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蟋蟀的住宅》(第二课时)教案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语言运用: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思维能力: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概括修建过程;理解“伟大的工程”的含义。
审美创造:通过连续、细致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叙述动物筑巢过程。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方法,学习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事物特点。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分类识词,了解蟋蟀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蟋蟀的住宅》,一起来读一读课题。预习过了,生字都认识吗?出示:
1. 词组①:触须 前足 中足 后足 后腿 大颚 锯须
(1)读。指名读,读正确,注意“颚”的读音。
(2)认。这些词语指的是蟋蟀的部位,这些部位你们都认识吗?(出示蟋蟀图片)我们一个一个认认看。齐读一个,认一个。
要点:齐读“触须”,认。很多昆虫都长着两条长长的触须。
分别齐读“前足、中足、后足”,读一个认一个,蟋蟀共有三对足,看看三对足的前后位置,就很容易区分。
齐读“后腿”,认。看看图片,“腿”和“足”一样吗?例举:你的腿在哪里,拍一拍;你的脚在哪里,指一指,脚又叫足,现在能区分“腿”和“足”了吗?
齐读“大颚”,认。它长得特别像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出示钳子图片,所以“大颚”我们又常叫它“钳子”。
齐读“锯须”,认。你看,它长得像不像锯子?所以叫锯须。
(3)猜猜看,蟋蟀的这些部分各有什么用?
要点:触须可以分辨气味、辨别方向、还能区分某样东西能不能吃。前足可以扒土筑洞;中足支撑身体;后足踏地,用于发力。后腿有力,实现跳跃,还可以感知震动,“听”到声音。大颚摄取事物,搬运东西,攻击敌人。锯齿可将土扫除洞外,同时也是武器,踢敌人时,刺可以对敌人造成伤害。
2. 词组②:洞穴、巢穴、住宅
(1)读。指名读,齐读。
(2)区分意思。这三个词都指居住的地方。哪些是动物居住的地方?(洞穴、巢穴)。动物习性不一样,有的喜欢在地下、峭壁上挖个洞,当做居住的窝,这样的窝就叫做洞穴;有的喜欢捡些枯枝败叶给自己搭个窝,这样的窝就叫做巢穴。哪一个是人住的地方?(住宅)
(3)读课题,昆虫蟋蟀住的地方应该叫洞穴,作者却称它是住宅,其实作者是把蟋蟀当成了人来写。
板块二:图文结合,认识“住宅”
1. 蟋蟀的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与众不同呢?有三个同学,读完了这篇课文,给蟋蟀的住宅画了三张示意图?(逐一出示)你们觉得哪张画得最准确?打开书本,一边读第五自然段,一边寻找依据。
提示:先仔细观察这三张图,看看他们有哪些不一样。然后再仔仔细细地得课文,进行对照,一边不够可以多读几遍。
另外两张画得不准确的地方,要用笔在图上圈出来。
2. 交流依据
提示:为了把依据说清楚,我们可以这样讲“课文中作者这样写“___________”,但是第_____幅图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出示)
要点: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总结:这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位置画错了。
②“青草丛里……倾斜的隧道”。隧道不是平铺的,而是倾斜的。总结:这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形态画错了。
③“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说明隧道朝上,才易积水。总结:这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形态画错了。
④“弯弯曲曲”。总结:这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样子画错了。“最多九寸深,一指宽”,一寸大概是3.3厘米,九寸大概是30厘米,很长,却只有一指宽,可见这条隧道是又窄又深。是不是所有的蟋蟀的住宅都是这样的?(最多)总结:这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形态画错了。
⑤“那微斜的门后……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总结:这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外部画错了。
3. 蟋蟀的洞穴选择很慎重,有门口,用草半掩着,就像一扇门,门口还有个平台,这和我们的住宅是不是很像?所以作者称它是蟋蟀的住宅。
4. 读。作者用一段话,把蟋蟀的住宅介绍得非常准确,一读我们就能就能把蟋蟀的住宅画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尤其注意读好这些加红的字。(交流到的依据加红)
5. 介绍蟋蟀的住宅。请你看着示意图,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蟋蟀的住宅。
提示:有序介绍,条理要清楚,先介绍住宅的位置,在介绍样子,然后介绍外部,最后介绍内部。
介绍要准确,用上刚刚读的时候加红的那些词句。
6.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
要点: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板书:仔细观察】
总结:我们看图看得仔细,读书读得仔细,就能区分哪张示意图是正确的,哪张示意图是错误的;作者观察蟋蟀的住宅观察得很仔细,所以才能把蟋蟀的住宅介绍得非常准确。
板块三:借助对比,认识“建筑师”
1. 蟋蟀建筑自己的住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开始,一直修筑到冬天还没停止。所以作者只去观察了一次吗?作者可能天天去,可能去了无数次,经过长期观察,才看清楚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板书:长期观察】作者介绍蟋蟀住宅建造的过程写得也很长,一共三个自然段,我请三个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蟋蟀是如何一步一步建造住宅的?
要点:第七段 挖洞;第八段 休息;第九段 整修
2. 在这三个过程中,哪一个最关键(挖洞),出示第七自然段。
3. 找工具。我们人类挖洞要用到工具,比如铁铲、铁锹,甚至挖掘机;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有哪些?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读、找。
要点:前足、大颚、后足、锯须,用到的就是它自己的身体。
4. 说动作。怎么挖的呢?找一找,填一填学习单。
要点:前足扒土,用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后足踏地,用锯须将土推到后面、铺开。所有的工作都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完成的。
5. 对比。
(1)蟋蟀各个部位与铁铲、铁锹相比,是柔弱的,还是坚硬的?
(2)蟋蟀很弱小,体长大概只有3厘米左右,但是它挖的隧道最多九寸深,九寸有多长?差不多30厘米。它的隧道长度是它身上的10倍。你的身高是多少?10倍差不多就是十三四米,大概是我们一间半教室那么长。
(3)给你铁铲铁铲挖一个10米左右的隧道,你能挖得出来吗?如果不给你铁铲铁锹,你能挖得出来吗?一般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柔弱的、弱小的蟋蟀却做到了。
6. 齐读。“假使我们想到……,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是作者对蟋蟀由衷的赞美。蟋蟀在作者眼里,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只昆虫了,而是一个人,是一位挖掘技术的专家,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
板块四:积累语言,体会情感
1. 在这句话里,作者直接把蟋蟀当成人来写,由此表达对蟋蟀的喜爱和赞美。
文中还有很多很多把蟋蟀当成人来写的词句,都藏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和赞美。比如:逐一出示,逐一读,点拨
(1)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要点:蟋蟀就像一个工人,蟋蟀就像一个顾家的父亲,蟋蟀就像一个勤劳的人,蟋蟀就像一个吃苦耐劳的人,蟋蟀就像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2)“不肯随遇而安”,蟋蟀就像一个有原则的人。
(3)“慎重地选择住址”,蟋蟀就像一个谨慎的人。
2. 找语句。请你快速浏览课文,你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句子。
学生交流,教师问:蟋蟀就像是哪类人?或者:蟋蟀就像谁?蟋蟀就像一个怎样的人?
例如:
(1)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蟋蟀是一个讲究生活品质的人。
(2)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蟋蟀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3)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蟋蟀是一个勤劳的人;精益求精的人。
(4)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的……。蟋蟀是一个做事很有条理的人。
蟋蟀钻到土地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蟋蟀是一个懂得劳逸结合的人。
(5)“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蟋蟀就像一位勤劳的妈妈。
(6)“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蟋蟀就像一位艺术家。
(7)“大体上讲,住所很朴素,清洁、干燥、很卫生。”蟋蟀就像一个简朴的人。
……
3. 整理。整理交流的语句,出示一句读一句。
4. 摘抄。文章没有一句喜爱、赞美之词,但在这些把蟋蟀当成人的词句中,出处透露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和赞美。这些词句,课后大家再读一读,把你感触最深的几句话摘抄到学习单上。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蟋蟀的住宅,法布尔对蟋蟀进行了仔细地观察,长期地观察,所以他才能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准确。不仅是蟋蟀,他对很多昆虫都很痴迷,在他眼里,那些柔弱的昆虫,就是一个个建筑师、钻探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它们都是很伟大的,都是很了不起的。关于这些昆虫的故事,都写进了他的一本书里,这就是《昆虫记》,同学们课后可以买来读一读。
板书
蟋蟀的住宅
样子 仔细观察
准确
建筑过程 长期观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