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化学平衡同步练习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化学平衡同步练习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化学平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molA与2molB混合于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后,A的转化率为,测得,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B.z=3
C.B的转化率为
D.反应前与2s后容器内的压强比为4:3
2.对反应(I为中间产物),相同条件下:①加入催化剂,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幅缩短;②提高反应温度,增大,减小。基于以上事实,可能的反应历程示意图(——为无催化剂,------为有催化剂)为
A. B. C. D.
3.在容积的刚性容器中充入和,发生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测得容器内压强的变化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反应时间 0 5 10 15 20 25
压强
A.后,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且
B.内转化率为
C.时,再向容器中通入、各,平衡不移动
D.该温度下平衡常数
4.某多孔超分子材料的空腔大小恰好适配,可将其“固定”得到R,实现了与分离并制备,如图所示:已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过程属于氮的固定
B.多孔材料的空腔变大,反应正向进行的程度变大
C.高温、高压下有利于多孔材料分离出更多
D.R在氛围中水洗,可制得,同时实现再生
5.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和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O2溶液,观察现象 浓度大的NaHSO3溶液中气泡产生的速率快 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 向FeCl3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KCl固体 溶液颜色不变 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Cl-的浓度,平衡不移动
C 压缩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 气体颜色变深 反应的平衡逆向移动
D 向2mL0.01mol L-1FeCl3溶液中加入1mL0.01mol·L-1KI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证明Fe3+和I-之间的反应是可逆的
A.A B.B C.C D.D
6.在恒温恒容的条件下,反应:A(g)+B(g) C(g)+D(s)已达平衡,能使平衡正向移动的措施是
A.减小C或D的浓度 B.增大D的浓度
C.减小B的浓度 D.增大A或B的浓度
7.在相同的温度下,已知:反应①N2(g)+O2(g)2NO(g)的平衡常数为3.84×10-31,反应②2SO2(g)+O2(g)2SO3(g)的平衡常数为3.10×1026(mol·L-1)-1。则在该温度下,两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程度之间的关系为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不能确定
8.在300mL的密闭容器中,放入镍粉并充入一定量的CO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Ni(s)+4CO(g)Ni(CO)4(g),已知该反应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如表,下列不正确的是
温度/℃ 25 80 230
平衡常数 5×104 2 1.9×10-5
A.上述生成Ni(CO)4(g)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B.在25℃时,反应Ni(CO)4(g)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0.5
C.在80℃时,测得某时刻,Ni(CO)4(g)、CO浓度均为0.5mol/L,则此时v(正)>v(逆)
D.在80℃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mol,则Ni(CO)4(g)的平衡浓度为2mol/L
二、填空题
9.在密闭容器中,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氮气和氢气。时反应吸收的热量为,此时氨气的转化率为25%。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10.已知反应CH4(g)+2NO2(g) N2(g)+CO2(g)+2H2O(g),起始时向体积为V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CH4和3molNO2,测得CH4、N2、H2O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容器体积V= L。
(2)图中表示H2O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是曲线 (填“甲”“乙"或"丙")。
(3)0~5min内,用N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mol·L-1·min-1。
(4)a、b、c三点中达到平衡的点是 。达到平衡时,NO2的转化率是 。
(5)a点时,n(CH4):n(NO2)= 。
11.在80℃时,将0.40mol的N2O4气体充入2L真空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O4 2NO2 △H>0,隔一段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数据:
时间/s 0 20 40 60 80 100
n(N2O4)/mol 0.40 0.28 0.20 0.14 0.10 0.10
n(NO2)/mol 0.00 0.24 b 0.52 0.60 0.60
(1)计算20~40s内用N2O4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2)40s时,NO2的浓度b= mol/L,反应最迟到 s到达平衡状态。
(3)反应进行至100s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混合气体的颜色 (填“变浅”“变深”或“不变”)。
(4)要增大该反应的K值,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填序号)。
A.增大N2O4的起始浓度 B.向混合气体中通入NO2
C.使用高效催化剂 D.升高温度
(5)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填序号)
A.2v(N2O4)=v(N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D.NO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
12.在557℃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若起始浓度为,水蒸气起始浓度为,达到平衡后,测得浓度为,求反应的平衡常数及和的平衡转化率 。
13.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光催化、光电催化或电水制氢来进行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是:。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反应在绝热、恒容的密闭体系中进行,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该反应进行到时刻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标号)。
A. B. C.
Ⅱ.可逆反应:;根据图回答:
(2)压强 ; (填“>”或“<”下同)。
(3)温度℃ ℃: 0。
(4)保持体积和温度不变,通入He,平衡会 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
(5)一定条件下,某可逆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建立化学平衡,在时刻改变某一个条件,建立新的平衡,其图像如下,对于反应:,时刻增大压强,其图像为___________。
A. B.
C. D.
14.研究二氧化碳的转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途径之一。可通过电化学、热化学等方法,将转化为等化学品。现有反应过程如下:


(1)写出的结构式 ,写出的电离方程式 。
(2)反应①的平衡常数表达式 。
三、解答题
15.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着力打造“绿色冬奥”,以氢气为燃料。氢能是一种理想的绿色能源,积极发展氢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利用“一碳化学”技术可有效实现工业制氢,为推进剂提供了丰富的氢燃料,该工业制氢方法主要涉及以下两个反应:
反应Ⅰ:
反应Ⅱ:
(1)温度为T1时,向1L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CH4和1molCO2只发生反应Ⅰ,初始压强为100kPa,20min后达到平衡,平衡时体系压强为初始压强的。
①该条件下,该时段内 ,反应Ⅰ的压强平衡常数 。
②达上述平衡后,向容器中充入0.8molCH4和0.8molCO,此时反应Ⅰ的 (填“>”“<”或“=”)。
(2)在某温度下,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CH4和CO2进行反应Ⅰ、Ⅱ。平衡时,体系中H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所示,T3~T4温度区间,H2的体积分数呈现减小的趋势,其原因是 。
(3)研究表明,反应Ⅱ的逆反应在Fe3O4催化下进行,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写出该反应历程中速率控制步骤(即速率最慢步骤)对应的反应方程式: 。
(4)氢气可以用来合成氨,H2NCOONH4是工业由氨气合成尿素的中间产物。在一定温度下、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号)。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③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⑤NH3的体积分数不变
16.氙的氟化物是优良的氟化剂,稀有气体Xe和混合在催化剂作用下同时存在如下反应:
I.
II.
III.
回答下列问题:
(1)向VL密闭容器中加入nmol的Xe和2mol的,发生上述反应。相同时间内,测得Xe的转化率和的选择性与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选择性是指生成的物质的量与消耗Xe的物质的量比值)。高于1000℃,选择性随着温度升高而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原因可能是 。
(2)现用表示含Xe元素的某物质与含Xe元素各物质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保持其它条件不变,1000℃时,测得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且平衡时的选择性小于的选择性。图中表示变化的曲线是 (填标号);的平均反应速率 ;Xe的转化率= ;反应过程能量变化为 kJ(用含n,a和b的代数式表示),反应1的平衡常数K= (用含n,V的代数式表示)。
17.以,为原料合成的反应是研究热点之一,该反应体系涉及的反应如下:
Ⅰ.
Ⅱ.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25℃和101kPa下,,的摩尔燃烧焓分别为-285.8、-283.0, ,则 。
(2)在恒压密闭容器中,按照投料进行反应,反应Ⅰ、Ⅱ以物质的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随温度T的变化关系如下图1所示(体系总压为10kPa)。
①反应Ⅱ对应图1中 (填:“m”或“n”);A点对应温度下体系达到平衡时的转化率为80%,反应Ⅰ的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②通过调整温度可调控平衡时的值。B点对应温度下,平衡时,则 kPa。
(3)在密闭容器中,保持投料比不变,将和按一定流速通过反应器,一段时间后,测得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随温度(T)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若233~250℃催化剂的活性受温度影响不大,则236℃图中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
(4)向恒温恒压的两个密闭容器甲(T℃、)、乙(T℃、)中,分别充入物质的量均为a mol的和,若只发生反应Ⅱ,其正反应速率,p为气体分压。若甲、乙容器平衡时正反应速率之比,则甲、乙容器的体积之比为 。
1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下列反应原理制备并进行性质探究,反应原理为:固浓。
(1)根据上述原理制备并收集干燥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为 。
(2)D中盛装的试剂为 。
(3)甲同学用注射器吸取纯净的并结合装置进行的性质实验,若是溶液,其目的是检验的 ,可观察到的现象 。
(4)实验:乙同学将溶液换为浓度均为和的混合溶液已经除去溶解氧,通入少量后观察到烧杯产生白色沉淀,乙同学认为白色沉淀为,为探究白色沉淀的成因,他继续进行如下实验验证:已知:的
实验 操作 现象 结论和解释
将通入 和混合液 产生白色沉淀 能氧化
将通入 和混合液 产生白色沉淀 酸性条件能将氧化为
(5)丙同学认为以上实验只能说明和酸性条件下均能将氧化为,不能说明谁先氧化,他利用提供的试剂限选试剂:溶液,溶液,苯酚溶液,硝酸溶液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何种微粒先发生反应,请帮助他完成方案包括操作现象和结论:取乙同学实验后装置中烧杯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 。
(6)丁同学在实验过程发现,黄色溶液先变红棕色后慢慢变浅绿色,查阅资料得:红棕色,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中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 。
《2.2化学平衡》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A C D B D B ABC
1.A
【分析】2s后A的转化率为50%,则反应的A为2×50%=1mol,则,,,同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D的化学计量数和A一样为2,据此分析;
【详解】A.同一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A正确;
B.根据分析,z=2,B错误;
C.据以上分析可知,B的转化率为,C错误;
D.从化学方程式可知,每2molA参加反应时,气体减少1mol,当1molA参加反应时,气体减少0.5mol,反应后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3.5mol,反应前容器中气体总物质的量为4mol,恒温恒容时,气体的压强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所以反应前与2s后容器的压强比为4:3.5,D错误;
故选A。
2.A
【详解】提高反应温度,增大,说明反应的平衡逆向移动,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减小,说明S生成中间产物I的反应平衡正向移动,属于吸热反应,由此可排除C、D选项,加入催化剂,反应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大幅缩短,即反应的决速步骤的活化能下降,使得反应速率大幅加快,活化能大的步骤为决速步骤,符合条件的反应历程示意图为A,故A正确,
故选A。
3.C
【详解】A.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会向气体减少的方向即正向移动,则v(逆)B.假设反应达平衡时,X变化了xmol,则平衡时X为(1-x)mol,Y为(2-2x)mol,Z为xmol,气体一共(3-2x)mol;反应开始前体系中含1molX和2molY ,共3mol气体,对应总压为12.6Mpa,当达平衡时体系总压为8.4Mpa,则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则x=0.5mol,则Y转化了1mol,其转化率为,B错误;
C.由B可知,平衡时X为0.5mol,Y为1mol,Z为0.5mol,容器体积为2L,则平衡常数,平衡时再向容器中通入X、Z各1mol ,则X为1.5mol,Y为1mol,Z为1.5mol,此时各物质的浓度熵,则平衡不移动,C正确;
D.由B可知,平衡时X为0.5mol,Y为1mol,Z为0.5mol,容器体积为2L,总压为8.4Mpa,则各物质分压为,,,带入,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A.氮的固定是指游离态的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是两种含氮化合物的相互转化,不属于氮的固定,A错误;
B.多孔超分子材料的空腔大小要适配,才能分离出,不是空腔变大就能使正向进行,B错误;
C.该反应的放热反应,高温下平衡逆向移动,不利于从烟气中分离出,C错误;
D.由图可知,R在中水洗,发生反应:,可制得HNO3同时实现再生,D正确;
答案选D。
5.B
【详解】A.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O2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钠等,没有明显的现象产生,不能判断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A不正确;
B.FeCl3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Fe3++3SCN-Fe(SCN)3,加入KCl固体,虽然溶液中的Cl-浓度增大,但对平衡不产生影响,溶液的颜色不变,B正确;
C.压缩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气体的浓度增大,颜色加深,但反应的平衡正向移动,C不正确;
D.向2mL0.01mol L-1FeCl3溶液中加入1mL0.01mol·L-1KI溶液,充分反应后FeCl3有剩余,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变红,不能证明Fe3+和I-之间的反应是可逆的,D不正确;
故选B。
6.D
【详解】A.减小C的浓度会使平衡正向移动,D是固体,其浓度为常数,其浓度无法改变,A错误;
B.D是固体,其浓度为常数,无法改变,B错误;
C.减小B的浓度,反应物浓度减小,会导致平衡逆向移动,C错误;
D.增大A或B的浓度会增加反应物浓度,促使平衡正向移动,D正确;
故选D。
7.B
【详解】平衡常数(K)越大,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反应①的K=3.84×10-31(极小),表明反应几乎不进行;反应②的K=3.10×1026(极大),表明反应进行程度很高。直接比较K值可知,①的K远小于②,因此反应程度①<②;
故选B。
8.ABC
【详解】A.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错误;
B.相同温度下,对于同一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平衡常数互为倒数,所以在25℃时,反应Ni(CO)4(g)Ni(s)+4CO(g)的平衡常数为,B错误;
C.,平衡逆向移动,v(正)<v(逆),C错误;
D.80℃达到平衡时,测得n(CO)=0.3mol,则c(CO)=0.3mol/L,,D正确;
答案选ABC。
9.
【详解】时反应吸收的热量为,此时氨气的转化率为25%,参加反应的氨气为4mol×25%=1mol,即反应1mol氨气时,反应吸收热量,故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0.(1)2
(2)甲
(3)0.1
(4) c 80%
(5)4:5
【详解】(1)向体积为V的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CH4,从图中知道甲烷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是1.0mol/L,则容器体积V=2L;
(2))甲,乙曲线是生成物的浓度变化量,氮气和水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1:2,可以推出甲曲线是H2O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曲线;
(3)结合(2)分析,乙为氮气的反应曲线,0~5min内,N2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4)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c点时乙曲线的浓度保持不变,是平衡点;达到平衡时,生成氮气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6mol/L,容积的体积是2L,即是氮气的物质的量是1.2mol,消耗二氧化氮2.4mol,NO2的转化率是;
(5)a点时,设水的物质的量是2xmol,有方程式可知消耗甲烷的物质的量xmol,剩余甲烷的物质的量是(2-x)mol,由于甲烷的浓度等于水的浓度,可知甲烷的物质的量等于水的物质的量,即2x=2-x,解得x=2/3mol,消耗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是4/3mol,剩余甲烷的物质的量是2-x=2-2/3mol=4/3mol,剩余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是3-2x=3-4/3mol=5/3mol,n(CH4):n(NO2)=4/3mol:5/3mol=4:5。
11.(1)0.0020mol·L-1·s-1
(2) 0.2 80
(3)变浅
(4)D
(5)BD
【详解】(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v(N2O4)= =0.0020mol·L-1·s-1。
(2)40s时N2O4减少0.40mol-0.20mol=0.20mol,由反应可知生成NO2为0.2mol×2=0.4mol,浓度为=0.2 mol/L,由表格数据可知80s后NO2的物质的量不变,则反应最迟到80s到达平衡状态。
(3)该反应的△H>0,为吸热反应,100s后将反应混合物的温度降低,N2O42NO2平衡逆向移动,混合气体的颜色变浅。
(4)K只与温度有关,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K增大,只有D符合,故答案为D。
(5)A.反应过程中始终存在2v(N2O4)=v(NO2),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不能判断是平衡状态,故A错误;
B.该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发生变化,即容器中的压强为变量,当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反应前后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因此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不能判断是平衡状态,故C错误;
D.NO2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BD。
12.1;60%;40%
【详解】
;;

故答案为:1;60%;40%。
13.(1)AB
(2) < <
(3) > >
(4)不
(5)D
【详解】(1)A.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含量保持不变,故w(CO2) 保持不变,A正确;
B.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含量保持不变,故保持不变,B正确;
C.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含量保持不变,t1时未达平衡状态,C错误;
故选AB;
(2)图像越陡,越先达到平衡,速率越快,压强越大,所以<;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方向气体量减小,即<;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越先达到平衡,故℃>℃,升高温度,A的含量越小,平衡正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方向吸热,>0;
(4)保持体积和温度不变,通入He,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
(5)对于反应:,时刻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答案选D。
14.(1) O=C=O
(2)
【详解】(1)的结构式为O=C=O;为弱酸,电离方程式为;
(2)反应①化学方程式为,其平衡常数表达式。
15.(1) 100
(2)T3~T4温度区间,以反应Ⅱ为主导,温度升高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使得H2的体积分数减小,且CO浓度增大,抑制反应Ⅰ产生H2
(3)或
(4)①②③
【详解】(1)设转化的甲烷为,列三段式,则,已知平衡时体系压强为初始压强的,恒温恒容时,体系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物质的量之比,故列出方程:,解出,平衡时体系压强,,,据此回答:
①,,故答案为:;100;
②④;,,反应逆向进行,故,故答案为:<;
(2)反应Ⅰ和反应Ⅱ都是正向吸热的反应,但是反应Ⅰ生成H2,反应Ⅱ消耗H2。T3之前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是以反应Ⅰ为主;T3~T4温度区间,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以反应Ⅱ为主导,温度升高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使得H2的体积分数减小,且CO浓度增大,抑制反应Ⅰ产生H2,故答案为:T3~T4温度区间,以反应Ⅱ为主导,温度升高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使得H2的体积分数减小,且CO浓度增大,抑制反应Ⅰ产生H2;
(3)速率最慢步骤为活化能最大的步骤,故为或,故答案为:或;
(4)①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反应过程中压强逐渐增大,当压强不变时,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①符合题意;
②由于H2NCOONH4是固体,没有达到平衡状态前,气体质量会变化,容器体积不变,密度也会发生变化,所以密度不变,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②符合题意;
③由于H2NCOONH4是固体,生成物全部为气体,气体的物质的量在增加,当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了平衡状态,③符合题意;
④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混合气体的质量和/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总和,混合气体的质量恒等于H2NCOONH4(s)分解的质量,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分解的H2NCOONH4(s)的三倍,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④不符合题意;
⑤因反应物(H2NCOONH4)是固体物质,所以密闭容器中NH3的体积分数始终不变,⑤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①②③。
16.(1) 降低 反应的平衡常数变小或催化剂活性降低
(2) N 90% (0.9na+0.1nb)
【详解】(1)由图可知,温度高于1000℃,随着温度升高,Xe的转化率降低,的选择性升高,则选择性降低;原因可能是反应的平衡常数变小或催化剂活性降低;
(2)①该反应中Xe为反应物,物质的量存在最大初始值,随反应时间增加含量逐渐降低,M为Xe变化曲线。平衡时的选择性小于的选择性,则平衡时物质的量大于,故曲线P表示的变化曲线,曲线N表示的变化曲线;
②根据Xe元素守恒可知,平衡时n(Xe)=0.1nmol、n()=0.1nmol、n()=0.8nmol,则;
③Xe的转化率=90%;
④反应Ⅰ有0.9nmolXe反应时变化的能量是0.9nakJ,反应Ⅱ生成时0.1nmol变化的能量是0.1nbkJ,故反应中能量变化共是(0.9na+0.1nb)kJ;
⑤0.1nmol中含有F原子0.4nmol,0.8nmol中含有1.6nmolF原子,根据F原子守恒得F2转化了nmol,剩余n(F2)=(2-n)mol,平衡时,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
17.(1)41.2
(2) n 0.10 20
(3)反应Ⅰ放热,反应Ⅱ吸热,升温使反应Ⅰ平衡逆向移动程度大于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程度
(4)5∶4
【详解】(1)已知25℃和101kPa下,,的摩尔燃烧焓分别为-285.8、-283.0,可得①H2(g)+O2(g)=H2O(l) ΔH3=-285.8kJ/mol,②CO(g)+O2(g)=CO2(g) ΔH4=-283.0kJ/mol,③H2O(l)=H2O(g) △H=+44kJ mol-1,根据盖斯定律①-②+③得反应Ⅱ:CO2(g)+H2(g)CO(g)+H2O(g),△H2=(-285.8kJ/mol)-(-283.0kJ/mol)+(+44kJ mol-1)=+41.2kJ mol-1。
(2)①由(1)反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反应I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则平衡常数减小,而反应Ⅱ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平衡常数增大,即反应I的lnKp随着的增大,即随着T的降低而增大,反应Ⅱ的lnKp随着的增大,即随着T的降低而减小,结合题干图示可知,反应Ⅱ对应图1中n,A点对应温度下体系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为80%,根据三段式分析:
图中A点反应Ⅱ的平衡常数lnKp=1,即Kp=1.00,则有=1.0,解得x=0.5mol,此时容器内物质的量总和为(0.2+1.2+0.5+0.3+0.8)mol=3mol,体系总压为10kPa,故有反应Ⅰ的Kp==0.10kPa-2;
②通过调整温度可调控平衡时的值,B点对应温度下,反应I和反应Ⅱ的压力平衡常数相等,即,即得p2(H2)= ,平衡时=400,则p(H2)=20kPa。
(3)CO2催化加氢制甲醇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甲醇选择性降低,二氧化碳转化率降低,竞争反应CO2(g)+H2(g)CO(g)+H2O(g)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碳转化率升高,但升高温度使CO2催化加氢制甲醇平衡逆向移动程度大于竞争反应CO2(g)+H2(g)CO(g)+H2O(g)平衡正向移动程度,因而使CO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下降,则原因是主反应放热,副反应吸热,升温使主反应平衡逆向移动程度大于副反应平衡正向移动程度,因而使CO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下降。
(4)对于反应Ⅱ,由于两个体系的反应温度相同,压强不同,但压强不影响平衡移动,因此平衡时两个体系中CO2和氢气的物质的量相同,速率之比等于CO2的分压平方之比,而压强之比等于容器体积之反比,因此体积之比为5:4。
18.(1)AECD或AECF
(2)NaOH溶液
(3) 氧化性 生成黄色沉淀
(4) FeCl3溶液 0.01mol/LHNO3溶液
(5)往试管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若溶液出现蓝色沉淀,则证明是Fe3+先氧化H2SO3,若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则证明是pH=2的HNO3先氧化H2SO3
(6)反应2Fe3++SO2+2H2O=2Fe2+++4H+(反应①)较红棕色(反应②)反应缓慢,故先发生反应②,然后发生反应①,但反应①进行的程度较大,故溶液中c(Fe3+)慢慢降低,反应②平衡逆向移动,红棕色逐渐褪去,最终得到浅绿色溶
【分析】根据反应原理,制备SO2属于“固体+液体→气体”,制得的SO2中混有H2O(g),用浓硫酸干燥SO2,SO2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法收集,SO2污染大气,最后要进行尾气吸收。控制变量法探究、酸性条件下的氧化性强弱,需要保持溶液浓度一致。
【详解】(1)根据上述原理制备并收集干燥SO2的实验装置选择A为发生装置,生成二氧化硫中含水蒸气,通过装置E中的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硫气体,通过装置C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剩余气体不能排放需要通过装置D或F吸收,制备并收集干燥SO2的实验装置连接顺序:AECD或AECF。
(2)D中盛装的试剂吸收SO2尾气,可用NaOH溶液。
(3)甲同学用注射器吸取纯净的SO2并结合装置G进行SO2的性质实验,若X是Na2S溶液,则二氧化硫和硫化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S+SO2+2H2O=3S↓+4NaOH,表现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反应现象为生成黄色沉淀。
(4)白色沉淀为BaSO4,说明H2SO3被氧化成;根据Fe(NO3)3溶液的性质,可能是Fe3+将H2SO3氧化成,也可能是酸性条件下的将H2SO3氧化成;所以设计实验方案时用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实验2要证明是Fe3+氧化H2SO3,所以选用与Fe(NO3)3含有相同Fe3+浓度的FeCl3溶液进行实验;实验3要证明是酸性条件下氧化H2SO3,所以选用与Fe(NO3)3溶液等pH的HNO3溶液,即0.01mol/LHNO3溶液进行实验。
(5)若是Fe3+先将H2SO3氧化成,则滴加溶液后,溶液会出现蓝色沉淀,若是酸性条件下先将氧化为,则滴加溶液后,溶液不会出现蓝色沉淀,故实验方案是:取乙同学实验1后装置G中烧杯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往试管中滴加铁氰化钾溶液,若溶液出现蓝色沉淀,则证明是Fe3+先氧化H2SO3,若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则证明是pH=2的HNO3先氧化H2SO3。
(6)黄色溶液先变红棕色后慢慢变浅绿色反应,说明存在的过程,说明2Fe3++SO2+2H2O=2Fe2+++4H+(反应①)较红棕色(反应②)反应缓慢,故先发生反应②,然后发生反应①,但反应①进行的程度较大,故溶液中c(Fe3+)慢慢降低,反应②平衡逆向移动,红棕色逐渐褪去,最终得到浅绿色溶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