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西 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70分钟,分值:75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测试范围:七上历史新教材 1~8 课。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史料实证】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其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以下考古发现属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是( )A. B.C. D.2.【史料实证】如图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证的是( )A.渔猎采集的进步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早期国家的出现 D.贫富差距的扩大3.【原创】如图是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发现的距今约 8000年的小口尖底瓶,这一发现将小口尖底瓶的出现时间向前推了几百年。考古学界结合地层学、类型学分析,认为此类器物可能与早期祭祀或酿酒活动有关。这一案例最能说明( )A.考古发现能够修正或补充文献记载,推动历史认识的深化B.只有考古发掘的实物才能作为研究历史的可靠依据C.历史文献记载必须完全依赖考古发现才能被采信D.裴李岗文化的小口尖底瓶证明中国酿酒技术起源最早4.【家国情怀】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凸显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的特征是( )彩绘龙纹陶盘(陶寺古城遗址) 玉猪龙(牛河梁遗址) 玉龙(凌家滩遗址)A.继承发扬 B.历史悠久 C.一脉相承 D.多元一体5.【原创】2025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隆重举行,上万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祭祀广场,参加了公祭典礼。我们祭祀黄帝主要是因为( )A.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B.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C.他发明了文字,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D.他在阪泉之战中击败炎帝,统一华夏部落6.【史料实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称为“最早的中国”,遗址内出土了青铜爵、铜鼎等遗存。这些考古遗存有助于我们了解( )A.商朝手工业的发展 B.夏朝商业发展状况C.商朝贵族社会生活 D.夏朝社会发展状况7.【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分封制的确立C.秦国实行商鞅变法 D.都江堰的修筑8.【历史解释】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A.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B.新兴的小农经济C.频繁的兼并战争 D.繁荣的思想文化9.【跨学科融合】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可知( )A.周王室实力大增 B.诸侯国不断增加 C.诸侯间相互征战 D.逐步走向了统一10.【唯物史观】解读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列对图 1与图 2所示内容之间的联系解读正确的是( )A.诸侯国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B.铁农具促进农业发展C.生产力提高促进了社会变革 D.铁农具推动兴修水利11.【家国情怀】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建于公元前 3世纪,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河道上……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民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其评价的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观点,创造出了丰硕的思想学术成果,请完成下面 12—13小题。12.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以法治国” B.韩非子——“无为而治”C.孔子——“为政以德” D.荀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13.儒家主张“定于一(统一)”,墨家主张“一天下之义”,道家主张“抱一”“得一”,法家主张“作一”。材料表明诸子百家( )A.主张君主专制 B.代表下层人民利益 C.治国理论相同 D.强调国家趋向统一14.【原创】先民们为从事农业生产,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这使得中国历代重视历法。在夏朝时可能有了历法,到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期,人们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并沿用至今。这些成就不仅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这主要体现了( )A.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历法进步助力农业生产,维系国计民生B.历法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C.二十四节气等历法知识传播至周边国家,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D.中央政权通过统一历法加强统治,巩固国家统一15.【时空观念】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A.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春秋战国动荡变化C.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中国古代生产发展第Ⅱ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45 分)16.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探究任务。(9分)任务一:【对号入座】材料一①河姆渡原始居民 ②元谋人 ③黄帝 ④半坡原始居民 ⑤北京人 ⑥炎帝 ⑦山顶洞人 ⑧尧舜禹(1)请将上面相关史实填入表格中的相应位置。(只填序号)(3分)洞穴中的祖先定居时代的祖先传说中的祖先任务二:【图说历史】材料二(2)观察图一和图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所房屋的名称以及居住在它们之中得远古居民所种植的农作物。(4分)任务三:【归纳概括】材料三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3)材料三中的“轩辕”赢得了哪两场重要战争的胜利?(2分)17.中国古代在长期的治国理政中凝结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材料二 西周“封建”与殷商时有很大的不同。据载周公封了 71国,其中大部分是周的同姓子弟……这些新建的“殖民点”成为地域性的次级“统治中心”,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和藩屏,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材料三 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秦朝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三位一体的封建国家政治体制,两汉进一步完善。——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材料一中反映了哪两种制度的更替?(2分)(2)材料二中“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是指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历史作用。(3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东周时期“国家形态”转折的表现,并结合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予以说明。(4分)18.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涌现出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思想主张】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例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探寻原因】材料二 政治局势的动荡多变、统治思想的新旧交替,在“士”与统治集团之间形成了以“治国之道”为中心的思想理论的“供需关系”,这是百家争鸣得以形成的重要社会原因。面对前所未有的变局,“三代之道”已经无法适应形势的要求,统治集团不得不向掌握文化知识的“士”征集治国安邦的方略。秦王嬴政读到韩非的著作时感叹:“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这典型表达了统治者对新的治世理论的渴望和追求。百家争鸣本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与政治密切相关的。在争鸣中,真正引发社会关注的命题,几乎都是与国计民生有关的现实问题。当然,当时的学者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坚持理念而不肯卖论求官的优良学风,也是百家争鸣不可缺少的内在依据。——摘编自朱汉国等《历史学习精要》【深远影响】材料三 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杂家、兵家等。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四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高文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与孟子思想主张的相同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3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3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3分)19.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的变革时期。让我们跟随历史兴趣小组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春秋时期群雄并起的年代。(15分)【历史解释影视中的历史】材料一 一些影视作品往往反映了某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影视作品也是我们熟悉和握历史的途径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东周列国 ·春秋篇》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1)在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中,东迁后的周平王,慑于郑国的威力,竞与郑庄公做了交换质子的荒唐交易。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2分)【唯物史观史料中的历史】材料二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材料三 春秋争霸材料 影响争霸战争中,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 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诸侯国与周边的蛮、狄、戎等进行斗争,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各族劳动人民把反对腐朽统治的斗争作为他们共同的战斗 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任务,有力促进民族融合。战乱引发人民的思考,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促进文化的发展;春促进文化的发展秋时期,新旧文化的碰撞,产生了绚丽的思想火花。——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2)从材料二看来,孟子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都是不义战争,这一看法是否全面?为什么?(4分)(3)阅读材料三,从“影响”中的三个角度中选取一个角度,提出观点,并从相应材料中选取两个对应的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要有总结提升)(9分)山西 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分,共 30 分。1 2 3 4 5 6 7 8 9 10A B A D A D B A D C11 12 13 14 15B C D A 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45 分。16.(9分)【答案】(1)洞穴中的祖先:②⑤⑦(1分) 定居时代的祖先:①④(1分) 传说中的祖先:③⑥⑧(1分)(2)图一:半地穴式房屋,粟。(2分,写对房屋名称得 1分,写对农作物得 1分)图二:干栏式房屋,水稻。(2分,写对房屋名称得 1分,写对农作物得 1分)(3)战争:阪泉之战,涿鹿之战。(2分,写对一场战争得 1分)17.(9分)【答案】(1)禅让制,世袭制。(2分,写对 1个制度得 1分,顺序颠倒也可得分)(2)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分封制。(1分)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稳定了周初的政治形势,扩大了统治范围,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等。(2分)(3)表现: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2分)说明: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分)18.(12分)【答案】(1)①希望结束诸侯争霸局面,实现国家统一;②重视“仁”的思想内核,安定民众生活;③重视秩序,恢复礼乐制度。(3分,答出 1点得 1分)(2)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出现并进一步推广,生产力飞速发展;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政治上,面对新的复杂形势,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找到治国安邦方略,延揽人才;各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文化上,“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物兴;士人关注国计民生,进行创造性探索等。(3分,答出 1点得 1分,任意 3点得 3分)(3)促进了思想学术的繁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那个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3分,答出 1点得1分,任意 3点得 3分)(4)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内容,如崇尚爱国、仁爱、诚信、正义、孝道、和谐等,应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要进行否定。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采取极端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3分,需要体现出辩证客观、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答案中有肯定优秀传统文化得内容得 1分,能答出否定糟粕得内容再得 1分,综合答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与之相似得内容再得 1分)19.(15分)【答案】(1)问题: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不尊天子;分封制逐步瓦解。(2分,答出王室衰微即可得 2分)(2)看法及原因:该说法片面。(1分)积极方面: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交融,使国家趋于统一。消极方面: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对于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我们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3分)(表明看法得 1分,理由充分,能够辩证地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再得 3分。理由不充分或者片面,酌情给 1-2 分)(3)示例观点:春秋争霸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1分)论述: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强大的诸侯国开始争霸,在争霸战争中,弱小的诸侯国被大的诸侯国消灭,如齐国基本兼并了山东地区的诸多小国,楚国基本吞并了江淮、汉水地区的诸多小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7分)结论:由此可知,经过春秋争霸,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统一中国的进程。(1分)(9分,建议评分标准如下:从 3个影响中任选一个作为观点,观点明确,加 1分;论述中选取了两个史实,加 4分,论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加 2分;最后进行总结,加 1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答案.pdf 山西省阳泉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