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河南省南阳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2.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下列遗址不属于此文化范畴的是( )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C.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D.河南灵宝西坡遗址3.下图为中国古代历朝儒学地位的变化,下列对b段高位的原因分析恰当的是( )A.诸子百家思想的衰落 B.巩固政治统治的需要C.出现了著名的思想家 D.统治者重视文化发展4.商朝是青铜器的黄金时代,表中青铜器的纹理样式反映出,商朝时( )A.注重精耕细作 B.农牧业发展水平高C.等级制度森严 D.注重艺术审美观念5.“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应有尽有,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随商贸进入的更是不胜枚举。”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A.有利于两汉时期科技的发展 B.推动了东西方贸易发展C.加快了汉朝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有利于民族交融与发展6.如表两首诗反映了唐朝诗人杜甫生活年代的社会状况。当时的统治者是(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节选)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女皇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7.针对雕版印刷刻版费工费时的问题,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达到“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的效果。材料整体印证了中国古代科技( )A.领先世界 B.服务政治 C.注重灵活 D.承古萌新8.新编京剧《关天培》讲述了爱国将领关天培在鸦片战争中抗击侵略的史事,再现其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这部历史剧中可能出现的情节是( )A.黄海海战视死如归 B.兴办洋务收复新疆C.血战虎门为国捐躯 D.戊戌政变慷慨赴死9.辛亥革命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新篇章,又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未能完全实现革命的预期目标。该事件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建立中华民国 B.推翻君主专制C.传播民主思想 D.改变社会性质10.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纷传入中国。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在诸多社会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转变( )A.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B.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C.扩大了民主与科学的影响 D.促使了白话文的逐渐普及11.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这说明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是( )A.革命重心转移到了农村 B.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C.依据中国国情进行探索 D.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12.“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材料表明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是( )A.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B.国共两党合作抗战C.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 D.全国人民团结抗战13.1955年非裔美国作家理查德·赖特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了一次会议,借用他形象的说法,这次会议是“遭鄙视的、受侮辱的、受伤害的、一无所有的——简而言之,受压迫的——人种聚集到了一起”。该会议是( )A.华盛顿会议 B.开罗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14.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5年春节假期最新数据: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0%。全国出游人次和总花费再创新高!我国旅游业爆火的根本原因是( )A.国民经济的发展 B.生活理念的转变C.休闲时间的增多 D.交通设施的改善15.罗马法所确定的概念、术语,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言简意赅,学理精深。这可以表明罗马法( )A.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适用于世界各地的经济关系C.具有相当高的立法水平 D.是现代各国民法的参照蓝本16.如下图是中世纪部分城市示意图。通过图片信息可知,这些城市的共同之处是( )A.经济繁荣 B.文化昌盛 C.交通便利 D.高度自治17.14—16世纪,人们对文化及精神文艺产品的消费爱好带来了更多物质文化需求,写书、出版、印刷、装订等形成品牌化流程,吸引大量资本投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动C.古典文化艺术的继承 D.宗教神学权威的丧失18.构建时空坐标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时空坐标说明研究的主题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C.法国大革命 D.日本明治维新19.美国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二战后历届政府在此基础上修订补充,形成了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包括老年保险、残疾和医疗保险、公共援助等。材料说明美国社会保障制度(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消除了美国的阶级矛盾C.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D.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20.以下为“遇见2025:联合国大事件表”。据此可知,联合国致力于( )·宣布2025年为国际和平与信任年 ·宣布2025-2034年为联合国防治沙尘暴十年 ·联合国人口基金发起2025年全球援助募捐呼吁,保障危机中的妇女和女孩的福祉A.加强区域间的团结合作 B.推动世界性问题的解决C.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D.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一词内涵的变化时期 内涵西周时期 指西周的直接控制区,也就是统治的中心区,周朝的首都——宗周和成周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也开始将自己的都城或诸侯国称之为中国秦汉时期 王朝的所有区域都成为中国,但一些尚未设置郡县的区域和非华夏族的聚居区,被认为是不属于中国东汉以后 中国成为正统的象征,无论是华夏族还是非华夏族,为了彰显自身取得政权的正统性,都以中国自居鸦片战争后 “中国”一词开始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名使用辛亥革命后 内涵不断丰富,涵盖了民族独立、民权自由等现代国家理念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一词不仅代表了政权的更迭,更代表了民族国家的新生——摘编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1)据材料,概括“中国”一词的变化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期,简要说明影响这一时期“中国”内涵变化的原因。(3)综合上述探究,谈谈你对“中国”一词内涵变化的认识。2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启了近代中国与列强的不平等关系。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进而追寻现代化之路,这种追寻在晚清时期经历了“求富自强”、“变法自强”、“立宪自强”三个阶段的演进。然而,中国早期现代化仅仅是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的有限变革,未能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摘编自郭若平《从近代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材料二 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不是对外军事扩张和殖民掠夺,而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锲而不舍、赓续接力,付出超乎想象的艰辛努力,依靠勤劳智慧苦干实干拼搏得来的。中国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实现世界和平和睦和谐的现代化;中国还积极以自身发展带动他国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牺牲别人发展自己的现代化,而是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促进世界发展繁荣的现代化。——摘编自周文《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维度》(1)“求富自强”指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呈现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就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或认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英国,早期办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行政管理人才,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他们一般都在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就读。穷人子弟只能进慈善机构办的学校,而这类学校为数极少。因此,文盲充斥着英国社会。1870年,入学儿童只为全部学龄儿童的一半。到19世纪后期,英国开始丧失工业垄断地位,这就迫使英国提高工业技术及工业管理水平,为此,就不能不发展教育以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工人、技术人才及工业管理人才。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初等教育法》。它要求各地积极创办公立小学校,英国政府发展初级教育的政策到20世纪初大见成效。1913年英国入学儿童已达到650万人。美国早期的教育也带有贵族化倾向。可是,从19世纪50年代起,在德国教育制度的影响下,也走上了实行义务教育的道路。18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制定《义务教育法》。内战后,义务教育发展尤为迅速。到20世纪初,各州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为了培养高级科技人才,1862年林肯政府时期的国会制定《莫里尔土地法》,帮助各州发展高等教育。——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与早期相比,19世纪后期英国教育发生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期,英国丧失工业垄断地位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英美两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表现。(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三、材料题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1980—2024年我国汽车产量表(单位:万辆)年份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24年产量 22.2 50.9 206.9 1826.5 3128.2材料三 随着全球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成为交通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驱使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趋势迈进。我国“十四五”规划集中精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领域,推动前端技术、中端应用以及末端处理体系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竞争高度激烈,自主品牌逐步抢占市场,不断推出新款车型、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摘编自《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2024》(1)据材料一、二,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取得的成就。(2)据材料三,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断发展的原因。(3)汽车产业的变化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交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之一。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所在城市交通领域的变化带来的便利。25.根据下面的材料,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回首最近100多年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冰冷的冷战,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觉醒,他们最强劲的呼声,就是摆脱枷锁、争取独立。冷战结束后,各方最殷切的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共同发展。——摘编自《大国崛起—帝国春秋》参考答案1.B2.A3.B4.D5.B6.D7.D8.C9.B10.B11.C12.D13.D14.A15.C16.C17.A18.B19.A20.B21.(1)变化特点: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由地理概念转变为政治概念;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2)示例一时期:秦汉时期。原因:大一统王朝建立;国家疆域拓展;华夏正统观念的影响。示例二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原因: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3)认识:古代“中国”内涵的变化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近现代“中国”一词的变化凸显了中国近代的奋斗目标。22.(1)事件:洋务运动。特点:由清廷及部分社会精英主导;变革有限;未能实现长远发展。(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苦干实干;维护世界和平,通过自身发展带动他国发展(合作共赢)。(3)结论或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符合国情的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繁荣发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答案合理即可)23.(1)变化:从为统治阶级培养行政管理人才到培养有文化有知识的工人、技术人才及工业管理人才。从一般都在私立学校或教会学校就读到各地积极创办公立小学校。(2)主要原因:英国的工业力量主要建立在纺织、煤炭等旧工业部门,且技术装备落后。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美国、德国的挑战。共同表现:政府发展义务教育,培养高级科技人才。(3)认识:教育是强国之路。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24.(1)成就:交通工具的科技含量逐渐提高;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原因:缓解全球环境问题的现实需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推动;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新能源汽车品牌不断自我革新、积极发展;等等。(3)便利:公共交通的改善、共享出行的普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升级等。25.小短文:观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论述: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浩劫,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美苏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两极格局结束后官方的利益诉求就是扩大合作和共同发展。但是当前世界上还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宗教矛盾、民族矛盾等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发展,为解决和平与发展存在问题,世界各国应该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断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