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第3课宋明理学【一】课程目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三教合一(理学出现的背景)1、文化:(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迅速传播;(2)隋朝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2、政治: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需要重建纲常伦理。二、程朱理学(一)特点: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完成儒学理论化、思辩化过程,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21·cn·jy·com代表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著作《四书章句集注》(“存天理,灭人欲”,“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www.21-cn-jy.com(二)理学思想1.宇宙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理后物。(核心)2.伦理观: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最高境界;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认识论:“格物致知”。(目的是“究天理”:明道德之善,非求科学之真)(三)程朱理学地位和影响1.地位:(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思想流传日本、朝鲜及至欧洲,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2·1·c·n·j·y2.影响:(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2)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紧密地束缚人和人性。三、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2、思想(1)宇宙观:“心即理”,心是万物的本原。(2)认识论:“致良知”,“知行合一”。【思维拓展】一.评价宋明理学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深远影响。21cnjy.com积极性:和谐意识、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崇尚道德,强调力行。消极性:1.政治: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2.文化:唯心思想、迷信教条,思维僵化,脱离实际;重义轻利、天朝上国意识等。3.伦理:纲常名教紧密地束缚人和人性。二、明朝时,心学影响扩大的原因?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2、王阳明吸取佛教思想。三.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相同点1、内容(1)继承孔孟之道,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2)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1)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紧密地束缚人和人性;(3)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不同点:1、宇宙观(对世界本原的认识):(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2)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2、认识论(把握“理”的途径):(1)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2)陆王心学提出“致良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 http: / / www.21cnjy.com )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太极图·易说》材料二张载说:“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正蒙·太和》材料三程颢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则阴消,善增则恶灭。”——《遗书》卷十一21教育网材料四朱熹认为,“静亦动也。动静如船在水中。动静如船在水,潮至则动,潮退则静”。《朱子语类》卷十二【来源:21·世纪·教育·网】请回答:以上四则材料包含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 由此你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试结合相关知识简要概述。参考答案:(1)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http: / / www.21cnjy.com )2)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我们在看到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桎梏人们的创造思维的消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宋明理学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21·世纪教育网提示:由材料可知,此四人皆为理学家,以此为切入点回答第二问,才会更加恰切。21世纪教育网--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