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一)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郑州市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一)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九上化学第一次月考仿真趋势卷(一)
一、选择题
1.河南文化历史悠久,下列工艺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楠木造船 B.骨笛打孔 C.粮食酿酒 D.活字印刷
2.如图所示为在三星堆遗址中发现的金面具残片,经测定该面具含金量约为85%。金元素的元素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AU B.au C.aU D.Au
3.2024年3月2日,我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的维修任务。出舱活动期间航天员会使用机械臂。在选用机械臂材质时,不需要考虑的性质是(  )
A. 硬度 B. 光泽 C. 抗腐蚀性 D. 密度
4.校园微型空气质量“检测站”的组装和使用,可以提高同学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污染物
B. PM2.5的含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C. 积极植树造林有助于提升空气质量
D. 加强空气质量检测,有利于调控工业布局、减少空气污染
5.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A.汞 B.水 C.氢气 D.硫酸铜
6.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不正确的是( )
7.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白色固体的是( )
A.木炭 B.红磷 C.铁丝 D.硫黄
8.物质分类是一种化学观念。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酸奶 B. 冰块 C. 白酒 D. 食醋
9.下列关于实验室安全知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实验室不能品尝试剂的味道
B.酸碱类试剂如果溅入眼睛,边用水冲洗,边用手揉
C.烫伤时,立即用冷水冲洗烫伤处,再涂上烫伤膏
D.进行化学实验需要带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
10.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④⑤化学性质相似 B.②④⑤均表示原子
C.①②③④具有相对稳定结构 D.①③可形成化合物MgCl2
11.在实验室中,区分下列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和过氧化氢溶液:加入二氧化锰
B.高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观察颜色
C.氧气和氮气:伸入带有火星的木条
D.水和酒精:品尝味道
12.下列反应中既属于化合反应,又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
A.铝+氧气 氧化铝
B.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C.水 氢气+氧气
D.三氧化硫+水 硫酸
13.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所以氧气可以和所有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B.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等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反应都是化学反应
C.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氧化反应不一定都是化合反应
D.硫在空气和氧气中均能燃烧,所以铁在空气和氧气中也均能燃烧
14.向盛有一定量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通入适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过程中相关量Y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则Y可以表示( )

A. 烧杯内水的质量
B. 烧杯内溶液的质量
C. 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
D. 烧杯内物质中氢元素的总质量
二、填空题
15.“秦砖汉瓦”代表了秦汉时期建筑用陶的高度发展水平。陶瓷的主要原料黏土中含有铝、硅、氧等元素,写出其中一种的元素符号________;其中属于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________。
16.苹果果肉暴露在空气中,会逐渐变色,因为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填“缓慢氧化”或“剧烈氧化”);食品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变质,所以食品包装袋里常充入性质不活泼的___________。
17.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条磁浮空轨列车“兴国号”,制造时使用了钕、铁、硼等材料制备的永磁体,这种永磁体因其优异的磁性而被称为“磁王”。
(1)永磁材料是稀土元素的重要应用领域。稀土元素是钪、钇等十七种元素的总称,这些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钕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钕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钕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18.请根据实验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
(2)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试剂后进行实验,其中将高锰酸钾加入到试管中的具体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如图是水发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甲、乙两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甲、乙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图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
20.实验室某无色液体含有物质A,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试管取适量该液体,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A在常温下能迅速产生无色气体C,而B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②将产生的气体C收集起来,把燃着的红磷置于盛有C的集气瓶中,红磷剧烈燃烧;③把燃着的硫置于盛有C的集气瓶中,硫剧烈燃烧,生成了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D。请回答下列问题。
写出各物质的名称:A________ 、B________、C________。
三、简答题
21.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能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是什么?
(2)请从以下所给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
①实验二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小明同学认为可能是火柴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为验证该说法是否成立,请补充实验。(简要叙述实验步骤)
②请结合实验装置分析,实验三的探究目的是什么?
22.液化石油气是常用燃料。从分子及其运动的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25 m3石油气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0.024 m3的钢瓶中(如右图)。
(2)液化石油气中添加有特殊臭味的乙硫醇,一旦液化石油气泄漏,周围较大范围都能闻到特殊臭味,可及时采取安全措施。
23.如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2)请从以下所给问题中任选一个回答。
①结合实验分析,D试管中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该实验证明该气体有什么性质?
②试分析,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来完成该实验?原因是什么?
24.小华同学用如图的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
(1)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2)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什么?
(3)用微观粒子的性质解释:用水银体温计测量体温时,汞柱升高。
四、综合应用题
2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PM2.5
(2)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且可以做保护气的是________。
(3)利用图1、图2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体积分数。
①如图1所示,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小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图2所示,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将放有过量的白磷的容积为50 mL的试管与容积为60 mL玻璃注射器组成如图实验装置。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约______mL刻度处;若没有移动到该刻度处,其可能原因是什么?
(4)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根据图示中氧气与有关物质的反应回答问题:
①如图3所示实验,可观察到的实现象是什么?
②如图4所示实验,集气瓶中预留少部分水的目的是什么?
③从化学反应的角度分析,这三个反应的相同点是什么?(写一种)
2025-2026学年九上化学第一次月考仿真趋势卷(一)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B
4.B
5.D
6.B
7.B
8.B
9.B
10.A
11.D
12.A
13.C
14.D
二、填空题
15.Al(或Si或O) O(或氧元素)
16.缓慢氧化 氮气
17.(1)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2)60 金属
18.(1)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将试管横放,取一药匙高锰酸钾送至试管底部,然后将试管缓缓竖立
(3)防止水倒吸进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
19.甲 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 ②
20.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氧气
三、简答题
21.(1)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2)①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至红热,然后再伸入集气瓶,观察现象。
②探究氧气的浓度对燃烧程度的影响。
22.(1)分子间有间隔,加压使分子间隔变小。
(2)分子在不断运动,特殊臭味在空气中扩散。
23.
(1)水进入试管,约占试管体积的五分之一。
(2)①氮气;难溶于水,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②不能,因为木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装置中压强变化不大,水不能进入装置。
24.(1)探究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B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
(3)温度升高,原子间间隔变大。
四、综合应用题
25.
(1)b
(2)氮气
(3)红磷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未等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红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②12 未等到装置冷却便打开弹簧夹(合理即可)。
(4)①硫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防止生成物溅落瓶底,引起集气瓶炸裂。
③均与氧气反应。(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