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教科版(2024)9年级上册第5章 欧姆定律课题 5.3.2 测量电阻(第二课时)课型 新授课 √ 复习课 试卷讲评课 其他课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欧姆定律应用的延伸,聚焦 “测量灯泡的电阻” 实验。以 “灯泡电阻是否固定不变” 为探究核心,通过伏安法测量不同电压下灯泡的电压、电流,计算电阻并结合U I图像分析,得出 “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的结论。既巩固了伏安法测电阻的操作与欧姆定律的应用,又揭示了 “非定值电阻” 的特性,为后续学习 “电功率”“焦耳定律” 中灯丝发热等现象提供知识基础,体现了从 “定值电阻测量” 到 “实际用电器电阻特性探究” 的进阶。2.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与操作,对欧姆定律有初步应用能力,但对“电阻随温度变化”缺乏直观认知,易受“定值电阻”思维定式影响。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过从实验数据、图像中归纳“电阻与温度关系”的逻辑推理能力仍需引导,且对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保护电路、改变电压电流”的双重作用,需进一步通过实践深化理解。3.学习目标确定与教学重难点 课标摘要: (三)能量 3.4电磁能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3.4.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本节要求学生 “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灯泡的电阻,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学生需经历 “提出问题 — 设计实验 — 进行实验 — 分析论证” 的完整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同时,通过对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分析,形成 “电阻并非都恒定,会受温度等因素影响” 的物理观念,落实 “科学探究” 与 “物理观念”的核心素养要求。 学习目标: 1.物理观念:理解灯泡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特性,深化对 “电阻是导体自身属性,但受温度影响”的认识。 2.科学思维:能根据实验数据和U I图像,推理分析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培养逻辑推理与归纳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独立完成 “测量灯泡电阻” 的实验,能规范操作仪器、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误差与异常现象。 4.科学态度与责任:在实验中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体会 “从实验现象到科学结论” 的探究价值。 重点: 用伏安法测量灯泡电阻的实验操作,以及从实验数据、U I图像中分析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难点: 理解“灯丝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本质原因,以及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改变电压实现多次测量”的作用与电路安全保护的关联。4.教学评价 评价维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评价概念理解:理解伏安法测灯泡电阻的原理; 知识应用:能解释灯丝电阻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及相关生活现象;小组合作评价小组讨论:参与“灯泡电阻是否变化”的讨论; 合作任务:实验分工协作中成员有实质贡献;项目评价项目规划:设计其他测电阻方法时,规划合理、操作规范、成果分析有深度;实验评价实验操作:规范使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 实验观察与分析:能从实验数据或U I图像分析灯丝电阻与温度的关系。5.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学习评价任务一:情境导入播放“灯泡由暗变亮”的 GIF动画,提问:灯泡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被烧坏?为什么呢?结合上节课电阻与电流、电压的关系,猜想可能与灯泡的什么特性有关? 引导学生聚焦“温度”变量:刚开灯时灯泡灯丝温度低,正常发光后温度高,会不会是温度影响了灯丝电阻,进而导致电流变化?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验证这个猜想。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如摸刚熄灭的灯泡会烫手),小组讨论刚开灯时灯丝温度变化,进而猜想:温度升高→电阻变化→电流过大→烧坏灯泡。 学生记录自己的猜想,明确本节课的探究方向:验证灯丝电阻是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从生活中的“异常现象”切入,打破学生对 “电阻不变”的固有认知,激发探究“电阻与温度关系” 的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现象→猜想→变量聚焦”的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初始思维能力。任务二:实验:测量灯泡的电阻小灯泡的电阻是否固定不变?我们可以用伏安法来研究。 原理仍是欧姆定律,由I=U/R,可得R= U/I。 1.设计实验 展示实验电路图(含灯泡 L、滑动变阻器Rp、电流表、电压表),提问:对比上节课测定值电阻的电路图,两者结构一致,为什么本节课要探究灯泡电阻是否固定?从灯泡的工作特性(发光、发热)分析,可能的变量是什么? 展示实验目的、原理与器材:电源、开关、导线、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器材的选择依据”:“为什么电压表量程选0-3V(结合灯泡额定电压2.5V)?电流表选 0-0.6A(结合额定电流约 0.3A)?” 2.进行实验 展示“实验注意事项”:断开开关、试触法选量程、电表‘正进负出’、滑片移至最大阻值、电表调零等。 注意连接电路顺序(先串联后并联电压表),“滑片移动时灯泡亮度变化”“数据记录(含电压、电流、亮度)”等操作细节。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巡视各小组操作:纠正“电压表串联”“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反”等错误; 指导“滑片移动幅度”:“每次移动后,待电表指针稳定再读数,同时观察灯泡亮度并记录(如‘暗’‘较亮’‘亮’)。” 3.数据处理与结论推导 展示示例实验数据(如电压0.5V时电流0.16A;电压2.4V时电流0.3A),引导学生计算电阻:根据R=U/I计算每次的电阻值,注意保留两位小数,观察电阻随电压的变化规律。 对比思考:上节课测定值电阻时,多次测量的电阻值接近,可求平均值;本节课测量灯泡电阻,电阻值随电压增大而增大,还能求平均值吗?为什么? 引导分析差异原因:结合灯泡亮度随电压增大而变亮,亮度变亮意味着灯丝温度升高,由此推导温度升高→电阻增大,解释铭牌电阻与实验电阻的差异。 4.U-I 图像绘制与分析 指导学生绘制U-I图像:以电流 I为横坐标,电压U为纵坐标,根据实验数据描点,用光滑曲线连接各点。 展示“灯泡的曲线U-I 图像”,提问:与“定值电阻的直线 U-I图像”的差异是什么?为什么灯泡的U-I图像是曲线?结合R=U/I(图像上某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分析斜率变化与电阻的关系。 总结:灯泡U-I图像的斜率随电压增大而增大,说明电压越大(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播放视频:伏安法测量灯泡的电阻 5.家庭小实验:测量电阻的其他方法与认识多用电表 提问:若实验中缺少电流表,只有电压表和定值电阻R0,如何测量灯泡电阻RL? 引导学生回忆“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的规律。展示电路图: 原理:闭合开关后,IL=I0=U0/R0,再测UL,则RL= UL/IL= UL R0/U0 介绍多用电表:伏安法虽精确,但操作复杂;多用电表可直接测电阻(选电阻挡,红表笔接+,黑表笔接-,调零后测量),展示多用电表实物,指导学生阅读说明书,尝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对比伏安法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回忆上节课学过的伏安法。 学生理解欧姆定律的变形式。 学生对比两电路图,发现结构一致但待测元件不同,结合“灯泡发热”的特性进行分析。 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 学生尝试分析电表量程选择:灯泡额定电压2.5V,选0-3V 量程能覆盖低于、等于、略高于额定电压的测量范围;额定电流0.3A,0-0.6A 量程精度更高。 学生分工协作进行实验:连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读数记录(含亮度),检查操作规范,确保实验有序进行。 学生按要求测量“电压低于 2.5V、等于 2.5V、略高于 2.5V”的三组及以上数据,将数据填入表格(含 “灯泡亮度”列),对异常数据(如电流突增)标记并暂时记录。 学生计算本组实验数据的电阻值,绘制“电压-电阻”变化表格,观察到“电压越大,电阻越大”的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是否求平均值”:定值电阻温度不变,电阻稳定,平均值可减小误差;灯泡多次测量是为了寻找变化规律,形成结论并记录。 学生对比“本组数据”与“示例数据”,若存在差异,分析可能原因(如电表读数误差、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 学生尝试绘制U-I图像,注意“描点准确”“曲线光滑”,标注每组数据对应的“灯泡亮度”。 学生观察图像特点,并总结:定值电阻图像是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不变(电阻不变);灯泡图像是向上弯曲的曲线,斜率逐渐增大(电阻增大)。 学生分组讨论斜率变化的原因,结合之前的结论形成完整认知。 学生观看实验视频,整体感受实验过程。 学生尝试设计“伏欧法测灯泡电阻”的实验步骤,在草稿纸上绘制电路图,标注电表测量对象。 学生回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并应用与电路设计。 学生阅读多用电表说明书,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电阻挡调零”“选择合适倍率(如 ×10 挡)”“测量定值电阻”的操作,记录测量值,与伏安法结果对比,分析“多用电表测量更便捷但精度略低”的特点。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调取欧姆定律和伏安法的相关知识。 通过“对比电路图→分析元件差异→推导变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逻辑,理解同一实验方法(伏安法)可用于探究不同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器材选择与实验目标的关联,避免机械记忆,提升实验设计的针对性。 通过“注意事项→分组操作→教师指导”的流程,培养学生的规范实验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导致的误差。 要求记录“灯泡亮度”,为后续“温度→电阻”的推导提供直观证据(亮度反映温度),建立 “现象→数据→本质” 的关联。 通过“计算→对比→推导”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多次测量”的不同目的(减小误差vs寻找规律)。 引导学生从“亮度(现象)”追溯到“温度(本质)”,深化对“电阻受温度影响”的物理观念,突破认知误区。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维,将抽象的“电阻变化”转化为直观的“图像斜率变化”,提升数据可视化分析能力。 通过对比定值电阻与灯泡的U-I图像,强化“电阻是否受温度影响”的差异认知,深化对导体电阻特性的理解。 通过实验视频,整体巩固实验过程和结论。 拓展学生的实验思维,从“伏安法”延伸到“伏欧法”,理解“利用串联电路规律间接测量物理量”的等效替代思想。 介绍多用电表这一实际测量工具,拉近物理知识与生活应用的距离,培养学生运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板书设计7.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教材中的“电压-电流图像”直观呈现了灯丝由暗变亮过程中电压与电流的非线性关系,助力学生从图像斜率变化感知电阻增大;“多用电表” 拓展了电阻测量的实际工具,可让学生了解除伏安法外更便捷的测量方式,丰富对电阻测量的认知;实验中“灯泡亮度变化”的直观现象,能与电阻、温度变化建立联系,帮助学生感性认知物理规律。 (2)技术手段应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灯丝温度升高时电阻丝微观结构变化”,辅助学生理解“电阻随温度增大”的微观本质;采用数据采集器与传感器替代传统电表,实时绘制灯泡发光过程的U I图像,快速、精准呈现数据变化趋势,提升学生对“电阻变化规律”的感知效率。8.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灯丝电阻的特性,多数学生能完成实验操作并从数据中发现电阻变化,但对“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微观解释仍显模糊,可增加微观模拟动画的展示时长与讲解;部分学生在滑动变阻器调节时,对“如何均匀改变电压以获取多组有效数据”掌握不足,需在实验前更细致地指导滑动变阻器的操作要点;此外,可增加“不同功率灯泡对比实验”,让学生更深入理解电阻与温度、功率的关联,增强实验的探究性与拓展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