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第1课时 水系与水文 下图为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B)A.西北地区的河流均为内流河B.越往北,河流的结冰期越长C.①珠江水量最大、汛期最长D.⑤塔里木河地处非季风区,含沙量最大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汛期按照长短排列,正确的是(D)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 D.①>②>③>④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距今200万~20万年前,青海湖形成并与黄河水系相通,13万年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青海湖演变成今天的样态。近年来,青海湖的水位不断上升,有人认为500年后青海湖或有可能再次流入黄河,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下图为青海湖周边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200万~20万年前,青海湖属于(C)A.大洋区 B.内流区C.淡水湖 D.咸水湖4.青海湖位于我国(A)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C.准噶尔盆地 D.内蒙古高原5.近年来青海湖水位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有(D)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跨流域调水 ③地壳强烈上升 ④大气降水增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跨学科·语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些关于河流的诗词标注在地图上对应的位置,得到了一张“诗词水文地图”。读下图,完成6~8题。6.我国河流具有“三万里河东入海”景象的主要原因是(D)A.纬度高低不同 B.季风气候影响C.海陆位置不同 D.地势西高东低7.《念奴娇·昆仑》中写到“夏日消溶,江河横溢”。“江河横溢”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D)A.大气降水 B.湖泊水C.地下水 D.高山冰雪融水8.乘船能够“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主要影响因素是(D)A.风力强劲 B.江面开阔C.河道笔直 D.地势变化9.(关注时事 思维推演)2024年3月30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降雨天气,使鄱阳湖水位连续几日涨幅均超过0.5米,往日裸露的滩涂和岸边水草已被湖水淹没。下图为鄱阳湖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线索一:鄱阳湖的生态效益(1)鄱阳湖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列举其一条生态效益: 涵养水源,蓄洪抗旱,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任答一点即可) 。 线索二:鄱阳湖水位上涨(2)鄱阳湖水位快速上涨,试分析其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参考答案:有利影响:有利于为湖区周边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提升渔业资源繁殖能力以及湖区通行能力;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增加水鸟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改善湿地质量,增加湿地面积,有效调节当地气候;等等。不利影响:可能引发洪涝灾害。线索三:候鸟来鄱阳湖越冬 某文中写道:“2023年10月底,经过万里跋涉,我与大批候鸟群终于抵达了鄱阳湖畔的上饶市余干县康山垦殖场……水草丰茂,螺蚌满滩,这里有千亩美味的‘候鸟食堂’,也有守护候鸟安全的‘卫士’,还有救助站随时提供‘医疗服务’……”(3)每年秋冬时节有大批候鸟来鄱阳湖越冬,试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气候温暖,适宜候鸟过冬;水草丰茂,螺蚌满滩,候鸟食物丰富;人类对候鸟的关爱及安全守护;等等。我的建言献策(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实践中保护环境。请你为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参考答案:建立候鸟和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湖(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废水排放,治理水污染;等等。第2课时 长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之歌》气势恢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歌词中“雪山”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A)A.青海 B.四川C.湖南 D.江苏2.长江注入(C)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2024长沙中考)长江经济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读图,完成3~5题。3.长江保持水土功能最强的河段是(A)A.上游 B.中游C.下游 D.河口4.长江中游地区调蓄水量功能最强,主要是因为该河段(C)A.河道变宽 B.港口密布C.湖泊众多 D.“地上悬河”5.若长江上游的生物栖息地功能下降,直接引发的突出生态问题是(D)A.土壤污染 B.水体污染C.旱涝灾害 D.物种锐减6.[同饮一江水 共护母亲河]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图甲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图乙为长江流域气候资料图。甲乙[绘江形](1)长江发源于 唐古拉 山脉 各拉丹冬 峰,从源头到入海口形状可以描述为“V+W”,是我国第一长河。 [品江水](2) 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为 宜昌 (填城市),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被称为“ 黄金水道 ”。 请从流量、结冰期两方面分析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参考答案:主要流经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河流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传江脉](3)对长江全流域的治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请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拟写一条宣传语。参考答案:保护江水清澈,共享生态繁荣。7.2024年长江流域出现极其剧烈的“涝旱急转”。图甲示意长江中游河段,图乙示意武汉气候资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汹涌洪水] 历史上,每当进入夏季,长江中游地区洪涝频发,防汛抗洪压力极大。2024年4—7月,长江干流发生多次洪水。(1)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洪涝频发的原因,并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支流 ,② 曲折 ,③ 慢 ,④ 水土流失严重 ,⑤ 缩小 , [干旱见底] 2024年8月15日18时,长江武汉段水位仅17.22米,创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低。进入10月,长江武汉段多处水域甚至“见底”,行人可随意行走于河床之上。(2)分析2024年8—10月长江武汉段水位异常偏低的气候原因。参考答案:2024年8—10月长江流域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少,降水补给河流的水量大幅减少;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蒸发旺盛,导致河流水量损失较大。(3)举例说明此次长江“见底”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参考答案:水位过低导致航道变浅,船舶通航能力受限;河流流量减少,水电站的发电量下降,影响电力供应;农业灌溉困难;部分依赖长江水作为工业用水的企业,可能因供水不足而被迫减产甚至停产;水域面积缩小,影响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产业。[科学调度] 面对极端的“涝旱急转”,三峡等长江上游水库群通过对江水的科学调控,有效地缓解了长江流域的旱涝灾害。(4)说明三峡水库在本次“涝旱急转”中调控江水的过程。参考答案:洪涝阶段:在洪水来临前,降低水位,腾出库容;当洪水来临时,拦截洪水,削减洪峰流量。干旱阶段:增加出库流量,向下游补水,通过调节出库流量,提高长江中下游的水位。第3课时 黄河 下图为黄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C)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下列关于黄河干流④河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A.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B.河阔水深,利于航行C.水大流急,水能丰富D.河道弯曲,形成“九曲回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其含沙量巨大,河水挟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形成了“黄龙入海”的景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黄龙入海”的景观最为壮观的季节是(B)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下列人类活动会对“黄龙入海”现象起到减弱作用的是(B)A.上游水能开发 B.中游植树种草C.小浪底调水调沙 D.下游加固堤坝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各河段也存在“病症”。读图,完成5~6题。5.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搭配正确的是(C)A.“大量脱发”—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C.“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在下游修筑梯田6.图中梯级水电站开发的有利条件是(D)A.水量大,水流平缓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C.地处北方地区,蒸发旺盛D.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悠悠黄河,孕育华夏。保障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让其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我们共同的期盼。黄河从山东入海,为山东的发展提供了无尽动力。图甲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乙为黄河干流年平均径流量变化示意图。甲乙(1)A、B两处河段,适合修建水电站的是 A 。分析该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河流水量较大 。 (2)黄河在其流程中出现了两次大“缩水”的河段,水量都明显减少。请分析第一次大“缩水”的原因。参考答案:注入的支流较少,蒸发量大,农业用水量大。(3)两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上千次,经历多次改道。时至今日,下游仍存在洪水风险。要想实现黄河山东段的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加强中游河段的水土保持;下游加固大堤,疏通河道;等等。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识大河,悟发展,黄河安澜。某纪录片从大河之“魂”、大河之“安”、大河之“绿”、大河之“兴”四个方面全景式展现新时代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全貌。下图为黄河流域图(图甲)。甲主题一:大河之“魂”(1)追寻万里巨川诞生的庄严与浩大,追溯黄河之“魂”,可以知道: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华北 平原,注入我国的内海——渤海。 (2)追寻着万里黄河大治的盛世长卷,读取中国历史“大一统”形成的渊源。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主要分布于(D)A.上游 B.下游 C.中上游 D.中下游主题二:大河之“安” 小李同学在看纪录片时,深深体会到黄河之“安”的重要意义。回顾地理课上学过的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图乙),结合纪录片,绘制了“地上河”形成的思维导图(图丙)。乙丙(3)将下列备选选项填在横线上,完成思维导图。备选选项:流速变缓 地势平坦 泥沙淤积 夏季多暴雨① 夏季多暴雨 ,② 地势平坦 ,③ 流速变缓 ,④ 泥沙淤积 。 主题三:大河之“绿”与“兴” 关于黄河之“绿”、黄河之“兴”,小李在纪录片中看到这样一段话:高西沟,一座隐没于黄土高原中的村庄,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经过6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让40座秃山和20条干沟变成了青山绿水、滢滢碧潭。高西沟从最初田、林、草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到今天的三分林、两分草、一分田的“三二一”模式,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探索的模式。今天的高西沟远山近水森林山,近山阳坡花果园,平地淤积米粮川,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在不断增加。(4)列举高西沟将秃山、干沟变成青山绿水的主要措施。(至少一点)参考答案: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打坝淤地。(任答一点)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第1课时 水系与水文 下图为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我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的河流均为内流河B.越往北,河流的结冰期越长C.①珠江水量最大、汛期最长D.⑤塔里木河地处非季风区,含沙量最大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河流汛期按照长短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C.④>③>②>① D.①>②>③>④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距今200万~20万年前,青海湖形成并与黄河水系相通,13万年前,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青海湖演变成今天的样态。近年来,青海湖的水位不断上升,有人认为500年后青海湖或有可能再次流入黄河,成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下图为青海湖周边地理环境示意图。据此完成3~5题。3.200万~20万年前,青海湖属于( )A.大洋区 B.内流区C.淡水湖 D.咸水湖4.青海湖位于我国( )A.第一级阶梯 B.第二级阶梯C.准噶尔盆地 D.内蒙古高原5.近年来青海湖水位不断上升,其主要原因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跨流域调水 ③地壳强烈上升 ④大气降水增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跨学科·语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一些关于河流的诗词标注在地图上对应的位置,得到了一张“诗词水文地图”。读下图,完成6~8题。6.我国河流具有“三万里河东入海”景象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低不同 B.季风气候影响C.海陆位置不同 D.地势西高东低7.《念奴娇·昆仑》中写到“夏日消溶,江河横溢”。“江河横溢”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 )A.大气降水 B.湖泊水C.地下水 D.高山冰雪融水8.乘船能够“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风力强劲 B.江面开阔C.河道笔直 D.地势变化9.(关注时事 思维推演)2024年3月30日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降雨天气,使鄱阳湖水位连续几日涨幅均超过0.5米,往日裸露的滩涂和岸边水草已被湖水淹没。下图为鄱阳湖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线索一:鄱阳湖的生态效益(1)鄱阳湖是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试列举其一条生态效益: 。 线索二:鄱阳湖水位上涨(2)鄱阳湖水位快速上涨,试分析其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线索三:候鸟来鄱阳湖越冬 某文中写道:“2023年10月底,经过万里跋涉,我与大批候鸟群终于抵达了鄱阳湖畔的上饶市余干县康山垦殖场……水草丰茂,螺蚌满滩,这里有千亩美味的‘候鸟食堂’,也有守护候鸟安全的‘卫士’,还有救助站随时提供‘医疗服务’……”(3)每年秋冬时节有大批候鸟来鄱阳湖越冬,试分析其原因。我的建言献策(4)作为中学生,我们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实践中保护环境。请你为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两条合理建议。第2课时 长江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之歌》气势恢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歌词中“雪山”所在的省级行政区是( )A.青海 B.四川C.湖南 D.江苏2.长江注入( )A.渤海 B.黄海 C.东海 D.南海 (2024长沙中考)长江经济带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读图,完成3~5题。3.长江保持水土功能最强的河段是( )A.上游 B.中游C.下游 D.河口4.长江中游地区调蓄水量功能最强,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A.河道变宽 B.港口密布C.湖泊众多 D.“地上悬河”5.若长江上游的生物栖息地功能下降,直接引发的突出生态问题是( )A.土壤污染 B.水体污染C.旱涝灾害 D.物种锐减6.[同饮一江水 共护母亲河]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图甲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图乙为长江流域气候资料图。甲乙[绘江形](1)长江发源于 山脉 峰,从源头到入海口形状可以描述为“V+W”,是我国第一长河。 [品江水](2) 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分界点为 (填城市),宜宾以下河段四季通航,被称为“ ”。 请从流量、结冰期两方面分析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原因。 [传江脉](3)对长江全流域的治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请从“生态保护”的角度,为长江流域的发展拟写一条宣传语。7.2024年长江流域出现极其剧烈的“涝旱急转”。图甲示意长江中游河段,图乙示意武汉气候资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甲乙[汹涌洪水] 历史上,每当进入夏季,长江中游地区洪涝频发,防汛抗洪压力极大。2024年4—7月,长江干流发生多次洪水。(1)分析长江中游地区洪涝频发的原因,并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① ,② ,③ ,④ ,⑤ , [干旱见底] 2024年8月15日18时,长江武汉段水位仅17.22米,创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历史同期最低。进入10月,长江武汉段多处水域甚至“见底”,行人可随意行走于河床之上。(2)分析2024年8—10月长江武汉段水位异常偏低的气候原因。(3)举例说明此次长江“见底”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科学调度] 面对极端的“涝旱急转”,三峡等长江上游水库群通过对江水的科学调控,有效地缓解了长江流域的旱涝灾害。(4)说明三峡水库在本次“涝旱急转”中调控江水的过程。第3课时 黄河 下图为黄河水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黄河容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2.下列关于黄河干流④河段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B.河阔水深,利于航行C.水大流急,水能丰富D.河道弯曲,形成“九曲回肠”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因其含沙量巨大,河水挟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形成了“黄龙入海”的景观。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3.“黄龙入海”的景观最为壮观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4.下列人类活动会对“黄龙入海”现象起到减弱作用的是( )A.上游水能开发 B.中游植树种草C.小浪底调水调沙 D.下游加固堤坝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黄河各河段也存在“病症”。读图,完成5~6题。5.黄河各河段的“病症”、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搭配正确的是( )A.“大量脱发”—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B.“动脉阻塞”—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C.“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D.“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在下游修筑梯田6.图中梯级水电站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A.水量大,水流平缓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C.地处北方地区,蒸发旺盛D.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悠悠黄河,孕育华夏。保障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让其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是我们共同的期盼。黄河从山东入海,为山东的发展提供了无尽动力。图甲为黄河流域示意图,图乙为黄河干流年平均径流量变化示意图。甲乙(1)A、B两处河段,适合修建水电站的是 。分析该处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 (2)黄河在其流程中出现了两次大“缩水”的河段,水量都明显减少。请分析第一次大“缩水”的原因。(3)两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上千次,经历多次改道。时至今日,下游仍存在洪水风险。要想实现黄河山东段的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措施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识大河,悟发展,黄河安澜。某纪录片从大河之“魂”、大河之“安”、大河之“绿”、大河之“兴”四个方面全景式展现新时代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全貌。下图为黄河流域图(图甲)。甲主题一:大河之“魂”(1)追寻万里巨川诞生的庄严与浩大,追溯黄河之“魂”,可以知道: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平原,注入我国的内海——渤海。 (2)追寻着万里黄河大治的盛世长卷,读取中国历史“大一统”形成的渊源。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主要分布于( )A.上游 B.下游 C.中上游 D.中下游主题二:大河之“安” 小李同学在看纪录片时,深深体会到黄河之“安”的重要意义。回顾地理课上学过的黄河下游“地上河”示意图(图乙),结合纪录片,绘制了“地上河”形成的思维导图(图丙)。乙丙(3)将下列备选选项填在横线上,完成思维导图。备选选项:流速变缓 地势平坦 泥沙淤积 夏季多暴雨① ,② ,③ ,④ 。 主题三:大河之“绿”与“兴” 关于黄河之“绿”、黄河之“兴”,小李在纪录片中看到这样一段话:高西沟,一座隐没于黄土高原中的村庄,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经过60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让40座秃山和20条干沟变成了青山绿水、滢滢碧潭。高西沟从最初田、林、草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到今天的三分林、两分草、一分田的“三二一”模式,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探索的模式。今天的高西沟远山近水森林山,近山阳坡花果园,平地淤积米粮川,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村民收入在不断增加。(4)列举高西沟将秃山、干沟变成青山绿水的主要措施。(至少一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 河流与湖泊 - 学生版.docx 2.3 河流与湖泊.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