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邕衡教育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邕衡教育名校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7
邕衡教育·名校联盟
广西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
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
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民众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和民众其他的生活手段、诉求融为一体,并非单纯的创作和审
美过程。民间文学是文学,但又确实溢出了文学。自古以来,民间文学是民众进行生产和娱乐的基本方式,
其表演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民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和抗争,以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相伴,有充分
的现实基础和意义,可谓之“民间文学生活”。
民间文学又称“口头文学”。美国著名学者休斯顿·史密斯认为:“熟悉的话题可以通过新鲜的措辞而重
新赋予生气。节奏可以引进来,配合以抑扬、顿挫、重音,直到说话近乎吟诵,讲故事演变成了一种高深
的艺术。”在日常交流时,一句通常的话语一旦“近乎吟诵”,并产生了感染力,引起在场者的共鸣,其文
学性便油然而生。
鲁迅有一段话引迷极为广泛:“我们的祖先,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才渐渐练出复杂的
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
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杭育杭育派”
常作为文学起源于劳动的依据。鲁迅的文学立场显然是作家文学的,以为“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才是
文学。
鲁迅这类作家的文学观一直得到民间文学界的热烈响应,以为停留于口头上的“杭育杭育”不是文学,
更无以成“派”。于是,一提及民间文学,人们就会列举许多文本,诸如《白蛇传火鲁班的传说人狼外婆
的故事》等,并用书名号将文本的名称标识出来。在呈现样式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没有区别。而且,
一旦采风记录下来,这一文本便成为经典,被学者反复引用,那些口耳相传的处于生活形态的民间文学反
而陷入被遗弃的境地。
“杭育杭育”只是象声词,并无实际内容,但从“大家抬木头”的语境中爆发出来,便充满文学的情愫。
在生活世界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民众在从事民间文学活动时,并不把它当作艺术创作来对待,民间文
学创作常常是伴随着生产或其他活动一道进行的。
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只有摆脱文本的束缚,才能进入民间文学的生活世界。文本植根于表
演语境,两者本为一体,失去表演语境,文本就可能难以被正确理解。表演者和观众共同完成文本的生产,
广西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语文)第1页共8页■
门邕衡教育·名校联盟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广西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
语文
8.(6分)
15.CA][B][C]CD]
答题卡
16.(6分)
姓名
准考证号
学校
C0][0]C01C0]C0][0]C01C0][01[0]
c1C1c1C1C1C1C1c1[1c1
班级
[2][2][2][2
[27
[2][2][2
J3L3JL33
[4][4][4][4][4][4][4][4][4][4
[5][5][5][5][5][5][51[5][5][5]
贴条形码区
[6][6]6][6][6][6]〔6][6][6][6
正面朝上,切勿贴出虚线方框
c71[7]r71t7]c71C7]C71[7t7]t7
9.(6分)
17.(6分)

的黑色迹
上指定位置将身的
名、
2洗择题作
清笔除修时用皮擦
净:若在容卡上作离,免用笔作答
确定无误后再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其他部分作答用直径0.5毫米的黑
(1)

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规定区域内,不婴超过黑框,否则答案无效。
不要折登,不要并我。
(2)
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
缺考标记
由监考人员用2B铅笔填涂。
填涂
山区O
(3)
(考生禁填)
样例
18.(4分)
1.[A][B][C][D:
10.A回@回国回@回
序号
修改为
2.[A][B][C][D]
11.[A][B]CC]CD]
3.[A]B][CD]
12.[A][B][C]CD]
序号
修改为
4.(4分)
13.
19.[AB][C]D]
20.[A1B)[C]D
(1)(4分)】
21.(5分)】
5.(6分)
(2)(4分)
22.(3分)
14.(3分)

6.LA][B][C][D]
7.[A]CB][C]CD]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广西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语文)第1页共2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3.作文(60分)
请在各趣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趣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广西2026届高三年级秋季学期9月份联合调研测试(语文)第2页共2页9月语文参 考 答 案
1.A【解析】B.“只有摆脱文本的束缚,其内涵才能被正确理解”错,原文表述为“文本与表演语境为一体,
文本才可能被正确理解”。C.“这表明民间文学创作者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就越高”说法
过于绝对,生活阅历丰富能积累素材,但作品文学价值还受多种因素影响,推断不合理。D.“在日常交流中
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错误,张冠李戴。“成为民间故事的有机部分”指的是五句子歌。
2.B【解析】B.原文引用“杭育杭育派”的例子,是为了引出并批判鲁迅等作家“必须用记号留存下来才是
文学”的文本中心论 ,这个观点恰恰否定了纯口头形式的文学价值。选项将其理解为对“口头文学”的证
明,与作者的批判意图完全相反。
3.D【解析】材料一的观点主要是民间文学具有浓厚的生活属性,其创作和传播过程是特定场域中发生的言
语和情感的交流行为,交流的生活世界是民间文学存在的唯一场域。
A.是作家文学描写,不属于民间文学。
B.是文人创作的戏曲剧本,并没有生活交流。
C.是文本整理,没有体现民间文学的生活属性和交流行为。
D.婚礼现场的即兴改编具有群体性,交流性等,符合民间生活特点。
4.①民间文学依赖于表演语境(1 分),文本脱离具体情境会减弱其艺术感染力(1 分);
②民间文学的核心是“交流”而非“故事本身”(1 分),文本无法完全还原现场交流的情感互动。(1 分)。
5. ①叙事形式体现了诗学风格,有文学味。(1 分)故事用押韵诗文对答形式构成主干,推动故事发展,塑 造人物形象。(1 分)
②幽默,富有诙谐感。(1 分)“几时就去讨米去了”等语言诙谐幽默,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 人笑有所思。(1 分)
③故事源于生活,贴近生活。(1 分)叫花子针对先生诗句中脱离生活实际的表述进行修正,着重表现了民 间文学的生活性。(1 分)
6. A【解析】B项邵秉义对儿子卖罗盘行为“最后释然”说法有误,从原文“不过这种傻事照他看来,是任
何时候都不该干的”可以看出邵秉义并未释然。C项“这样写是意在体现他生活的勤俭节约”说法有误,邵
秉义拿出的赎金有各种面额的钱,体现的是他为赎回罗盘想尽办法凑钱,强调他对赎回罗盘的重视,不是意
在体现日常生活的勤俭节约。D项“暗示了他性格中的一丝狡黠”属于曲解。邵秉义这样说,目的是为了保
护儿子的自尊心,让儿子以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或是遇到了好人降价,从而能够没有心理负担地“自己给捡
起来”脸面。这体现的是他深沉的父爱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
7.D【解析】程诺的调侃是对“不必过度纠结罗盘‘重要与否’的表象,而应看重传承本质”的轻松表达,
第二次大笑是三人对“传承重在精神与态度”的通透认知,而非“‘传承难续’的担忧”。
8.① 坚守传统,珍视传承。 罗盘是家族信物,当儿子为生计所迫卖掉它时,邵秉义认为这是“任何时候都
不该干的”傻事,并倾尽所有也要亲自将其“赎回”。②质朴谦卑。听完程诺的更正,邵秉义对自己的言辞
不当表示抱歉,语言“谦卑”。③坚守原则。当周海阔表示可以宽限或免除费用时,他“坚决不答应”,宁
可“罗盘就不要了”,也不愿损伤自己的尊严,占别人的便宜。(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如有其他答
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
9.观点一: 我不同意这种看法。①从情节上看,“记事本”的故事是连接两个家族、化解买卖僵局的桥梁。
它让周海阔的行为动机(从商人到同道)变得合理可信,是推动情节走向温情结局的核心环节。②从人物塑
造看, 这个故事让周海阔的形象立体起来,使他从一个普通的商人形象升华为一个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的“运河后人”。③从主题呈现看, 单有“罗盘”,传承主题略显单薄;加入“记事本”,形成了物质传
承与精神传承的对照与互补,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小说关于“家风与传承”的主题内涵。(每点2分,答出3
点即可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观点二: 我同意这种看法。①叙事上显得突兀,冲淡了紧张感。 在“赎罗盘”的核心冲突达到顶点时,插
入大段回忆,打断了情节的连贯性,削弱了故事本应有的情感张力。②情节上显得刻意,缺乏内在逻辑。
两个信物关联微弱,仅靠巧合促成和解,使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偶然,而非情节的自然发展。③主题上回避了
现实矛盾,削弱了作品力量。 小说用一个理想化的温情故事,绕开了传统尊严与生存困境的艰难博弈,用
人情奇遇掩盖了现实的尖锐性,使得结局虽暖,但深度不足。(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6分,如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 CEF【解析】翻译: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
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人之谓尧贤者”,“者”在此处表停顿,在C处断开;“以”
引出原因,“其让天下于许由”是原因内容,后紧跟下一句的主语“许由”,应在E处断开;“许由”作主
语,“不受”作谓语,表述意思完整,应在F处断开;后面不断。
11.B【解析】A.正确。给予,馈赠/遗留,剩下。句意:子之因此赠给苏代一百镒黄金。/承接已有的基业,
沿袭前代遗留下来的策略。B.不正确。反而/考虑。句意:燕王子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而成为了臣子,
国家政务都由子之裁决。/做大事不必考虑细枝末节。C.正确。句意: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已经攻克敌军,
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D.正确。介词/连词。句意:如今齐国用像燕国那样不义的身份去讨伐燕国。/写了《
师说》来赠给他。
12.C【解析】“燕国将军市被战死殉国”错误。根据原文“将军市被及百姓反攻太子平,将军市被死,以
徇”可知,将军市被背叛太子平,战死后被示众,并非殉国。另外,将军市被并非在与齐军交战时战死。
13.(1)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池,只有聊、莒和即墨三处,其余都归属于燕国。(“齐城之不下者”,定
语后置;“下” 被攻下;“属” ,归属;以上三处每处译对得 1 分,句意 1 分。)
(2)不知道他有这种私心却直接回答他,没有省悟他话中的含意,这是不懂得言辞的表现。(“径”,直
接;“省” ,省悟,领悟;“是……也” ,判断句;以上三处每处译对得1分,句意1分。)
14.不矛盾。(1分)①材料一中孟子认为伐燕时机正当时。(1分)②材料二中孟子认为伐燕行动必须由“
天吏”执行,齐不具有这一资格。(1分)
【解析】材料一中,孟子认为伐燕“不可失也”,是因为当时燕国内乱,“国大乱,百姓恫恐”“因搆难数
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此时讨伐燕国,正处于类似周文王、周武王伐纣的有利时机,因此
认为时机恰当。 材料二中,孟子否定“劝齐伐燕”,是因为他认为“为天吏则可以伐之”,即讨伐燕国的
行动必须由“天吏”执行。而齐国本身与燕国一样并非“天吏”,“今以燕伐燕”,齐国不具备讨伐燕国的
2
资格。因此不矛盾。
参考译文 :
材料一:
燕王哙即位以后,齐国人杀掉了苏秦。苏秦在燕国的时候,和国相子之结成了儿女亲家,苏代也和子之
交往密切。等到苏秦死后,齐宣王又任用了苏代。燕哙三年,燕国联合楚国及韩、赵、魏三国去攻打秦国,
没有取胜就回国了。当时子之做燕国的国相,位尊权重,主决国家大事。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臣出使到燕国,
燕王问他说:“齐王这个人怎么样 ”苏代回答说:“肯定不能称霸。”燕王问:“为什么呢 ”回答说:
“不信任他的大臣。”苏代是想用这些话刺激燕王,使他尊重子之。于是燕王十分信任子之。子之因此赠给
苏代一百镒黄金,任凭他使用。鹿毛寿对燕王说:“您不如把国家让给国相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贤
圣,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有了让天下的美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失去天下。如果
现在您把国家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这就表明您和尧有同样的高尚品德。”燕王于是把国家托付给
了子之,子之的地位就更加尊贵起来。子之面向南坐,行使君王的权力,燕王子哙年老,不再处理政务,反
而成为了臣子,国家政务都由子之裁决。子之当国三年,燕国大乱,百官人人恐惧。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谋划,
准备攻打子之。太子平于是邀集同党聚合徒众,将军市被包围了王宫,攻打子之,没有攻克。将军市被和百
官又反过来攻打太子平。结果将军市被战死,尸体被示众。这样,国内造成了几个月的祸乱。死去了好几万
人,民众非常恐惧,百官离心离德。孟轲对齐王说:“现在去讨伐燕国,这正是周文王、武王伐纣那样的好
时机,千万不能失掉啊。齐王于是命令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并且连同北方边境的士卒,一起讨伐燕国。燕
国的士兵不迎战,城门也不关闭,燕君哙死,齐军大胜。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这就是燕昭王。二十八年
(前 284),燕国与秦、楚及赵、魏、韩等国共同谋划,发兵征讨齐国。齐军战败。燕军单独追击败逃的齐
军,攻入齐都临淄。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池,只有聊、莒和即墨三处,其余都归属于燕国。
材料二:
沈同以他的私交问孟子:“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该把燕国让给人,子之也不该
从子哙手中接受燕国。要是有这样的人,你喜欢他,不告诉国君,而私自把自己的爵位和俸禄给了他,而这
人,也没有君王的命令就私自从你手中接受了爵位和俸禄,这样可以吗 现在子哙把王位让给子之跟这有什
么差别呢 ”齐国讨伐燕国,有人问孟子:“听说你曾鼓动齐国讨伐燕国,有这事吗 ”孟子说:“没有。是
沈同问:‘燕国可以讨伐吗 ’我回答说:‘可以。’他认同就去讨伐了燕国。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讨
伐它 ’我就会回答说:‘只有奉行天命的周天子才能讨伐它。’就像现在有个杀人犯,有人问他:‘犯人
可以杀吗 ’那他将会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他呢 ’那就应该回答说:只有法官才可以杀
他。如今齐国用像燕国那样不义的身份去讨伐燕国,我为什么要去鼓动它呢 ”
有人问孟子鼓动齐王讨伐燕国的事情,不确实是这样吗 沈同问“燕国可以讨伐吗”。这是挟带私心想
使自己的国家去讨伐燕国。既然知道他的意图以讨伐燕国为满足,就应该说:“燕国即使可以讨伐,也必须
是奉天命的周天子才能够去讨伐它。”这样沈同的意图就会断绝,那么也就没有讨伐燕国的计划了。不知道
他有这种私心却直接回答他,没有省悟他话中的含意,这是不得言辞的表现。
15. C【解析】 白诗颈联 “龙门即拟为游客,金谷先凭作主人” 是想象友人赴洛阳后 “雅游” 的闲适场
景,但刘诗颈联 “衙门晓辟分天仗,宾幕初开辟省郎” 是想象友人到任后 “开启官署、选拔属官” 的政
3
务场景,核心是 “履职” 而非 “闲适”。
16.①白诗侧重于祝福友人享受洛阳清幽闲适的生活。诗人用“多水竹”“少风尘”“花处处”描绘洛阳的
清幽宜居,再用“龙门”“金谷”游览圣地和“歌酒家家”的热闹表现生活闲适,叮嘱友人莫空负洛阳的美
景、享受生活。②刘诗侧重于祝福友人在洛阳取得政绩,建功立业。友人以“尚书”的身份“留守东都”,
点明朝廷对友人委以重任。作者在颔联用“兼将相”“声价是文章”赞美友人文武全才,在颈联想象友人处
理政务的场景表达对其 “政务能力” 的期许,在尾联以“春风”“甘棠”祝愿友人在洛阳取得政绩。(每
点3分,共6分)
17.(1)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2)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答案示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18. 分句④:修改为“历经近千年岁月的侵蚀”
(解析:成分残缺,补充动词“历经”)
分句⑤: 修改为“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解析:“传递”与“光彩”搭配不当)(每改对1处得2分,共4分)
19.A【解析】从上下文逻辑看,第三段围绕“中国传统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展开,前文对“青色”
“赤色”的介绍均遵循“色彩名称+属性定位+象征意义+具体体现”的顺序(如“青色,是东方之色,代表
着生机与希望……”“赤色,即红色,是太阳之色,代表着热情、吉祥与繁荣……”),横线处应延续这一
结构。选项A“黄色,作为大地之色(属性定位),象征着中央与皇权(象征意义),自唐朝开始成为皇家
专用色彩(具体体现)”完全匹配前文句式,逻辑连贯;选项B缺少介词“自”,“唐朝开始”表述语法不
完整;选项C“是大地之色”与“象征着中央与皇权”语序颠倒,违背前文逻辑;选项D既语序混乱,又缺少
“自”,语法与逻辑均不当。
20. B【解析】巧夺天工:指技艺精巧胜过天然,侧重“工艺的精湛程度与视觉上的极致精美”,仅强调
“做得好、做得精”,却未涉及“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融合”。语境中“中国韵味的时尚作品”核心是“理念
融合的创新”,而非“单纯的工艺精细”。
21. (1)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A句将“它们(色彩)”比作“见证者”, B句将“
青色”比作“春天的草木”,使表达更加生动具体(1分)。
(2)不同点:①A句是暗喻,B句是明喻(1分);②A句还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 将传统色彩赋予 “诉
说着”的行为动作,使静态的色彩具有了生命的活力,表现了其承载历史、传承文化的深厚内涵。(1分)
22. 答案示例:①中国传统色彩具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4
②中国传统色彩分别有怎样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③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社会中有哪些应用?
(每句1分,共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23. 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道具有思辨性的材料作文题。它旨在引导考生超越对历史的静态认知,在与历史的动态互动中,
确立新时代青年的历史方位与使命担当。
材料开篇以“不是……而是……”的鲜明对比,明确否定将历史视为静止的、凝固不变的“沉寂的遗迹”
,倡导将历史理解为一种至今仍在我们精神世界中振荡、充满生命力的 “深远的回响”。抗日战争暨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这一次次“回响”提供了具体的“声源”,我们要感受与思考其带来的深远影响、反
响与共鸣。
“倾耳聆听”“主动回应”“重新诠释”是材料给出的三种核心行为,它们构成了与历史互动的三个层
次,层层递进:“聆听”是感知的深度,是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追寻;“回应”是实践的力度,是将历史启
示转化为当下行动的自觉;“重释”是思想的高度,是在新时代语境下激活历史智慧、赋予其新生命力的创
造。考生要紧扣“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特定情境,以此为基点,将自身置于与
历史的对话关系中,思考“我”如何感知并参与到这“回响”之中。写作时应能清晰展现自己选择了哪一种
(或几种)与历史互动的方式,并最终落脚于青年一代的成长与家国未来的深刻关联。
立意参考:
1. 倾听历史回响,锚定青春航向。
2. 以奋斗作回应,不负先辈嘱托。
3. 回应历史回响,担当时代之责。
4. 重释历史回响,彰显时代新义。
5. 历史回响不绝,我辈汲取前行力量。
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