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解中 2025——2026 学年度八年级 (上) 开学考试 2025.09.02语 文 试 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猥琐(suǒ) 菌子(jūn ) 镌刻(juān ) 忍俊不禁(jīn )B.要塞(sài) 诘责(jié) 凛冽(lǐn) 惨绝人寰(huán)C.殷红(yān ) 悄然(qiǎo) 着陆(zháo) 屏息敛声(bǐng )D.什物(shí) 桅杆(wéi) 萦带(yíng) 潜滋暗长(qiǎ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娴熟 浩瀚 屏嶂 深恶痛疾B.遁形 落弟 斑斓 殚精竭虑C.深宵 震悚 塌败 锐不可当D.竹篾 高粱 矜持 警报叠起3.下列语段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真是惨绝人寰。B.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C.二叔在爷爷的经济扶持下,白手起家,终于创业成功。D.设计者和匠师们自出心裁,修建的园林当然不同一般。4.下面一段文字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A.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蜀宝”和“锦仔”,外形憨态可掬,寓意丰富深刻,深受大家所喜爱。B.蓝布印花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它格调朴素、高雅,蕴含着国人独特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味,散发着迷人的魅力。C.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门。D.为回馈广大顾客的厚爱,本店将打折销售部分特价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八年级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8 页5.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如《土地的誓言》铺陈描述各种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邓稼先》一文中的议论饱含敬仰之情。B.《老山界》是陆定一创作的文章,全文通过记叙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故事,赞扬了红军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意志坚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史事。D.《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后写的一篇小说,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反响,“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广为传颂。6.默写(5 分)(1)念天地之悠悠, 。(2) ,衣冠简朴古风存。(3)落红不是无情物,(4)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5) ,长河落日圆。二、综合性学习(10 分)“人无信不立”,学校八年级拟举行“诚信为本”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7.我校将举行诚信为本主题演讲比赛,下列名句中不适合在演讲中引用的是()(2 分)A.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B.推人以诚,则不言而信矣。C.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D.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8.你所在的小组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仿照活动一将其他的活动形式补充完整(2 分)活动一:诚信人物图片展活动二:诚信活动三:诚信八年级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8 页9.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你同意这位司机的做法吗 请简述理由。(3 分)10.请用楷书抄写下面名言。(3 分)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三、阅读(29 分)(一)现代文阅读(12 分)九个水壶杜伟军①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三日,二营四连奉上级命令夺回烽火岭。烽火岭是一座不算很高的小山头,坐落在美军所占制高点与志愿军阵地之间,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敌我双方都曾反复争夺过。控制了这个山头,就控制住了另一方的进攻路线。②凌晨三点,四连指战员悄然到达了山脚下埋伏好。半小时后,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对敌人主阵地和烽火岭进行了猛烈的轰击。经过一整天的鏖战,战士们伤痕累累,疲惫不堪,又饥又渴。正值盛夏时节,官兵们体力透支,急需补充水分。连长仔细观察了周边的地形,烽火岭到敌人阵地之间横着一条山沟,山沟中间有一片稻田,那里肯定有水。光天化日之下,没有办法去弄水。他心想天黑以后,一定要想办法解决水的问题,不然明天的仗没法打。③“渴不渴啊 赛拉。”连长拍了拍赛拉的肩膀问。“嘶。”赛拉疼得歪了一下肩头,吸了口气。“怎么啦这是 ”连长干咳了几声。“不,事情没有。”赛拉经常把一句话倒着说。④“这小子肩膀头子让炸起的石头嗨了一下,问题不大。”排长东北口音特别重。连长这才发现赛拉肩膀处涸出了一大片血。“轻伤不下火线,连长。”这个口号赛拉没有倒着说。⑤“你过来。”连长把赛拉叫到阵前,指着山沟里的那片稻田。“那个大米地黑肯定有水,晚上你带个人过去,弄些……”连长咽了口唾沫,接着说,“弄些水回来。”“事情没有。”赛拉一边点八年级谱文试卷第 3 页共 8 页头一边琢磨着。⑥“看你的了,赛拉。”连长又要拍赛拉的肩头,手在碰到他肩膀前停住了。天黑前,赛拉和杨福德找遍了让炮火犁过的阵地,好不容易从美军的尸体上搜集到了九个水壶。准备停当,等天完全黑了下来,两人便悄悄爬出阵地下山了。⑦一弯钩月斜挂在天上,繁星点点。我军阵地已经停止修工事,万籁俱寂。两人生怕弄出声响,行动非常谨慎,以低姿或者匍匐的方式,从阵地右侧挨到了山脚。前边就是那条山沟,赛拉小心翼翼地从沟沿探出头去,结果吓了一跳,他见到十几步外的沟底闪着一片钢盔上反射的光,敌军的数量还不少,显然这些家伙是要偷袭我军阵地。赛拉心想,看来取水的事情要先放一放了,眼下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敌人偷袭成功。他向杨福德耳语道:“一会儿,我打,你就打。”并示意两人拉开一些距离。赛拉见杨福德已经就位,那些闪光的钢盔都过了侧方,便瞄着离他们最近的鬼子扣动了扳机。⑧嗒嗒……火舌在喷吐,枪口在跳动。赛拉的枪口向右侧慢慢平着扫了过去。这时,杨福德的枪口也喷出了火舌。我方阵地上那几挺轻重机枪也开始发言了,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泻过来,敌人哎哇乱叫连滚带爬开始往那条山沟里逃窜。连长他们很会打,一听波波沙的声音,就知道自己人在哪里,机枪只对着阵地正前方和左侧扫射。没有了敌人的影子和动静,两人不打了。配合连队粉碎了敌人偷袭的阴谋,又消灭了几十个敌人,两位战士特别开心,他俩兴冲冲地回到了阵地。⑨连长问道:“水呢 ”赛拉一时语塞,不知道如何回答连长的问题。杨福德憋不住了:“报告连长,刚到沟沟边头,还没见到水,就,就见到了一大片锅盔。我们就,就搂火了。”⑩赛拉觉得虽然粉碎了敌人偷袭,但取水任务还没完成,连长的责问没啥可说的。于是调头下山,他们轻车熟路,便来到了山脚下的大沟边。他们趴在沟沿仔细观察了一阵,见没什么动静,便爬到沟里,匍匐前行。 半夜里,天气凉爽了很多,前面偶尔传来了蛙鸣。他们俩循着蛙声向前爬,还碰到两具美军的尸体。终于,在微弱的月光下,他们见到了一小片水洼。两人高兴啊,赶紧爬过去,不管不顾的把头理进水里就喝,喝饱之后,把水壶盖子一个一个拧开,轻轻地把整个水壶按进水里,依次灌满了九个水壶,挂到身上并固定好,开始往回爬……(选自《解放军文艺》,有删改)八年级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8 页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文章开篇详显中美两军交战场面,利于突出志愿军的英勇形象,亦能体现战争的残酷。B.文章中的战士赛拉,说“轻伤不下火线”时并未倒着说,体现出他坚持战斗的革命精神。C.虽然美军火力猛烈,但四连志愿军战士们顽强坍猛,经过苦战后,终于歼灭全部美军。D.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如写赛拉与杨福德外出寻水时匍匐前行,体现二人的谨慎小心。1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6 分)(1)半夜里,天气凉爽了很多,前面偶尔传来了蛙鸣。(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3 分)答:(2)我方阵地上那几挺轻重机枪也开始发言了,疾风暴雨般的弹雨瞬间倾 过来,……往那条山沟里逃窜。(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3 分)答:1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连长的形象特点。(4 分)答:(二)文言文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壮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八年级语文试卷第 5 页共 8 页【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是之逐匪①而后眚之也。兰其似乎君于;生于深山滓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著;雪雷凌历而见亲,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通世无间,不见①是而无同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珠。清风过之其香滴然在室满家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①楚之逐原:即屈服。②两丛:贫瘠的丛林。③不见:不被人知道。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14.下列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A.不蔓不枝 枝:长枝节。 B.亭亭净植 植:竖立B.自古人知贵兰 贵:尊贵 D.平居与萧艾不殊 殊:不同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清风过之其香/葛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B.清风过之/其香葛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C.清风过之/其香葛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 D.清风过之其香/嚣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C.[甲]文批判了菊和牡丹的做然超脱:[乙]文则赞美了萧艾和兰花的清香宜人。D.[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了作者所鄙视的那些追功名、逐富贵的社会现象。17.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劳。八年级语文试卷第 6 页共 8 页(二)古代诗歌阅读(5 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泒山寺北贯今西,水面初平云 低,儿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孔花溜烎迷人眼,浅草才能设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首联点题,交待主人公游踪,从大处落笔,写出了春水初涨,云脚低黍,湖面开阔之景。B.颂联中“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街草的动态场景。C.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踏”的画面,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D..尾联的“行不足”既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又照应了题目中的“行”.19.这首诗与【链接】诗歌描绘的都是春天景色,但两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有所不同。试简要分析。(3 分)【链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昚》)答:四、名著阅读(6 分)20.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虽然是局部的决定性战败导致的被迫撤退,但这无疑是一场战略转移,因为他们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而且核心力量完好无损,战士们和以前一样士气高昂,政治意志坚定。“这里是指 ()(2 分)A.红军与彝族结盟 B.国民革命军北伐C.红军长征 D.武昌起义21.请结合整本书及链接材料,说说这本 书出版之后得到世界各地关注的原因。(4 分)【链接材料】1936 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当时他无法理解的请多关于中国红色政权、革命与战争的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采访。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答:八年级语文试卷第 7 页共 8 页五、写作(40 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40 分)2025 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八十年,意味着亲历战争的少年已成耄耋老人;八十年,意味着曾经的焦土已重建为繁华都市。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对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而言,似乎已渐行渐远,化为教科书上的一页、纪念碑上的一行名字、或是祖辈口中一段模糊的往事。然而,历史的回响从未消散。“九一八”的警钟、南京城的血泪、狼牙山上的壮歌、滇缅路上的烽火……这些刻入民族记忆的坐标,无不在提醒我们:和平的天空,源于昨日无数先辈以血肉之躯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未来的道路,更需要我辈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真相与和平;回望,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请以“历史的回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可以讲述见闻、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见解。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规范,卷面整洁。八年级语文试卷第 8 页共 8 页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5 分)1. B 2. C 3. C 4. B 5. D6. (1)独怆然而涕下 (2)箫鼓追随春社近 (3)化作春泥更护花 (4)富贵不能淫 (5)大漠孤烟直二、综合性学习(10 分)7. D8. 示例:故事分享会;主题手抄报展9. 示例 1:同意,司机先让老人写证明是为了避免后续被误解、碰瓷,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在保护自身的前提下救助老人,做法合理。示例 2:不同意,救助老人应优先考虑老人的生命安全,先写证明可能延误救助时机,违背救助的初 衷,应相信后续可通过监控、证人等澄清事实。10. (楷书抄写略,需规范书写诗句)三、阅读(29 分)(一)现代文阅读11. C12. (1)写出半夜天气的凉爽和环境的宁静,烘托两人寻到水洼前的轻松心情,也暗示附近可能有水,为下文找到水洼做铺垫。(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发言” 将机枪拟人化,“疾风暴雨般” 将弹雨比作疾风暴雨,生动 形象地写出我方火力的猛烈,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作战的英勇。13. ①关爱士兵,发现赛拉受伤时关心询问,拍肩膀时因担心其伤势而停手;②有谋略,观察地形判断取水地点,天黑后再安排取水,听到枪声便知战士位置并指挥作战;③负责任,重视水的问题,担心影响次日作战,督促战士完成取水任务。(二)文言文阅读14. C 15. B 16. A17. (1)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2)(兰花)生长在深山贫瘠的丛林中,不因为没有人赏识就不绽放。(三)古代诗歌阅读18. C19. 《钱塘湖春行》表达诗人对钱塘湖早春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晚春》表达诗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惋惜,以及对花草树木竞相绽放的赞赏之情。四、名著阅读(6 分)20. C21. ①斯诺是第一个进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的西方记者,其报道具有独家性和真实性,打破了外界对红色政权的误解;②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红军和革命领袖的真实情况,展现了红军的士气和革命意志,让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真相;③内容涉及中国红色政权的运作、革命理念等,为研究中国革命史提供了珍贵资料;④书中传递的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具有普遍意义,引发世界各地读者的共鸣。五、作文(40 分)22. (略,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作文,围绕 “历史的回响” 展开,可结合抗战历史事件,抒发对历史的铭记、对和平的珍惜或对先辈的缅怀,符合字数及文体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