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美术的力量从抗争到希望的视觉史诗八年级美术课浙美版2024第五单元第十一课情境导入:当图像比文字更有力 视频观赏:抗日战争木刻创作纪录片片段 + 毕加索《格尔尼卡》创作延时影像 思考提问:当文字无法言说苦难时,艺术家选择了什么方式?这些图像比文字更有力吗? 互动环节:用3个词语描述视觉感受(如“愤怒”“悲伤”“力量”),分享“用美术表达社会观点”的例子(公益海报、纪念碑等)美术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情感与观点的有力载体。美术的社会角色●核心问题:美术如何参与社会事件、传递情感与思想?●探究方法:对比分析三组作品,填写“作品分析工作表”(题材选择、视觉符号、情感传递)●小组合作:每组聚焦一个主题,派代表汇报发现抗争主题(一):《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作品信息作者/年代:彦涵,1944年形式/尺寸:木刻版画,22.2cm×18.5cm收藏机构:中国美术馆视觉特征●粗犷有力的线条,黑白对比强烈●军民协同作战的动态构图关键分析线条如何表现抗争的紧张感?军民姿态传递了怎样的决心?小讨论木刻这种艺术形式在战争年代有什么传播优势?抗争主题(二):《愚公移山》作品信息:徐悲鸿,1940年,中国画,144cm×421cm,徐悲鸿纪念馆视觉特征:巨幅画面,众多人物齐心协力移山的场景,深厚素描功底与传统笔墨结合象征意义:寓言故事激励人民——只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我们必将战胜一切困难对比思考:与《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相比,题材和表现手法有何不同?共同传递了什么精神?苦难记录(一):《流民图》(局部)作品信息:蒋兆和,1941-1943年,中国画(局部),200cm×1202cm,中国美术馆艺术特色:西方素描与中国画“以线造型”结合,刻画逃难民众的苦难历史价值: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推动中国人物画表现力新高度观察任务:画面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苦难?(如面容、姿态、服饰)苦难记录(二):《格尔尼卡》(局部)作品信息:毕加索(西班牙),1937年,油画,349.3cm×776.6cm,西班牙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创作背景:1937年德军空袭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1654人遇难视觉符号:破碎人体(痛苦)、发光灯泡(暴行曝光)视觉符号:嘶鸣的马(人民苦难)、冷漠公牛(邪恶象征)思考提问:毕加索为什么用变形、夸张的形象表现灾难,而不是写实?纪念反思(一):《速难组雕》作品信息:吴为山,2007年,雕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品主题: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控诉战争暴行艺术家寄语:“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望,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讨论点:雕塑的材质和人物姿态如何传递悲怆与反思?纪念反思(二)《和平鸽》与和平海报作品背景:毕加索为1950年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设计象征意义:和平鸽成为全球通用的和平象征,简洁形象易于传播对比分析:从《格尔尼卡》的控诉到《和平鸽》的祈愿,毕加索的创作思想有何变化?互动环节:除了和平鸽,你还能想到哪些象征和平的视觉符号?作品分析小结:美术力量的多元表达◆抗争与激励:木刻、中国画(如《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愚公移山》)◆记录与揭露:大型绘画(如《流民图》《格尔尼卡》)◆纪念与反思:雕塑、海报(如《速难组雕》《和平鸽》)思维导图:美术的力量 = 题材选择 + 视觉符号 + 情感传递 + 社会影响技法体验:简易木刻——紧握的拳头学习目标感受木刻艺术的表现力,理解“线条力度”如何传递情感材料准备吹塑纸、铅笔、圆头刻刀(安全型)、油墨、滚筒、白纸步骤示范1. 画轮廓;2. 刻制;3. 拓印创作提示线条要像彦涵作品那样果断,体现力量感技法体验:你的社会议题符号●创作任务:每人用吹塑纸和铅笔完成1个“社会议题符号”(如和平鸽、书本、援手、绿叶等)●小组互动:交换拓印作品,互评“哪件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最强”,说明理由●展示分享:挑选2-3件优秀作品,作者简述设计思路创作实践:我的“力量海报”任务书主题校园中的力量(如互助、环保、抗疫、读书、运动等)方案选择A方案(绘画):模仿《父亲》写实手法画肖像,突出人物精神气质;B方案(设计):借鉴《和平鸽》海报,用象征符号设计标语式海报创作要求主题明确(如用“绿色手掌”象征环保),技法呼应课堂所学(木刻线条、象征符号),作品说明卡(20字内主题阐释)校园互助海报环保主题海报创作实践:范例与小贴士范例参考《速难组雕》的“动态线条”如何转化为平面设计元素设计小贴士●符号要简洁易懂●色彩搭配有主次●标语简短有力教师指导:巡回指导,重点关注主题明确性与视觉表现力展示评价:画廊漫步与多维反馈展示评价:画廊漫步展示方式:将作品贴在教室“力量墙”指定区域,附上作品说明卡。评价活动:“画廊漫步”——手持便利贴,为至少3件同学作品写下一个优点和一个建议。评选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技法奖(获奖作品将在校园公众号展出)。评价标准:主题明确、技法恰当、情感真实。通过多维反馈,让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艺术创作的价值与成长的力量。课堂总结:美术的力量是什么?核心观点美术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情感的共鸣箱、行动的催化剂。回顾经典从彦涵的木刻刀到毕加索的画笔,从徐悲鸿的愚公精神到罗中立的父亲形象,艺术家们用视觉语言书写了人类的苦难与希望。升华提问如果让你用美术记录今天的校园生活,你会选择什么题材?如何让你的作品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课后拓展:作业设计基础层(必做)撰写《父亲》观后感(300字),包含:作品视觉特征描述个人情感共鸣点提交形式:手写稿拓展层(选做)创作“家庭记忆”主题速写系列(3幅),记录家人生活中体现“力量”的瞬间,上传至班级云相册。课后思考:美术的力量,在你身边●观察身边:校园里的宣传栏海报、社区的雕塑或壁画,它们传递了什么信息?●社会关注:近期有哪些社会事件中,美术作品发挥了作用?(如环保主题插画、公益宣传海报)●我的行动:如果有机会创作一件“美术作品”参与社会议题,你想表达什么?用什么形式?美术不仅仅是欣赏,更是观察、思考与表达的工具。感谢观看!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美术的力量》教学设计课题 美术的力量 单元 五 学科 美术 年级 八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的核心课,以"美术的力量"为主题,精选20世纪上半叶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及战后的经典美术作品(如彦涵《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徐悲鸿《愚公移山》、毕加索《格尔尼卡》等),揭示美术在反映时代变革、激发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中的独特作用。教材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如何记录历史、传递情感并塑造文化记忆,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关键载体。在学段中,本课承接七年级"美术与生活"的基础认知,深化至"美术与社会"的批判性思考,为九年级"美术与文化"的综合探究奠定基础,形成"感知-理解-创造"的能力进阶链条。学情分析 认知特点:八年级学生(13-14岁)已具备初步的图像观察能力和历史知识储备,但对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理解多停留在表面。其抽象思维正发展,开始关注作品背后的情感与意义,但对特定历史背景(如抗日战争、西班牙内战)的具体细节可能缺乏深入认知。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简单的素描、色彩表现技法,在之前课程中接触过传统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的基本特征,但尚未系统学习"艺术社会学"视角的作品分析方法。学习难点:1. 理解不同艺术形式(木刻、油画、雕塑)如何服务于特定社会主题2. 关联作品创作背景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表达兴趣点: 视觉冲击力强的历史图像(如《流民图》《格尔尼卡》的悲剧性构图) 艺术创作与个人情感、社会事件的关联(如罗中立《父亲》的平民视角)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知识与技能1. 识记《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格尔尼卡》等6幅核心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艺术特征2. 掌握"题材-构图-符号-意义"的作品分析法,能口头阐述至少2幅作品的社会功能(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像对比-小组辩论-创意实践"活动,体验美术表达社会议题的过程2. 学习运用木刻、素描等简易技法表现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美术在记录历史、凝聚民族精神中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2. 尊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担当,理解"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祖国"的深层含义核心素养培养路径设计图像识读通过对比《愚公移山》的传统线条与《格尔尼卡》的立体派破碎造型,分析不同视觉语言的情感张力美术表现模仿彦涵木刻技法,创作"校园生活中的力量"主题小品(黑白线条练习)审美判断辩论:《父亲》的"真实主义"与《格尔尼卡》的"抽象表现",哪种更具社会影响力?创意实践分组设计"反对校园霸凌"主题海报,运用教材作品中的符号手法(如《和平鸽》的象征意义)文化理解比较蒋兆和《流民图》与毕加索《格尔尼卡》,探讨中西方艺术家面对战争的不同表达范式重点 1. 分析美术作品如何通过题材选择、构图技法、视觉符号传递社会意义2. 理解"美术的力量"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具体体现(如鼓舞抗争、揭露暴行、纪念反思)难点 引导学生将艺术分析转化为创造性表达,通过实践理解"美术如何介入社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2. 快速分享:举出自己知道的"用美术表达社会观点"的例子(如公益海报、纪念碑雕塑)。通过动态影像激活感官体验,建立"美术与社会事件"的初步关联,为后续作品分析铺垫情感基础。新知探究——美术的社会角色(15分钟)1. 呈现教材中的3组对比作品: 抗争主题:《当敌人搜山的时候》(木刻)vs《愚公移山》(中国画) 苦难记录:《流民图》(局部)vs《格尔尼卡》(局部) 纪念反思:《速难组雕》(雕塑)vs《和平鸽》(海报)2. 发放"作品分析工作表",引导学生从"题材选择""视觉符号""情感传递"三个维度填写对比表格。环节3:技法示范——简易木刻体验(10分钟)1. 演示彦涵木刻技法的简化版: 用铅笔在吹塑纸上画"紧握的拳头"轮廓(象征抗争) 用圆头刻刀沿轮廓线刮出凹槽,强调线条力度 油墨滚涂后拓印在白纸上,展示黑白对比效果2. 提示注意事项:"线条要像彦涵作品那样果断,体现力量感"3. 每人用吹塑纸和铅笔完成1个"社会议题符号"(如和平鸽、书本、援手)的简易刻版4. 小组内交换拓印作品,互评"哪件作品的视觉冲击力最强"3. 匿名互评后,推选3件"最具力量作品",作者简述创作思路4. 集体投票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技法奖",获奖作品将在校园公众号展出通过安全易操作的简化技法,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术表现"的物质性,呼应教材"学习建议"中"动手实践"的要求。通过分层任务设计照顾不同能力学生,落实"创意实践"素养,呼应教材"美术的力量在于表达与影响"的核心观点。匿名互评后,推选3件"最具力量作品",作者简述创作思路集体投票选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技法奖",获奖作品将在校园公众号展出课堂练习 基础层(必做)撰写《父亲》观后感(300字),需包含: 作品视觉特征描述(如"皱纹的笔触像刀刻一样") 个人情感共鸣点(如"农民的手让我想起爷爷的辛劳") 提交形式:手写稿,下节课课前交拓展层(选做)创作"家庭记忆"主题速写系列(3幅),记录家人生活中体现"力量"的瞬间(如奶奶缝补衣物的手、爸爸搬运物资的背影),下周五前上传至班级云相册,优秀作品将制作成电子纪念册。"今天我们通过6幅经典作品看到:美术不仅是美的创造,更是历史的见证者、情感的共鸣箱、行动的催化剂。(指向板书思维导图)从彦涵的木刻刀到毕加索的画笔,从徐悲鸿的愚公精神到罗中立的父亲形象,艺术家们用视觉语言书写了人类的苦难与希望。记住:真正的美术力量,永远源于对生命与社会的真诚关怀。"升华提问(1分钟):"课后请思考:如果让你用美术记录今天的校园生活,你会选择什么题材?如何让你的作品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板书 美术的力量——以艺术介入社会 核心作品 分析维度 学生实践区 (配图缩略图) 1.题材与背景 1.木刻练习展示-彦涵《当敌人…》2.构图与符号 2.海报设计草图-徐悲鸿《愚公…》3.社会功能 3.优秀作业范例-毕加索《格尔…》 关键词:抗争 / 纪念 / 希望 / 责任 (注:实际板书左侧贴作品打印图,右侧用磁性黑板贴展示学生即时创作成果)注:本教学设计基于浙美版2024八年级《美术》教材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美术的力量》内容设计,核心作品分析参考教材配套图片及文字说明。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特别节目】“红色印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展:木刻连环画——吹响 - 1.【特别节目】“红色印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主(Av114755687685972,P1).mp4 浙美版2024八年级第五单元第十一课《美术的力量》教学设计.doc 美术的力量——从抗争到希望的视觉史诗.pptx 西班牙现代艺术家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为何如此震撼人心? - 1.西班牙现代艺术家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为何如此震撼人心?(Av540926475,P1).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