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丹溪中学2025年八年级暑假收心作业 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丹溪中学2025年八年级暑假收心作业 科学

资源简介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丹溪中学2025年八年级暑假收心作业 科学
1.(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系统)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下列不属于模型建构的是(  )
A.画校园平面图
B.做小型地球仪
C.搭细胞结构
D.看蜡烛熄灭顺序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 模型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符号代表事物的标志。
【解答】画校园平面图是对校园实际布局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做小型地球仪是对地球的一种模拟,搭细胞结构是用各种材料构建细胞结构的模型,都属于模型建构,故ABC不符合题意;
看蜡烛熄灭顺序是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采用了对比法,不属于模型建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变多、变少”的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中放热的过程有:凝华,从气体转化为固态;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凝固,由液体转化为固态。【解答】①金属盘下的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①符合题意;
②烧杯中冰变少,是冰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气态乙醚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符合题意;
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是碘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人生如三道茶,先苦后甜,最后回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胶杯中冰变味无穷。下列关于人体的感觉描述,错误的是 (  )
A.人有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辣
B.人在感冒时,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会降低
C.痛觉的产生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从而产生味觉
【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皮肤与皮肤的感觉;舌与味觉
【解析】【分析】基础味觉:甜、酸、苦、咸、鲜。
【解答】A、辣不是基础味觉,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人在感冒时,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会降低,食欲也可能会因此减弱,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痛觉的产生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可以提醒人体避免或减少伤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从而产生味觉,所有的
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新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其中C的化合价为 (  )
A.+4价 B.- 4价 C.+2价 D.- 2价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可知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故答案为:A。
5.(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提高了衣服的温度,挂在通风处加快空气流动,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6.(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2024年开年伊始,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A、水蒸气肉眼是看不见的,故A错误;
B、由气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故B错误;
C、热水蒸发速度快,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可知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
好,故C正确;
D、 气温高于0℃,高于水的凝固点,水不会凝华成小冰晶,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四种不同的密封方式,方形容器和小试管中均装有水,对方形容器进行加热至沸腾,则在方形容器中水沸腾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也能沸腾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水沸腾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沸点随气压升高而增大,有温度差才能热传递。
【解答】A.上面都是开口的,则二者上方气压相等,那么方形容器和小试管沸点相同,小试管中水不能沸腾,故A不符合题意;
B.上面都是封口的,则二者上方气压相等,那么方形容器和小试管沸点相同,小试管中水不能沸腾,故B不符合题意;
C.烧杯开口,试管封口,则小试管沸点高,小试管中水不能沸腾,故C不符合题意;
D.烧杯封闭,试管开口,则小试管沸点低,小试管中水能沸腾,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患流感发高烧时,医学上经常使用布洛芬来退烧,其化学式为C13H18O2下列关于布洛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3:18:2
C.相对分子质量是206克
D.布洛芬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1个布洛芬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
D、根据布洛芬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布洛芬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3):(1×18):(16×2)=78:9:16,则布洛芬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A错误;
B、1个布洛芬分子是由13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3:18:2,B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C错误;
D、布洛芬是由布洛芬分子构成的,布洛芬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D错误。
故答案为:B。
9.(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臭氧(O3)、二氧化氯(ClO2)、过氧化氢(H2O2)都是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消毒剂.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
A.氧分子 B.氧离子 C.氧气 D.氧元素
【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 根据这三种物质分子的组成和构成进行分析;
【解答】A、从三种物质的组成来看,它们均不含氧分子,毕竟只有氧气中才存在氧分子,所以 A 错误。
B、这三种物质都不含氧离子,不过含有氧原子,因此 B 错误。
C、臭氧、二氧化碳、双氧水皆属于纯净物,且都不含氧气,故 C 错误。
D、依据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能够得知,它们都含有氧元素,所以 D 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A、雪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放热,故A正确;
B、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放热,故C错误;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1.(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某品牌的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SL(升)”字样。若这瓶油用去四分之一,剩下的油与原来的油相比(  )
A.质量和密度均减小 B.质量和密度均增大
C.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密度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质量指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倒出四分之一,可知所含物质减少,所以质量减小。密度是物体的属性,与体积、质量无关,可知倒出后油的密度不变。
故答案为:D。
12.(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5:4
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80克
D.液体乙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两种液体的密度时,注意要将装置质量(20g)减去。
【解答】AD、液体甲的密度为,液体乙的密度为,可知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故A错误,D正确;
B、由可知,质量一定时,体积比等于密度之比的导致,可知体积比为,故B错误;
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13.(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铅笔斜插在水中,看见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解释这一现象的光路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折射角指的是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入射光线指的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解答】看见水中的铅笔是因为有光线进入眼睛,空气中的折射角大于水中的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故答案为:D。
14.(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自动水龙头,使用时只需把手伸到水龙头的下方,就会自动出水。这是因为人体能辐射出(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红光 D.紫光
【答案】B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都会向周围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解答】 如图自动水龙头,使用时只需把手伸到水龙头的下方,就会自动出水。这是因为人体能辐射出红外线,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每年5-6月,某地“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答案】B
【知识点】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A、转转花本身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故A错误;
B、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花遮挡了部分光线,所以形成了影子,故B正确;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6.(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B.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
C.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D.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 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性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就是触觉。
【解答】 A.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所以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图中的①是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
【解答】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
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
故答案为:A。
18.(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手机具有录音和显示波形的功能。将一乒乓球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手机记录下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其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 (  )
A.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相等 B.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是在耳蜗处形成听觉 D.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图象可知,乒乓球每次发声的时间逐渐变短,乒乓球每次发声时的振幅变小,乒乓球每次与台面碰撞的最大形变程度变小,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A、由图可知,第1次碰撞的时间是1.12s,第2次碰 撞的时间是1.58s,第3次碰撞的时间是2.00s,第4 次碰撞的时间是2.40s,第5次碰撞的时间是2.78s ,第1、2次时间间隔为0.46s,第2、3次时间间隔 为0.42s,第3、4次时间间隔为0.4s,第4、5次时 间间隔为0.38s,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不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声波的振幅越来越小,则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9.(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在贺卡闪光并播放音乐时(  )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和光的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玻璃钟罩内接近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听不到音乐;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看到闪光;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吸音材料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21.(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宋代诗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噌吆如钟鼓不绝”,下列对“钟鼓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游人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
B.“钟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C.“钟鼓不绝”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钟声是由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
【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均能传播声音。
【解答】A、钟声和鼓声的音色不同,所以游人可以区分钟声和鼓声,故A正确;
B、钟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钟鼓不绝”是因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C错误;
D、钟声是由钟体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内部的空气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2.(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太阳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不同的色光偏折能力不同,所以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多种色光,呈现出彩色的光带。
【解答】A、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分解成多种色光,可知太阳光是复色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故B错误,符合题意;
C、①区域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②区域是紫外线,无法用肉眼观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3.(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是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它利用凹面镜的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
B.图乙是小孔成像,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是虚像
C.图丙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成的是一个倒立、等大的像
D.图丁是海市蜃楼的景象,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A、图甲是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它利用凸面镜的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故A错误;
B、图乙是小孔成像,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可知是实像,故B错误;
C、倒影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正确的图像为,故C错误;
D、海市蜃楼的原理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4.(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
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
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
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将发生折射,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解答】①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被杯沿挡住了,没有到达眼睛,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经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故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5.(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A、蜡烛在a处时,物距为40cm,大于两倍焦距,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在b处时,物距为30cm,成等大的实像,可知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在c处时,物距为25cm,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特点与幻灯机成像特点相同,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在d处时,物距为10cm,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虚像,像与物同侧,可知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6.(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用化学用语完成下列填空:
(1)2CO 中 2 表示的意义   ;
(2) 氯化钠   ;
(3) 氩气   。
【答案】(1)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2)
(3)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1)分子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分子的数目。
(2)书写化学式时金属阳离子写在左侧,非金属阴离子写在右侧。
(3)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解答】(1)CO表示一氧化碳分子,2CO中的“2”表示的是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2)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化学式为。
(3)氩气是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式可以表示氩气这种物质。
27.(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
(2)非晶体
(3)不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2)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此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2)固态b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因此为非晶体;
(3)根据题意可知,试管中的水可以从烧杯中的水吸热,从而达到水的沸点100℃,但是此时内外水温一致,因此不能再从外面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8.(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下同)。
(2)属于阴离子的是   。
(3)B和E 两种原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答案】(1)BD
(2)D
(3)最外层电子数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进行分析。
(2)阴离子的形成过程: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1)元素种类取决于质子数,由图可知,B和D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可知属于同种元素。
(2)阴离子带负电,电子数多于质子数,A有11个质子,10个电子,属于阳离子;B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9,属于原子;C质子数为12,电子数为12,属于原子;D质子数有9个,电子数为10,电子数多于质子数,属于阴离子;E质子数为17,电子数为17,属于原子。
故答案为:D。
(3)B和E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可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9.(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2007年经过测量发现国际千克原器质量减小了约50微克。若使用减轻的国际千克原器测量物体质量,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测量前后,被测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答案】偏大;不变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物体的质量与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状态、温度、位置等无关。
【解答】 当天平平衡时,砝码的总质量为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偏小,会导致测量时砝码的数量偏多,总质量偏大,可知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质量指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不会因为测量问题导致物体所含物质发生改变,所以质量不变。
30.(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面对流感,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填序号)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答案】(1)①
(2)②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体的颜色、状态、挥发性、气味、溶解性、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也能体现。
(2)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属于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可知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①易燃。
(2)酒精均有易挥发的性质,挥发属于汽化过程,汽化吸热,可以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1.(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舟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
(2)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答案】(1)空气
(2)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两个音叉之间只有空气,可知是空气在传声。
(2)通过观察水波的传播(可见现象)来理解声波的传播(不可见现象),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水波和声波)的相似性进行推理的方法,属于类比法。
【解答】(1)敲击右侧的音叉,左侧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左侧的音叉也在振动,发生了共振现象,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2)声波和水波类似,用水波来类比声波,便于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
故答案为:B。
32.(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甲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科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吹笔套时发出声音,是由于   振动产生的;
(2)小科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乙,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笛声的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选填“a”、“b”或“c”)。
【答案】(1)内部空气柱
(2)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
(2)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笔套时,内部的空气柱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 竹笛是通过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空气柱长度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由图可知,⑤在位置c时空气柱的长度最长,可知声音的音调最低。
33.(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甲所示,医生在为患有近视眼的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她离视力表像的距离应是    m,同时小红看到她的电子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乙图,它的实际时间是   .当小红检查完视力后慢慢面镜,她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4.6;12:05;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图中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5m,人在视力表前面0.4m,可知人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2.5m+2.5m-0.4m=4.6m。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所示,可知实际时间为12:05。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可知当小红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34.(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 某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____;
A.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某山地地形如步骤④中的俯视模型,从   地(选填“甲”或“乙”)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答案】(1)A;B
(2)甲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1)为了在地图上准确表示山峰的高度,需要确保每一层等高线的高度相同。
(2)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平缓。
【解答】(1)为了减小误差,每块橡皮的高度应相同,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目的是保证
每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同。
故答案为:AB。
(2)由图可知,甲一侧等高线较密集,说明更陡峭。
35.(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小实在学习托盘天平相关内容后,使用天平测量了矿泉水瓶内剩余水的质量.还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自制了一款简易天平。
【实验过程】调节天平平衡,进行相关测量,得到部分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1)为使测量更精确,图甲中的实验顺序应为    。(填数字序号)
(2)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时,加入一定量砝码后,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再加入一个最小的砝码,发现指针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计算矿泉水瓶内剩余水的质量为   克。
(4)【材料准备】均匀木杆、支架、燕尾夹、细绳、小桶(桶上划有均匀刻度)、水等。
【结构设计】自制简易天平如图丁所示。细绳连接小桶,在木杆上的位置固定且到O点距离相同,燕尾夹可在木杆上移动。
燕尾夹的功能与托盘天平中的   结构功能相同。
(5)【天平测量】天平平衡后,在左边小桶内放置待测物体,在右边小桶内逐滴滴加水至天平平衡。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待测物体的质量。
往右边小桶加水这一操作作用与托盘天平使用时   的操作作用相同。
【答案】(1)②①
(2)取出最小的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直至指针指示分度盘的中央
(3)21.8
(4)平衡螺母
(5)添加砝码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若先测量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再将水倒出,测量烧杯的质量,会有部分水沾在烧杯内壁上,导致误差。
(2)指针偏向哪边,说明哪边偏重。
(3)水的质量等于烧坏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的质量,注意游码的分度值为0.2g。
(4)燕尾夹相当于平衡螺母,在天平使用前调平天平。
(5)测量时向桶中加水,相当于通过添加砝码来调平天平。
【解答】(1)为了减小误差,应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将水倒入烧杯,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故顺序为:②①。
(2)图乙说明砝码的总质量偏小,图丙说明砝码的总质量偏大,接下来的操作是取出最小的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直至指针指示分度盘的中央。
(3)烧杯的质量为10.4g,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20g+10g+2.2g=32.2g,可知水的质量为32.2g-10.4g=21.8g。
(4)改变燕尾夹的位置可以调平简易天平,可知其作用与平衡螺母相同。
(5) 像右桶中加水,直至两侧平衡,相当于通过添加砝码使天平平衡。
36.(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   ,提出原子是可分的,并建立了原子模型,如图甲所示。
(2)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预期这些α粒子会毫不费力地击穿金原子,到达对面的探测板上,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①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如图乙四条运动轨迹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序号)
②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我国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已经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原子结构的是____(填字母)。
A. B. C. D.
【答案】(1)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2)C;原子核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
(2)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中含有带正电、体积小但质量大的原子核,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3)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解答】(1)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从而提出原子可分。
(2)①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应相互排斥,但C与原子核相互吸引,所以是不可能出现的运动轨迹。
②很小的结构指的是体积小、带质量大的原子核。
(3) 一个碳14原子中含有6个质子和6个电子,中子数为14-6=8。
故答案为:C。
37.(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相同的音叉,B是粘在甲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D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打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发生晃动。
(1)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
(2)该实验说明音叉乙发声的   (填“能量”或“信息”)可以传递给音叉甲。若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光斑   (填“会”或“不会”)发生晃动。
(3)若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振动
(2))能量;不会
(3)变大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1) 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敲打右边的音叉乙,左边的音叉甲会随着振动,这是因为右边音叉乙振动产生的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甲,引起左边音叉甲的振动而发出声音,说明音叉乙发声的能量可以传递给音叉甲。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甲不会发声,光斑不会晃动,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右边音叉乙产生的声音不会传递到左边的音叉甲。
(3)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音叉的振幅变大,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变大;
(1)振动(2)能量;不会(3)变大
1 / 1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丹溪中学2025年八年级暑假收心作业 科学
1.(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对认识对象(系统)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或模拟。下列不属于模型建构的是(  )
A.画校园平面图
B.做小型地球仪
C.搭细胞结构
D.看蜡烛熄灭顺序
2.(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有趣的演示实验。下列“变多、变少”的演示实验中,涉及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3.(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人生如三道茶,先苦后甜,最后回 ①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胶杯中冰变味无穷。下列关于人体的感觉描述,错误的是 (  )
A.人有四种基本味觉:甜、酸、苦、辣
B.人在感冒时,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会降低
C.痛觉的产生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从而产生味觉
4.(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新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 其中C的化合价为 (  )
A.+4价 B.- 4价 C.+2价 D.- 2价
5.(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
A. B.
C. D.
6.(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2024年开年伊始,哈尔滨火爆全国,很多游客在寒冬户外体验了“泼水成冰”的奇观,如图所示。“泼水成冰”的原理是水蒸气在极低的温度下直接变为小冰晶。对此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
A.空中看到的是白色雾状水蒸气 B.该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是凝固
C.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好 D.气温高于0℃也会出现该现象
7.(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四种不同的密封方式,方形容器和小试管中均装有水,对方形容器进行加热至沸腾,则在方形容器中水沸腾的过程中,小试管中的水也能沸腾的是(  )
A. B. C. D.
8.(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患流感发高烧时,医学上经常使用布洛芬来退烧,其化学式为C13H18O2下列关于布洛芬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3:18:2
C.相对分子质量是206克
D.布洛芬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9.(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臭氧(O3)、二氧化氯(ClO2)、过氧化氢(H2O2)都是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消毒剂.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
A.氧分子 B.氧离子 C.氧气 D.氧元素
10.(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自然界中的雪、雾、露、霜等现象,都是水这种物质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对这些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B.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D.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11.(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某品牌的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SL(升)”字样。若这瓶油用去四分之一,剩下的油与原来的油相比(  )
A.质量和密度均减小 B.质量和密度均增大
C.质量和密度均不变 D.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12.(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某兴趣小组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液体的密度,他们根据实验数据,绘出如图图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甲的密度小于液体乙的密度
B.当质量相同时,液体甲与液体乙的体积比是5:4
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80克
D.液体乙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
13.(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铅笔斜插在水中,看见水中的铅笔向上弯折,解释这一现象的光路是(  )
A. B.
C. D.
14.(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自动水龙头,使用时只需把手伸到水龙头的下方,就会自动出水。这是因为人体能辐射出(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红光 D.紫光
15.(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每年5-6月,某地“转转花”竞相绽放,游客们纷纷用手机拍下这美丽的景象。、关于此景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游客能看到美丽的“转转花”,说明“转转花”是光源
B.“转转花”的影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凹透镜
D.在拍摄时,“转转花”需位于手机镜头的一倍焦距以内
16.(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为盲人在“阅读”盲文。关于盲人感受外界信息过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
B.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
C.感觉是在大脑形成的
D.盲人“阅读”盲文时,是利用听觉
17.(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是耳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④两侧的气压平衡
B.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
C.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和③过于敏感造成的
D.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
18.(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手机具有录音和显示波形的功能。将一乒乓球从一定高度由静止释放,利用手机记录下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其波形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据此分析 (  )
A.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相等 B.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是在耳蜗处形成听觉 D.听到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大
19.(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在一个透明玻璃钟罩内放一个会闪光的音乐贺卡,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在贺卡闪光并播放音乐时(  )
A.看不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B.看到闪光,听不到音乐
C.看不到闪光,听到音乐 D.看到闪光,听到音乐
20.(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控制噪声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下面一些关于控制噪声的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在城市中禁鸣汽车喇叭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C.体育馆、剧院的内墙要用吸音材料来装饰是为了防止噪声产生
D.在飞机旁工作的人员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21.(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宋代诗人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噌吆如钟鼓不绝”,下列对“钟鼓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游人根据音色区分钟声和鼓声
B.“钟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C.“钟鼓不绝”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钟声是由钟内部空气振动产生的
22.(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表示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的色散实验,图中①②分别表示红外线和紫外线所在区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B.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小于红光 太阳光
C.①区域的光具有热效应
D.②区域的光无法用肉眼观察
23.(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下列四幅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是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它利用凹面镜的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
B.图乙是小孔成像,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是虚像
C.图丙是观察对岸的树木在水中倒影的光路图,成的是一个倒立、等大的像
D.图丁是海市蜃楼的景象,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24.(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关于“看不见”和“又看见了”两种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①“看不见”是由于硬币没有反射光
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没有到达眼睛
③“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反射到达眼睛
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通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5.(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用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将同一蜡烛先后放在光具座的a、b、c、d四个位置,如图所示。移动光屏观察烛焰的成像情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蜡烛在a处时,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
B.蜡烛在b处时,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
C.蜡烛在c处时,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
D.蜡烛在d处时,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
26.(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用化学用语完成下列填空:
(1)2CO 中 2 表示的意义   ;
(2) 氯化钠   ;
(3) 氩气   。
27.(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在探究固体的熔化实验中,把分别装有固体a与b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将温度计正确的插入两种固体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固体a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固体b的熔化图像如图丙所示。
(1)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此时a处于   态(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2)固体b属于一种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已知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标准大气压下,烧杯与试管中均加入水,通过酒精灯加热,当烧杯中的水沸腾时,试管中的水   沸腾。(选填“会”或“不会”)
28.(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填字母,下同)。
(2)属于阴离子的是   。
(3)B和E 两种原子的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9.(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2007年经过测量发现国际千克原器质量减小了约50微克。若使用减轻的国际千克原器测量物体质量,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测量前后,被测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填“增多”、“减少”或“不变”)。
30.(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面对流感,我们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还可以用75%的酒精溶液对手进行消毒。小科同学查阅资料发现酒精具有如下性质:酒精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①易燃、②易挥发、③无色透明的液体;④具有略带刺激性的特殊香味;⑤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请回答:
(1)以上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填序号);
(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临床上,酒精除了消毒外,还常用于为高烧患者擦身,这主要是利用了酒精具有   (填序号)的性质,能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1.(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为研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小舟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1)如图所示,用小植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叫作“共振”这一现象可以验证   可以传声(选填“音叉”、“小槌”、“乒乓球”或“空气”);
(2)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抖的音叉产生的声波也会向四周传播。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____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模型
32.(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甲是形状相似的三个钢笔笔套,它们的唯一不同就是长度不一样,小科同学发现:从左往右依次口吹这三个笔套时,发出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吹笔套时发出声音,是由于   振动产生的;
(2)小科在课余时间利用相同的科学原理制作了一个竹笛如图乙,在竹管开口①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⑥时,可以改变笛声的音调,则当布团⑤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声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选填“a”、“b”或“c”)。
33.(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甲所示,医生在为患有近视眼的小红同学检查视力,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她离视力表像的距离应是    m,同时小红看到她的电子表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为乙图,它的实际时间是   .当小红检查完视力后慢慢面镜,她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4.(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 某同学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____;
A.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某山地地形如步骤④中的俯视模型,从   地(选填“甲”或“乙”)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5.(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小实在学习托盘天平相关内容后,使用天平测量了矿泉水瓶内剩余水的质量.还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自制了一款简易天平。
【实验过程】调节天平平衡,进行相关测量,得到部分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
(1)为使测量更精确,图甲中的实验顺序应为    。(填数字序号)
(2)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时,加入一定量砝码后,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再加入一个最小的砝码,发现指针位置如图丙所示,则接下来应进行的操作是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计算矿泉水瓶内剩余水的质量为   克。
(4)【材料准备】均匀木杆、支架、燕尾夹、细绳、小桶(桶上划有均匀刻度)、水等。
【结构设计】自制简易天平如图丁所示。细绳连接小桶,在木杆上的位置固定且到O点距离相同,燕尾夹可在木杆上移动。
燕尾夹的功能与托盘天平中的   结构功能相同。
(5)【天平测量】天平平衡后,在左边小桶内放置待测物体,在右边小桶内逐滴滴加水至天平平衡。最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待测物体的质量。
往右边小桶加水这一操作作用与托盘天平使用时   的操作作用相同。
36.(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1897年,汤姆森发现了   ,提出原子是可分的,并建立了原子模型,如图甲所示。
(2)1911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轰击金箔,预期这些α粒子会毫不费力地击穿金原子,到达对面的探测板上,结果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①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如图乙四条运动轨迹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序号)
②卢瑟福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中心一个很小的结构上。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我国国产化碳-14批量生产已经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站启动。下列模型能表示碳-14原子结构的是____(填字母)。
A. B. C. D.
37.(2025八上·义乌开学考)如图所示,甲、乙为两个相同的音叉,B是粘在甲音叉叉股上的小平面镜,C为一较大的平面镜,A为固定的激光笔,D为天花板。实验时,用橡皮锤敲打音叉乙,听到声音的同时,会观察到天花板上的光斑发生晃动。
(1)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
(2)该实验说明音叉乙发声的   (填“能量”或“信息”)可以传递给音叉甲。若在月球上做该实验,光斑   (填“会”或“不会”)发生晃动。
(3)若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 模型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符号代表事物的标志。
【解答】画校园平面图是对校园实际布局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做小型地球仪是对地球的一种模拟,搭细胞结构是用各种材料构建细胞结构的模型,都属于模型建构,故ABC不符合题意;
看蜡烛熄灭顺序是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采用了对比法,不属于模型建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C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及升华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中放热的过程有:凝华,从气体转化为固态;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凝固,由液体转化为固态。【解答】①金属盘下的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液化放热,故①符合题意;
②烧杯中冰变少,是冰的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气态乙醚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符合题意;
④碘锤中碘颗粒变少,是碘的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人的感觉;皮肤与皮肤的感觉;舌与味觉
【解析】【分析】基础味觉:甜、酸、苦、咸、鲜。
【解答】A、辣不是基础味觉,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人在感冒时,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都会降低,食欲也可能会因此减弱,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痛觉的产生对人有一定的保护意义,可以提醒人体避免或减少伤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食物刺激味觉细胞,产生相应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从而产生味觉,所有的
感觉都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常见元素与原子团的化合价
【解析】【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之和为零进行分析计算。
【解答】钾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碳元素的化合价为,可知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故答案为:A。
5.【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提高了衣服的温度,挂在通风处加快空气流动,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A、水蒸气肉眼是看不见的,故A错误;
B、由气态转化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华,故B错误;
C、热水蒸发速度快,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可知泼水成冰时用热水效果会更
好,故C正确;
D、 气温高于0℃,高于水的凝固点,水不会凝华成小冰晶,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解析】【分析】水沸腾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
沸点随气压升高而增大,有温度差才能热传递。
【解答】A.上面都是开口的,则二者上方气压相等,那么方形容器和小试管沸点相同,小试管中水不能沸腾,故A不符合题意;
B.上面都是封口的,则二者上方气压相等,那么方形容器和小试管沸点相同,小试管中水不能沸腾,故B不符合题意;
C.烧杯开口,试管封口,则小试管沸点高,小试管中水不能沸腾,故C不符合题意;
D.烧杯封闭,试管开口,则小试管沸点低,小试管中水能沸腾,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
【解析】【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1个布洛芬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
D、根据布洛芬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布洛芬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3):(1×18):(16×2)=78:9:16,则布洛芬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A错误;
B、1个布洛芬分子是由13个碳原子、18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则C、H、O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3:18:2,B正确;
C、相对分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常常省略不写,C错误;
D、布洛芬是由布洛芬分子构成的,布洛芬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D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D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 根据这三种物质分子的组成和构成进行分析;
【解答】A、从三种物质的组成来看,它们均不含氧分子,毕竟只有氧气中才存在氧分子,所以 A 错误。
B、这三种物质都不含氧离子,不过含有氧原子,因此 B 错误。
C、臭氧、二氧化碳、双氧水皆属于纯净物,且都不含氧气,故 C 错误。
D、依据三种物质的化学式能够得知,它们都含有氧元素,所以 D 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A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华及凝华现象
【解析】【分析】物态变化:熔化:由固态转化为液态,熔化吸热;凝固:由液态转化为固态,凝固放热;凝华:由气态转化为固态,凝华放热;升华:由固态转化为气态,升华吸热;汽化: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汽化吸热;液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液化放热。
【解答】A、雪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放热,故A正确;
B、雾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放热,故B错误;
C、露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放热,故C错误;
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过程放热,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1.【答案】D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密度是物体的属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解答】质量指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倒出四分之一,可知所含物质减少,所以质量减小。密度是物体的属性,与体积、质量无关,可知倒出后油的密度不变。
故答案为:D。
12.【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密度公式计算两种液体的密度时,注意要将装置质量(20g)减去。
【解答】AD、液体甲的密度为,液体乙的密度为,可知液体甲的密度大于液体乙的密度,故A错误,D正确;
B、由可知,质量一定时,体积比等于密度之比的导致,可知体积比为,故B错误;
C、当体积为60厘米3时,液体甲的质量为,故C错误。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折射角指的是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入射光线指的是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解答】看见水中的铅笔是因为有光线进入眼睛,空气中的折射角大于水中的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一切物体都会向周围辐射红外线,物体的温度越高,向外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解答】 如图自动水龙头,使用时只需把手伸到水龙头的下方,就会自动出水。这是因为人体能辐射出红外线,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答案】B
【知识点】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A、转转花本身不会发光,不属于光源,故A错误;
B、由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花遮挡了部分光线,所以形成了影子,故B正确;
C、用于拍摄“转转花”的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故C错误;
D、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6.【答案】D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 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性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的判断,这就是触觉。
【解答】 A.皮肤具有感受外界冷、热、触、压、痛等刺激的功能,盲人“阅读”盲文时,接受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是皮肤,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盲人无法形成视觉的原因可能是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有缺陷,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皮肤是触觉器官,感受冷、热、痛、触、压等感觉,所以盲人是用触觉感受外界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7.【答案】A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图中的①是鼓膜、②是半规管、③是前庭、④是耳蜗、⑤是咽鼓管、⑥是听小骨。
【解答】A、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在短时间内,飞机的高度发生巨大的变化,外界气压也发生巨大变化,而鼓膜内的气压不变,因此容易击穿鼓膜。故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将口张开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的气压保持平衡。可见,飞机起降前,乘客咀嚼口香糖可保持①鼓膜(不是④耳蜗)两侧的气压平衡,A错误。
B、咽鼓管连通了咽喉部和鼓室。因此,鼻咽喉感染病菌后,病菌可通过⑤咽鼓管到达中耳,引发中耳炎,B正确。
C、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可见,生活中一些人晕车、晕船,这是由于②半规管和③前庭过于敏感造成的,C正确。
D、当我们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开口,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某一侧的压力过大,鼓膜可能会被震破,人的听力就会受损。闭嘴、堵耳也能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可见,遇到巨响时,如果处理不当,最容易损伤耳的结构①鼓膜,D正确。
故答案为:A。
18.【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图象可知,乒乓球每次发声的时间逐渐变短,乒乓球每次发声时的振幅变小,乒乓球每次与台面碰撞的最大形变程度变小,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A、由图可知,第1次碰撞的时间是1.12s,第2次碰 撞的时间是1.58s,第3次碰撞的时间是2.00s,第4 次碰撞的时间是2.40s,第5次碰撞的时间是2.78s ,第1、2次时间间隔为0.46s,第2、3次时间间隔 为0.42s,第3、4次时间间隔为0.4s,第4、5次时 间间隔为0.38s,每次发声的时间间隔不相等,故A不符合题意;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乒乓球碰撞桌面发出的声音是桌面的振动产生的,故B符合题意;
C、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声波的振幅越来越小,则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9.【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和光的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抽出玻璃钟罩内的空气,玻璃钟罩内接近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听不到音乐;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能看到闪光;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0.【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根据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解答】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为了在传播过程减弱噪声,故A错误;
B.市区内汽车喇叭禁鸣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吸音材料可以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21.【答案】A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和固体均能传播声音。
【解答】A、钟声和鼓声的音色不同,所以游人可以区分钟声和鼓声,故A正确;
B、钟鼓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钟鼓不绝”是因为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故C错误;
D、钟声是由钟体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内部的空气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2.【答案】B
【知识点】光的色散;紫外线、红外线
【解析】【分析】不同的色光偏折能力不同,所以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多种色光,呈现出彩色的光带。
【解答】A、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分解成多种色光,可知太阳光是复色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太阳光经三棱镜折射后,紫光的偏折程度大于红光,故B错误,符合题意;
C、①区域是红外线,具有热效应,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②区域是紫外线,无法用肉眼观察,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3.【答案】D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凸面镜和凹面镜;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A、图甲是汽车驾驶室两侧的反光镜,它利用凸面镜的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故A错误;
B、图乙是小孔成像,它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所成的像能呈现在光屏上,可知是实像,故B错误;
C、倒影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像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正确的图像为,故C错误;
D、海市蜃楼的原理是光在不均匀介质中发生折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4.【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将发生折射,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解答】①②“看不见”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沿直线传播,被杯沿挡住了,没有到达眼睛,故①错误,②正确;
③④“又看见了”是由于硬币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生了折射现象,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经过水面的折射到达眼睛,故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故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5.【答案】C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解析】【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等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大于两倍焦距,像距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
【解答】A、蜡烛在a处时,物距为40cm,大于两倍焦距,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缩小的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蜡烛在b处时,物距为30cm,成等大的实像,可知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比在a处时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蜡烛在c处时,物距为25cm,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像特点与幻灯机成像特点相同,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符合题意;
D、蜡烛在d处时,物距为10cm,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虚像,像与物同侧,可知眼睛应从光屏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6.【答案】(1)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2)
(3)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1)分子前面的数字表示的是分子的数目。
(2)书写化学式时金属阳离子写在左侧,非金属阴离子写在右侧。
(3)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解答】(1)CO表示一氧化碳分子,2CO中的“2”表示的是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2)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化学式为。
(3)氩气是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化学式可以表示氩气这种物质。
27.【答案】(1)不变;固液共存
(2)非晶体
(3)不会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分析】(1)晶体熔化时,虽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后为液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
(2)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3)液体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
【解答】(1)根据乙图可知,固体a熔化过程中,继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此时处于固液共存态;
(2)固态b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因此为非晶体;
(3)根据题意可知,试管中的水可以从烧杯中的水吸热,从而达到水的沸点100℃,但是此时内外水温一致,因此不能再从外面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不会沸腾。
28.【答案】(1)BD
(2)D
(3)最外层电子数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元素的种类与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进行分析。
(2)阴离子的形成过程: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1)元素种类取决于质子数,由图可知,B和D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可知属于同种元素。
(2)阴离子带负电,电子数多于质子数,A有11个质子,10个电子,属于阳离子;B质子数和电子数均为9,属于原子;C质子数为12,电子数为12,属于原子;D质子数有9个,电子数为10,电子数多于质子数,属于阴离子;E质子数为17,电子数为17,属于原子。
故答案为:D。
(3)B和E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可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9.【答案】偏大;不变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质量及其特性
【解析】【分析】物体的质量与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状态、温度、位置等无关。
【解答】 当天平平衡时,砝码的总质量为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偏小,会导致测量时砝码的数量偏多,总质量偏大,可知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大。
质量指的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不会因为测量问题导致物体所含物质发生改变,所以质量不变。
30.【答案】(1)①
(2)②
【知识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1)物体的颜色、状态、挥发性、气味、溶解性、密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也能体现。
(2)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属于汽化,汽化吸热。
【解答】(1)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才能体现,可知属于化学性质的是①易燃。
(2)酒精均有易挥发的性质,挥发属于汽化过程,汽化吸热,可以吸收并带走患者身上的热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
31.【答案】(1)空气
(2)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两个音叉之间只有空气,可知是空气在传声。
(2)通过观察水波的传播(可见现象)来理解声波的传播(不可见现象),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水波和声波)的相似性进行推理的方法,属于类比法。
【解答】(1)敲击右侧的音叉,左侧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左侧的音叉也在振动,发生了共振现象,发生此现象的原因是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2)声波和水波类似,用水波来类比声波,便于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
故答案为:B。
32.【答案】(1)内部空气柱
(2)c
【知识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1)所有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空气的振动也会产生声音。
(2)音调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解答】(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吹笔套时,内部的空气柱发生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 竹笛是通过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产生声音的,空气柱长度越长,振动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由图可知,⑤在位置c时空气柱的长度最长,可知声音的音调最低。
33.【答案】4.6;12:05;不变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相垂直。
【解答】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图中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2.5m,人在视力表前面0.4m,可知人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2.5m+2.5m-0.4m=4.6m。
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图所示,可知实际时间为12:05。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可知当小红面镜时,像的大小不变。
34.【答案】(1)A;B
(2)甲
【知识点】等高线地形模型
【解析】【分析】(1)为了在地图上准确表示山峰的高度,需要确保每一层等高线的高度相同。
(2)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平缓。
【解答】(1)为了减小误差,每块橡皮的高度应相同,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目的是保证
每条等高线之间的相对高度相同。
故答案为:AB。
(2)由图可知,甲一侧等高线较密集,说明更陡峭。
35.【答案】(1)②①
(2)取出最小的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直至指针指示分度盘的中央
(3)21.8
(4)平衡螺母
(5)添加砝码
【知识点】天平的使用及读数
【解析】【分析】(1)若先测量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再将水倒出,测量烧杯的质量,会有部分水沾在烧杯内壁上,导致误差。
(2)指针偏向哪边,说明哪边偏重。
(3)水的质量等于烧坏和水的总质量减去烧杯的质量,注意游码的分度值为0.2g。
(4)燕尾夹相当于平衡螺母,在天平使用前调平天平。
(5)测量时向桶中加水,相当于通过添加砝码来调平天平。
【解答】(1)为了减小误差,应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将水倒入烧杯,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故顺序为:②①。
(2)图乙说明砝码的总质量偏小,图丙说明砝码的总质量偏大,接下来的操作是取出最小的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直至指针指示分度盘的中央。
(3)烧杯的质量为10.4g,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20g+10g+2.2g=32.2g,可知水的质量为32.2g-10.4g=21.8g。
(4)改变燕尾夹的位置可以调平简易天平,可知其作用与平衡螺母相同。
(5) 像右桶中加水,直至两侧平衡,相当于通过添加砝码使天平平衡。
36.【答案】(1)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
(2)C;原子核
(3)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1)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最大的贡献是发现了原子中含有带负电的电子。
(2)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中含有带正电、体积小但质量大的原子核,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3)原子中: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等于核电荷数。
【解答】(1)汤姆生发现了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从而提出原子可分。
(2)①α粒子和原子核都带正电,应相互排斥,但C与原子核相互吸引,所以是不可能出现的运动轨迹。
②很小的结构指的是体积小、带质量大的原子核。
(3) 一个碳14原子中含有6个质子和6个电子,中子数为14-6=8。
故答案为:C。
37.【答案】(1)振动
(2))能量;不会
(3)变大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解答】(1) 光斑晃动说明音叉甲发生了 振动。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敲打右边的音叉乙,左边的音叉甲会随着振动,这是因为右边音叉乙振动产生的声音由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甲,引起左边音叉甲的振动而发出声音,说明音叉乙发声的能量可以传递给音叉甲。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左边的音叉甲不会发声,光斑不会晃动,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右边音叉乙产生的声音不会传递到左边的音叉甲。
(3)增加橡皮锤敲击音叉乙的力度,音叉的振幅变大,可看见光斑在天花板上晃动的幅度变大;
(1)振动(2)能量;不会(3)变大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