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内能》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3《内能》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内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内能相关知识。通过宏观的扩散实验验证物质微观结构,得出内能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探究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为做功和热传递。还会学习比热容,它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利用比热容知识进行热量计算,并解释如沙漠昼夜温差比海边大等自然现象。本章是在学生学习了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上,从宏观的机械能拓展到微观的内能,为下一章学习热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奠定基础 。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物理课程中已积累一定实验探究经验,熟悉基本实验仪器操作,如温度计、天平。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时,能较快上手实验操作。像在“探究水沸腾特点”实验中学会温度计正确使用和数据记录,为本次实验数据测量记录奠定基础。他们需要掌握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能运用控制变量法控制质量、加热时间等变量,通过观察温度变化来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理解将物质吸热能力转换为温度变化量来研究。 知识储备 1.学生已经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明白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以及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知识。例如,他们知道用热水袋取暖是通过热传递使身体内能增加。 2. 掌握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能简单判断物体内能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比如,知道一杯热水降温时内能减小。但对于内能微观本质理解不够深入,在学习比热容与分子热运动关系时需加强引导。 三、学科能力水平 1. 具备初步观察能力,能观察到生活中一些与比热容相关现象,如海边昼夜温差小。但对现象本质原因分析不足,教学中需引导其深入思考。 2. 实验操作能力有一定基础,但在实验设计和误差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实验中,设计实验方案时可能忽略一些影响因素,如加热不均匀。教师要指导完善实验方案,培养分析误差原因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3. 逻辑思维能力在逐步发展,能进行简单推理。但对于比热容这种抽象概念,将其与热量、温度、质量等概念综合理解运用时存在困难,教学中需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四、学习兴趣与需求分析 1. 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像海陆风形成、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等与比热容相关生活现象,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2. 渴望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新知识,在实验中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得出结论,满足对未知探索欲望。 3. 希望所学物理知识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理解不同季节昼夜温差变化,解释生活中热现象,提高对物理知识实用性认识。 五、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 1. 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在本次实验探究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和评估反思。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协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 物理思维发展:从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建立比热容概念。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思维方法,理解比热容与热量、温度、质量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 知识应用能力发展:通过生活实例分析和练习题训练,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分析暖气用水作为传热介质原因,加深对比热容知识理解和应用。 六、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 1 概念理解困难:比热容概念内涵丰富,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关系,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其物理意义和特性。 2. 实验数据处理困难: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实验中,数据较多,学生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时,可能难以准确找到物质吸热能力与各因素关系,绘制图像和得出结论存在困难。 3. 知识应用困难:在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可能不知如何将具体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难以选择合适公式和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学习目标确定
阶段 1 :确 定学习目标 学生将知道的 知识(K)1. 内能的基本概念与单位:知道内能是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用符号U表示,单位为焦耳(J ) 。能说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例如炽热的铁水和冰冷的冰块都有内能。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了解物体的内能与温度、质量、状态等因素有关。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越大;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内能也越大;物质状态改变时,分子间距离和相互作用改变,内能随之变化,如冰熔化成水,需要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记住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做功和热传递。明确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其他形式的能与内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摩擦生热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热传递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或者从物体的高温部分转移到低温部分 。 4. 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用符号Q表示 ,单位也是焦耳(J)。理解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学生将理解的 概念(U) 1.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理解内能是微观层面分子的能量,与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有关;机械能是宏观物体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和相对位置有关。能举例说明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但内能永远不为零,如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机械能为零,但其内部分子仍在不停运动,具有内能 。 2. 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关系:明白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宏观表现;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转移量 。理解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如晶体熔化过程,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内能增加不一定是因为吸收了热量,还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 3. 热传递的条件和方向:理解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热传递的方向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两物体温度相等,达到热平衡状态 。学生将具备的 能力(D)1. 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热现象(如冬天用热水袋取暖、钻木取火等 )和实验现象(如空气压缩引火仪实验、热传递实验 ),能运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改变内能的方式和内能变化的原因 。例如,分析压缩空气时,空气内能增加的原因是外界对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 2. 知识应用能力:能够运用内能、温度、热量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不能打得太足(防止气体受热膨胀,内能增大,压强增大,导致爆胎 );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科技应用原理,如热机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 3. 实验探究能力:学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如通过摩擦、压缩等方式改变物体内能,并能正确选择实验器材,规范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例如,设计实验探究做功是否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如空气压缩引火仪、活塞、玻璃筒等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到棉花燃烧现象,得出做功可以增加物体内能的结论 。 4. 类比思维能力:在学习内能概念时,能够运用类比的方法,将分子的动能与物体的动能类比,分子势能与物体的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类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本质 。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1、内能、热量概念的建立 改变内能的两种途径 难点:类比法建立内能的该案
学习评价设计
一、知识掌握维度 1. 内能概念与单位 评估方式:课堂提问、填空题 具体内容:能否准确说出内能的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单位(焦耳,J),以及“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的特点(如判断“0℃的冰没有内能”是否正确)。 2. 影响内能的因素 评估方式:选择题、情景分析题 具体内容:能否识别温度、质量、状态对物体内能的影响(如比较“一杯80℃的水和一桶20℃的水”的内能大小,解释“冰熔化成水时内能增加”的原因)。 3.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评估方式:实例辨析、实验描述题 具体内容:能否区分做功和热传递(如判断“摩擦生热”“晒太阳取暖”分别属于哪种方式),并说出两种方式的实质(能量转化 vs 能量转移)。 4. 热量的概念 评估方式:判断题、简答题 具体内容:能否正确表述热量的定义(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多少),以及“热量是过程量,不能说物体‘含有’热量”(如纠正“物体温度高,热量多”的错误说法)。 二、概念理解维度 1.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评估方式:对比分析题、举例说明题 具体内容:能否从微观与宏观角度区分两者(如解释“静止在地面的物体机械能为零,但内能不为零”),并举例说明两者的独立性(如物体机械运动状态改变时,内能可能不变)。 2. 温度、内能、热量的关系 评估方式:辨析题、推理题 具体内容:能否理清三者的逻辑关系,如: 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反之“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错误,如晶体熔化); 吸收热量→内能增加(但反之“内能增加→一定吸收热量”错误,如外界做功)。 3. 热传递的条件与方向 评估方式:实验分析题、情景题 具体内容:能否解释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方向是“从高温到低温”(如分析“两个温度相同的物体接触时,是否发生热传递”)。 三、能力达成维度 1. 实验探究能力 评估方式:实验操作考核、实验报告评分 具体内容: 能否设计并操作“做功改变内能”(如压缩空气引火仪实验)和“热传递改变内能”(如热水与冷水混合)的实验,规范记录现象(如棉花燃烧、温度变化); 能否通过实验现象推理结论(如从“铁丝弯折后发热”得出“做功可以增加内能”)。 2. 分析与推理能力 评估方式:案例分析题、论述题 具体内容:能否结合分子动理论分析内能变化的微观原因(如“压缩空气时,分子碰撞加剧→分子动能增加→内能增大”);能否用内能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如“柴油机压缩冲程的点火原理”)。 3. 知识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应用题、方案设计题 具体内容:能否运用内能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 解释“冬天搓手取暖”“暖气供暖”的原理; 设计“使物体内能减少”的方案(如“向物体做功”或“热传递放热”)并说明依据。 4. 科学思维能力 评估方式:概念辨析、模型构建题 具体内容:能否用类比法理解抽象概念(如将“分子动能与势能”类比“物体的动能与势能”);能否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内能、温度、热量”的逻辑关系,体现思维的系统性。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 1. 演示2组对比实验:① 用空气压缩引火仪快速压缩空气,观察棉花燃烧;② 用热水袋焐冷手,感受温度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并连续提问:“压缩空气时棉花为什么会燃烧?手接触热水袋后为什么会变热?这两种现象中物体的‘能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能量’与分子的运动和作用有关吗?” 3. 结合生活实例补充问题:“冰熔化成水时,温度不变但需要吸热,吸收的热量去哪里了?” 聚焦“内能的本质”“改变内能的方式”“温度、内能与热量的关系”3个核心问题。学生活动1 1.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关键信息(如压缩空气时的力度与棉花燃烧的关系、手的冷热变化)。 2. 结合已有分子动理论知识(分子在运动、有相互作用力),尝试猜想:“可能是分子的能量变化了?”“压缩和吸热都能让物体‘能量’增加?” 3. 小组内交流对问题的初步理解,提出自己的困惑(如“温度不变时,能量还会变化吗?”)。通过实验和生活现象制造认知冲突(如“温度不变时能量仍可变化”),激发探究欲,将宏观能量变化与微观分子运动关联,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探究意识(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以问题链锚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深度学习。环节二:教师活动2 1. 分组任务分配:将学生分为3组,分别探究“内能的构成”“做功改变内能”“热传递改变内能”。提供实验器材(如空气压缩引火仪、烧杯、热水、冷水、温度计、铁丝等)和探究指引(如“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做功可以改变内能?”“热传递中能量转移的条件是什么?”)。 2. 巡视指导:针对实验操作中的问题(如压缩空气时力度不足、热传递实验中未控制温度差)进行提示,引导学生记录关键数据(如铁丝弯折前后的温度变化、热水与冷水混合后的最终温度)。 3. 组织小组汇报与辩论:每组分享实验结论后,教师抛出辨析问题(如“‘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一定越大吗?’‘物体吸热,温度一定升高吗?’”),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如质量不同的热水、晶体熔化)展开讨论,最终总结内能的概念、改变方式及三者关系。学生活动2 1.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① 弯折铁丝,感受温度变化,分析做功与内能的关系;② 观察热水与冷水混合时的温度变化,总结热传递的条件和能量转移特点;③ 结合分子动理论,讨论“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的合理性。 2. 讨论辨析:针对“温度、内能、热量”的关系,举例反驳错误观点(如“一杯热水和一桶温水,热水温度高但内能不一定更大”),形成正确认知。 3. 整理结论:用思维导图梳理“内能的定义→影响因素→改变方式→与温度、热量的区别”逻辑链。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协作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核心素养之“科学探究”);在辨析与讨论中突破概念难点(如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温度与内能的非必然关系),构建清晰的物理观念(核心素养之“物理观念”);通过逻辑梳理提升科学思维的严谨性。环节三:教师活动3 1. 展示生活与科技案例:① 柴油机的压缩点火原理(做功改变内能);② 北方地暖的热传递过程;③ 航天器的热防护系统(利用材料内能变化散热)。 2. 提出拓展任务:“设计一个‘使冰块内能增加’的方案,说明采用的方法(做功或热传递)及原理”“解释‘钻木取火’和‘烤火取暖’的能量变化差异”。 3. 组织“能量变化情景剧”: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模拟分子在“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的运动变化(如压缩时分子碰撞更剧烈,热传递时分子动能从“快”向“慢”传递)。学生活动3 1. 分析案例中的内能变化:如解释柴油机压缩冲程中“机械能→内能”的转化,地暖中“内能从高温水向低温空气转移”。 2. 设计并交流方案:如“摩擦冰块(做功)”“用热水袋焐冰块(热传递)”,说明两种方式的本质区别。 3. 参与情景剧表演,通过模拟加深对“微观分子运动与宏观内能变化”关联的理解。
板书设计
内能:(1)定义 (2)影响因素 ↗ 分子动能 → 温度相关 内 能 微观粒子多少 → 种类、质量 ↘ 分子势能 → 状态相关 ★ 注意: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本质、实例、应用) 热传递 做功: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基础:课本习题13(辨析概念) 实践:记录家中3种改变内能的方式(拍照+文字说明) 挑战:解释“空调制冷时内能如何转移”(能量守恒角度)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仿真实验:PhET“气体性质”互动程序 可视化工具:慢镜头拍摄墨水扩散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