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BH H山西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9月模块诊断(总第三次)历史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一满分:100分考试内容:纲要、选必融合命题人:王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汤遗址于1984年被发现。该遗址的文化层(见下图)堆积厚度达2.5米,自下而上依次可分为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和好川文化四个阶段,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这一考古发现好川文化河姆渡文化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A.证明跨湖桥文化早于上山文化出现B.揭示好川文化层中未发现稻谷遗存C.是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的有力实证D,对研究原始稻作农业具有重要意义2.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幕出土包括成套漆器、丝织品、竹木器等千余件随葬品,同时发现的T型帛画描绘出“引魂升天”的场景。当时的文献记载中有“形魄归地,魂气升天”、“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等。这说明西汉初年的丧葬观A,符合道家追求的丧葬理念B.体现制度化的等级性差异C,反映多重观念的融合趋势D.彰显神权支配的厚葬风俗3.唐初,尚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其长官尚书令“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唐高祖时,李世民就曾任尚书令一职。但据文献记载,唐朝尚书令长期阙而不置,尚书省只设左右仆射(副长官)二人“总判省事”。此举旨在A.消除政治隐患B.减少决策失误C,维护社会秩序D,规范宰相职权4.柳宗元指出,两税法使“贫者愈因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才能避免上现象的出现。柳氏的这一观点A,未察觉制度变革根本缘由B,夸大了赋役不公现实影响C.认为税法的执行方式有误D,代表了地主阶级根本诉求5,宋太祖时期,出现了官、职、差遣分离的现象,至太宗时正式形成体系。“官”仅标志官位和俸翔南三历史试是第1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创建禄的高低;“职”仅作为文官的加官(即荣誉衔):官员基于朝廷需要、个人才能担任实际职务,称为“差遣”。该体系的形成反映出此时A.“三冗”问题的突出B.程序性分权的推行C.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边疆危机趋于紧迫6.明朝万历以前,内阁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而不通过吏部:万历以后,多是“廷推”,即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报请皇帝同意后进入内阁。这一变化A,凸显了民主政治的色彩B.增添了官员选任的理性因素C,有利于监察制度的完善D,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制度革新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水田农业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也被铁搭(一种人力操作“制如锄而四齿”的农具)取代,活跃于明清之际的宋应星,分析原因为“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材料可以用来佐证这一时期A.商品农业的发展B.精耕细作的普及C.人口压力的增大D.小农经济的优势8.1867年2月,美国商船罗佛号在台湾东海岸洋面失事,登岸人员被岛上原住民所杀,美国领事向清廷申诉,但福建的官员以当地土番“非归王化”为由,拒绝为事件负贵。这侧面反映出当时清廷内部·A,主权意识淡薄B.天下观念瓦解C.外交策略灵活一D,民族矛盾突出9.买办群体(受雇于外商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商人)最早集中在广州十三行等通商口岸,以广东籍为主。统计显示:900年后,上海买办数量增至148人(含外地来沪从业者),远超其他城市;广东籍买办占全国约51%,达146人,而广东本地买办仅占上海总数的28%。这一现象反映了A,经济区域性分工逐渐成熟B.列强侵略引发经济格局变动C.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展D,沿海地区的半殖民地化加深10.1901年,《清议报》指出:自甲午战败后,《天演论》《原富》《法意》等西学书籍,初传之时,问津者寥寥,后渐有人求购,至辛丑年,已成为士人案头常见之书,诸多有识者常聚而论之。这可用于说明A,国人积极探索救亡之路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D.传统夷夏观念彻底瓦解11.1905年,同盟会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民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北伐战争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些主义、门号的变迁体现了以南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6页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