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距今约5000年的西藏玛不错遗址的墓葬多为俯身直肢葬,与太湖东部马家浜遗址的部分墓葬习俗相似度较高。这可用于说明( )A.各文明呈独立发展态势 B.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C.两地宗教信仰体系统一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十分显著2.桑弘羊等人曾上奏汉武帝,言及西域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彩)缯,可以易谷食,宜给足不乏”。由此可知,桑弘羊等人的意图是( )A.全面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B.强化对边境军事管控C.借中央调拨保障边地供给 D.以商贸促进边境开发3.新疆喀什莫尔寺考古遗址发掘出大量印有“开元通宝”的钱币和石膏佛像残片,佛像面相丰满圆润,呈现出唐朝艺术风格,其发型又带有犍陀罗文化的特征。据此可知,唐朝( )A.多民族国家统一局面持续巩固B.佛教开始通过西域传入中原C.新疆地区成为中外沟通的桥梁D.对外战争推动了佛教的传入4.下图所示历史事件,客观上( )A.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 B.促使东方开始从属西方C.标志着中华文化圈最终形成 D.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瓦解5.下表是清朝前中期浙江南部某山区民间契约文书中的商品价格记录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当时该地区( )商品类别 被提及的次数(次) 被记录价格的次数(次) 记录价格比例(%)稻谷 2704 349 12.91大米 3596 300 8.34猪肉 1388 120 8.65糖 396 62 15.66盐 188 30 15.96海带 34 13 38.24A.与外部市场存在经济联系 B.白银货币化进程不断推进C.专业化生产推动资本聚集 D.民间的金融信用体系完善6.下图是1901年刊登在《图片报》上的素描画,描绘的是联军委员会在保定府处死3名清朝官员,3名官员分别是没有保护欧洲人的布政使、鼓励和组织义和团运动的满族守卫及统领王占魁。该事件印证了( )A.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腹地B.领事裁判权在实践中形同虚设C.清政府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D.地方权力膨胀削弱了中央权威7.中共领导的左翼文化曾宣传道:“三十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等口号,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这一宣传活动( )A.旨在推动根据地的思想建设工作B.推动了“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破产C.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D.适应了民族战争动员的现实需要8.下图展示了某时期中国革命斗争情况。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覆灭B.基本摧毁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C.打退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D.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9.下面是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的事件( )A.推动生产资料私有向公有转型B.促使社会主义工业化最终确立C.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1978~1993年,央地财政关系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4年“分灶吃饭、各负其责”;1985~1987年“权责结合、自求收支平衡”;1988~1993年“包盈包亏、自行负责”。央地财政关系改革( )A.推动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B.旨在推动产业结构全面调整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启创造环境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1.玻璃是古代西亚的重要发明之一,最早使用玻璃的古代国家很可能是两河流域的米坦尼帝国(公元前1550年~公元前1350年)。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3年~公元前1085年),在(埃及)阿玛尔纳城发现的玻璃制作工坊中出土了大量西亚工艺的玻璃制品。造成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 )A.生产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B.确立了法老专制集权制度C.疆域范围扩展到西亚地区 D.宗教对国家统治影响深远12.12世纪末起,英格兰出现了农民开展仲夏节活动的记录;13世纪威尔特郡的佃农和拉特兰内恩河谷的年轻人有相关庆祝活动;15~16世纪,仲夏节活动多样,包括篝火游戏、宗教祈福、模拟加冕游行等。中世纪英格兰的这些活动( )A.反映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趋势B.折射出公共娱乐与社群治理的冲突C.为研究经济社会与文化提供视角D.印证了新教伦理主导民间节日文化13.1493年,罗马教皇为协调西班牙与葡萄牙就新大陆殖民问题的争端,作出仲裁并划出“教皇子午线”,明确两国势力范围。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时,教皇仅派使节听取会议。这一变化源于当时( )A.欧洲国家主权意识增强 B.欧洲的均势格局被打破C.教会具有强大组织能力 D.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14.有学者依据18世纪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推崇言论,认为当时中国文化在欧洲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另一学者则通过分析同一时期欧洲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录,指出中国文化对欧洲大众的实际影响较为有限。导致两者观点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研究者阶级立场对立 B.史学分析范式的分歧C.时代背景解读的差异 D.所依据史料类型不同15.1914年巴拿马运河竣工后被美国控制,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进行了长期斗争,1977年与美国签署新条约,规定1999年美国交还运河,巴拿马单独行使全部管辖权。美国多次要求修改遭拒,巴拿马最终于1999年收回运河。这一历程( )①是巴拿马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②反映了巴拿马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③受益于美国霸权地位的丧失④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多极化趋势的影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6.某国际学术会议讨论“全球史观下的文明互动”,某学者引用了18世纪欧洲史家的观点:“人类进步的阶梯始于希腊民主、罗马法律,经基督教伦理升华,终由启蒙运动缔造理性世界。”随后,一位亚洲学者反驳:“这种叙事无视了印度数字对科学革命的奠基、中国火药对军事变革的推动,更抹杀了非洲班图人冶铁技术对农业扩散的作用。”这一争论的核心分歧在于( )A.历史解释是否应服务于现实政治B.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程度C.技术创新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D.欧洲中心论与多元文明观的冲突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马铃薯在传入欧洲之初,并不受人们的欢迎,绝大部分欧洲人对它持一种非常不友好的态度。他们甚至认为马铃薯会导致麻风病和不道德;欧洲人以前从未吃过块茎类食物,《圣经》中也没提到过马铃薯;马铃薯来自美洲,在那里它是不开化的、被征服的种族的主要食物。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欧洲的粮食储备,到1815年它已成为整个北欧地区的主粮作物。那时工业革命正改变着英国的农村社会,使数百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新的城市环境中,马铃薯成为首个现代“便利食品”。——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的研究》材料二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告诉)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碗确之地遍行栽播。——摘自陈世元《金薯传习录》材料三 万历庚辰(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藩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摘自《凤冈陈氏族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对马铃薯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则材料记载的异同。指出若要验证某一种说法还需搜集哪些史料。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展示了中国传统神话元素在现代科技命名中的创造性转化情况。现代科技项目 古代文化溯源 精神内涵 文献出处“鸿蒙”操作系统 《庄子》“元气未分”说 开辟自主创新之路 《庄子·在宥》“鲲鹏”运输机 《逍遥游》“水击三千里” 海空一体化的战略投射能力 《庄子·逍遥游》“嫦娥”探月工程 奔月神话与《淮南子》 实现地月空间开发的千年夙愿 《淮南子·览冥训》“蛟龙”深潜器 《山海经》“龙蛇之属” 突破深海极限的科技勇气 《山海经·海外西经》“天眼”射电望远镜 《天问》“日月安属”之问 解答古人宇宙认知的终极追问 《楚辞·天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七星是古天文学中的方向指引象征 实现全球化精准定位与自主可控的科技抱负 《史记·天官书》——摘编自蔡雨坤《建构论视角下中国科技成果命名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研究》根据材料,任选一个或多个现代科技项目的命名案例,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以“中华优秀传统神话元素与科技创新”为主题,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观点突出,史论结合,逻辑清晰)三、综合题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近代早期,随着新航路开辟,欧洲列强争夺海洋控制权的冲突频频发生。西班牙和葡萄牙意欲独占新世界的海洋,遭到其他国家的极力反对。文艺复兴所带来的自然法与国际法研究的热潮,以及主权理论的产生,推动了欧洲知识界的整体进步,国际法学说与主权理论关于各国在陆地上的主权和纠纷的论断逐渐迁移到涉及海洋的相关法理与实践问题当中。——摘编自柴彬常仕欣《17世纪英国与荷兰的国际海洋秩序观之争》材料二 从19世纪开始,西方列强海洋争夺的中心逐渐向东方扩展。至20世纪初,由西向东的扩展已经非常明显。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一战结束以后,英国和德国海军的没落,以及美海军的日益崛起。一战结束后,美海军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即东方正在崛起一支可以与之抗衡的海上力量——日本,所以这个时候美海军开始实施两洋部署、两洋均衡的策略。尽管在二战中美国实行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安排,但是在战略决战时实际上是在太平洋方向展开的。太平洋已经成为此时海洋大国进行战略竞争的主要区域,这也代表着海洋大国的海权争夺已经从大西洋时代进入太平洋时代。——摘编自王雪慧杨丽娟《百年来世界海权的变迁特征及未来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国际海洋秩序观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以来海洋大国对海权争夺的演变趋势的影响。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的主要土地政策(部分)重大举措 主要影响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七亿亩土地。1982年,党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许多地方一年即见成效,粮食产量明显提高。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 “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为新时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在根据地实施的举措,并说明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实行的土地政策取得成功的认识。参考答案1.B2.D3.C4.A5.A6.C7.D8.B9.A10.D11.C12.C13.A14.D15.B16.D17.(1)变化:从误会排斥到种植推广,从不友好到接受。原因:发现马铃薯易种植、产量高;战争影响;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科学技术发展。(2)不同:材料二记载由福建人陈振龙由吕宋(菲律宾)传入。材料三记载为广东东莞陈益经安南(越南)传入。(实际上最早是明朝时期由印度、缅甸传入中国云南)。相同:明万历年间因海外贸易经东南亚传入。史料:官方文献、私人著述、实物与考古资料、域外史料等。18.示例论题:“嫦娥”探月工程的命名实现了千年奔月神话的现代转化,彰显科技与文化的双重突破。论述:《淮南子》记载的嫦娥奔月神话,寄托了古人对月球的浪漫想象与探索渴望。现代“嫦娥”探月工程以神话命名,既延续了中华民族“飞天揽月”的文化基因,又将神话中的“月宫”转化为现实的地月探测技术。从“玉兔”月球车到“鹊桥”中继星,命名体系构建起传统神话与现代科技的对话。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更通过科技实践完成了“千年夙愿”的时代创新,展现了中国航天事业在自主探索中的文化自信。综上所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利于民族复兴与科技创新的双重叙事。19.(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的加剧;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国际法学说与主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说明:太平洋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核心区域;传统海上强国英、德等衰落,美、日等新兴海洋强国争夺激烈;改变了传统国际力量格局,影响了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塑;海权争夺引发地区冲突与全球性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客观上促进了全球海洋资源的探索与利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20.(1)举措: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意义:赢得农民拥护,巩固工农联盟,支援革命战争;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根据地建设;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认识:制定任何政策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定要符合本国国情;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切实保护人民利益。(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