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双诗联读本教学设计以“青春·生命·时代”为核心主题,通过对比阅读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首诗在意象运用、情感表达和时代精神上的异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人文关怀意识。教学注重学生主体性,通过多层次朗读、意象品析、小组探究等活动,实现深度学习,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两首诗的关键词句,理解其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比较两首诗在意象选择与情感表达上的差异。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生命与时代的思考。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和思想美,提升诗歌鉴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五四”精神与特殊年代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认识诗歌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导入新课:青春的面孔青春有怎样的面孔?如果青春会说话,它的声音是怎样的?是像郭沫若笔下那样奔放豪迈,还是如昌耀诗中那般沉静坚韧?让我们带着这个思考,走进今天的诗歌世界。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意象探析郭沫若,1919年,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跨越太平洋,直接震动了留学于日本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使他的诗兴如火山喷发,写下了诸多新诗。昌耀,1962年8月2日初稿。1958年昌耀因小诗《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后流放至青海祁连山牧场劳改,多次投递申诉材料却石沉大海。1962年7月劳改期满本应被赦免,但青海省文联却不知何故对此事毫不知情,昌耀依然带着“劳教分子”身份,遭受不公正的待遇。1983年7月27日删定,1979年昌耀平反后重返文坛,进入了一个创造力勃发、思想和艺术都臻于成熟的时期。他以重审过去和自我的历史眼光对以前的诗歌进行大规模“重写”。知人论世(1)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______,对中国的新诗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________________。早年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等,历史剧_______等。(2)王昌耀,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代表作品______________等。本诗写作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女神》新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五四”时代的革命精神《女神》《屈原》《昌耀抒情诗集》文革前夕,反右扩大化知人论世【文化常识】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特点:① 形式自由,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② 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③ 意涵丰富,意象重于修辞运用④ 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强烈。【字音字形】律吕(lǜ lǚ )薄壁(bó bì) 彷徨(pánɡ huánɡ) 决然(jué rán)石砾(shí lì) 嚣鸣 (xiāo mínɡ ) 铆钉(mǎo dīnɡ)揳入(xiē rù) 罅隙(xià xì) 渗出(shèn chū锈蚀(xiù shí)【任务一】思考:这两首诗歌题目的用意?【任务二】朗读感知:聆听诗的声音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两首诗的不同气质。首先我们来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朗读指导:语调处理:开头"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要读出开阔感,"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要读出惊叹与赞美重音处理:"力哟!力哟!"要短促有力,"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要读出排山倒海的气势节奏把握:整体节奏明快,如浪潮般一浪高过一浪情感基调:热情奔放、豪迈激昂《峨日朵雪峰之侧》朗读指导:语调处理:开头"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要读出疲惫感与坚持,"小心地探出前额"要轻缓谨慎重音处理:"惊异于"要读出突然发现的感觉,"多么可怜"要带着怜惜与敬意节奏把握:整体节奏缓慢沉重,如攀登者沉重的脚步情感基调:隐忍坚毅、深沉凝重【学生活动】每人根据朗读指导(包含节奏符号、重音标记、语气提示)展示交流:每组推选代表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交叉朗读:交换诗歌再次朗读,体会不同风格【教师深度点评】:"同学们,朗读是走进诗歌的第一步。郭沫若的诗如惊涛拍岸,需要我们用全身的力量去呼喊,那一声声'啊啊'不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个时代的呐喊。请大家注意'力哟!力哟!'这里的重复不是啰嗦,而是力量的累积,是五四时期青年想要冲破一切束缚的炽热情怀。""而昌耀的诗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用生命去体味。'小心地探出前额'中的'小心地'三个字要读得轻而缓,那是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谨慎与坚持。读这首诗时,我们要把自己想象成那个雪峰侧的攀登者,感受那份孤独却坚定的力量。"【任务三】、意象对比探究现在让我们聚焦两首诗中的意象。请各小组领取学习任务单,完成意象对比表格。意象对比表格:对比维度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自然意象生命意象意象特点情感基调象征意义1、分组讨论完成表格填写2、重点探讨:"为什么郭沫若选择洪涛、太平洋等意象?""为什么昌耀要写蜘蛛?"3、派代表讲解本组的发现【任务三】、意象对比探究意象对比表格:对比维度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自然意象 北冰洋、白云、洪涛、太平洋 雪峰、落日、岩壁、石砾生命意象 人的呼喊、力的象征 蜘蛛、攀登者意象特点 宏大、动荡、有力、外向 渺小、寂静、坚韧、内向情感基调 激情澎湃、豪迈奔放 隐忍坚毅、深沉凝重象征意义 时代力量、革命精神、创造激情 生命意志、个人坚守、平凡伟大【深度分析】:"同学们,意象是诗歌的灵魂。郭沫若选择了北冰洋、太平洋、洪涛这些宏大意象,构建了一个正在觉醒的东方图景。大家注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句,这里的太平洋不仅是自然存在,更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民族复兴的强烈渴望,是那种要推倒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革命激情。""而昌耀的选择更加耐人寻味。在极端环境中,他看到的是蜘蛛,不是雪莲。这只'蜘蛛'看似渺小,却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在绝境中织网,在严寒中生存,这恰恰是诗人在苦难中对生命尊严的坚守。这种向内探索的力量,同样震撼人心。"四、课时小结【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从朗读入手,初步感受了两首诗不同的情感基调,并通过意象分析看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选择。郭沫若向外呼喊,昌耀向内沉思;一个要推倒旧世界,一个要守住生命的尊严。课后请大家思考:如果为这两首诗配乐,你会选择什么乐器?为什么?【布置作业】:熟练朗读两首诗,注意情感表达思考配乐选择并说明理由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和意象分析,初步感受了两首诗的不同风格。今天让我们深入时代背景,探究为什么同样的青春主题会呈现出如此不同的面貌。首先让我们欣赏几位同学为诗歌配乐的选择(展示学生作业:有的为《立》配了《黄河大合唱》,有的为《峨》配了《二泉映月》),请他们简要说明理由。第二课时:时代对话·青春书写知人论世:时代与诗人的对话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份详细的资料包,深入了解两位诗人及其时代。郭沫若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背景资料包:诗人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创作背景:该诗写于1919年9-10月间,正值五四运动高潮时期。时代特征: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民主与科学思想广泛传播。青年学生爱国热情高涨。旧文化、旧道德受到猛烈冲击。诗人处境:郭沫若当时留学日本,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渴望为祖国贡献力量昌耀与《峨日朵雪峰之侧》背景资料包:诗人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中国当代诗人。创作背景:该诗写于1962年8月,诗人当时在青海农场劳动改造。时代特征:三年困难时期刚过。知识分子处境艰难。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激烈碰撞。诗人处境:22岁的昌耀因诗歌被打成右派,在青海高原接受劳动改造,身心承受巨大压力阅读资料包,完成"时代印记"表格: 郭沫若 昌耀时代背景个人处境诗歌情感精神特质阅读资料包,完成"时代印记"表格: 郭沫若 昌耀时代背景 五四时期 1960年代个人处境 留学日本,热情澎湃 劳动改造,处境艰难诗歌情感 外向奔放 内向沉思精神特质 革命激情 生命坚守【角色扮演活动】:一组扮演1919年的郭沫若二组扮演1962年的昌耀互相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写?""你的诗歌想要表达什么?"【教师深度点拨】:"同学们,时代是诗歌的土壤,诗人是时代的歌者。郭沫若在1919年那个民族觉醒的时刻,自然发出了雷霆般的呐喊。大家想象一下:一个留学海外的青年,看到祖国积贫积弱,内心充满着要改变现状的激情,这种情感通过洪涛、太平洋这些意象喷涌而出,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而昌耀的处境完全不同。1962年,一个22岁的青年才俊,被打成右派,在青海高原接受改造。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他看到的只能是雪峰、蜘蛛、石砾这些微小而坚韧的存在。但正是这种向内探索,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另一种深度——那不是时代的呐喊,而是生命的低语,是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尊严坚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虽然处境不同,但两位诗人都在用诗歌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正是诗歌的伟大之处——它既可以是时代的号角,也可以是生命的微光。"三、比较鉴赏:青春的不同面相现在我们进行深入的比较鉴赏,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1.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何不同?2.对待苦难的态度有何差异?3.你更认同哪一种青春姿态?分组辩论:"奔放与坚守,哪种青春更动人?"要求用文本证据支持观点【学生活动】:1.小组讨论完成对比分析2.开展微型辩论赛3.完成深度思考笔记三、比较鉴赏:青春的不同面相现在我们进行深入的比较鉴赏,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1.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何不同?《立》的抒情主体:时代的呐喊者、革命的鼓吹手《峨》的抒情主体:生命的坚守者、平凡的攀登者2.对待苦难的态度有何差异?《立》:通过毁灭创造新生,积极面对《峨》:在忍耐中坚持,在困境中守护总结点拨3.你更认同哪一种青春姿态?分组辩论:"奔放与坚守,哪种青春更动人?"要求用文本证据支持观点"同学们,这场辩论没有标准答案。郭沫若的青春是向外爆发的火山,他要推倒旧世界、创造新世界,这种革命激情是那个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昌耀的青春是向内生长的松柏,他在个人困境中坚守生命的尊严,这种坚韧同样令人动容。""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青春可以有多种模样。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我们需要郭沫若式的呐喊;在个人困境中,我们需要昌耀式的坚守。真正的成熟是既要有向外改变的勇气,也要有向内坚守的定力。"四、创作迁移:我的青春意象【活动设计】:现在让我们从鉴赏走向创作。请以"我的青春意象"为题,创作一首短诗或一段诗话。你可以选择郭沫若式的豪放,也可以选择昌耀式的沉静,或者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创作指导】:1.选择一个核心意象(如海燕、种子、萤火虫等)2.确定情感基调(奔放或沉静)3.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4.表达对青春的思考【学生活动】:1.现场创作(5分钟)2.小组交流互评3.优秀作品朗诵展示展示示例:"我的青春是崖间的松/根系深入石缝/枝叶向往天空/在风雨中挺立/在阳光下成长"相同点:象征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立》: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峨》:“雄鹰”“雪豹”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蜘蛛”则象征着渺小却坚韧的生命,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是如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人物 形象情感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形象。一个高度理智与清醒、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攀岩者形象。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健之力;表达奋发昂扬、热烈向往的进取精神。对理性的探索,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课堂小结五、结语与升华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青春的不同模样。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让我们感受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里,青年们想要改变世界的豪情壮志;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让我们看到在个人困境中,生命依然可以保持尊严和力量。青春既是郭沫若笔下奔腾的洪涛,也是昌耀诗中静默的蜘蛛;它既可以呐喊,也可以沉思。真正的青春,不在于你站在哪里,而在于你是否看清了自己的位置,是否愿意在那个位置上发出属于你的光芒。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既需要郭沫若那种改变世界的激情,也需要昌耀那种坚守内心的定力。希望你们在奔涌向前时不忘内心坚守,在沉默积累时保有喷薄的力量。这才是青春最完整的模样。让我们用诗歌记录青春,用青春书写人生。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歌,找到属于自己的青春姿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