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东省日照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考古学者发掘了某史前遗址:面积达2万平方米,出土了70厘米厚的储藏窖穴、干栏式建筑的柱洞、大量陶器和磨制石器,还有大量碳化稻米、稻壳,样品总量达5万多个。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定居聚落已经出现 B.农业和手工业分离C.稻作农业开始确立 D.私有制度已经产生2.关于夏启的继位,史书有不同的记载。《史记》记载:“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这说明( )A.历史评价永远无定论 B.时代变迁决定历史解释C.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 D.文献真实需与遗存验证3.如图是秦朝地方管理制度示意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 )A.废除了宗法制度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完善了官僚体系4.古代有学者称西汉刺史监郡“为百代不易之良法”“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小大相制,内外相维之意也”。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刺史制度( )A.弥补了中央监察缺陷 B.实现了央地关系平衡C.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D.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5.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有曰:“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wán,消耗)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则仁者不繇(随从)也。”司马相如意在表达( )A.对君主过度奢靡的担忧 B.对君主轻徭薄赋的期盼C.对国家军备废弛的不满 D.对社会统一稳定的诉求6.东汉思想家王符描述当时的社会状况时说:“今举俗舍本农,趋商贾,游手为巧,充盈都邑。务本者少,浮食者众,‘商邑翼翼,四方是极’。”据此可知王符主张( )A.农商并重 B.发展工商 C.反对奢靡 D.以农为本7.三国时期,曹操推行屯田制,把流亡的农民和士兵按军事组织编制起来进行耕种,组织生产;诸葛亮派出一千多人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孙权提倡改革生产工具,兴修水利。这些做法( )A.实现了国家局部统一 B.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C.消除了分裂割据势力 D.增强了军事战斗能力8.将下列四幅图代表的历史时期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 ① ② ③ ④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9.南北朝时期,建康、洛阳、长安、大同等城市已出现图书市场,诞生了一种替人抄书的新兴行业。随着图书业快速发展,很多平民百姓、贫寒学子也开始拥有自己的藏书。图书业的发展( )A.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 B.得益于印刷技术的改进C.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交流 D.有利于学校教育的普及10.隋初,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大量的学校……专教授圣哲之书,至开皇中期有了“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的局面。这一做法意在( )A.矫正前朝苛政 B.巩固新生政权C.提升儒学地位 D.革新教育体制11.唐代在朝堂外设置登闻鼓,百姓如有冤屈,不服当地的裁决,可以击鼓鸣冤,越级向皇帝或钦差大臣申诉,有司听到击鼓声便将诉状上奏。这项制度旨在( )A.维护司法公正 B.促进权力集中C.整顿澄清吏治 D.健全法律体系12.唐代以前,观看百戏多是帝王将相、高官显宦的特权,百戏表演多在内廷进行。唐代百戏的观赏者已扩大至平民百姓,百戏的表演场地扩展至寺院庙宇和市井街头。这一变化体现了( )A.社会阶层流动频繁 B.文化平民化的倾向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D.思想观念开放自由13.白居易《秦中吟十首》中有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该诗体现两税法的目的是( )A.杜绝官吏贪腐之风 B.提升政府治理能力C.完善国家赋税制度 D.减轻百姓赋税负担14.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朝出现了一个共同原则,即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宋代朝政“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开明的”。这表明宋代( )A.已形成一定的民主政治制度B.文官政治对皇权有一定制约C.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严重削弱D.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与完善15.宋代统治者认为“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这表明宋代的“养兵”政策旨在( )A.防范分裂割据 B.壮大军事力量C.维护社会稳定 D.扭转边疆战局16.有学者研究指出王安石变法“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该学者认为变法败因是( )A.触犯了统治集团的利益 B.措施实施操之过急C.没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D.严重损害农民利益17.辽道宗称“上世獯鬻(xūn yù)、猃狁(xiǎn yǔn)(先秦北方族称,后称匈奴)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金朝时“城郭宫室,政教号令,一切不异于中国”。这反映此时期( )A.民族政权关系缓和 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C.华夏认同意识增强 D.多种文化相互影响18.相较于多姿多彩、奢华、张狂的唐代服饰,宋朝更推崇古代礼服,强调本色,主张简朴,特别是对妇女服饰要求尤为严格。这一变化反映( )A.程朱理学影响社会观念 B.宋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C.纺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D.民族交融影响服饰变革19.元朝对隋唐时期的大运河进行取直,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如图)。这些变化反映了元朝( )A.长途海运贸易发达 B.全国交通体系完善C.北方边疆军情严峻 D.南北经济差距扩大20.明朝初年,朱元璋动用军队清查户口,清丈土地,制定详细的鱼鳞图册,并颁布了《大明礼制》《大明律》等礼法制度。这些做法旨在( )A.加强社会控制 B.增加财政收入C.缓解阶级矛盾 D.贯彻儒学治国21.《农政全书》是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大型农学著作,内容包括荒政、农事、水利、制造等共计60卷,系统记录前人农业文献成果和自己的农业研究成果,还特别介绍了从传教士那里得知的西方水利技术。该书呈现出的鲜明特点是( )A.实验科学 B.承古萌新 C.流传久远 D.领先世界22.李贽将“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主张“童心即最初一念之本心。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这一主张( )A.体现了个性解放倾向 B.折射了社会剧烈动荡C.顺应了统治阶级需求 D.形成了新的理学体系23.清朝《衢州府志》记载:“(太湖流域)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洪熙、宣德)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成化、弘治)以后……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长途贸易发展 B.农产品的商品化C.小农经济解体 D.工商业市镇兴起24.据清朝钱泳《履园丛话》记载,苏南一带米价,康熙年间从每升7文涨到24文,到乾隆年间再涨到35文。此后“总在廿七八至三十四五文之间为常价矣”。这一现象( )A.源于政府税收政策调整 B.导致白银大量流入C.揭示盛世之下蕴含危机 D.促进社会经济转型25.以下是1716年康熙内务府印制的公开信《康熙帝寄西洋众人谕》汉文部分摘选。据材料可认定的史实有( )我等谨遵旨于康熙四十五年已曾差西洋人龙安国、薄贤士,四十七年差西洋人艾若瑟、陆若瑟、奉旨往西洋去了。至今数年,不但没有信来,所以难辨真假……因此,唯恐书信不通,写此字……凡来的众西洋人,多发与带去。A.中西交往十分密切 B.政府对外政策比较开明C.西方对华文化渗透 D.清内务府主管外交事宜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时期大事年表时间 大事 民役数量604年 隋炀帝即位605年3月 营建洛阳(持续11个月) 每月200万人605年3月 开凿通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606年7月 巡幸江南 40多万人607年8月 修筑长城 100多万人608年1月 开凿永济渠 男女100多万人612-614年 远征高丽 300多万人618年 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材料二 唐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摘编自《贞观政要·辩兴亡》材料三 以下是关于唐太宗理政的部分记言。记言 出处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 《贞观政要》(1)据材料一、二、说明隋亡教训与唐朝治国理念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采取了哪些治国理政的举措?27.某历史兴趣小组以“清朝人口的变化”为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 材料三 我国自汉代始以迄清初,人口数字一直停留在五、六千万之间,这显然是人口不实及人口增长缓慢的缘故。而在地丁合一实施之后,人口数字则急剧增加。自圣祖(康熙)以来,休养生息百有余年,民生其间,自少至老……年丰人乐,无有夭札(遭疫病而早死)疵疠(疾病)……其户口繁庶。中国人民非常喜欢生育,总是尽生活资料允许的范围繁殖后代。盛清时期较为重视民生保障,在仓储建设方面,清代建立了一个以常平仓、社仓和义仓为核心的,常年储粮达数千万石的仓储体系。——摘编自张仁忠《明清简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人口变化的趋势。(2)提取材料二信息,分析其对研究这一主题的作用。(3)概括材料三中影响清朝人口变化的因素。三、综合题28.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某学习小组以“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户数)的变迁时代 北方户数 南方户数 南北对比(南方占%)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965万 111万 10.3唐(天宝元年,742年) 493万 257万 34.3宋(元丰三年,1080年) 459万 830万 64.4——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材料二 唐朝北方开始实行麦粟复种制,两年三熟,南方则出现稻麦复种;(宋朝)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唐朝粮食的基本亩产量约在一石左右(合今每亩51.5千克),高者二石;宋朝多在一石以上,长江流域达到二至三石,甚至有高至六七石者,直到明清原有粮食种类的生产基本没有逾越这一水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材料三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地图册》(纲要上)(1)提取材料一信息,从人口分布变迁的角度对这一主题作出解释。(2)材料二、三为研究这一主题提供了哪些新视角?试简要说明。(3)你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探究。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C D A D B D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D B C B C A D A题号 21 22 23 24 25答案 B A D C B26.(1)联系:隋朝统治者忽视民生、大兴土木,百姓担负的赋役沉重,引发农民起义,最终二世而亡。隋朝灭亡的教训,影响了唐朝的治国理念,促使唐朝采取减轻百姓负担、重视改善民生的政策。(2)举措:实行三省六部制,国家大事的决策要经过群臣集体讨论,善于纳谏;发展农业生产;爱惜民力,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建设、军事行动,减轻百姓的劳役、兵役负担,保障农业生产时间;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见平等友好交往交融,改善民族关系;完善科举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和官员。27.(1)趋势:清朝人口前期和中期快速增长,后期有所减少。(2)作用:为研究清朝前期和中期人口增长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提供了资料。(3)因素:赋税制度的改革,包括“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百姓喜欢生育的观念;国家重视仓储建设和民生保障。28.(1)解释:西汉至北宋南北人口对比逐渐由北多南少转变为北少南多,南北方人口对比的变化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宋代以前,人口主要分布在北方,经济重心也在北方。汉末魏晋时期,唐末五代时期,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南迁,加上北方动乱造成人口减少和南方人口的增殖,南方人口逐渐赶上并在宋朝超过北方。北方人口南迁和南方人口增长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提供了劳动力,推动了南方地区开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2)新视角:材料二表明经济重心南移与先进耕作技术在南方的推广有关;材料三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中心的转移(或者文化中心的转移折射出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3)角度:南北方自然条件对比;统治者的政策;南北方赋税对比;漕运路线变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