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列夫托尔斯泰复 活1. 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2. 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 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学习目标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20岁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24岁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27岁月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一年后,进入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82岁病逝。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走近作者】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列宁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鲁迅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他是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马克·吐温称他观察着世态的变化,但讲述的却是人间的真理。【走近作者】写作背景《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真实的的事: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曾诱奸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这个年轻的陪审员认出她就是被他糟蹋过的姑娘, 来找法院检察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柯尼说的这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先建议柯尼将此事写成小说发表。当发现柯尼半年多后仍没有写作的想法,托尔斯泰又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转让给自己。于是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故事原型①玛丝洛娃的身世。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农妇的女儿。母亲在女地主索菲亚姊妹的牛奶场上工作。父亲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玛丝洛娃三岁时母亲死了。女地主看她长得清秀,便把她收养下来。因此,她过着一半小姐,一半婢女的生活。她做女工、收拾房间,用白灰擦亮神像,烤肉、磨粉、煮咖啡,洗些不费力的东西;有时读书给女主人听。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年轻时的情感经历。十六岁时,爱上女地主的侄儿、年青的贵族聂赫留朵夫。那时,他是个大学生,到姑母家来度暑假。两年后,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和玛丝洛娃发生了肉体关系。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玛丝洛娃因此怀孕,被姑姑赶出,最后沦落风尘。③玛丝洛娃生孩子的遭遇。由于给玛丝洛娃接生的接生婆之前曾给村里的一个有病的女人接生过,把产褥热传染给了玛丝洛娃,她只好把孩子送到育婴堂。据送去的老太婆说,孩子一送到育婴堂就死掉了。④玛丝洛娃“毒死”商人的经过。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卡尔京金和当过使女的博奇科娃,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骗她说是安眠药,要她放进商人的茶杯里。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做了,结果商人被毒死。案发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的身上。相关情节介绍⑤玛丝洛娃被错判的经过。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族代表参加陪审。在审讯过程中,法官们或忙于私事,或心情不佳,或酒醉未醒,对案件的审理心不在焉:一位法官因和妻子刚刚吵过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他担心当他审完案子回家后,妻子不给他饭吃。另一位法官叫玛特维伊,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粘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二十六步就可走完,于是他赶紧加了一小步,凑成二十七步。副检察官卜列维喝了一夜酒,根本还没有从酒宴中清醒过来,便开始宣读起对玛丝洛娃的审判案件来。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法庭庭长为了要在六点钟之前赶去和一个红头发的瑞士姑娘约会,他希望审判早点结束。最后,由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图,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图”,这样玛丝洛娃被判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⑥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认出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法院开庭审判玛丝洛娃的案件,聂赫留朵夫作为贵放代表参加陪审。他在法庭上认出了玛丝洛娃,这使得他万分震惊。他回想起与玛丝洛娃认识与交往的经过,认为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人,于是决定帮助玛丝洛娃。课文节选第一部第四十三章,描写的是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到监狱去看玛丝洛娃,向她忏悔自己当年的罪恶,请求她宽恕的场景,以人物对话为主。相关情节介绍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内容梳理人物形象塑造手法正面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抑扬、白描圈画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从而剖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性格。人物分析环境烘托人物衬托活动一:浏览文本,找出文中主要人物。聂赫留朵夫: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忏悔的罪人玛丝洛娃:被抛弃的情人\堕落的风尘女笑思考:玛丝洛娃是怎样一个形象?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最多的描写是什么,请找出来。人物分析——玛斯洛娃眼睛心理依据44段对玛丝洛娃的心理描写,分析从认出聂赫留朵夫到决定要钱,玛丝洛娃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尽量使用原文词语作答)震惊——幸福——痛苦——恨第44段: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也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最初一刹那,她模模糊糊地想起那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这是那个热爱她并为她所热爱的迷人青年给她打开的。然后她想到了他那难以理解的残酷,想到了接二连三的屈辱和苦难,这都是紧接着那些醉人的幸福降临和由此而产生的。她感到痛苦,但她无法理解这事。她就照例把这些往事从头脑里驱除,竭力用堕落生活的特种迷雾把它遮住。此刻她就是这样做的。最初一刹那,她把坐在她面前的这个人同她一度爱过的那个青年联系起来,但接着觉得太痛苦了,就不再这样做。现在这个衣冠楚楚、脸色红润、胡子上洒过香水的老爷,对她来说,已不是她所爱过的那个聂赫留朵夫,而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人。那种人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玩弄像她这样的女人,而像她这样的女人也总是要尽量从他们身上多弄到些好处。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她沉默了一会儿,考虑着怎样利用他弄到些好处。人物分析——玛斯洛娃此时的玛丝洛娃并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正常的女性或被迫害的女性,只是以自己工作时的样子,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自己曾深爱过、又深深伤害自己的男人。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笑小结:一共六次写到她的笑。这几处笑容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对聂赫留朵夫的讨好献媚;一是对他的鄙夷。人物分析妓女身份,讨好,获利讨好,利用,察言观色嫌恶:怀恨在心妖媚:卖弄风情可怜:博取同情讨好,利用,想得到同情鄙夷不屑,不信任,利用麻木、自甘堕落从内心独白和典型细节(笑、眼睛)中分析玛丝洛娃心理,概括人物形象。1、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2、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3、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4、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5、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眼睛人物分析——玛斯洛娃小结:“笑”代表社会身份中的玛丝洛娃,而“眼神”则代表了心理世界中的玛丝洛娃。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从内心独白和典型细节(笑、眼睛)中分析玛丝洛娃心理,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分析——玛斯洛娃从内心独白和典型细节(笑、眼睛)中分析玛丝洛娃心理,概括人物形象。神态:但他说话时脸上的那副神情使她突然想起了他。但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您说什么,我听不见。”她叫起来,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玛丝洛娃看到聂赫留朵夫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了。“您好像是,但我不敢认。”玛丝洛娃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神态动作分析:认出聂赫留朵夫,勾起玛丝洛娃的痛苦回忆,“笑容消失”、“皱眉”“眯眼”“脸变得阴沉”“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等细节都说明玛丝洛娃当时的内心无比地惊讶、痛苦、愤怒,各种情感参杂在一起,五味杂陈。神态、动作:她急促地瞅了一眼正在屋里踱步的副典狱长。(56)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紧捏着钞票的手。(59)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64)分析:为了得到那“十卢布”的好处而焦急不已。此时的玛丝洛娃在精神层面完全是麻木堕落的,她并不相信别人对她的善意,一心只想抓住眼前的好处。-3-2-10123情节心理变化图心理意外震惊痛苦悲伤愤怒愤恨悲伤鄙夷厌恶讨好利用鄙夷不屑冷漠愤怒鄙夷不屑人物分析——玛斯洛娃人物分析——玛斯洛娃从玛丝洛娃的笑、眼神和各种行为举止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玛丝洛娃是沙俄时期被伤害、被欺凌、被毁灭的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从内心独白、典型细节和称谓变化中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理,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分析——聂赫留朵夫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这说明什么?“您”——“卡秋莎、你”——“您”(1)“您”:第一次对话时用“您”——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了以往的亲切、熟悉感;更重要的是,他是带着“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来请求玛丝洛娃的饶恕的,所以用“您”。(2)“卡秋莎、你”:当玛丝洛娃突然向他要钱时,他意识到“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直呼玛丝洛娃的小名“卡秋莎”,而且改称“你”——因为玛丝洛娃不让他闯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反而让他“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让他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而是决定在精神上唤醒她,“恢复她的本性”。(3)“您”:玛丝洛娃表现出极度的冷漠和“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在准备回牢房时,他又改称“您”——因为玛丝洛娃的冷漠让他意识到她对自己的距离感,让他决定还是用这种庄重的敬称;他想要用这种态度表达请求饶恕和救赎玛丝洛娃的决心。从内心独白、典型细节和称谓变化中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理,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分析——聂赫留朵夫①“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12)②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语调平得像背书一样。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17、18)语言、神态——“我在认罪”,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聂的愧疚心理;“眼泪夺眶”“喉咙哽住”“抓栏杆”“竭力控制”通过神态、动作细节揭示出聂因想到曾经的罪行而悲伤激动的情绪。神态——先是大声说,但语调平得像背书,且说完后觉得害臊、四下张望,说明他感到羞耻、犹豫,还没有做好真正面对自己罪行的准备,最后高声说下去则表明他下定了决心直面自己的罪行。从内心独白、典型细节和称谓变化中体会聂赫留朵夫心理,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分析——聂赫留朵夫③“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59、60、61)心理——这段心理描写充分揭示了聂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一方面想要实现自我救赎;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怀疑自己对她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④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67)心理——之前的赎罪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安,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聂赫留朵夫在这里产生了一种更高尚的不带私心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力量让他更加坚定、欣慰,“精神的我”得到了成长。(“精神的我”战胜“兽性的我”)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3-2-10123情节心理变化图心理愧疚忐忑激动害臊悲伤不安羞愧自责纠结动摇自我怀疑自我斗争坚定决心战胜自我精神成长真诚相助挣扎的心理过程人物分析——聂赫留朵夫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批判者。他是一个“忏悔贵族”形象,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遇见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他幡然悔悟,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毅然打算赎罪,一心一意要拯救玛丝洛娃!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达到了人性的复活、道德的复活、精神的复活,完成了从“兽性的人”到“精神的人”的本质飞跃。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在于,在他身上,体现了托尔斯泰宣扬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即悔罪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人物小结——聂赫留朵夫从题目“复活”探究小说主题1、“复活”既指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1.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2.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小说清晰地展现了聂赫留朵夫是如何由一个单纯善良得大学生变为一个放纵堕落、道德沦丧的花花公子,最后又由一个道德沦丧的花花公子转变为一个善良真诚、博爱、富有责任感的绅士的。“复活”代表着聂赫留朵夫经历了内心的矛盾挣扎后“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代表着聂赫留朵夫失落的人性逐渐复归,道德的自我完善。2、“复活”也可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第三阶段:宽恕聂赫留朵夫,重获新生。 2.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玛丝洛娃原本纯洁、善良、自尊自强,但是当他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不公命运后,便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变成一个彻底堕落的风尘女子。然而聂赫留朵夫的爱和执着以及流放途中革命者对她的善意、包容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沦丧的美好人性与可贵尊严的回归。从题目“复活”探究小说主题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通过赎罪、宽恕、拯救灵魂等“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美好理想,表达了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思想主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也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题目“复活”探究小说主题3、“复活”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精神的追求复活。主题小结: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贵族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同时也以聂赫留朵夫与玛斯洛娃的“复活”过程,寄托了作者通过赎罪、宽恕、拯救灵魂等“道德自我完善’的方式来改造社会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爱的力量可以救人,能够让人获得新生”这一宗教式的博爱思想。托尔斯泰说:“对灵魂的千锤百炼,是一个人的重生开端。”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经历过灵魂的觉醒,那么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原点打转,永远无法破局而出。村上春树说:“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真正地成长,就是灵魂的自我救赎,永不丢失炽热的自己。关于“复活”:某班举办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请为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几句图书推荐语。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示例:《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个孩子,也是他最优秀的一个孩子。读者通过《复活》认识了托尔斯泰;外国人通过《复活》认识了俄罗斯;而托尔斯泰本人通过《复活》阐释了什么是仁爱与救赎。拓展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