等扣分
①600字或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每少 50个字扣1分)
②6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③400字或以下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④200字或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⑤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⑥只写标题的,给2分,不评0分。⑦完全空白、泄露个人信息的,评0分。
⑧部分抄袭(作文与已发表作品重合率超过50%)总分不超过12分;完全抄袭(如默写范文、复制现代文阅读内容)评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