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绥化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19世纪英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有三次重要的议会改革: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1885年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性的普选权。对这一时期英国议会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政治变革具有激进性 B.国民实现了平等选举C.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发展 D.议会的核心地位丧失2.《拿破仑法典》第五条规定:“审判员对于其审理的案件,不得用确立一般规则的方法进行判决。”法官所应该做的,被认为仅是把有关的法律条文运用到具体案件中去的机械性工作,不能有任何创造。这说明大陆法系( )A.突出宗教伦理 B.强调以判例为基准C.突出法官地位 D.强调成文法的权威3.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出台了《土地改革法》《惩治贪污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这些举措( )A.为三大改造提供了保障 B.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C.基本解决了人民内部矛盾 D.彰显了依法治国理念4.汉武帝给刺史规定了“六条问事”的督察内容,第一条就是“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其他五条是惩治二千石郡太守的不法行为。同时又明确规定刺史不得越过“六条”之外问事。由此可知,当时的监察制度( )A.推动地方政权规范运作 B.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C.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 D.遭到了豪强地主抵制5.光武帝刘秀加重内朝官尚书台协助决策的作用,重大或机密事务多与尚书台讨论决定,再交付外朝官僚机构之长——三公监督执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光武帝(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打击豪强地主的势力C.致力于加强皇权 D.裁减官吏,节省开支6.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下列主张属于儒家思想的是A.“诸奸除暴,惩贪黜邪” B.“法不阿贵,绳不挠曲”C.“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D.“道之以德,齐之以礼”7.中国古代封建国家中央政府的中枢不断因势演变,下列史实填充正确的是( )A.①尚书台②刺史③四夷馆 B.①大鸿胪②内阁③军机处C.①内阁②军机处③都护府 D.①尚书台②内阁③军机处8.亚伯拉罕·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除了在政治上的成就外,在律师职业上也有享有盛名,他的理念“法律和政府不应只保护少数人的利益,而应保护所有人的利益”。为了追求公平公正,美国采用的措施( )A.法院独立掌握立法权 B.注重保护个人权利C.建立律师制度和陪审团制度 D.强调保护私有财产9.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上院贵族和下院民主三种政治势力博弈与妥协的结果。下图是其结构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首相是国家元首 B.国家的权力中心是首相C.国王是政府首脑 D.内阁全体成员对议会负责10.宋朝统治者赋予路级监司对州县司法活动一定的调控权,通过移牒差官来复审州县的州军翻异案件、巡历中发现的疑案、 百姓越诉案件、中央下发案件等案件。此举意在( )A.健全司法体系 B.杜绝冤假错案C.强化中央权威 D.提高司法质量11.清朝有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12.公民是民主政治的主体和基础。下面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雅典公民大会由本城邦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B.斯巴达的公民大会名义上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罗马共和国公民大会由公民选举的执政官主持D.罗马帝国元老院以陶片放逐法来制约民主敌人13.与商王朝“敬鬼神”的态度截然不同,周初统治者吸取商亡教训,主张“敬天保民”、“敬天法祖”。这一统治思想的变化说明了周初( )A.德治民本思想开始萌生 B.儒学思想产生C.特别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王权脱离神权14.《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15.《十二铜表法》规定妇女无权将财产留给儿子或女儿;公元前169年,法律规定,财产超过十万塞克斯特的富人不能指定女性为继承人;公元前18年,法律规定,有三个孩子的母亲拥有管理财产的权利。由此可知A.歧视女性是罗马法的立法原则B.罗马法对社会发展具有适应性C.女性在家庭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D.维护有产者利益是罗马法的使命16.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个“制”指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中央集权制 D.世袭制17.《唐律疏议》对“医合药不如方”条医师和卖药者的医疗行为作出相应的规制:如患者系亲属尊长,即使罪过轻于过失,也按过失杀伤罪论处;若死亡患者系奴婢,则仅“徒二年减三等杖一百之类”。由此可见,《唐律疏议》( )A.利用家训教训普通百姓 B.体现礼法结合特征C.继承汉魏以来立法经验 D.开创律例合编体例18.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强调科举制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中国传统社会转型19.“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20.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美国每次大选获胜的新总统都倾向于把政府官职通过“配额”的形式,分发给同党成员和亲信。该行为( )A.旨在扩大总统权力 B.完善了政党政治C.容易滋生政治腐败 D.提高了行政效率21.魏孝文帝改革规定,非太祖拓跋珪之子孙,皆不得封王;已封者,王降为公、公降为侯、侯降为伯;后又进一步对主、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俸禄作出更细致、具体的规定。这些规定重在A.促进宗族团结 B.强化中央集权 C.完善官俸制度 D.学习汉化官制22.有学者指出,通过科举制,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得到晋升,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利于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C.实现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D.有效提高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23.战国时期,法律讲究一赏一刑,“不别亲疏,不殊贵贱”。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德刑并用的“常典”过渡到德主刑辅的“治道”逐步有了统治意义上的必要,国家“尊德礼而卑刑罚”,天子“敦德化而薄威刑”,以经义决狱断案也成为国家的最高司法原则。这一演变主要缘于( )A.纲常伦理秩序的形成 B.国家治理模式的调整C.人文主义的不断发展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24.阅读如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国家 立法情况日本 《大宝律令》,分12篇,其篇目、次序与《唐律》一模一样,是日本古代划时代法典。朝鲜 《高丽史·刑法志》记载“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至于刑法,亦采唐律,参酌时宜而用之”。越南 越南古代的《刑书》。《国朝刑律》等都是源于《唐律》。A.日本、朝鲜和越南皆照搬中国《唐律》B.唐朝统治者都非常重视法律的编纂和修订C.《唐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D.《唐律》体系完备,在东亚国家广为传播25.美国1883年文官制度规定,文官一经录用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也不能因党派纷争被罢免,明令禁止文官政治捐款,改变文官对利益集团的依附关系,削弱政治任命官员与利益集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这一规定( )A.打破了分权制衡体制 B.造成了政府开支庞大C.使得两党的竞争剧烈 D.有助于促进政治稳定26.北宋的吕氏乡约是我国最早的成文乡约,俗称“天下第一约”。下表为该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注解。内 容 注 解德业相劝 居家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童仆过失相规 如有犯过,则请约正以义理教诲之;不听教诲者,则劝其自动退出礼俗相交 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遗患难相恤 邻里之间,如有患难之事,虽非约中之人,乡约中亦规定以予以救济由表可知,中国古代乡村治理( )A.侧重对乡民的道德教化 B.旨在弘扬传统儒家思想C.有效维护了社会的治安 D.形成了完善的社会保障27.战国时期,儒家对于“礼”的认识不断丰富,儒家分支之一的稷下儒家认为“礼”是在既定的社会秩序基础上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以及适应于这套等级制度的伦理规范;国家为了维护既定的“礼”,有时必须运用暴力手段强制人们去遵守。这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儒家( )A.受到法治观念影响 B.极力排斥社会阶层流动C.放弃重建礼乐制度 D.重视基层民众伦理教化28.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央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同年秋,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发表演讲称“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民国初年的责任内阁制A.促成民主政治的实现 B.意在限制总统的权力C.借鉴了美国政治体制 D.直接导致了党派纷争29.1804年《拿破仑法典》强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权利是绝对的。1895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非经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1982年《加拿大宪法》规定:“在独立的不偏袒的法庭举行公平的公开审判中,根据法律证明有罪之前,应该推定为无罪。”这可用于说明西方( )A.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 B.注重保障个人的权利C.法院独立地掌握了司法权 D.宪法具有根本法地位30.据统计,2003年以来,中央国家机关新录用的公务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一直保持99%以上,其中硕士毕业生占53%,博士毕业生占4.3%。新录用人员普遍具有专业知识,相当一部分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这说明当今我国( )A.公务员选任强调德才兼备 B.公务员考试录用的范围扩大C.基层干部的晋升通道拓宽 D.着力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二、材料题31.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 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 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3)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原因。32.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材料三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3)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A C D D C D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A B B C B D B C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B B D D D A A B B D31.(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3)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32.(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2)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3)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